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十五章 部分纠“左”与各方面工作出现转机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第十五章部分纠“左”与各方面工作出现转机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竭力排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推动“批林整风”运动开展,恢复和落实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地委贯彻中央、省委的指示,开始批判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一批领导干部得到解放(解除受审查批判、无正常工作的状态)并回到领导岗位,部分冤假错案开始得到平反,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恢复正常工作。通过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推动了全区“五小”工业发展和支农工业的迅速形成,拓展了岳阳地方工业。特别是农田基本建设的加强,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年年丰收,全区国民经济复苏,社会事业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新形势。
第一节 中央领导调研与开展 “批陈、批林整风”运动
一、叶剑英、王震岳阳调研
在岳期间,叶剑英在军分区副政委史兰生的陪同下,先后到岳阳造纸厂、总后三五一七工厂、岳阳“五七”渔场调查研究。17日上午11时,叶剑英来到岳阳造纸厂,受到职工们热烈欢迎。在视察一抄车间,听取厂革委会领导汇报生产情况时,他对厂领导说:“你们工厂规模很大,是远东大厂之一,生产能力很强,应该把生产搞上去”。
第二天,叶剑英冒着严寒,先登岳阳楼,后视察三五一七工厂。在岳阳楼上观赏洞庭风光时,看到一列列木排顺流而下,引起他的兴趣。他带着浓重的广东客家话说: “这是一种很好的作战工具,既可攻又可守,炮弹落在上面,很难打散的、打不沉的”。登上三楼,他高吟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五言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倚窗眺望长江与君山后,更是称赞不已,并叮嘱陪同人员,一定要着力保护、维修好岳阳楼这一中国古文化的宝贵遗产。
走出岳阳楼,来到总后三五一七工厂,在生产军用胶鞋、雨衣的车间视察后,他对陪同的厂军宣队队长等人说:“你们要注意调查研究,如何使雨衣、胶鞋提高质量,减轻重量,从各方面减轻部队着装的负荷量”。随后,视察了城关镇,并对城关镇负责人说:“你们要把岳阳的交通、卫生和市容搞好”。
20 日14时,叶剑英到南湖“五七”渔场视察。下车看到活蹦乱跳的鱼,就走上前问一网能捕多少斤?在大堤上,又询问陪同人员,从渔场的水面,养鱼的品种,产量多少问到上交任务。渔场负责人都作了回答。他很风趣地说:“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果然名不虚传。”并指示说:“国营渔场,是国家渔业科研的基地,你们要大力发展渔业科研工作,多试养些品种,进行比较,选择适应湖区或塘养的鱼种。这样才能尽快发展渔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之后,又看了家孵队和养鸡场。在离开养鸡场的路上,他深有感慨地说:“鸡能下蛋,蛋能孵鸡,都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养鸡事业也要大发展。”17时,叶剑英不顾疲劳,登上场里一座小山坡,放眼湖光山色,感慨良多地对大家说:“南湖渔场六畜兴旺,自然条件好,是岳阳人民的后勤仓库,你们一定要把南湖渔场建设好。”在看到渔场北面的金鹗山后,问起清朝吴三桂镇守岳阳时的大炮还在不在?陪同人员回答那门炮还完好地保存着后,叶剑英郑重地对陪同人员说:“岳阳位于长江中游,是水陆交通的咽喉地带,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迅速把岳阳建设好,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带着渔场的泥土芳香,恋恋不舍地离开南湖。23日下午,叶剑英乘火车离开岳阳。
1965年11月,王震由省农垦局局长杨弟甫陪同,第一次到君山农场视察,在他的指示和关怀下,君山农场先后办起机械化万头养猪场和千头牛场,成为全省第一家在香港挂牌销售瘦肉型猪的单位。
下午,王震来到县农科所,先看试验室,后奔实验田,看到十几个品种是从农垦系统引进来的,他兴趣特浓,滔滔不绝讲起这些种子发现、演变经过,并指着 “2961”品种说:“这是好家伙,抓住了季节,一季亩产可达800多斤”。在称赞“稻、稻、油”三熟制时,也批评没有解决好地下水的问题,让华容派人跟他去湖北学习三熟制和降低地下水的经验。
在视察猪场时,他对熟食改为生食,畜牧干部实验的“杂交”猪种长得好,连声称赞,并让随行秘书记下来,整理成材料推广。在视察期间还指示地委和县委要安排好知识分子的工作,使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并告诫县委负责人“民以食为天,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把生产搞上去,吃饱肚子再富起来。你们在县里工作,长期的中心任务就是一心一意抓农业,把生产搞上去了,什么都好说”。王震视察华容,为县委拨开政治运动的迷雾,减轻政治压力,集中精力抓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批陈整风运动
首先,在县团级以上党员干部中进行。
接着,根据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的精神,传达范围扩大到22级以上党员干部。5月下旬,省委召开第19次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议精神,部署进一步开展批陈整风运动。
在组织开展批陈整风运动中,按照中央关于“重点在批陈,其次才是整风”的精神,地、县委发动与会者帮助地、县委整风,总结经验教训,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要不上当受骗,就应当紧跟毛主席,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不断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增加党内斗争的勇气,刻苦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认真改造世界观。在第二轮批陈整风中,发动向地、县、农场、厂矿党委常委提意见,帮助领导理论联系实际搞好革命化建设,与会党员干部共提出意见和建议2300多条,其中地区党员干部会议向地委、地革委会领导及机关提出637条,主要是对少数领导干部在看书学习、反骄破满,狠抓党的政策贯彻执行,深入基层,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地委主要领导在会议总结时,向大家表明态度,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特别是针对一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骄傲自满的情绪,进行了认真解剖。认为,在一部分领导干部中滋长的骄傲自满的歪风邪气,是当前领导思想作风上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有些人不能正确地对待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总认为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干得出色,“比先进不解气,比后进松口气,再要上去没勇气”。在地区本位意识上流传着“四多”的说法,即对国家的贡献多,先进典型多,现场会议多,还有省委委员多,看不到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有些人把自己打扮成所谓的“一贯正确”,有了成绩是自己的功劳,出了问题是别人的责任,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摆老资格,以功臣自居,躺在功劳薄上吃“老本”,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有的骄横跋扈,独断专行,搞个人说了算,老虎屁股摸不得,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搞特殊化等等。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反对骄傲自满,提倡谦虚谨慎的自我教育运动,改进了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密切了上下关系,增强了地、县领导班子的团结。
在批陈整风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按照省委的工作安排,地委在第二批党员干部会议上,提出在农村要向资本主义势力发起进攻,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克服对敌斗争的右倾情绪,继续抓紧“一打三反”运动和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致使“一打三反”和清查“五一六”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批陈整风运动,留下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三、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首先,在党委负责干部中开展批林整风。10月,华国锋回湖南,向全省县、团以上干部传达中央有关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文件,统一全省领导干部认识。随后向下传达有关林彪事件的材料。
接着是抓好全党全民的传达学习。林彪事件发生后,按照中央关于“第一步在干部中传达,第二步向群众传达”的指示,各地采取由机关到基层,由点到面,由骨干到群众,先党内后党外的办法,迅速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达中央一系列文件,在全区掀起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高潮。1972年中央4号文件下达后,地委召开上千人参加的常委扩大会,要求各级把传达中央4号文件,作为全区头等工作,切实抓紧、抓细、抓好。春节前,各县、农场和厂矿均召开党委扩大会,培训领导骨干,
为把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引向深入,
第二节 对“左”的错误的部分纠正
一、一批领导干部获得解放并回到领导岗位
1972 年3月,根据毛泽东关于“干部要解放”的指示,省委召开全省干部工作座谈会,研究做好干部的解放工作的问题,提出:“对干部的组织处分要特别慎重,对过去处分错了的要做好复查,妥善加以处理,凡是应该解放而没有解放的干部,都要及时解放出来,已经解放了的,要大胆使用,支持他们工作。”地、县委根据中央、省委关于解放干部的指示精神,加快干部审查和干部解放的步伐,并给解放的干部分配工作。地委在落实党的干部政策中,做到反复宣传,提高群众的政策水平。同时,组织检查组,一个一个单位,一个一个人地抓政策落实,充分调动每个干部的积极性。对犯过错误的干部,经过批评教育,个人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到党组织和群众信任后,继续安排他们担负重要的工作,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在一批干部得到解放和合理使用后,地委为加强地、县领导班子的力量,分别从基层和县级领导岗位上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干部担任地、县委和革委会领导职务。 1972年2月增补董志文为地委常委、地革委副主任;1973年5月,根据省委指示,地委、地革委领导成员进行调整。原地委副书记、地革委第一副主任齐寿良改任地委书记、地革委主任;增补张月桂、赵凤祥、董志文为地委副书记,郑先存保为地委常委。1974年1月,董志文任地委书记、地革委主任,提拔刘阳春、李朗秋任地委副书记、地革委副主任,并增补李兴尧、陈秉芝为地革委副主任。随着地区党政工作机构的恢复,一批获得解放的干部担任县、农场、地属以上厂矿和地直机关科局级单位的领导职务。一些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错整“靠边站”的领导干部及一大批基层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经过组织审查和整党建党工作,随着全区340个党委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建立,均分别担任各级领导岗位的职务,因 “斗、批、改”下放到“五七”干校和基层的干部陆续调回地、县直机关各单位工作,使各方面工作出现了新的生机。
二、部分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1972 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经周恩来审批的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后,随着审干工作的加强和解放干部的步伐加快。根据省委的有关指示,地委要求各县抓紧对“文化大革命”以来进行清洗、法办、开除的出队(即开除公职)人员进行复查复议,对确实搞错的给予平反,按照党的政策做好安置归队工作。1972年5 月,地、县委成立落实政策的领导小组,并抽调专人对1969年至1971年被开除的干部,教师、职工进行复查工作。1973年复查复议结束后,对全区出队人员648人(其中法办24人,清洗243人,开除345人,处分性退职36人),维持原议311人,收回337人;在收回的337人中有270人作了安排,继续担任教师的233人,作退职的25人,退休12人。
1973 年9月,省委组织部召开落实干部政策座谈会议,着重讨论落实政策中的具体问题,下发《关于当前落实干部政策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要求对1966年以来被开除、清洗、法办和退职的干部,凡是提出个人申诉,经组织上掌握又需要进行政策落实的,都要严肃认真地复查复议。12月,地委召开全区落实政策会议,传达贯彻省委落实干部政策座谈会精神,学习讨论省委组织部的《意见》,对全区落实干部政策提出了4点要求,明确提出要对1966年以来出队的819名干部按政策逐个复查。
1974 年2月,省委召开落实政策会议后,地委召开有各县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农场厂矿党委副书记和组织科长、地直机关各单位负责人会议,着重提高各级领导对落实干部政策的思想认识。会后,各级建立和健全落实政策领导班子,充实专干力量。地委成立由9名负责干部组成的落实政策领导小组,由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常委专管。各县委、农场、厂矿党委及地革委会“一委三办”党委都建立领导小组。全区地、县领导小组共有成员142人,其中党委常委85人,均安排一名党委副书记挂帅,组织部长或副部长专抓。全区县以上单位从组织、宣传、工交、农办、公安、法院等系统抽调干部336人,充实专干队伍,做到各级有党委领导管、层层有专干班子抓。5月和9月,地区先后两次召开全区组织部门、落实政策专干碰头会,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和推动全区落实政策工作。各县、场、厂矿和战线还举办专干学习班和讨论会,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解决疑难问题,促使落实政策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区顺利开展。
经过一年多时间,特别是1973年12月后一段紧张的复查工作,各级党委按照省委的政策规定,对1966年至1973年底被清洗、开除、法办和其他纪律处分的干部、党员进行复查复议。各级党委做到对复查案件全面阅卷,反复调查,集体讨论,由办公室提出意见,组织部门把关,党委审批作出决定后,与当事人见面。至1975年底,地、县委按照省委的有关政策,对1966年以来开除、清洗、法办以及退职的干部进行复查后,年底,全区1966年以来开除、清洗、法办的干部838人,其中1974年前819人(其中法办80人、戴帽98人、开除641人)。通过复查,按照政策,收回427人,其中1974年前365 人,1975年62人。在收回人员中继续当干部的358人,改为当工人的16人,改为退职的7人,改为退休的23人,转为集体单位的10人,作其他安置的 13人。有13人补发了工资,113人补发困难补助;但仍有402人维持原议,9人未进行复查。1966年以来退职的干部317人,已收回282人,收回当干部262人,改当工人的3人,改为退休的15人,其他2人;有277人补发工资,4人发了困难补助。但仍有35人未收回,其中符合退职规定的15人。
在省委召开落实政策会议后,地委还组织对“文化大革命”中处理的专案进行复查。按照省委领导关于“凡是中央当时有关指示和政策规定的就要坚持,部分错的部分纠正;全错的给予平反”的讲话精神,对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中定性不准的案件,经过查证核实,纠正了一批确实搞错的案件。为因“文化大革命”中的问题而被撤职、停职和复职的县级以上革委会成员的89名群众代表恢复了职务或活动,并按规定对整理的专案材料作了处理,该还给本人的还给本人,该销毁的当众销毁。
1971 年4月,省委根据中央指示成立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领导小组后,地、县委奉命成立清查考察小组,采取发动群众与组织专案人员清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地、县开展清查“五一六”的斗争。事实上,地、县并不存在“五一六”反革命集团,而是凭主观圈定了一些群众组织及支持这些组织的领导干部为重点清查对象,造成了冤假错案。根据省委1974年2月落实政策会议的精神,地委对被列为“五一六”清查对象的442名干部、群众,包括285名重点对象和知情人,逐一进行甄别平反,其中95%的材料当面烧毁,被撤、免、降职的8人恢复原职或作了适当的安排,有20人被提拔使用。各县召开平反大会,为在清查“五一六”中受到打击、迫害的干部、群众恢复政治名誉。
三、落实农村经济政策
1971 年12月,中央为充分调动农村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发布有关加强农业生产的指示,重申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正确处理积累和社员分配的关系;不要把多种经营和正当的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同时,省委为了认真执行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强调党在 1960年代前期制定的农村基本政策没有过时,目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没有达到必须改变现行基本政策的程度,并由省革委会下发《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见》。地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岳阳实际,狠抓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1971年12月,中央[1971]82号文件下达后,地委经过认真学习讨论,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原原本本地把文件精神交给群众,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在1971年底召开的地委一届二次全会上,针对农村落实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条意见:一是坚持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政策,反对“一平二调”。明确规定公社、大队调用生产队的劳力,必须同生产队社员商量,国家各部门调用生产队的劳力,必须经各级党委批准,并付给合理报酬,任何单位不得无偿调用生产队的资金、粮食和其他物资,不准发动群众捐款或摊派。二是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克服记政治工分,搞平均主义的做法。做到按照社员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合理评工记分,男女同工同酬,反对轻视妇女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三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搞好收入分配。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集体积累,“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步增加个人收入”,改变“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在粮食分配上,做到既保证及时完成国家任务,争取多卖“三超”粮,又注意安排好社员生活,保证不留缺口,并对分配粮食标准过低的困难户给予适当照顾。同时,抓好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不吃国家返销粮。四是坚持勤俭办社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社队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应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允许任意增加脱产人员。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按照“六十条”规定,给予干部补贴。五是在保证集体经济占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社员的自留地划定后,不要随意变动。要在积极办好集体猪场、鸡场的同时,鼓励社员养猪、养鸡和其他不影响集体生产的家庭副业。
在中央和省委、地委狠抓农村经济政策在基层贯彻执行中,各级党委组织干部深入生产队宣传发动,调动社员群众生产积极性。华容县委把落实党的政策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先后举办生产队以上干部2.8万人次的政策学习班,县委带头清理不符合“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策的各种问题,清退金额达93万元。在县委的带领下,各级进行层层清理,克服了平调现象。同时,认真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纠正记工一拉平,口粮平均分的倾向。特别是通过落实经济作物地区的粮食政策,合理安排社员口粮,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全县经济作物由1971年的12.9万亩增至14.8万亩。该县幸福公社幸福大队是个种棉区,落实定销粮政策后,1972年棉花由1971年亩产42斤上升到近百斤,由只种几百亩扩大到1113亩,种植棉花亩数、产量获得历史最高水平。1972年10月,地委在华容县召开农业学大寨现场经验交流会。
1973 年10月,为了把农业搞上去,改变领导作风,在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抓好典型”、“面上的工作要先抓好三分之一”的指示后,地委组织1734名机关干部深入 60个公社(分场)、437个大队、2348个生产队搞“三分之一”试点。同时,发动面上区社3361名干部和4170名大队党支部正副书记办533个大队、8029个生产队的点。地、县、公社、大队四级共办生产队点10377个,占全区生产队的总数36%。通过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坚持蹲点办队,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平衡增产,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局面,占全区农田面积总数的51%的社队,占全区早稻增产总数的62%。三分之一点上60个公社(分场)、每个公社(分场)早稻平均增产75万公斤,比面上每个公社(分场)多245万公斤。同时,通过干部蹲点办队,对于转变领导作风,实行正确指挥起了很大作用。各级党委、领导加强调查研究,端正办点指导思想,也为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建立基地。从1973年决算到1974年7月底,参加办点的大队干部人均出工140个劳动日,比1971年同期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国家干部人均出工72个劳动日,比原来增加50%以上。全区参加办点的 1.01万名国家干部、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一道搞丰产片13.4万多亩,种试验田1.6万多亩,均取得较好成绩。地委负责干部和地委工作队在岳阳县荆州公社三红大队、三友大队搞的18.6亩早稻试验田,平均亩产达540公斤。岳阳县兰田公社干部坚持把行李搬到生产队,蹲点办队,带头学习,带头劳动,带头思想革命化,人年均参加劳动150天,1974年人均达到201天,公社干部所办的16个生产队发生显著变化。地委在1974年12月召开的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决定,在全区范围内,认真学习推广岳阳县兰田公社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经验,进一步促进了干部蹲点办队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之改变。
四、党政群机关恢复正常工作
地革委会成立后,下设4个大组和若干小组,分别取代地委、专署各工作部门和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湖南省检察院岳阳分院的职权。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党政合一机构的矛盾日趋暴露。为了适应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地委成立后,地革委会这一政权组织形式逐渐得到了演变。1970年7月,地革委会增设商业局、粮食局、基本建设局、物资局、财政税务局、轻工业局、教育局、卫生局等12个工作机构。1972年12月,撤销地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增设计委、工交办公室、农村办公室、财贸办公室、农机局、社队企业局等6个工作机构。1973年5月,地革委会办事组、政治工作组、人民保卫组和公、检、法系统军事管制机构相继撤销,地委恢复和设立秘书处(后改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恢复岳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设立岳阳地区公安局。地革委设立民政局、农林局、文化局、体育运动委员会。9月,撤销农林局,分别设立农业局、林业局。至此,地委和地革委会(原专署)所属的各部、办、委、局相继恢复正常职能。1974年1 月,撤销地革委会轻化纺工业局,设立燃料化学工业局。5月,为了加强对广播事业的领导,地革委设立广播事业管理局。至1976年10月,地革委会设工作机构28个。同时,省地双重领导的行政管理机构,除邮电局于1969年分设电信局、邮政局,又于1973年9月合并为邮电局外,气象局(1968年至 1973年9月为气象台)、人民银行岳阳地区支行、建设银行岳阳地区支行也相继恢复。
在党政机构恢复正常工作的同时,工青妇群众团体也相继恢复并开展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工会、团委、妇联组织相继瘫痪。1973年,根据中央关于整顿健全各级地方工会组织的通知精神,6月,召开岳阳地区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地区总工会委员会委员、常委、正副主任。下辖6个县工会和534个基层工会,有会员83503人。但这次工会整顿恢复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思想所造成的错误,组织上受到派性的干扰,以致整顿和恢复的工会组织,无法形成正确领导和开展正常活动。1968年下半年,结合整党建党,对各级共青团组织进行整顿和恢复。1973年6月,召开共青团岳阳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共青团岳阳地区委员会委员、常委、正副书记。从此,领导全区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开展劳动竞赛、争当青年突击手,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各级妇女组织到1973年逐步得到恢复。1973年9月,召开岳阳地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岳阳地区妇女联合会委员、常委、正副主任,使全区妇女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第三节 其他战线开始好转
一、“工业学大庆”,拓展工业生产
1964 年,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以后,岳阳地、县委组织动员工交战线开展了“厂学大庆,人学王进喜”的比学赶帮活动。普遍学习大庆油田靠“两论” (《实践论》、《矛盾论》)起家,用“两分法”(一分为二观点)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化、革命化的工人阶级队伍,推行“三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四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作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断进行技术革命,全面实行多快好省的经验,把支援农业作为地方工业交通部门的首要任务,把提高产品质量摆在生产的首位,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开展企业管理革命,开展“双革”(技术革命、技术革新)活动,突出重点,全面安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大幅度上升。1965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25亿元,比1964年增长14.8%。
岳阳工业的崛起,与中央、省属企业在岳阳兴建和发展紧密相关。1965年开始筹建的长岭炼油总厂,在“文化大革命”中,总厂党委带领干部职工发扬大庆人人拉肩挑的精神,组织土方大会战,硬是靠一锹一锹挖,一担一担挑,各路会战队伍齐心协力,拿下土方工程。在老红军、党委书记古德勤带领的“一班人”指挥下,以大庆“三老四严”作风为厂风,用严细的工作精神弥补设备和安装设计的先天不足,建起了常减压、催化裂化、延迟焦化、铂重整等4套炼油装置,“五七”(
在中央和省在岳筹建工业企业的同时,化工部第四建筑公司为建设二三四八工程迁到岳阳,成为湖南第一家大型化工建筑安装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九○六工厂落户岳阳。“文化大革命”前筹建的岳阳造纸厂,排除重重困难,将从芬兰引进设计能力为日产100吨的高速纸机安装并试车出纸,1971年又建成日产25吨漂白木浆系统,工厂全面投产。
20世纪70年初,随着中央和省在岳开办和迁进一批大中型企业,地区化工工业体系逐渐形成,全区“五小”工业的发展,纺织工业的兴起,岳阳工业面貌焕然一新,为岳阳发展现代化工业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学大寨”,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1964 年2月,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12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全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寨精神高度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三条基本经验。从此,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在全国农村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刚成立的岳阳地委把农业学大寨作为推动全区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组织开展“远学大寨,近学毛田”比学赶帮超的群众运动,一场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治土,改变生产条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推广良种、增加粮食生产的战天斗地的生产运动在全区开展起来。岳阳县筻口公社坚持科学实验,大种“三田”(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全社亩产超“纲要”(400公斤),1964年总产量达459万公斤,平均亩产460公斤,有 9个大队过500公斤,产量最高的筻口大队582.5公斤。1965年,筻口公社学大寨夺高产的事迹先后列入全国、全省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位于药姑山和大云山之间的临湘县詹桥公社为改造“人下田牛上墈、蓑衣斗笠盖丘半”,“线大的流水碗大的天,六月的太阳晒半边”的丘小山阴的冷浸田的环境,奋发图强,征服自然,通过治山治水治土,扩大水田面积,改造低产田,1964年获得亩产402公斤的好收成,摘掉了“吃粮靠统销”的帽子,还向国家出售89万公斤余粮,被称为“穷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湘阴县三姊公社新华大队开展种试验田、高产田、种子田,改进耕作技术,晚稻超早稻,实现“早稻、晚粳”新耕作制,成为全区稳产高产典型。1964年底,地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和总结临湘县白羊田公社“远学大寨,近学毛田”的典型经验。次年3月,在白羊田公社召开现场会,组织与会人员参观白羊田和毛田,在全区掀起“学毛田、赶白羊田”的热潮。通过推广典型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生产发展。196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29万亩,粮食总产量122亿吨,农业总产值5.49亿元,分别比1964年增长12.13%、27.4%和22.58%。
1968 年,各级革委会和基层党组织建立后,一度停止的农业学大寨运动重新兴起。各县、农场党政领导带领2900多名干部,深入687个后进大队,狠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贯彻“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政策,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的精神,改变生产条件,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千方百计把粮食生产抓上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华容县、社两级党委深入基层,狠抓后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全县85个后进大队面貌都有较大改变,其中31个步入学大寨先进行列。该县操军公社过去一直被洪水、渍水、地下水“三害”所困扰,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是个“三靠”的老大难公社,在县委和军宣队的帮助下,放手发动群众找“三害”的根源,组织干部、社员代表到全省学大寨标兵野鸡坪大队参观学习,大搞治理“三害”工程,用两年时间修渠道123条,全长300公里,完成土石方300多万立方米,建筑大中型节制闸762座,改造24个湖场,扩大耕地面积 5000多亩,1971年,全社粮食总产量达到190万公斤,平均亩产468.5公斤,向国家交售粮食751.5万公斤,成为华容县学大寨后进变先进的典型。汨罗县玉池公社望塔大队地处山区,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到处是石头,人均6分田。他们学习大寨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凿石开山,奋战5个月,削平3座石山,挖掉18条埂,垒起1300米石墈,填平15个深坑,造田86亩,兴修水库、山塘14处,改造冷浸田,扩种双季稻,1971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 47.35万公斤,平均亩产452公斤,成为全区学大寨先进典型。临湘县白羊田公社八百大队竹山生产队科学种田,精耕细作,1971年实现全队平均亩产 891公斤。
1973 年8月,昔阳县大寨公社一行6人被邀请到各县介绍经验。各县组织大队以上干部听取大寨代表的经验介绍,还通过广播组织生产队长和广大社员群众收听。然后,县、区、社都举办生产队长和社员代表参加的学习班,对照大寨经验找差距,促进了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1974年10月,地、县委组织2350名干部下到 34个公社1万个生产队办学大寨样板点,进一步推动学大寨的群众运动。12月,地委、地革委召开全区农业学大寨会议,学习大寨经验,听取毛田等11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介绍,并组织各县、农场交换参观54个先进典型,表彰华容县、君山农场、毛田和20个公社(分场)等一批学大寨老典型。同时,表彰临湘县、钱粮湖农场和24个公社新典型。次年,各县、农场都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组织干部群众掀起大学习,大宣传、大讨论、大总结的热潮。
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主要是学习大寨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大自然挑战,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更快地发展农业生产。每年冬春两季,各级党委组织成千上万人大搞治山治水治土的农田基本建设,抗御了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1971年至1974年,全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工程建设用工2.31万个,完成土石方3594立方米,新建水利工程5032处,其中水库1032处、塘坝4000处。1974年,全区有水库1044座,总库容量6.59亿立方米。建有水闸349座,山塘堰坝 14.56万处,总蓄引提水量21.56亿立方米,蓄水量10.67亿立方米,有效水量19.85亿立方米。全区排灌设施中建水轮泵347处502台;机耕设备6937台,6.49万千瓦;电排设施1896处,2171台,6.08万千瓦。小水电147处、188台,1075千瓦,发电量2220万千瓦时,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同时,全区扩大耕地面积1.28万亩,改造低产田41.17万亩,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的建设,蓄水量增加22.6亿立方米。全区机耕面积143万亩,田园化面积40.48万亩,“三保土”面积58万亩,耕地面积达453.6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0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74 万亩。种植农作物总面积1114.1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26.47亩。1974年粮食总产量达168.59万吨,农业总产值达8.28亿元。
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经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从1966年开始,续建了大坳、东方红2座中型水库,新建龙源、岳坊、白水、徐家洞、兰家洞5座中型水库。同时,将华一、九丰、秋湖、赛美4座小Ⅰ型扩建升级为中型水库,另外新建小Ⅰ型水库63座、小Ⅱ型水库298座,电力排灌站2558处2709台 5.85万千瓦。同时,各行各业积极为农业生产服务,把农用物资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保障了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岳阳县搬运社“宁愿自己多行一滩,不让农民兄弟多挑一肩;宁愿自己多克服一分困难,不让农业生产多增加一分负担”,改革捞沙技术,轻重搭配装运,直达一线工地,想方设法为社队节约运费、节约劳力。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业学大寨运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指导思想上将原本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业生产典型当作政治典型推行,大寨成为执行左倾路线的典型,在学大寨运动中把“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作为大寨根本经验,用“大批大斗促大干快上”,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通过割资本主义尾巴,取消自留地,规定“几不准”,搞“穷过渡”和平均主义,伤害了一部分干部群众;有的地方违背客观规律搞农田建设,实行“以粮为纲、全面砍光”,毁林造田,围湖垦田,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和自然生态的破坏。
三、开展科学种田,推广华容四级农科网经验
1969 年下半年,华容县排除政治运动的干扰,认真总结推广护城公社五星大队、新河公社新建大队、景港公社、梅田公社、隆西公社农科站等农科组织,实行领导、技术员、群众“三结合”进行农业科学实验的作法和经验,作出创办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的决定,在全县掀起办农科网科学种田的热潮。
1970 年,省革委会主任华国锋在常德主持召开全省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交流会上,批发华容县群众办科研的4个典型材料。要求“各公社、大队、生产队都要像华容一样,建立科研组织,形成一个全省性的农业科学实验网,开展科学种田”。全区迅速传达贯彻省科技经验交流会精神,推动各县、农场建立各级农科站,建设一支由贫下中农、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组成的“三结合”的科研队伍。至1972年,华容县建立23个公社农科站,站辖生产队51个,有农技干部67人,参加活动的人数 3326人,实验基地1.06万亩;建立大队农科队366个,参加活动人数2722人,基地面积8117亩;生产队科研组2829个,参加活动人数 1.16万人,基地面积6.05万亩。全县基本形成上下连成线,左右连成片的四级农科实验网组织。1972年3月,华容县委派代表出席全国农村科技座谈会,并在会上介绍创办四级农科网的作法。1973年,省农业局、省科技局联合在华容县召开全省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现场参观学习华容县创办四级农科网,建立四级良种繁殖体系的经验,有效地推动了全区科学实验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
1971 年,全区在总结推广华容四级农科网经验的同时,认真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将已调离农科队伍的科技人员陆续调回归队。各级农科组织普遍建立起来后,采取多种形式为社、队培训技术骨干,其中培养农民技术员5.06万多人,许多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技术员。至1972年底,全区已有一支30万人的科技队伍,划定了农业生产的实验基地,针对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开展以种子为主的科学实验活动,普及早稻地窖催芽和秧苗带土移栽等技术,积极进行稻——稻——油、稻—— 稻——麦三熟制实验,大力推广新农药、新化肥,一个群众性的农业技术革命运动在全区蓬勃发展。汨罗县委在全省农业科技交流会后作出决定,学习华容经验,在全县组建了三级农科机构,即在公社建农业科学研究站,大队建农业科学研究队,生产队建农业科学研究组,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科学种田活动的广泛开展。平江县于 1972年12月,发出“关于认真办好四级农科网指示”,制定《平江县四级农科网工作条例》,成立了县农科所。县农业局帮助三阳公社建立全县第一个农科站后,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区建立公社农科站51个,大队农科队889个,完善了四级农科网,促进和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普及。稻——稻——油三熟制在全县推广开来,利用杂交优势,进行旱地改制,实行玉米——红薯——冬作物套种(黄豆、小麦等)一年三熟,提高了旱地产量。1974年后,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种植,全县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1975年成为全省杂交水稻示范点和良种繁殖基地。
1974 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农林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在华容县召开全国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经验交流会议。11月,省委批转省农业局、科技局、农科院《关于贯彻全国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广华容县办农科网经验的报告》。岳阳地区发出相应文件,先后在岳阳、华容两次召开全区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巩固和提高农科网组织。地区农业局还创办《四级农科网简报》发至全国,使华容的经验在全国普及推广,大江南北到华容参观者达4.2万人。
四、统筹兼顾,恢复科教文卫事业
“九一三”事件后,科技事业出现转机,科技管理和研究机构得到恢复和重建,被下放的科技人员陆续归队。
教育战线开始恢复正常秩序。1970年地革委设立地区教育局,下放到区镇的县属中学收归教育部门,下放的教师逐步收回,并恢复商品粮和工资。公办小学恢复原管理体制,实行民办公助的小学也全部收回公办。曾在斗、批、改运动中清理的中学教师,凡不属于敌我矛盾又无严重问题而下放的,逐步全部收回,一批受到开除、清洗、法办而出队的教师,经过反复政审调查,部分调回教师队伍,个别作退职退休处理。至1973年底,落实公办教师职工政策,通过复查,全区出队 648人,经过审查复议,收回337人,安排270人(任教的233人,退职25人,退休12人)。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从编余的行政机关干部和高、中专毕业生中抽调一部分充实教师队伍。曾被占用的校舍也陆续归还,保证了中小学的开学。1972年开始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小学课程由只设政治、算术、革命歌曲、体育、劳动,改为开设语文、算术、政治、常识、体育、音乐等;中学课程作了较大调整,除政治、数学、语文外,增设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基础知识,师资力量增强,教育质量开始上升。但是,在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纪要》下发后,给广大教师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使一度出现转机的教育事业又受到严重的干扰。1974年在“批林批孔”中组织教育战线批判所谓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又使趋于正常的教育战线偏离正确轨道。
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地、县文化事业开始恢复和发展。地区建立文工团,各县改毛泽东文艺宣传队为(花鼓戏、巴陵戏等)剧团,开始以革命样板戏为主的演出。1971年始,各县陆续恢复县公共图书馆,地区驻地新建岳阳影剧院,集放映、演出、会场于一体。随着16毫米和8.75毫米影片的发行,农村国办电影队增加并指导发展社办电影队,改变城镇、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1973年2月,地区召开文物工作会议,研究文物保护工作。5月至8月,组织人员进行第一次普查,重点调查境内革命纪念地32处,收集文物346件。在地革委撤销文化组后成立地区文化局,文化工作在困境中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0 年7月设立地革委会卫生局,卫生工作得到加强,下放到五七干校和农村落户的卫生人员陆续回到单位,卫生机构和地、县级医院逐步恢复和建立,工作开始正常运转。地、县医院加强基础设施,提高医疗技术,为群众治疗伤病。华容县人民医院为一女患者再植离体12小时大面积头皮成功,突破了国际技术权威人士认定的离体6小时不能再植成活的限度,其成果获得地、省的奖励和国际好评。湘阴县人民医院为一女青年切除13.25公斤的大网膜肿瘤,进行结肠切除、十二指肠与胃吻合、阑尾切除等4项手术成功。岳阳县人民医院为6个月的儿童施行坏死性肠套叠术成功。岳阳县月田区卫生院在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凭着对人民负责和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于1971年4月成功地为一女社员摘除1个长了17年、重达49.5公斤的腹内巨型肿瘤,受到地革委通令嘉奖,实施手术医生分别荣记二、三等功。为落实毛泽东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工作队下乡,和基层卫生人员一道防病治病,开展 “两管五改”,查螺灭螺,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困难,促进了农村卫生面貌的改变。
1970 年冬,岳阳地革委作出《尽快消灭血吸虫病的决定》后,1971年至1973年,先后进行岳阳县麻塘外洲、临湘县中山湖、华容县新洲、汨罗县新塘等20多处湖洲湖汊围垦,到1973年底,境内有螺湖汊全部围堵。1974年9月,省委在临湘县召开全省血防工作会议,宣布临湘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75年至 1976年,岳阳县与汨罗县联合围垦中洲,围垦面积11万多亩,其中灭螺面积7万多亩,为继续消灭血吸虫病打下了基础。
1971 年7月,岳阳地区革委会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计划生育领导的(1971)51号文件后,地委调整地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1973年,地区在3517工厂召开了机关、厂矿、城镇计划生育现场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大力提倡晚婚,实行计划生育,表彰22个计划生育的先进单位。12月,各级计生领导小组,宣传贯彻毛泽东“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增长”的指示,狠抓国务院文件精神在各地的贯彻落实。1974年12月,地委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倡晚婚和认真推广综合节育措施。提倡农村男25周岁、女23周岁后结婚,城市略高。”1975年1 月,地区计生办组织巡回报告团到各县、农场宣传计划生育。12月,地区革委会在湘阴县召开全区计划生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表彰64个先进单位和19个先进个人。
五、从实战出发,做好各项战备工作
1969 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为对付苏美两霸的侵略威胁,毛泽东提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并明确指示,打起仗来,还是要靠人民战争,靠民兵,要加强民兵军事训练。岳阳军分区和各县武装部开始对民兵组织进行初步整顿,恢复各级民兵建制,配备各级专职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建立健全民兵各项制度,民兵工作逐步趋于正常。
1970 年初,为适应战备需要,地、县成立战备领导小组,各级部门和厂矿企业成立战备小组,制定战备方案。同时,全面铺开组建民兵独立营、团的工作,以便战争爆发,迅速组成地方部队或补充野战军。并以民兵独立营、团为骨干,有计划地加强民兵战斗骨干队伍的组建和扩建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民兵工作组织、政治、军事 “三落实”。
1971 年,各地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方式,进行民兵军事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射击、投弹、刺杀、利用地形地物、城市人防和“三防”(防原子、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知识教育。之后,依据总参《民兵军事训练三年纲要》,开展民兵军事训练,广大民兵的战术、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77%的民兵营长基本达到“三会”(会讲、会做、会教)要求, 50%的武装连达到《三年纲要》的要求。1975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民兵战斗骨干队伍的扩建,组建民兵武装基干团、民兵专业分队,在执行战备任务和抗洪抢险等任务中发挥战斗作用,涌现了一批民兵工作先进典型。其中,岳阳县潼溪公社沙南大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是全区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评为全省民兵工作和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连续6年出席广州军区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并出席全国民兵工作座谈会和全国体育工作座谈会,1973年9月,省革委会、省军区授予该大队民兵营为先进民兵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面大办民兵的红旗》的书,以宣传该民兵营的先进事迹。
1969 年10月,遵照毛泽东关于“要准备打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地、县成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军分区、县革委会或县武装部。为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战备观念,各地普遍组织办学习班,对全民进行“要准备打仗”的战备教育,控诉美帝苏修的侵略罪行,组织观看《珍宝岛的侵犯》、《新沙皇的反华暴行》等电影,增强全民战备观念,加强全民备战工作。
在各级人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开展“深挖洞”的群众性运动,出现 “家家户户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挖洞热潮。地委驻地岳阳县城关镇人防工程建设在城区迅速开展起来后,及时总结推广岳阳纸厂、岳阳电厂、岳阳轻化厂等单位自力更生,深挖地道解决工程被复材料的经验,推动城区人防建设。1971年11月,城关镇被列为全国重点人防城镇后,人防工作加快步伐,建成东西干道穿越京广铁路,南北干道贯穿主城区,在城区形成一个以干道工程为主的四通八达的网络,建成一座战时能抗毁、平时能造福人民的地下长城。地区人防领导小组向全区推广岳阳城区“深挖洞”的经验,推动了全区全民“深挖洞”的战备工作。1972年后,全区开始进行指挥部工程建设,先后建成地区人防指挥所、预备指挥所和地面指挥所,初步形成各类配套设施较完善、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硬件设备与软件信息资料兼具的人防指挥系统。1976年10月,省人防工作会议在岳阳召开,表彰了岳阳人防工作。在组织全民“深挖洞”的同时,还组织城区临空疏散演习,狠抓防空专业队伍的落实,组建消防队、救护队、抢险队、治安队和对空射击队。在境内铁路沿线,组织以民兵为骨干的铁路抢修队,随时准备执行抢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