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党史 > 中共岳阳市地方史 > 第一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第三编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 第十章创建革命根据地 > 第三节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 正文
第三节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六、经济建设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苏维埃运动的蓬勃发展,国民党反动派对各县苏区在军事上反复“清剿”,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扼杀红色政权,困死苏区人民。为了支持长期的革命战争,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极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领导广大人民,积极进行各项经济建设,使苏区的农业、工业、商业、财政税收等各项经济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当时苏维埃的经济政策是:(一)允许资本家和地主经营纸业、茶业,保护商业,但必须向苏维埃政府照章纳税;(二)保证商人自由贸易,但严禁投机倒把,提高物价,严禁欺行霸市;(三)取消高利贷,建立信用机关,实行低利借贷;(四)成立平江县工农银行,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五)改革税制,实行统一的累进税,对贫农一律免征;(六)发展消费合作社,成立贸易局,勾通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七)奖励生产、奖励开荒、奖勤罚懒;(八)没收地主、土豪财物。
农业 1930年,各县苏区党和政府将农村工作的重心从打土豪,分田地,转入到抓生产、促发展。各县建立贫农委员会,各乡成立贫农团,领导人民兴修水利,防御天灾,植树造林,并组织户与户,村与村发展生产竞赛。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分子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参加劳动的懒汉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处罚,大造“劳动光荣,懒汉可耻”的社会舆论。同时,强调党团员带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不定期地在党团员内开展检查评比活动。要求区、乡苏维埃政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副业生产,如种茶种药、培植果树、发展渔业、饲养家禽家畜、植桑养蚕、纺纱织布等。由于生产的发展,不仅保证了苏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且每年还满足了各级苏维埃政府一部分物资的需要。
工业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苏区人民生活需要,各县苏维埃政府利用没收的财产,兴办军用和民用工厂。1930年3 月,华容东山成为苏区后,即在桃花山建立兵工厂,使华容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的军械得到补充。7月,中共鄂西特委和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在华容桃花山庙咀的佑寺观创办红军草鞋厂,有工人200余人,既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又解决了红军、地方武装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穿鞋问题。
平江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组织和发展小型工业生产。1931年2月,县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在黄金洞建立4个硝盐厂,每天可生产硝盐 100多斤,平价卖给群众,深受群众欢迎。在南乡产纸地区,组织生产各种纸张,特别是文化用纸,全县各苏区的用纸做到了自给有余。在黄金洞还建立制药工厂,解决了当时药品缺乏的困难。同时还组织60多人淘洗砂金,1932年上交砂金22两。有些区、乡的手工业部还组织起被服厂、织布厂、蔑工厂等。
军需建设 为适应根据地工农武装斗争的需要,军需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32年在平江黄金洞栗山建立枪械局,有职工170余人。该局主要是修理大炮、机枪、步枪等武器,并制造弹药。1933年湘鄂赣兵工厂在黄金洞成立,它由鄂东南兵工厂、平江枪械局等合并而成,有工人300多人。同年9月,又在修水、武宁、崇阳等地建厂,修械工人发展到1500多人,其中纠察队164人,负责保卫兵工厂;运输队148人,担任枪弹运输工作。1930年8月,在平江嘉义建立红十六军被服厂,后迁至黄金洞烂泥湖。该厂有20余部缝纫机、职工50余人,平均每人每天生产棉衣2件。 1935年被敌人破坏停办。
商业 各县苏区的商业,是沟通城乡物质交流的枢纽。它有两种经济成份:一种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消费合作社,属集体所有制经济,工人、农民都是社员。主要经营盐、米、布、纱、煤油、火柴等生活日用品,同时收购土特产品。其资金来源:一是社员投资入股;二是没收豪绅地主的资产;三是银行贷款。一切货物的价格除去合法利润外,严格取缔中间剥削环节,打击奸商和投机倒把的活动。另一种是私人工商业。为限制私人资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对私人商业实行劳工监督和征累进税的办法。即每个商店成立劳动监督委员会,商店的一切资本须向政府登记。监督委员会有调查、登记,防止各种谎报、假造账目、违法作弊及怠工、停业,定期向工人大会报告的责任。平江不仅商业,各工厂也普遍实行劳工监督制度,繁荣了苏区经济。 1931年和1932年,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还在黄金洞建立贸易局和转运局,千方百计为群众开展运输销售工作。
华容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根据湘鄂西特委《苏维埃经济政策决议案》的“允许由原商人来赤区买货”,“赤区内无论粮食货物,一概不能规定价格,如奸商哄抬物价,苏维埃政府可以严加处理之”等精神,对商人按资本征收公益费,发给护照,从而纠正了过去对私营工商业不加区别一律没收的盲动主义作法,保证中小商人正当的贸易自由,调动了商人来苏区经商的积极性。这些措施有效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财政 各县苏区创立之初,财政收入主要靠没收地主豪绅的经济。随着苏区的扩大与形势的发展,提出了统一财政税收,严肃财经纪律,开辟财源,节约开支的要求。开辟财源主要来源于:(一)没收地主豪绅的资产及反富农斗争中没收的现金、财物;(二)战争缴获;(三)募捐和各方面的筹款;(四)工厂、消费合作社的利润收入,如平江县苏维埃政府接管开办黄金矿,其收入占当时财政收入的15%;(五)税收。税收是苏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民党统治时期,捐税多于牛毛,苏维埃建立后,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征收单一的公益费,即按一定累进率收取农业税和营业税。新的税制实行后,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据平江县梅仙区东茅塅统计,1928年国民党向人民群众平均每人收各种税捐5元左右。1930年苏维埃政府实行新税制后,平均每人只收1元左右。1931年减少到0.8元左右。由于人民的负担减轻,群众生活改善,所以人民群众能自觉自愿起来保卫自己的胜利成果。
在节约开支方面,各县苏区也作了一些规定:(一)压缩办公经费。如平江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规定:县苏区常委和各区、乡每月办公费不得超过15元,支部每月不得超过2元。(二)精简各级党政机关的行政人员。(三)提倡艰苦奋斗。如华容县委规定非战斗人员每天只吃两顿饭。(四)杜绝贪污浪费。由于采取上述措施,各县苏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仅做到财政收支平衡,而且还略有节余。这在当时那种被敌人四面包围,经济被严密封锁,根据地人民既要打仗,又要吃饭的艰难困苦环境下,还解决了财政供给问题确是一大奇迹。
1929年,鄂东南地区在阳新大王店建立了鄂东农民银行,后改为鄂东南工农兵银行。1931年8月,湘鄂赣省委第一次执委扩大会议决定在苏区开办银行,发行和统一票币,铸造银币,实行低利借贷,鼓动储蓄。全省设总行,各县设分行。11月,湘鄂赣省工农银行在平江黄金洞牛栏坑正式成立,各县区设分行和支行,并发行了纸币。省苏维埃政府为此发出布告:“发行银行票币,一律现金照兑。以前流通杂币,均须收回汇集,一律禁止使用,避免混乱纷争。”省工农银行发行的纸币,有1元、5角、3角、2角、200文和100文等6种。1930年,又在平江芦头设立造币厂制造银元,分大头、小头、五角星3种。1932年6月,在浏阳县委设立的造币厂基础上,设立湘鄂赣造币厂,每天可造银元380多元。省币发行后,杂钞收回,克服了苏区金融市场的混乱状态,打击了敌钞劫夺根据地物资的企图,对稳定物价,发展根据地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