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党史 > 中共岳阳市地方史 > 第一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第一编党组织的创立(1919.5-1923.5) > 第一章五四运动前夕的岳阳社会状况 > 第二节岳阳工人阶级的诞生与成长
> 正文
第二节岳阳工人阶级的诞生与成长
一、近代工业的兴起及产业工人的产生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岳阳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19世纪90年代戊戌变法前后。1896年,湖南巡抚陈宝箴与湖广总督商定,架设湘鄂间电线,自长沙起,沿湘阴、岳阳、临湘一带驿站,安设至湖北蒲圻县境,接通武昌线路。次年4月全线竣工。5月,在长沙市内设电报局,岳阳设电报分局,为岳阳有线电报之始。随之,岳阳又开办了现代邮政业。
1897年,平江县黄金洞金矿由湖南矿务总局收买,设金矿局,用土法开采。翌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湘推行新政,大力创办矿业,任命张世平为总办,联合资本家邹世钧等兴办平江黄金矿,耗库银20万两,聘用日本人山西敏弥、米田良辉为技师,试行机械化开采黄金矿,雇用职工788人。但因缺少煤炭,蒸汽机不能正常运行,而未能正常生产。后又以白银15万两,购进美国汽油发电机、凿矿机和德国舂砂机,全部由德国工程师总装进行生产,也因原油不继而停产。因此,自清末至民国,该矿基本上是使用手工开采。其中以1910年产量最高,年产黄金3818两,占全国黄金产量的2%强,创当时历史最高纪录。黄金纯度高达 99%,被省内外誉为“平江足赤”。
1898年4月,湖南绅士蒋德明、熊希龄等与湖北绅士吴绵章联合创办湘鄂善后轮船局,购置一批轮船行驶于湘鄂两省。自此,民营轮船开始航行岳州。其后,湘阴也先后兴办开济轮船公司和长湘轮船公司,通航湘江和汉口等地,有职工260人。
1901年,临湘人方旦初首创宝成公司,土法开采桃林铅锌矿,初颇旺盛,后因失利抵与“昌元”、“瑞昌”两家公司开采,亦因技术落后,时开时停,曾一度停闭。1911年该矿收归省办,由长沙一些资本家集股组成“大丰”公司开采,在矿区营造工棚,正式建立管理机构,雇用职工610人,经营七八年后亏本倒闭,由康裕、福利、天益三家公司继办。鼎盛时期,年产铅砂420吨,职工达2000余人。这两个矿业公司的出现,标志着岳阳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与岳阳工人阶级的诞生。此后,岳阳近代工业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不断成长壮大。
1906年,汉阳冶炼厂在城陵矶购定基地,建造栈房,在江边开设“碳码头”,雇用伕役装卸过档煤碳,这些伕役便成为码头装卸工人。之后,随着各种船舶停靠,货物增多,境内的码头工人也逐渐增多,岳阳、临湘、湘阴、平江等县共有码头工人1500余人。随着形势的发展,码头业务分工愈细,各种把头、帮派、栈会、行业分别组成各种行帮。
1914年,湖北汉阳人徐子健、徐声俊等人合资1.4万元,雇用职工15人,在岳阳县城南正街创办东海电灯公司,购有84匹马力柴油引擎一部、直流发电机 2部及路灯40盏,总发电能力为95千瓦,供竹荫街、南正街、天岳山、梅溪桥一带450户居民照明。此后,又创办了岳阳“大昌”、“恒康”、“文和泰”3 家机器打米厂、岳阳机床厂(岳阳火车站办的工厂),湘阴光华电灯公司等企业。
1918年,武长铁路通车后,岳阳又出现了铁路工人,岳阳铁路全线有职工240人。与此同时,沿线各车站还出现了专为火车装卸物资、为旅客拖运行李的铁路装卸工人。城内的各种短途运输,如肩运业、挑运业、推运业也纷纷兴起。
同年秋,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六如,满怀“实业救国”的宏愿,于次年在平江县城创办织布公司、救贫工厂,招收200名失业工人,利用县城财神庙、柳公庙的房屋改建厂房,分别设立缝纫、染织、木工、鞋工、金工等生产车间。之后,他又变卖家产,集资3万元,从湖北宜昌购进100台铁架织布机,招收100名工人和学徒,生产平江传统土布,销往武昌、南昌及南洋等地。年产值9.291万元(银元),有脚踏木制纺织机2台,手摇织袜机10部,缝纫机2台。
1919年5月,岳阳人高国俊在城区创办“贫民工厂”,生产各种花格尼布,有职工150人。
随着岳阳近代工业的发展,境内工人阶级队伍也不断壮大。至五四运动时期,境内5县约有近代产业工人4000余人,其中,矿山工人1400余人,铁路、航运、邮政工人800余人,码头工人1500人,机电、机米工人200余人。
1897年,平江县黄金洞金矿由湖南矿务总局收买,设金矿局,用土法开采。翌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湘推行新政,大力创办矿业,任命张世平为总办,联合资本家邹世钧等兴办平江黄金矿,耗库银20万两,聘用日本人山西敏弥、米田良辉为技师,试行机械化开采黄金矿,雇用职工788人。但因缺少煤炭,蒸汽机不能正常运行,而未能正常生产。后又以白银15万两,购进美国汽油发电机、凿矿机和德国舂砂机,全部由德国工程师总装进行生产,也因原油不继而停产。因此,自清末至民国,该矿基本上是使用手工开采。其中以1910年产量最高,年产黄金3818两,占全国黄金产量的2%强,创当时历史最高纪录。黄金纯度高达 99%,被省内外誉为“平江足赤”。
1898年4月,湖南绅士蒋德明、熊希龄等与湖北绅士吴绵章联合创办湘鄂善后轮船局,购置一批轮船行驶于湘鄂两省。自此,民营轮船开始航行岳州。其后,湘阴也先后兴办开济轮船公司和长湘轮船公司,通航湘江和汉口等地,有职工260人。
1901年,临湘人方旦初首创宝成公司,土法开采桃林铅锌矿,初颇旺盛,后因失利抵与“昌元”、“瑞昌”两家公司开采,亦因技术落后,时开时停,曾一度停闭。1911年该矿收归省办,由长沙一些资本家集股组成“大丰”公司开采,在矿区营造工棚,正式建立管理机构,雇用职工610人,经营七八年后亏本倒闭,由康裕、福利、天益三家公司继办。鼎盛时期,年产铅砂420吨,职工达2000余人。这两个矿业公司的出现,标志着岳阳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与岳阳工人阶级的诞生。此后,岳阳近代工业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不断成长壮大。
1906年,汉阳冶炼厂在城陵矶购定基地,建造栈房,在江边开设“碳码头”,雇用伕役装卸过档煤碳,这些伕役便成为码头装卸工人。之后,随着各种船舶停靠,货物增多,境内的码头工人也逐渐增多,岳阳、临湘、湘阴、平江等县共有码头工人1500余人。随着形势的发展,码头业务分工愈细,各种把头、帮派、栈会、行业分别组成各种行帮。
1914年,湖北汉阳人徐子健、徐声俊等人合资1.4万元,雇用职工15人,在岳阳县城南正街创办东海电灯公司,购有84匹马力柴油引擎一部、直流发电机 2部及路灯40盏,总发电能力为95千瓦,供竹荫街、南正街、天岳山、梅溪桥一带450户居民照明。此后,又创办了岳阳“大昌”、“恒康”、“文和泰”3 家机器打米厂、岳阳机床厂(岳阳火车站办的工厂),湘阴光华电灯公司等企业。
1918年,武长铁路通车后,岳阳又出现了铁路工人,岳阳铁路全线有职工240人。与此同时,沿线各车站还出现了专为火车装卸物资、为旅客拖运行李的铁路装卸工人。城内的各种短途运输,如肩运业、挑运业、推运业也纷纷兴起。
同年秋,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六如,满怀“实业救国”的宏愿,于次年在平江县城创办织布公司、救贫工厂,招收200名失业工人,利用县城财神庙、柳公庙的房屋改建厂房,分别设立缝纫、染织、木工、鞋工、金工等生产车间。之后,他又变卖家产,集资3万元,从湖北宜昌购进100台铁架织布机,招收100名工人和学徒,生产平江传统土布,销往武昌、南昌及南洋等地。年产值9.291万元(银元),有脚踏木制纺织机2台,手摇织袜机10部,缝纫机2台。
1919年5月,岳阳人高国俊在城区创办“贫民工厂”,生产各种花格尼布,有职工150人。
随着岳阳近代工业的发展,境内工人阶级队伍也不断壮大。至五四运动时期,境内5县约有近代产业工人4000余人,其中,矿山工人1400余人,铁路、航运、邮政工人800余人,码头工人1500人,机电、机米工人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