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第十一章 岳阳地区的设置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胜利完成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第十一章岳阳地区的设置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胜利完成

1964 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置岳阳专区。中共岳阳地委、岳阳专员公署、岳阳军分区成立,管辖岳阳县、平江县、临湘县、华容县、湘阴县(1966年1月,从湘阴析出汨罗县)。岳阳地委成立后,领导全区人民坚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全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新的发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胜利完成。

第一节 岳阳专区党政军机构的建立

一、中共岳阳地委及工作机构的设置

1964 年上半年,省委根据毛泽东视察湖南时提到的“湘潭专区太大,应适当划小”;“岳阳自古叫岳州,后改为府”的讲话精神,指示湘潭地委迅速开展划分湘潭、岳阳两个地委的工作。并决定由湘潭地委书记赵处琪、岳阳县委第一书记张月桂、临湘县委第一书记李满全具体负责筹建岳阳地委的工作。

6月9日 至 11日,湘潭地委召开全会,专门研究湘潭地委划分为湘潭和岳阳两个地委的有关问题。会议认为,在划分地委的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从整体利益出发,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团结,统筹兼顾,互相支援”的原则,“对于地区的划分、划分的步骤和方法,干部的调配、财物的处置,都要对两个地区当前和长远的生产和工作有利”。会议在权衡立即一次分开与分步骤、逐步搬的两个方案的利弊得失后,决定采取过渡办法,在结束“双抢”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第一批试点工作后,再正式划分地委。会后,地委书记赵处琪、副专员李兴尧、军分区副司令员郑酉年等赴岳阳县勘察地形,规划地委、专署、军分区和地直机关的建设布局及临时办公地点。 6月16日 湘潭地委向省委作了报告。

7月19日 ,湘潭地委召开关于湘潭、岳阳两个地委分家问题的会议。鉴于“一些主要工作已经分开抓了……还进行了调配、安排干部的准备工作,办理了审批手续。岳阳也组织了专门班子进行筹建”,会议决定可着手正式分开两个地委,并向省委写了“中共湘潭地委关于湘潭、岳阳两个地委分家问题的第二次报告”。 7月20日 ,省委办公厅就设立湘潭、岳阳地委发出[1964] 027号文件:“为了加强领导,省委决定,中南局同意,将湘潭地委划分湘潭、岳阳两个地委……岳阳地委管辖岳阳、湘阴、平江、临湘、华容等县……岳阳地委设在岳阳市(县),从 八月一日 正式开始办公,今后有关事宜请分别与上述两个地委接洽联系。”

7 月下旬,湘潭、岳阳两个地委从整体利益出发,以“高标准”、“高风格”处理调配干部和财产分家等各项具体问题。从湘潭专区分到岳阳专区的行政、企事业干部 608人,7月底搬到岳阳的560人。地、专机关一级机构43个,全部都搬来了;二级机构除药材、西药2个公司暂留驻湘潭,其余14个也都搬到岳阳。而且,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

7月31日 ,岳阳地委发出[1964]001号文件通知:“根据省委决定,中南局同意,新成立岳阳地委,管辖岳阳、湘阴、平江、临湘、华容等县,地委会设在岳阳城关镇。各部室于一九六四年八月一日正式开始办公。今后有关事宜,请与地委直接联系。”

岳阳地委成立后,省委研究决定,地委领导机构成员由7人组成:地委书记赵处琪,副书记张月桂、李满全、赵凤祥,常委郑先存保、赵建德、王三金;1965年2 月增补军分区司令员魏凯江为地委常委,1966年6月增补岳阳县委书记毛致用为地委副书记,同年8月又增补马书玉为地委常委。地委委员有李兴尧、李万通、马志亮、陈秉芝、温兰田、张凝祥、刘秉谦、李养龄,1965年2月增补军分区政委韩万清为地委委员。

1964年8月4日 ,地委决定设置以下工作机构: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村工作部、财贸政治部、工业交通政治部、统一战线工作部和岳阳专区直属机关委员会等,并同日启用部、室印章; 8月26日 ,岳阳地委决定,设置中共湖南省委监察委员会驻岳阳地委监察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湖南省岳阳地方委员会和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岳阳专区办事处等,并同日启用印章。10月,设立湖南省总工会岳阳专区办事处。

在地委工作机构和群团组织设置并正式办公时,中共岳阳地委任命各部、室、委、组及工、青、妇组织的负责人。

1964年8月12日 ,地委派组织部部长郑先存保带领工作组去益阳地委研究华容县交接工作。接着,地委又派专署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李曙初带工作组直接去华容县委接洽工作。随后,地、专机关各单位都已经与华容接上联系。而且,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地委、专署领导机关编制暂不超过300人的要求,从各县抽调一批人充实缺额单位,保证机关工作正常开展。

二、岳阳专员公署及其机构设立

1964年8月10日 ,省人民委员会颁发湖南省岳阳专员公署铜印一颗,自 1964年8月10日 起正式启用,岳阳专员公署机关正式开始办公,并以专办字001号将省人委文件印发各县人委、专直各单位。11日,岳阳专员公署以专办字002号下发《关于启用专署各直属单位印章的通知》,明确从即日起正式生效。专署设置的直属单位有:专员公署办公室、计划委员会、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农业机械管理局、农林水办公室、工业局、交通局、物资管理局、手工业管理局、劳动科、财政局、税务局、粮食管理局、统计局、公安处、民政科、人事监察科、档案科、文教科、卫生科、湖南省岳阳专区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湖南省岳阳专区筹建处。之后,专署发文设置商业局、财贸办公室、工业交通办公室、物价委员会、运输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等机构,在发文之日启用印章并正式办公。

1964年10月6日 ,省人民委员会办秘字第666号文件通知:“经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七日第二届省人民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委员会议通知,报请国务院于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以(64)国内字第441号文批准:一、设立岳阳专员公署,驻岳阳县,辖平江、岳阳、湘阴、临湘、华容五县。”至此,“湖南省岳阳专员公署”正式设置办公。

中共岳阳地委成立后,在筹建岳阳专区时,省委任命李满全为岳阳专员公署专员,李兴尧、温兰田为副专员。1965年10月,省委任命华容县委书记马书玉为岳阳专员公署副专员。随后,按照任免权限,省、地委任命专署直属各单位正副职领导干部。

三、岳阳军分区的建立

1964年上半年,湖南省军区在湖南省委决定筹建岳阳地委后,为适应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6月,省军区决定由湘潭军分区副司令员郑酉年率从湘潭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抽出的人员赴岳阳看地形,负责组建岳阳军分区。 7月2日 ,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成立岳阳军分区,番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岳阳军分区。 7月25日 ,湖南省军区召开首长行政例会,在听取湘潭军分区郑酉年副司令员的汇报后,专题研究成立岳阳军分区和湘潭、岳阳军分区交接、及筹组岳阳军分区的问题。 7月28日 ,省军区发出命令,成立岳阳军分区,下辖岳阳、湘阴、平江、临湘、华容等县人民武装部,军分区(机关)驻岳阳(镇)。“限今年(1964)8月底前组建完毕, 9月1日 起正式办公,并同时启用印章”。

岳阳军分区正式组建后,上级军事领导机构任命军分区及司、政、后部门领导人,司令员魏凯江,政委韩万清,副司令员郑酉年,副政委朱子涛;军分区工作部门设司令部,参谋长潘垒;政治部,主任鲁佩琪;后勤部,部长杨希富。机关干部分别从湘潭军分区、省军区机关和其他军分区及步兵一团抽调。 8月31日 9月1日 ,岳阳军分区和湘潭军分区在湘潭办理交接手续。 9月1日 ,岳阳军分区正式办公。机关借驻城陵矶岳阳造纸厂,1965年6月搬迁到岳阳县城关镇东茅岭。

四、湘阴县划分为湘阴、汨罗两县

1965 年,岳阳地委鉴于湘阴县是一个有86万多人口(包括省属屈原、杨林寨农场)的大县,辖13个区、1个区级镇、70个公社、6个区属农村集镇,2个省属农场;按地域条件,自然分为东乡、西乡。东乡是丘陵山区,每年总是遭旱灾要抗旱,西乡是洞庭湖区,遭涝灾要防汛。为此,顾了防汛就顾不上抗旱,容易造成工作的顾此失彼。为了适应东乡、西乡的不同特点,便于指导工作, 8月25日 ,岳阳地委以[1965]048号文件向省委上报《关于将湘阴县划分为湘阴、汨罗两个县的报告》,将湘阴县划分为两个县,东乡为汨罗县,西乡为湘阴县。湘阴县县址不变,汨罗县县址选在汨罗镇高泉山下。省委收到报告后,于 12月2日 向中南局写请示报告,请求按自然条件一分为二,即将现在的湘阴县划分为湘阴、汨罗两个县。中南局同意省委的请示报告,并于 12月17日 报请国务院审批。 1966年1月18日 ,国务院以[1966]议字3号文件通知:“ 1966年1月18日 ,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60次会议通过……设立汨罗县。以湘阴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汨罗县的行政区域。” 2月26日 ,省人民委员会以[1966]会办秘字第56号文件通知,“为了适应战备和农业生产的需要,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并报国务院批准……设立汨罗县。以原湘阴所辖的汨罗、桃林、长乐、白水、弼时5个区为汨罗的行政区域。县城设汨罗镇。新设县所需干部……在原湘阴县编制内解决。”

岳阳地委在向省委写出将湘阴划为两个县的报告后,即开始启动选择汨罗县城地址,对划分为两个县后的干部配备、机构设置和部门财物的划分工作,在国务院文件通知后已安排就绪。 2月17日 ,岳阳地委通知:“经报请省委同意,将原湘阴县划为湘阴、汨罗2个县。以汨罗区为中心的白水、桃林、长乐、弼时等5个区划归汨罗县,县址设汨罗镇。以湖区5 个区和樟树、城南、长岭3个区划归湘阴县,县址仍设原湘阴县城。划县后,汨罗县撤销原区的建制,将原有的33个公社合并为25个公社,1个城关镇,两个农村集镇。湘阴县除城南、樟树区合并为城南区以外,其余区、社建制不动,设有7个区,37个公社,1个城关镇,3个农村集镇。”

3月1日 ,根据岳阳地委的安排,汨罗县正式挂牌成立。县委下发两个文件,第一个文件是通知:省委颁发的中国共产党汨罗县委员会印章于本日起开始启用。第二个文件是颁发设立所属机构和社、镇党委会印章的通知。所设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农村政治部、工交财贸政治部。社镇党委会是:城关镇、归义、汨罗、古培、新市、黄市、白水、川山、高坊、玉池、弼时、铜盆、沙溪、黄柏、长乐、天井、大荆、三江、智峰、古仑、桃林、火天、新塘、白塘、楚塘、范家园共26个社、镇。同时,省、地、县委任命的汨罗县委、县人委及各部、委、办、局、社、镇的领导干部都到位到职。县委书记杨克湘,副书记李怀芝、刘新煌、彭亮根,县长夏国基,副县长吴子来、刘时东、毛桂芳(正副县长待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后向群众公布)。 3月12日 ,由国务院颁发的汨罗县人民委员会印章正式启用。 3月1日 县人委设置的21个工作部门和所辖25个公社及城关镇和新市、长乐2个社属集镇正式办公。随后县人民武装部、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相继设立并正式办公。

两县划分区域后,岳阳地委对湘阴县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县委书记杜建华,副书记范迪文、陈喜民、刘金兰、程胜恩;县长陈喜民,副县长解清泉、王子英、樊仁和、张子先。

第二节 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通过调整,全区农业生产出现很大变化,1963年粮食产量由1961年的54.48万吨增至99.47万吨。棉花由3431吨增至5815吨。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籽、芝麻)也由3039吨上升到8102吨。1963年至1965年,各级党委按照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继续调整国民经济。

领导蹲点作样板,以点带面。岳阳地委建立后,狠抓领导蹲点办样板,各级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改变。1964年冬,全区公社党委以上负责干部和农业部门办的基点大队有102个(其中地委5个、县委14个、区社党委62个、农村部门21个),并带了224个大队,区、社办的梅花点有800多个。在办点中,干部深入基层坚持与贫下中农“四同”,多数点办得好,特别是基点更突出。地委基点在岳阳县郭镇大队,1965年总产粮食48万公斤,比1964年增加1 倍,亩均产量408.5公斤。全区1965年粮食平均亩产380公斤,总产量比1964年增长21%,其中增产30%以上的有239个大队,有36个大队跨过《纲要》,5个大队突破千斤关。

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狠抓增产措施落实。地、县委注意总结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几年来,为改变生产条件,大抓水利建设,使全区125万亩水田基本达到旱涝保收。同时,大力发展绿肥,使种植绿肥面积逐年扩大。1959年各地开始推广良种工作,把挑选和繁育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种子作为增产的重要措施来抓。1964年开始进行高秆改矮秆的技术革命, 1965年稻谷播种面积中良种达319万亩,占60%,比1964年增加4倍。在栽培制度上推行合理密植,进行以发展双季稻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改革。 1965年播种面积936万亩,耕地复种指数228%,其中粮食695万亩,复种指数170%。196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为107.64万吨,1966年达122.04万吨;棉花1966年达1.08万吨;油料1965年达1.29万吨;麻类达4763吨;生猪存栏由1963年69.14万头,1966年增加到82.56万头;牛存栏由1963年15.11万头,1966年增加到17.77万头。造林面积由1963年15.68万亩,1966年发展到 31.14万亩。

认真安排和管好粮食。临湘县委从1958年以来,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粮食管理,把上半年被迫做的粮食工作,提前到头年下半年主动做好,变被动为主动。 1961年以后,全县早稻一直保持在20万亩以上,双季稻也发展到18万亩。针对粮食丰收的情况,县委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做到计划用粮,集体管粮,储备粮食,互济备荒,农村返销粮明显减少。1963年平均口粮248公斤;贡献国家106.5公斤;专署分给借销指标33.5万公斤,只销8.5万公斤。

1965年6月15日 ,省粮食厅召开专市县粮食局长会议,介绍临湘县粮食基本不返销的经验。接着,岳阳地委召开全区粮食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广临湘经验。 6月29日 ,地委以(65)040号文件,批转“临湘县实现基本不返销的经验”的材料。10月初,全省粮食工作会议在临湘县召开。 10月25日 ,省委以湘发(65)217号文件,向各地州市县委批转了《临湘县实现粮食不返销的基本经验》。1965年,全区有63个公社、987个大队、12640个生产队基本不要国家返销粮食。

二、组织农田基本建设三大会战

省委从1963年起,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了湖区电力排灌、山丘区水库配套和采用水轮泵会战。

湖区电排大会战。1961至1963年,岳阳、临湘、湘阴等县就自筹资金开展电力排灌建设。1964年8月,岳阳地委成立后,即设立岳阳地区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湖区湘阴、岳阳、华容、临湘4县,也由县委副书记和县长挂帅,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根据电排大会战安排,4县成立60个工地指挥部,从县直抽调干部1077人。地区指挥部采取分期分批打歼灭战的办法,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湘阴县是会战的第一个县,为了使电排会战赶在雨季洪水来临之前建成7处排灌站,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原额定尚缺的90万元资金解决了,还调出71万元建设新工程。为抢在洪水到来之前完工,地、县领导现场办公,排除一个又一个难题,组织数千民工投入大会战。1964年上半年,建成10座排灌站,共3285千瓦。竣工投产后,连续战胜三次洪水,两次干旱,排灌面积达10万亩。接着,又集中力量先后开展华容、临湘、岳阳的电力排灌大会战。到1966年5月,全区共投产35千伏线路15条,208公里;35千伏变电站16处、 25台、34776千伏安;6至10千伏线路208条、724.7公里;排灌站401座,装机541台, 3.22万千瓦。全地区电力排渍85万亩,灌溉95万亩,扩大耕地10多万亩,旱涝保收面积由1964年的130万亩,增加到1966年的230万亩,占水田面积的72%。

山丘地区水库配套会战。1962年开始,各县开展“矮塘加高,小塘扩大,浅塘挖深,危塘加固,无塘新建”运动,掀起兴修水利热潮。1963年到1966年,开工修建中型水库3座(岳阳县大坳水库、平江县黄金堰水库、汨罗县东方红水库),修建小Ⅰ型水库19座,小Ⅱ型水库143座,小山塘1.98万处,小型堰坝600多处。1964年冬至1965年,全区围垦34处大湖汊,水利工程完成2200多个劳动日,完成土石方3400多万立方,深挖高山塘2万多处,扩建配套中小型水库389座,到1965年底全区共有水库703座。

岳阳县潼溪公社刘桂大队,位于新墙河支流的沙港南岸,四面环山,过去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集体化后,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向穷山恶水顽强斗争,坚持治山治水治土,九年如一日,用3.7万个劳动日,营造了松杉、楠竹、落叶栎类等用材林和蓄水林5500多亩,采取做土谷坊、筑防洪堤,打沿沙地,疏通沟港,建塘坝水库等一系列措施,控制了7000多亩水土流失面积,使过去的光山秃岭,草木难生的地方,变成青山绿水、五谷丰盛之乡。 1964年3月20日 ,湘潭地委批转刘桂大队改变穷山恶水面貌的的典型材料,号召全区向刘桂大队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临湘县白羊田公社从1962年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治山、治水、治土斗争,初步改变农业生产落后面貌,使75%的农田旱涝保收,灌溉自流。成为岳阳地区农业生产的又一典型。

平江水轮泵大会战。1964年,省委在组织湖区电排大会战的同时,要求山区大搞水轮泵大会战。省水利厅工作组来到平江考察,支持大搞水轮泵,改造汨罗江。平江县委在试点和全面勘查的基础上,制订了改造汨罗江长远规划。是年冬,集中3万多劳动大军,筑坝、开河、劈山、凿石,突破重重难关,自筹资金38.3万元(占整个工程开支的55%),4个多月时间,建起 10座拦河大坝。到1965年,在汨罗江及主要支流上建起20处较大水轮泵站,安装水轮泵123台。其中,青冲水轮泵站是全省第一座大型水轮泵站。装有 A760-60型水轮泵22台,配有75千瓦发电机4台,耗资160万元,灌田1.05万亩。到1966年5月,在汨罗江干支流的62条河道上共建水轮泵站230处,安装水轮泵362台,可灌溉农田15万亩,并安装发电机75台,2277千瓦。1966年,全国10省市水轮泵会议代表专程到平江参观学习。中央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平江水电建设大型纪录片《泵声隆隆山乡变》。7月,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及出席全国工业会议的代表100余人,在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陪同下来平江视察。1968年,全市共建成水轮泵站610处,装机720台,灌溉面积67.5万亩。

三、推广毛田经验

岳阳县毛田区解放前叫“茅田”,位于岳阳县东部,境内全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20万亩山地中只存5万亩残林,5万多亩耕地大多土质很差,丘块很小,所谓“人下田,牛上墈,蓑衣斗笠盖丘半”,“一场大雨一层沙,一月无雨干死蛇”是其真实写照。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运动,终于凿开一条30多米长的石渠,引来隔山溪水,新建20多个小型水库,整修4000多处塘坝,使全区2.6万亩“夜干田”、“米筛田”,变成了水旱无忧的增产田。区委领导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三年改造低产田5100多亩,在高山地区种上双季稻。1962年该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万斤,每亩平均690 斤,比1961年增产50%,创历史上最高产量。造油茶林1.2万亩,杉树1.01万亩,栽种果树14.1万株,茶叶124亩,同时,对5万亩残林实行封山育林。

1962 年,岳阳县委在毛田区召开全县公社书记参加的现场会,号召全县学毛田、赶毛田。10月,县委第一书记张月桂向到县调研的中央委员、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胡耀邦,地委书记华国锋、副书记王治国、赵处琪等领导汇报毛田的情况,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并到毛田实地考察。年底,地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让毛田区委书记作了汇报。1963年初,又组织各县由县委书记带队,区、社书记参加,以现场会形式,推广毛田经验。1964年春,调查组到毛田区写出《可贵的革命干劲》的文章。《新湖南报》于 2月4日 刊登,同时发表华国锋《贵在鼓劲》的文章和《向毛田区学习》的社论。省委号召全省向毛田区学习,深入开展学毛田、赶毛田的比学赶帮运动。是年冬,《红旗》杂志又在第10期刊登《可贵的革命干劲》一文,使学毛田的运动更加深入。

1963年上半年岳阳县月田区组织干部和骨干,三上毛田“取经学艺”,当年虽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粮食产量仍比历史最高年产的1962年增加5%,其粮、棉、油、猪都超过毛田。成为继毛田之后又一面旗帜。湘潭地委于 1964年2月20日 ,印发“月田学毛田,并肩争上游”一文,推介其经验。是年,岳阳县12个区,有10个区接近和赶上毛田区。

临湘县白羊田公社从1962年冬开始学毛田,在白羊田这样“既怕水、又缺水”的地方修建了南山水库和东、西、北、中4条大干渠,10条支渠,30多条斗渠,全长103公里,使80%的农田旱涝保收,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一跃成为岳阳地区学毛田的先进典型。1965年3月中旬,岳阳地委在临湘白羊田公社召开现场会,总结毛田精神在白羊田开花结果的经验,提出 “学毛田、赶白羊田”的口号。会后,各县先后组织1.2万名干部到毛田、白羊田参观学习。全地区迅速掀起比学赶帮超的革命竞赛运动,取得很好效果。各县总结自己的“毛田”、“白羊田”600多个,每个区、社都有一两个本地的先进典型。

湘阴县(现汨罗市)白水区委以新华大队为核心,沿着京广铁路,南起杨桥,北达白水,开展60华里晚稻丰产大会战。全区6万多亩晚稻,插粳稻5万多亩,其中“农垦58”4万多亩,平均亩产比上年增产2成以上,第一次摘掉晚稻低产帽子。

1965年,全地区旱涝保收面积由原来的130万亩增加到175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56%。全区500多万亩水稻,良种面积占60%,比1964年增加4倍;20多万亩棉花,良种面积占78%;绿肥面积扩种到190万亩,实收179万亩。

四、试行生产责任制

1960 年3月,省委作出当前人民公社中几个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加强生产责任制,大队必须与生产队订立包产、包工、包成本、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度。生产队与作业组按照农事活动,分段实行定任务、定产量、定时间、定工分、分段奖励,年终总结的“四定评奖”制度。12月,各县深入宣传贯彻《中央关于农村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省委关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十大政策,以及湘潭地委关于充分调动群众度荒积极性的若干规定,在组织群众扩种春收粮食作物时,认真贯彻“三包”到队,落实到组。既包总产,又包面积和单产,并实行超产全奖。生产队和作业组在大队、生产队“三包”计划之外,可以充分利用冬闲地等扩种粮食作物,其产量一律不计包产指标,超产部分也不提成。同时,包产指标较合群众的心愿,如小麦、蚕豆一般按每亩五六十斤承包,生产条件差一些的地方还低一些。这样,不论在面积上,还是产量上,生产队真正有产可超,有奖可得,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为了使春收作物的“三包”落实到队,各县委还组织进行了一次检查,凡没有按照地委规定办的,都督促抓紧作好。

1961 年3月,岳阳县委召开生产队长以上干部1960人参加的扩大会议,提出“三包一定”(包工、包产、包成本,定上交)办法,年初定死上交,由大队提出分配方案,增产全奖,减产全罚,并在郭镇大队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县推广。在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后,县委又在乌江公社光辉大队试行五定包干制的试点,向全县提出“五定大包干”责任制,即定总产、定总收入,定国家任务,定上交,定基建义务工,把生产权和分配权统一到生产队,进一步克服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贯彻多劳多得原则。试行“五定包干制”后,出工劳力增加了,爱护集体财产和关心集体利益的多了,基层工作也好做了,出现生产自救,恢复发展的热潮。

1962 年2月至9月,省委在浏阳县召开生产责任制座谈会,向全省推出大活排工,零活包工;因地制宜,小段包工;分片管理,评议奖罚等3种责任制。至此,境内各县均出现了不同形式生产责任制。据统计,生产大队粮食和产值都搞“三包一奖”的占11%,粮食搞“三包一奖”的占95%。1961年底坚持“三包一奖”的大队占78%。这种责任制扩大了生产队的生产、分配权力,克服了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也减少了核算的麻烦,划清了大队与生产队的经济关系。

湘阴县在1962年就有1031个大队要求将田地分配到队、到户,其中有619个大队分田7867亩。平江县试行生产责任制的主要经验有:一是宣传政策,统一认识,坚定社员承包的信心;二是以包产为中心,合理制定承包方案,既使包产单位有产可超,有奖可得,又能保 “三定”任务完成;三是各地根据生产条件和农活种类,合理包工,既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又保证生产队与社员之间合理分配;四是在“三包”中对属于包工范围中的一切开支,都由包工单位自己作主。同时,县委强调在“三包”中,要承认和照顾生产队和生产队之间的差别,防止平均主义,以调动生产队的积极性,鼓励生产队多种田土,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会议对所谓的“单干风”和“翻案风”进行了错误的批判。 10月21日 ,省委给中央写出《关于纠正单干风》的报告,23日经中央批转各地。此后,各地试行的生产责任制受到错误批判。到1963年2月,境内只有28个生产队仍在搞分田到户或包产到户,经县、社工作组到队宣传上级坚决纠正“单干风”的指示精神后也即告停。

五、工业生产稳步上升

1962 年,全面贯彻 “工业七十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企业实行“五定”(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原材料消耗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和 “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交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恢复和建立起一系列必要的规章制度,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全面好转。是年,境内共有工业企业482个,年末固定资产9680万元,工业总产值834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6.85%,县及县以下工业提高到53.88%。

1964 年,在工业企业推行以班组为单位的经济核算制度,推广大庆经验,加强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和技术管理,使企业管理逐步科学化、制度化,职工的精神面貌和企业的生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是年底,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9亿元,其中轻工业868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9.37%。特别是贯彻中央 “围绕农业办工业”的方针,各县大力发展了一批“五小”(小五金、小化肥、小农机、小水电、小水泥)工业。

1965 年,地委从抓思想革命化和精简地方国营入手,改变企业管理面貌。13个设股室企业中有11个撤销股室,15个三级管理企业中有11个撤消车间、工区,改为两级管理,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减员492人。并压缩了30%非生产人员计245人。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广大职工发扬公而忘私、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大力开展群众性技改活动,共提出较大革新项目497项,完成383项,涌现一批五好职工和五好集体。同时,把支援农业摆在地方工业的首要地位,做到不违农时,提前完成农业机械的冬修、电排建设与水轮泵等农业机械的配套安装和物资供应任务。工交部门先后组织轻骑队和流动服务组488个,1500多人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服务农村。职工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地方工业总产值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计划,达到12562万元,比上年增长14.8%。手工业总产值完成1237万元,增长21.5%。30种可比主要产品质量,上升的有28种,稳定2种;其中大、小曲酒、布鞋、凉席等4种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交通运输全面完成年度计划,新建公路1311公里。疏通航道17处,改造危桥65座、917米。一批地区直属机械、电子工业企业开始新(扩)建;由中央批准的长岭炼油厂动工兴建;下马4年的岳阳造纸厂重新开工;森工、邮电、物资、基建等各种生产,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1966 年,全区工交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以备战工作为动力,深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群众运动,继续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促进了工业进一步发展。5月,岳阳地区氮肥厂在九华山小塘坡开工建厂,次年9月竣工投产。1962年停建后又恢复兴建的岳阳黄麻纺织厂竣工投产,当年生产麻袋24万条。196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6263万元,其中轻工业11181万元,重工业508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5%、30.4%和 27.4%。

六、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通过5年国民经济调整,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市场供应明显改善。通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和《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对商业体制、购销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商业战线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发生新的变化,领导作风改进,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加强。1963年5月至7月,湘阴县委抽调财贸部门120余名干部,对全县62个基层经营单位,分两批开展“六查六帮”(查思想发动,帮助提高阶级觉悟;查全面整顿,帮助扩大购销业务;查领导作风,帮助密切群众关系;查各项指标,帮助落实措施规划;查贯彻政策,帮助完成各项任务;查经营成果,帮助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了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企业盈利到6月底完成40.7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同时,再次调整政策,凭票供应的商品由近万种减少为粮食、食油、棉花三类,高价商品绝大部分已恢复平价供应。1964年8 月,岳阳专区设置后,岳阳县城区往东扩展,一批商业网点在新城区建立起来,国营蔬菜公司由此组织蔬菜产销见面,活跃了蔬菜市场。各县组建副食品公司,担负城乡副食品供应。1965年全区财政收入5204万元,支出3154万元。1966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65年增长5.9%。各种副食品和工业日用品供应充足,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集市贸易价格接近国家牌价。

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学校通过贯彻中央有关工作条例,纠正学生参加劳动过多,学校工作逐步走上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中学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学课程的通知》,保证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各级学校蓬勃发展。1963年全区有小学4238所,学生26.8万人,1965年发展到5768所,学生 42.75万人。中学由初中50所、高中9所,各有学生1.32万人、2905人,发展到初中64所,高中11所,各有学生2.06万人、4219人。认真贯彻国家主席刘少奇“关于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各县推行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制度。1958年至1960年,境内兴起农业中学、各种半日制职业学校和民办中学等。民办中学225所,364班,2.11万名学生。1961~1962年进行调整后,农业中学精简停办或并入普通中学。1963 年又开始兴办。平江县的瓮江和西江两所农业中学,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1966年,全区有农职中学164所。1964年,境内又兴办简易小学(工读小学),“文化大革命”后并入民办小学,部分停办。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经过调整,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有所加强,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进一步落实。1964年,全区卫生事业机构915个,床位3029张,卫生技术人员4694人;1966年,分别发展到920个机构、4046张床位、4495名卫生技术人员。为落实好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各级组织卫生工作队下乡,开展“两管五改”,查螺灭螺,促进了农村卫生面貌的改变。1963年,各县狠抓计划生育工作,1965年城镇人口出生率比 1964年下降10%。1963年至1966年,贯彻全国第八次血防会议制定的《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有了新起色。1964年8月,岳阳地委建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大力开展冬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文件。年冬,岳阳县出动7万劳力围堵南津港、坪桥河;湘阴县组织5万多劳力围堵三汊港、洋杉湖、白塘湖;华容县安排1万多劳力对三封寺乡一些湖汊进行治理。全区还抽出800余名医务人员,组织70个医疗小组,深入基层治疗血吸虫病者10万余人。1966年3月,临湘县被评为全国血防工作先进县。1965年2月,卫生部抽调一批专家教授(包括卫生部妇幼保健司司长王静汶、中科院党委书记张元强和外科黄家驷、内科张考骞、妇产科林巧稚、儿科陶滦等著名专家)共30余人,到湘阴县开展巡回医疗和农村卫生建设试点。随后,各级也都抽调医务人员加入,医疗队至此增加到180余人,成立由中国医科院党委书记张之强任书记的党组织。他们不畏艰苦,巡回医疗,深受欢迎。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撤离,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共治疗各种病人5万多人,做大、小手术100余例,培训半农半医人员400多人,基本解决了湘阴县农村缺药少医的状况。同时,还帮助建立了农村四级医疗卫生网,为计划生育培训了80多名女青年,干部、群众热情地称呼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