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第九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第九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各县展开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广大干部群众发挥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的“左”的错误开始泛滥。经过部分纠正“左”的错误后,接着又开展“反右倾”运动和“继续跃进”,致使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国民经济进入严重困难时期。
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
一、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与农业“大跃进”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后,5县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十分高涨。1957年冬开始,广大农村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和积肥为中心的生产高潮。在1958年至 1960年的三年“大跃进”中,广大农民群众发挥冲天的干劲和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在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取得重大成果。三年时间,5 县为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3608.89万元,完成土石方15204万立方米,劳动日用工6931万个,其中湖区大堤用工2214万个。
围挽四大农场。1958年冬至1960年春,分两期工程完成钱粮湖农场的围垦。1958年7月,省委决定围挽钱粮湖,在常德地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钱粮湖围垦指挥部,常德地委书记王敬牧任第一政委,华容县委书记易光明任指挥长,由华容、南县、安乡组织10万劳力大会战。整个工程包括围挽钱粮湖大堤、堵塞调弦口、开挖华洪运河和刘家铺河,修建5座中型水闸。8月,常德专区决定组织华容、安乡、南县3县民工围垦,华容县为主要围垦单位。
1958 年8月,湘阴县委决定实施围垦整治汨罗江尾闾工程。报经省委和湘潭地委批准后,县委成立围垦工程指挥部,组织3.55万名民工,分4个兵团进入工地,于 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分三期工程围垦汨罗江尾闾,堵塞原汨罗江的主、支流河口12条,新修防洪大堤3.78万米,洪道改由周家垅劈山开河经白塘湖、新塘河下泄,其中周家垅新开洪道长2670米、底宽230米,白塘湖疏竣航道长1.6万米,修建撇洪渠长1.25万米。共完成土方1713.3万立方米,合计用工1000万个,国家投资1192.8万元,围垦面积189.97平方公里,开垦耕地12.1万亩。1958年11月,建立的湘阴县地方国营屈原农场,占围垦面积182.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6万亩。
1958 年9月,岳阳县委为开发湖洲,消灭血吸虫病和安置铁山水库的移民,组成君山围垦灭螺工程指挥部,组织1.74万名民工大会战。完成土方310万立方米,将永成垸、五沟垸、自成垸、反咀垸等围成君山大垸,1960年4月围垦结束,堤长35.37公里,挽垸12万亩。成立岳阳县君山农垦场。次年4月,更名为湖南省国营君山农场。
1958 年,临湘县为消灭血吸虫病和控制血吸虫病感染,经与湖北省蒲圻县协商同意,按临湘受益2/3,蒲圻受益1/3筹资投劳,共同修筑北堤拐至铁山咀长江防洪大堤6000米,在铁山咀建排水闸。是年10月,临湘县组织4000名劳力,完成大堤和排水闸土方74万立方米,开采石料3400立方米。1959年1月至 4月兴建铁山咀排水闸,从此将长江洪水控制在闸外。临湘县又组织劳力修筑湖堤,保护面积4.02万亩,建立黄盖湖农场。
为改变山丘区农田水利建设状况,5县开始修建水库。1958年至1960年,完成的中型水库有临湘县忠防水库、湘阴县(今汨罗市)汨罗水库、岳阳县兰桥水库,完成小I型水库43座。1957年,为解决岳阳县新墙河两岸农田的灌溉及拦沙问题,湘潭地委和岳阳县委组织规划修建铁山水库工程。
湖南开展农业“大跃进”运动早于其他战线的“大跃进”。中央下达《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即四十条)后,省委专门在长沙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党的八届三次会议精神,提出要“以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精神和排山倒海的劲头,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接着,又召开省委第一届第二次会议,省、地、县、乡、社五级干部列席会议,传达党的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讨论农业生产和整风运动。会议研究了《1956年至1967年湖南省农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和《1958年湖南省农业生产规划纲要(草案)》,并在会上明确指出:我省农业跃进的准备已基本完成,“1958年是这个大跃进的第一年”。
根据地委对农业生产作出的部署,各县委分别召开党代表会议、县委扩大会议或县、乡、社干部会议,传达党的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一届二次会议精神,采取大鸣、大放、大争论、大字报的形式,批判“农业生产只能渐进,不能跃进”的所谓“右倾”保守思想。讨论和制定落实农业生产发展纲要(草案)和实现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规划和措施。岳阳县提出粮食每亩单产稻谷355公斤;临湘县提出每亩单产400公斤;平江县提出每亩单产400公斤,养猪55万头,总产值人均125元,华容县提出每亩水田单产400公斤,旱田每亩产皮棉40公斤,湘阴县提出粮食总产量过亿斤,养猪100万头。
会后,各县、乡党委书记挂帅,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队伍,深入到农业社、田头、屋场开展“大跃进”的宣传鼓动,发动群众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农业“大跃进”运动。县直机关由各级党组织召集会议,采取大鸣大放的形式揭露和批判各级干部工作中的“五气”和“一切浪费保守落后”的现象,号召机关干部、职工做革命的“促进派”。各县办的报纸、广播天天报道城乡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消息,各县干部、群众都沉浸在反“右倾”、反“保守”、“大跃进”的政治气氛之中。
在省一届五次会议讨论通过的《1956年至1967年湖南省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湖南省1958年农业生产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入开展全民整风运动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决议》下发后,各县原订指标一次次拔高。1月上旬,华容县委在召开的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按照“跃进”的精神,提出要将原编制的全县1958年至196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提前在一个五年内完成。按1957年实际比,粮食总产量增长10倍,生猪年末存栏增长12.4 倍,农副业总产值增长20.3倍。
1958年七八月间,《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批判“条件论”,宣传所谓“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观点。各县很快出现了粮食高产“卫星”,一地放了一颗高产“卫星”,另一地就要放一颗更大的高产“卫星”。
12 月中旬,省委召开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湘潭地区有48人评选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其中平江谈岑公社、瓮江公社、幕阜公社大兴中队、红色公社建立大队,岳阳县君山公社、建新农场、毛田公社、步仙桥公社,湘阴县长乐公社、屈原公社,临湘县江南公社、詹桥公社等单位14位代表出席了全国“先代会”。
随着农业“大跃进”的风越刮越烈,围绕农业生产的各种“大办”也一轰而起。如大办水利、大办肥料、大办猪场、大搞深耕密植、大搞技术革新和改良农具运动、大围垦、大开荒等等。这些“大办”,是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十分高涨中开始的,在兴建一批水利工程,推广良种和双季稻,推广合理的深耕密植,发展养猪事业等方面,为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大跃进”运动中产生的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高用粮,干部中的瞎指挥、强迫命令、浮夸风和以“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使农业“大跃进”中的一些事物逐步走向反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科学规律,在“大办”中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劳民伤财的现象。为积肥搞“路边花”(把肥料堆在路边专门给人看),组织专门拆屋队,大拆土房,使一些农户寄人篱下,无家可归;大搞深耕,提出“深一尺,亩产粮食2000斤”,盲目深耕几尺;为推广密植,县里统一规定密植标准,越密越好,有些地方,搞“挨挨寸”的高度密植,造成不通风,禾苗枯萎和病虫害严重;办猪场,搞大建万、千、百(头)猪场,大都名不副实。华容县商业局直属仓库采用三割催肥(割甲状腺、耳朵、尾巴)方法,使生猪“日长 39斤”,“卫星”一放,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映,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越南都来电来信,索取资料。1958年,全国生猪育肥现场会议在华容召开。后查明全是弄虚作假,造成极坏影响。这些做法,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也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起来。 1958年,经过广大农民艰辛劳作,粮食丰收在望,随着“大炼钢铁”、“大办交通”、“大办工厂”等“大办”运动开始,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和农具、牲畜支援各种“大办”,农村劳动力减少,以致当年丰产不丰收。农业生产要素不合理的调配,使生产力遭到破坏,造成生产大幅度下降,农民生活日益困难,农村形势日趋紧张。
二、大炼钢铁与地方工交事业的发展
1958 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后,在全国发动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8月底至 9月初,省委为了落实中央下达的钢、铁生产任务,连续召开会议,部署钢铁生产“大跃进”。湘潭地委、常德地委分别给5县下达炼铁任务。湘潭地委
为了完成钢铁生产的任务,从地到县都组织竞赛评比。湘潭地委在大炼钢铁的几个月里,按月、按旬进行报表统计,综合整理后公布发到各县。县里为推动全民炼铁运动,掀起炉与炉、厂与厂、公社与公社的竞赛,并通过报纸、广播、报表插红旗、拔白旗,促进炼铁运动狂热发展。同时,围绕大炼钢铁运动,各县还组织了“大办木炭、大办煤炭、大办运输、大办水泥、大办砖厂”等,服务和保证全民炼铁运动。当时,各县焦炭缺少,为了解决燃料不足的问题,平江、临湘、岳阳3县组织近 20万劳力上山烧炭。平江、临湘两县除解决本县炼铁所需木炭外,还要完成湘潭地委下达的支援其他县市的木炭任务。平江县长寿片的干部群众提出“每人一个窑,每一天一担炭,白天烧出来,晚上送到站”的口号,保证“钢铁元帅升帐”。临湘县委书记巩扩率领2万劳力上山扎寨,大烧木炭。9月,湘潭地委提出“以钢为纲,钢铁第一”,“以钢为纲,一动百动”。为了保证炼铁任务完成,保证焦煤、木炭、矿砂按时运到,还从机关、学校和民间抽调汽车、人力车、畜力车支援炼铁。
在农业率先“大跃进”的影响下,工业、交通、运输亦纷纷起来效仿。1958年2月,省委在长沙召开工业交通会议,要求贯彻“依靠群众办工业”的方针,做到 “县县办工业、乡乡办工业、社社办工业;各级办工业,各部门办工业”。会后,全省自上而下,掀起大办工业的高潮。平江县委在贯彻全省工业交通会议精神时,提出“全党动员、苦战三年,组织工业交通‘大跃进’”的号召,要求195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要比1957年提高4.7倍,达到53.30万元,到1960 年赶上或超过农副业总产值。岳阳县在贯彻全省工交会议精神后,层层发动,狠抓落实。3月底,县委宣布:全县已办各类工厂715个,另有602个正在筹建中。7月、8月间,各县为“大办工业”再造舆论,掀起全民办工业的高潮。
在 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期间,不管地方资源、资金、技术条件如何,自上而下强调“大办工业”。一窝蜂建起的成千上万个大小工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土法上马,时间不长,就因原材料、设备、技术及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等方面的问题。加上管理缺乏经验,经营上严重混乱,亏损严重,无法维持生产,造成开工不足或停工停产,甚至垮掉。有的县在1958年至1960年“大办工业”中,使用的财力占地方财政收入一半以上,由于投入大、产出低,工业总产值一年不如一年。据统计,5县1958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下滑40%以上。
但是,境内企业包括社队企业是从1958年起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所列的165个重点项目之一的临湘桃林铅锌矿,就是1958年开始基建的,1959年 12月建成投产。1958年1月,省委、省人委决定在城陵矶洪家洲兴建岳阳造纸厂,是国家计划重点项目,建成后是全国八大凸板造纸基地之一。是年6月动工,后因调整缓建。1964年恢复建设,1968年建成投产。为了解决桃矿、造纸厂用电及湘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用电需要,1958年5月,经国家水电部批准,又在洪家洲兴建岳阳火力发电厂,次年9月改称湖南省岳阳电厂。12月安装第一台6000千瓦齿轮发电机后投产发电。1958年,为了适应厂矿生产的需要,由国家投资,岳阳、临湘两县配合铁路部门先后兴建了临湘至桃矿、城陵矶工业站至岳阳电厂、岳阳造纸厂的3条专用线,共40多公里。同时,一批地属企业的前身工厂都是在1958年兴建的。1958年3月,建立的地方国营岳阳县农业机械厂(后改为制冷设备厂);1958年7月建立的岳阳县玻璃厂(后改为市玻璃总厂),8月建立的岳阳水泥厂,1959年2月建立的地方国营岳阳县制药厂(后改为市制药一厂);1959年12月建立的岳阳县麻袋厂(后改为岳阳苎麻纺织厂);还有在岳阳县公田镇办的瓷厂(后演变为市瓷厂)等,都是在“大办工业”中兴建的。随着岳阳辖区变化,后来逐步发展为地属企业,为地方工业崛起创造了条件。
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境内交通运输业得到改善。1958年10月,岳阳、临湘、湘阴成立京广复线修建指挥部,共抽调12万劳力,以县组成3个民工团参加了京广复线工程建设,负责北起临湘羊楼司、南至湘阴(今汨罗市)高家坊155公里路段的土建任务。1958年11月至1961年8月,共完成土石方工程 2943.2万立方米,挡土墙4150立方米,大中桥26座,小桥涵洞188处。汨罗桃林寺站以北6.39公里段竣工投入使用。1959年12月至 1960年2月,由省交通厅、长沙铁路、航运办事处(岳阳港)、湘运公司联合出资36万元兴建一条由岳阳三角线经韩家湾至街河口码头的沿湖铁路专线,与京广线相连,全长1209米,主要运输钢铁、粮食、煤炭、化肥、矿石等物资。
三、科教文卫事业“大跃进”
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战鼓一阵高过一阵的形势下,社会的各项事业也都奋起直追,开展“大跃进”运动。
首先是开展以改革工具为中心的科技运动。1958年4月,各县先后成立工具改革委员会,开展以改革工具为中心的技术革新运动。副省长章伯森带工作组在平江瓮江乡办农具改革试点后,全县学习瓮江经验,采取干部、技术员、手工业工人和社员四结合的办法,在乡、社组织农具革新队伍,开展工具改革和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促进了全县“大办工业”运动。湘阴县在工具改革中,木制双铧犁、木制机床、车子化、航运化、空中索道、牛拉火车等发明相继涌现。华容县集中铁、木、篾等行业工人,大搞技术革新和改良农具。8月,各县学习河南大搞滚珠轴承的经验,从工厂到农业社,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居民、农民、学生都投入了大搞滚珠轴承的运动。出现了家家户户锤滚珠的热闹场景。5县共投入试造滚珠轴承的单位1000多个,有21.6万人参加。生产轴承61.8万套,安装工具24.2 万件,创造和改良农具8600多件。但是受设备、材料和技术的限制、一哄而起的科技革新运动,虽然创造了一些“奇迹”,但大都不能推广使用,反而造成了极大浪费。
1958 年5月,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县拉开教育“大跃进”的序幕。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在“政社合一”的体制下,提出“十天三普及”(普及中、小学和幼儿教育),实现“一营一校”(一个大队办一个学校)的发展目标,各类学校应运而生,普通小学、中学有较大增加,还办了职业学校、农技学校、师范学校等。 1957年,5县共有小学2910所、中学25所,在校学生24.5万人。到1958年,小学就有3285所,中学81所,在校学生32.69万人。还有农村学校和职业中学48所,师范3所。各县还办红专学校近2000所,参加学习的有16.28万人。各县及乡、社都成立扫盲委员会,为在国庆节扫除文盲,提出“田野是战场,树下是课堂,手指当笔画,大地当纸张,书本随身带,休息就扫盲”。短短半年时间,5县参加扫盲青壮年44.9万人,加上历年扫盲人数,累计达55.69万人。临湘县路口公社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单位,党委书记参加了全国群英会。
文化工作“大跃进”,是从开展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开始的。为推动农业“大跃进”,农业社成立业余剧团、图书室、歌咏队、美术组,配合“大跃进”搞宣传,造舆论。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提出“人人写诗、人人画画、人人演戏”和“社社办文工团”等口号,兴起了以民歌、民谣及壁画为中心内容的群众性文艺创作热潮。
医疗卫生工作“大跃进”,是从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开始的。湘阴县提出“两天准备,五天战斗,三天扫尾,苦战十天,实现‘三光’(私人厕所拆光、臭水氹填光、门窗洗光)‘六化’(户户实现痰盂化、人人毛巾化、个个牙刷化、房屋白化化、公共厕所化、队队标语化)”,县直机关、单位和居民委员会迅速行动起来,农村的乡、社也组织除“四害”,拆厕所。岳阳、临湘、平江3县也都开展了群众性除“四害”工作。经过检查评比,湘阴县被评为全省“四无” 县,岳阳、临湘、平江3县有204个单位被评为“四无”单位。这次除“四害”群众运动,改善了城乡卫生环境,普及了卫生知识,培养了人们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但运动中提出的口号和形式主义,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农村大拆私人厕所,拆换陈砖茅屋,致使有的地方卫生没有好转,反而病人增多,群众怨声载道。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后,各县加大医疗卫生工作领导力度,到1958年底,5县医疗卫生机构有748个,病床4882张,医务人员5485人。有70个公社成立了卫生院,一些农村联合诊所很快发展成农村医院,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有所改善。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 兴办人民公社试点
1958年8月,毛泽东先后视察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的一些农村。
8 月13至22日,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对即将开始的人民公社运动作了研究,决定8月下旬试点,9月全面铺开。地委迅速作出安排,要求各县尽快试点,兴办人民公社。8月下旬,5县闻风而动,充分利用县报、广播进行宣传发动,介绍外地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平江报》专题发表“人民公社十大优点”的文章,向广大群众宣传人民公社优越性。《岳阳报》在“要紧的话”栏目说人民公社“更能适应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比一般合作社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能更有效地促进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这样,就能加速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人民公社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文化事业,在广大农村中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最好的基础形式。人民公社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农业合作化制度又开始向前大大跃进了一步”。同时,各县都先后组织工作组下乡试点。在毛泽东说“人民公社好”之后,岳阳县委就派出工作组到君山乡帮助进行小社合并建社工作,总结该乡搞小社大协作的经验。
二、各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三、岳阳市的设置与城市人民公社的建立
1959年11月,国家民政部派员来岳阳县考察,调研设置岳阳市事宜。
四、大办公共食堂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的同时,各县按照省委宣传部印发的《宣传提纲》,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办公共食堂。要求基层在人民公社办起来后,要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办公共食堂的优越性,尽快实现公共食堂化。
在筹建人民公社时,各县许多地方就把办公共食堂作为实现人民公社化的重要方面,动员、组织城乡人民群众把公共食堂办起来。当时,各地采取的形式和措施主要有:一是以作业组为单位,创办公共食堂,实现社员生活集体化。华容县在各项具体工作尚未处理好的情况下,就以作业组为单位,创办了34823个公共食堂。食堂普遍推行餐票制,凭票开餐。二是大办食堂,取消四私(即私人炉灶、私人厕所、私人菜土、私人工具)。在“生活集体化”的口号下,发动基层干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挨家挨户边宣传边拆除炉灶,收缴炊具、餐具和其他生活用具,彻底断了一家一户生活的后路,一改几千年来形成的一家一户生活的习惯。三是通过拆房废灶办居民点,将一家一户的小家庭,集中到几十乃至上百户的大集体居民点,让98%以上的人进入公共食堂就餐,男女老少分别集中住宿。对少数消极和有抵制情绪的、不愿加入公共食堂的部分群众,社队采取强制措施,将私人户上的粮食、蔬菜、家禽家畜、灶具餐具、自留地、房前屋后的果树、菜地等全部收缴给公共食堂。据湘阴县统计,以生产队和作业组、城镇居委会为单位建公共食堂,实行住宿吃饭大集中,全县建立公共食堂14808个,实现公共食堂化。平江县虽属山区,居住人员分散,但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县组织办了公共食堂5348个,有150481户,549111人在公共食堂就餐。
公共食堂办起来后,实现了社员“生活集体化”。当时有人总结,办食堂大家吃饭的时间一致,社里便于统一安排生产、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社员由各家各户,集中于一地餐宿,相互关系密切了,妇女劳力解放了,也不为家长里短争吵了,家庭关系得到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延,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一是吃饭排长队,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在一个食堂吃饭,相互拥堵,排队时间长,有时无法保证供应,引起群众怨声载道。二是“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食堂是大桶装饭,男女老少放开肚皮吃,不用自己出钱,过“共产主义”生活。有些食堂开流水席,使好吃懒做的人,到一处吃一处,一天吃上五六餐,无人问究。而且,不搞计划用粮,每餐吃不完的剩饭剩菜,都被收去喂猪或倒掉,造成粮食浪费。三是食堂缺乏严格规章制度,干部吃小灶,多吃多占,搞特殊化,社员乱吃乱拿。公共食堂好景不长,到1959年春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少公共食堂缺粮缺菜缺柴烧,越办越难办。
为了巩固和发展公共食堂,各县抓紧了公共食堂的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的工作,普遍采用“按人定量,指标到人,节约归己,超吃不补”的办法,从城镇到农村,取消 “大锅饭”,改吃“钵子饭”,实行基本口粮与基本劳动日挂钩。但是,粮食连年减产,而浮夸风、强迫命令风越来越严重,公共食堂不仅缺米下锅,而且油盐柴奇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之时。为了把公共食堂办下去,省委批转了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办好农村公共食堂的报告》,要求各地采取积极措施,把43万多个公共食堂办好。湘潭地委为办好公共食堂,多次向各县委发出通知。各县委面对公共食堂的严峻形势,加强对公共食堂工作的领导。把办好公共食堂作为巩固“社会主义阵地”的一部分,要求基层“越是困难越要把公共食堂办下去,不能散伙”,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各县通过召开生活福利会,总结坚持办食堂的经验,树立典型,开展检查评比和比学赶帮的竞赛活动,公共食堂艰难地维持下来。1960年粮食匮乏,为“保命保畜”,各地全面推广“双蒸饭”,提高出饭率,大搞代食品、“瓜菜代”,野菜充饥,许多干部、群众因营养不良,患上水肿病,出现饿死病亡的现象。此时,新建岳阳市,为建立城市人民公社,还在大搞集体生活福利事业。4月下旬,短短几天时间,全市公共食堂由原来991个,增加到1027个,开餐人数11.9万多人,占市人口总数的92.38%。但是,好景不长,下半年就难以为继。
五、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制度
“政社合一”是当时总结人民公社的一个基本特点。各地建立人民公社后,都超出了单一经济组织的范围,实行工、农、兵、学、商结合的制度,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综合体。岳阳县岳州人民公社的社员共有13814户,62666人,其管辖范围内有中央、省、地、县属机关单位92个,国营企业23个,县级中学3所,小学13所,公社所属工厂35个,商业系统2183人,还有医院、门诊所、剧团等,有工人、干部、教师、学生,还有郊区农民、菜农、居民等。各人民公社设党委会和管委会,既是党的领导机构,又是行政管理机构、生产指挥机构、军事机构(民兵师),集党、政、军、财、文大权于一体。一般均由几个乡级政权合为一体,公社的管委会就是几个乡合并的人民委员会。政社合一后,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管理。出工按军事化以团、营、连、排为单位,公社为团、大队为营、生产队为连、作业组为排,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组织生产劳动。平江县就组织了各种兵团1176个,参加过兵团生产的2.33万人,凡是搞一次性生产突击,如兴修水利,开荒垦殖等都是兵团作战,统一行动,限期完成。
“一大二公”是人民公社的又一基本特点。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人多地多,一个公社等于几个乡,平均每社有7000多人,多的几万人。华容县平均每社 1.09万户。平江县在原14个区的基础上建立14个人民公社,一个公社就有3至5个乡。公社不仅经营农、林、牧、副、渔各业,而且还办工厂,办中、小学。原有乡镇部门机构进行大整合。国家在农村的金融、商业供销和粮食等部门,其机构的职能、业绩和经营都归人民公社,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指挥。所谓公,就是人民公社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加集体化,公有化程度更高。农业社要将一切公有财产交给公社,社员入社后,基本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原来在农业合作化中还保留自留地,社员转社后,必须全部交出;自营牲口、自营成片的果树、一部分较大型的生产工具等等,许多地方在建立公社过程中都已转为社有。有些地方在所谓“大办”中将私有的房屋、家禽都转为公社所有。这里的公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社直接所有制,实行县联社的地方,实际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严重地脱离了农村生产力的水平。
1958年,美国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进行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中央于8月作出《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起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形式,实行全民皆兵。”
在分配制度上,公社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制度。在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发展中,宣传“共产主义已不是遥远和未来的事情”,“供给制是比按劳取酬更进步的制度”,要不断破除“按劳取酬”制度,向共产主义过渡。有的地方把原来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一的社队合而为一,硬性拉平,搞平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