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组织与领导群众开展抗日宣传和救亡工作

三、创办东山中学,培养抗日骨干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次年1月,共产党员朱婴从上海来到武汉,中共长江局委员董必武要他回华容办教育,一则以推动抗日,二则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朱婴回到家乡后即着手办学。当时正值春节,他借群众舞狮玩龙之机,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激发进步青年的爱国热忱。春节后,朱婴不辞辛苦,调查走访有关人士,察看东山地区地形,发现黄鹤岭一带山岭重迭,反动势力比较薄弱,且是老苏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理想的办学基地。于是,他积极联络当地大革命时期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包泽英、蒋子辉、廖凤声等人商谈办校事宜,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当时,益阳孙慕韩在黄鹤岭办了一所私塾,有学生10余人。朱婴与孙联系,决定合作办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成立“东山书院”,重建学制,提出“为抗日培养一批有志之士”的教育宗旨。消息传出,不到一月,学生骤然增至 50余人。
    朱婴根据形势的发展,租黄志健家的瓦房两栋和刘家祠堂的房子一间作校舍,于1938年2月将“东山书院”正式定名为“东山中学”,聘请董必武、沈钧儒、钱俊瑞、邹韬奋、章乃器、黄松龄等县内外知名人士为校董,以董必武为名誉董事长,组成东山中学校董会,校长朱婴。此后,爱国青年蜂拥而至,秋季开学时,计有 5个教学班,学生增至200多人。学生来自华容、益阳、南县、安乡、石首、监利、岳阳、沅江等地。
    东山学校的开办,受到中共党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注与支持。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副教育长何长工曾来信热烈祝贺,并特别指出,学校“无事则为弦歌之地,有事即为戎马之场”。中共湖南省工委派共产党员韩劲风、朱维泗分别担任训育主任和军事教官,并确定韩劲风负责建立党组织。许多人士纷纷资助,解决办学经费的困难。董必武在每月只有一元津贴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捐献光洋10元。热心家乡教育的国民党爱国军官韩梅村时任国民革命军某部旅长,1948年在东北率部起义。捐献光洋1500元。
    学校除开设语文、数学、理化、地理、历史、英语、音乐等课外,还开设政治和军事课。政治课主要讲授《社会发展史》、《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十月革命》;军事课主要讲授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原则。学校校刊辟有“延安通讯”、“鲁迅艺术”等专栏,介绍“抗日军政大学”及“陕北公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就抗日问题展开讨论。
    为使学生肩负起抗日救亡的重任,学校还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自编自演活报剧,教唱抗日歌曲,印发抗日传单,开展抗日宣传。农忙时节,学校还组织学生帮助农民插秧、收割。由于学校办学思想明确,训导有方,深受群众和开明人士的赞扬和拥护。
    东山中学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遭致国民党顽固派造谣诬蔑,并不择手段捣乱破坏,经常派特务探听、搜查。县长王强毅和县警察局局长徐上达几次到学校进行恫吓,不许学生再来校听课,并向国民党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密告:“韩梅村拿国民党的钱给共产党办学,应予严办。”不久,韩梅村被追查。此时,学校内部也有人借学校危难之际趁火打劫,骗取公款潜逃,使学校经费告罄。另外,抗日时局也越来越紧张。在内外夹击的险恶环境下,1938年11月初,东山中学被迫停办。朱婴身处逆境,斗志犹坚。他根据董必武输送革命青年去延安的指示,率领部分爱国学生,组织华容东山中学救亡旅行团,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