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两年徘徊和走向伟大历史转折时期

第十八章 徘徊中前进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第十八章徘徊中前进

通过揭批“四人帮”,初步拨乱反正,全区国民经济开始恢复。但受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全区1978年经济社会事业仍在徘徊中前进。经过整顿和加强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开始进行真理标准的讨论。农村出现改革的萌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委领导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开始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

第一节   继续开展学大庆、学大寨运动

一、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

1975 年,经过全面整顿,工交战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职工,在地、县委的组织领导下,不断排除“四人帮”及其湖南代理人唐忠富等的干扰、破坏,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工业生产出现上升趋势。1976年二三月间,“四人帮”及其唐忠富之流攻击各级党委都执行修正主义路线,全盘否定1975年的工作,破坏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诬蔑、攻击长岭炼油厂学大庆的经验。地委坚持认真贯彻毛泽东、党中央关于工业学大庆的指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5月,在长岭炼油厂召开工业学大庆现场会,地委向全区工交战线提出学大庆、赶长炼,努力创办大庆式企业的战斗口号。

在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兴起后,“四人帮”及唐忠富等人气焰重新嚣张起来,企图挑起武斗,蓄意制造停工停产。地委常委听取工业交通的情况汇报后,召开抓革命促生产会议,支持基层党委开展工作。各县、各企业党委分管工业生产的主要领导,坚持指挥班子不散,生产调度不停,主要产品计划逐旬逐月下达,执行情况逐日逐旬检查。各级领导深入基层,参加生产,指挥生产,带领职工群众大干。一年中,地、县工交企业的领导干部人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00天以上。带领广大职工发扬“铁人”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1976年,全区有33个厂矿跨入了工业学大庆的先进行列,涌现了一大批学“铁人”的先进个人。

1977 年1月,省委在长沙召开工业学大庆会议,岳阳地委副书记李满全在大会作了《坚决同“四人帮”作斗争,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发言,全区有16个单位出席会议,长岭炼油厂、汨罗纺织厂在会上介绍经验,并被评为工业学大庆红旗单位。3517工厂、湘阴氮肥厂等16个单位被评为学大庆先进单位。4月,地区派出14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长岭炼油厂、3517工厂、汨罗纺织厂被命名为全国大庆式企业,临湘煤矿副矿长喻应勇获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称号。 7月10日 ,省委、省革委会又命名岳阳市瓷厂、临湘氮肥厂、华容县印刷厂、湘阴县物资局为大庆式企业,喻应勇为劳动模范。

在全国、全省工业学大庆会议召开后,全区工交战线认真传达贯彻两个会议的精神,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彻底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掀起了工业学大庆、普及大庆式企业的新高潮。广大干部职工鼓足干劲,大干社会主义,决心把“四人帮”所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把被他们干扰破坏所造成的损失补上去。 1978年,经过深入开展“一批两打三整顿”,认真贯彻落实“工业三十条”,工业大学大庆,普及大庆式企业的群众运动广泛深入开展。继长岭炼油厂等7个单位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后,又涌现岳阳化工总厂等一大批学大庆红旗企业,工业生产持续上升,提前46天完成全年计划。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5252万元。工业总产值环比增长率由1977年的9.7%上升到1978年的18.5%。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和徘徊的两年中,受“左”的错误影响,把大庆经验与阶级斗争联系起来,以及将大庆经验绝对化、形式化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二、开展“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

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昔阳县召开,提出“全党动员,大办农业,普及大寨县”的任务,岳阳地、县(市)委书记共9人参加会议。10月,地、县委召开扩干会议,迅速传达全国学大寨会议精神,在全区农村全面推行农业学大寨。到 11月9日 止,全区232个公社、分场,召开130个万人大会,52个贫下中农大会,举办161个共产党员学习班;2219个大队召开群众大会,组织20多万名骨干和 411个文艺宣传队,到屋场、田间宣传发动。县、场扩干会后,全区派出14730名干部深入基层,宣讲4200多场,全区210万成年人有198万多人听到会议精神,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区迅速掀起学大寨、见行动、干当前,争创大寨县的热潮。从县到区、公社、大队学习贯彻全国学大寨会议精神后,按照学大寨六条标准,组织社员大干快上,为争创大寨县作贡献。1975年,农业生产成绩显著,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的华容县、君山农场、钱粮湖农场被批准进入农业学大寨全国先进县。

1976 年1月,省委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后,大批干部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坚持蹲点办队,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同时,整顿各级领导班子,转变干部作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了干群关系,推动了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是年又有湘阴县、汨罗县和汨罗江农场跃入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行列。12 月,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地委领导董志文、刘阳春带领各县、农场代表共16人参加会议。会后,从地区到县、社、大队召开声势浩大的群众大会,进一步加快普及大寨县的步伐,出现了“书记亲自动手,全党大办农业”,争创大寨县的热潮。1977年2月,全区193个先进单位、70名先进个人出席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临湘县委、华容县委、湘阴县委和岳阳县毛田区委、刘桂大队党支部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在省委、省革委会作出的《关于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中,华容、临湘、平江、湘阴、汨罗5县和君山、钱粮湖、汨罗江(屈原)3个农场列为学大寨全国先进县。

1977年至1978年,全区各级党组织通过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贯彻执行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深入揭批“四人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1978年4月28日 ,地委发出《关于开展大寨式公社(分场)竞赛验收活动的通知》,按照建设大寨县六条标准,具体提出建设大寨式公社(分场)的6条24项的规定。地委还邀请全区历年被评为全国、全省和全区先进典型单位的代表和劳动模范,举行座谈会,激励他们发挥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带动群众继续革命,坚决当好排头兵。“双抢”后,地、县进行评比验收,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大寨式的社、队和先进单位。1978年12月,地委召开全区农业学大寨会议,正式命名40个大寨式公社(场、所),94个学大寨先进单位的公社。

1980年,在全国农业厅局长会议上,中央宣布:以后不再开展学大寨运动,不再评学大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全区农业学大寨运动终止。

在开展农业学大寨和普及大寨县运动中,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挥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起了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学大寨运动也把 “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经验,用“大批判开路”、“大批大斗促大干”等左倾口号来推动农村工作,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在政治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同时,为了“堵资本主义的路”,把社队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当作“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来批,使农村经济路子越走越窄,严重妨碍了各地优势的发挥。

三、财贸战线开展“双学”活动

1971 年2月,华容县插旗供销社在全省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千方百计支援农业生产的先进单位”。次年6月,省商业局在插旗供销社召开全省商业系统支援农业生产现场会,授予该社为“农业商业红旗”单位,号召全省开展农业商业学插旗供销社的活动。地委、地革委率先组织全区财贸系统各部门开展学插旗、赶插旗的竞赛活动。全区财贸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以插旗为榜样,积极为解决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为工农业服务,为人民服务努力工作,涌现了一批支农为民的先进典型。其中,有为大办农业,积极融资,改变本地生产条件,促进粮食连年增产的岳阳县荆洲公社信用社;有积极贯彻“藏粮于民”方针,发动农民管好粮,实现粮食不返销,1976年全县向国家贡献粮食4708.5万公斤的临湘县;有端正经营方向,努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连续12年没有发生经营亏损,为国家积累资金81万元的岳阳县生资公司;还有为工厂发展,积极为工人服务,严格理财的长岭炼油厂财务科。1977年7月,在省委召开的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上,华容县插旗供销社和上述4个单位被命名为“财贸学大庆学大寨式单位”,还有27家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受到大会表彰。

1977 年3月,地委、地革委召开全区财贸系统学大庆学大寨经验交流会,插旗供销社、荆洲公社信用社、大荆粮食仓库和临湘县等34个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代表在大会上发言,总结交流财贸“双学”经验。地委书记张月桂在大会作《深揭狠批“四人帮”,掀起财贸学大庆学大寨运动的新高潮》的报告。会上,地委、地革委会作出《关于表彰财贸学大庆学大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树立华容县插旗供销社、岳阳县荆洲公社信用社、临湘县(粮食工作)、汨罗县长乐粮站大荆仓库,临湘县贺畈供销社、岳阳市饮食服务公司红旗旅社、中国人民银行平江县嘉义营业所、平江县药材公司焕新药场、湘阴县城南区财税所、岳阳县生产资料公司等10 个单位为双学“红旗单位”,还表彰了245个先进单位和149个先进个人。

大会以后,全区财贸战线的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双学”活动的领导,制定和修改了本单位“双学”规划,紧密结合“一批两打三整顿”运动,深揭狠批“四人帮”破坏和干扰财贸工作的罪行,分清了是非界限,打击了资本主义的歪风邪气,教育和挽救了一些犯错误的职工,调动了财贸战线干部职工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他们在各自岗位上,认真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主动支农,积极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在全省财贸“双学”会议上,临湘县粮食局、平江县百货公司、汨罗县对外贸易公司、临湘县百货公司被评为“学大庆学大寨式”单位。会后通过深入传达贯彻,全区“双学”活动广泛开展,出现了学大庆大寨精神,以红旗单位为榜样,努力办好社会主义财贸事业,当工农业生产促进派,做新长征道路上的好后勤,为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财贸队伍,努力把本单位办成高标准的大庆大寨式企业的新气象,把财贸学大庆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社队企业兴起

1970 年,毛泽东对社队企业前途作出“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的论断后,社队企业得到发展。岳阳地区社队企业经营范围由“一种、二养、三加工” 扩大到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等门类,办起了小钢厂5家、小石灰矿11家、小化肥厂220家、小水电11家、农机厂350家等一批社队企业。1972年,湖南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地、县社队企业局,并由一名副书记兼局长,社队企业进一步发展。1974年,境内有社队企业1905家,11162人,企业总产值 89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42万元。当时,社队企业属于社、队劳动人民集体所有,社办企业利润收入除一部分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外,大部分由社(镇)管委会支配,其中一部分用入全社人民教育、福利事业,一部分用于社(镇)干部工资、福利,兴建办公设施和接待开支。大队企业收入除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上交管理费外,大部分用于全大队农民的基础设施和福利改善。社队企业状况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尽管在狠抓“集体经济内部阶级斗争”的情况下社队企业仍有较大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社队企业进行调整充实。社队企业数量减少,但总产值增加。1978年,社队企业1466家,从业人员 32491人,企业产值4104万元,分别比1966年增长2.8倍、4.8倍和8.1倍。在产业结构中,种养企业最旺盛,到1978年,种植企业达 1884家,比1974年增加910家,增长93%;养殖业1048家比1974年增加600家,增长133.5%。

第二节 加强党组织建设

一、整顿各级党组织

1977 年3月,地委根据省委三级干部会精神,召开县、市、农场负责人会议,部署安排全区开展整风学习。整个运动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县级单位,共有1084人参加;第二批公社级单位,共8.1万人参加。通过整风学习,着重解决领导班子路线、干劲、团结和作风问题,清除“四人帮”的影响,解决五种人(坏人、蜕化变质分子、热衷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老好人和思想停滞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人)掌权问题,尽快普及大寨县,落实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12月,地委召开工作会议,安排全区整顿各级党组织,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加强各级班子建设,加快农业发展。1977年冬至1978年春,全区7个县市委、4个农场党委都按照省地委的统一部署一般都搞了2至3次开门整风。通过查内伤、揭矛盾,从思想上清查“四人帮”的流毒,进一步认清了“四人帮”干扰破坏的严重后果,分清了路线是非,增强了党性和党的观念,健全了民主集中制,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进了班子的团结统一。1978年上半年,地、县委安排各战线、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党组织,紧密联系思想工作的实际,认真开展了“三查”,即查“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和影响在本地、本单位的表现,看在哪些问题上是非不清,界限不明;查本地、本单位的阶级斗争表现,看阶级立场稳不稳,方向道路明不明;查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在领导班子的反映,看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恢复发扬了没有,革命干劲鼓足了没有。通过上帮下促的方法,发动群众揭矛盾、提意见,在领导班子内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革命,洗手洗澡,轻装上阵,绝大多数党的组织,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存在的“软、懒、散”问题和思想、作风、组织不纯的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对少数问题确实严重的领导班子,在思想整顿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组织调整。

按照省委提出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切实把各级领导班子整顿好的要求,地、县主要负责人亲自动手,解剖典型,一级帮一级。对问题特多的班子,还派出强有力的工作队(组)针对性地帮助整顿。在地、县委进行整风后,7个县市委以县为单位集中训练党支部书记。全区9万多名农村党员有75%以上到公社党校集中轮训一次。对218个公社中的62个公社党委、2988个大队中的969个党支部进行系统整党整风。做到把思想整顿放在首位,引导班子成员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学文件、揭矛盾、肃流毒、治“内伤”、明是非。同时,引导和教育党员自觉革命、轻装上阵、放下包袱。尤其是帮助班子的一、二把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取得领导运动的主动权。各县、市、农场在整风会上,共树立了36名埋头苦干、为高速度发展农业作出贡献的干部标兵,评选了3522名先进工作者,表扬了53个带领群众大干快上的硬班子。对一些问题较多的班子进行帮助,对极少数犯错误的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县委对132个区社党委进行组织调整,调整充实 271名骨干,其中党委正副书记140名。并按照积极慎重的方针发展一批新党员,教育和挽救一批党员、干部,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

二、召开县(市)党的代表大会

按照中央、省委有关的指示精神,为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1977年5月,地委召开县、市委书记会,要求各县、市委在年底前后召开党代会,进行换届选举。1977年上半年,按照地委部署,各县、市委把召开县、市党代会,进行换届选举作为落实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一项重要任务,当作加强党的建设的大事和推动全年工作的动力,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筹备领导小组,由县、市委主要负责干部担任正副组长。并组织专门班子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组织宣传发动。各县、市委向基层党组织发出通知,宣传召开党代会的重大意义和大好形势,并以基层党支部或公社为单位,结合贯彻党的十一大精神,揭批“四人帮”践踏党的民主集中制,破坏党的纪律的罪行,开展整党整风,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增强党的观念,发动党员用实际行动迎接党代会的召开。

二是选好党代表。各县、市委按照新党章的规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采取反复酝酿、民主协商、上下挂勾、党员大会通过的办法,全区7个县、市共选出党代会的代表5471名。

三是搞好干部考察。地委和各县、市委派出力量分别对上届县、市委成员进行全面考察,同时物色新成员对象,制定初步名额方案。党的十一大后,地委和各县、市委又组织干部,对初步名额方案的成员进行全面考察,然后将各县、市委新的班子名额方案上报地委审批。地委根据考察汇报的情况,在分析研究各县、市委班子状况的基础上,陆续调整了119名骨干干部,并由地委领导深入到县、市,逐个做好调整干部的思想工作,做到“走者愉快,留者安心”。

四是搞好试点。为了摸索经验,1977年9月至10月上旬,地委在湘阴县进行召开党代会的试点;在该县召开党代会期间,地委又将各县、市委组织部长集中到湘阴列席会议,现场观摩会议进程,并由湘阴县委介绍了经验。然后,统一全区各县、市委召开党代会的实施办法。还将地委向省委上报的《关于湘阴县召开第四次党代会试点工作的报告》印发各县、市委,仿效执行。

1977 年10月至1978年1月,各县、市委在地委审批新的县、市委候选人方案后,先后召开党代会。会议期间,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经过反复酝酿协商、广泛征求意见,统一了代表的意见,经地委审批的224名县、市委候选人全部当选。其中,正副书记36名,常委52名,委员88名,候补委员48名,其中干部委员 177名,军队干部委员15名,不脱产委员32名。改选后的7个县、市委班子中,新进成员94名,新提常委17名,副书记4名,体现了老中青三结合,发挥了老干部的骨干作用。有41名委员是县以上先进模范人物,其中树为标兵的18名。还有34名区、社书记进入了新的班子,既体现了先进性,又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同时,在改选中,对13名犯有各种错误的原县委委员,选出领导班子,严肃了党的纪律,保证了县、市委领导班子的纯洁性。

根据党的十一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决定恢复中央和县以上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各县、市召开的党代会上,选举产生了各县、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委员、常委、正副书记。 1978年10月16日 ,经地委研究决定,成立中共岳阳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地委副书记陈秉芝兼任书记,张凝祥任副书记,由7名部、委、办和妇联负责人任地委纪检会委员。主要任务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建设。

第三节   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成就

一、工业生产面貌一新

粉碎“四人帮”后,工业战线经过深揭狠批“四人帮”和企业整顿,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恢复与发展。但由于当时还未能摆脱“左”的影响,不顾“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急于“大干快上”,在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上,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省委也提出“十年建成工业省”、“全省二分之一以上县属企业建成大庆式企业”,二分之一的县建成大寨县等具体目标。受其影响,地、县(市)委和厂矿党委为贯彻落实上级提出的任务,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也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使全区经济建设一度徘徊。

党的十一大召开,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极大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投入经济建设各项工作。奋战在工业战线上的干部职工,发扬“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的豪迈精神,积极参加企业生产和管理,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1971年建成投产的长岭炼油厂生产年年创新高。1977年,原油加工能力由250万吨提高到350万吨,当年完成总产值6.22亿元,实现利税2.26亿元,获利润 1.34亿元。1978年更上一层楼,完成总产值6.79亿元,利税2.52亿元,利润1.49亿元。又荣获全国“大庆式企业”的称号。岳阳石油化工总厂随着涤纶厂、绵纶厂等下辖工厂新产品的出现和产量的提高,使岳阳成为全省重要的化纤纺织基地,逐步向着大型石油联合企业迈进。1977年2月,为了加快洞庭氮肥厂的筹建工作,地区成立“支援化肥厂建设办公室”,做到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各行各业都为该厂筹建伸出援助之手,终于在1979年7月建成投产,形成年产24万吨合成氨和38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省属企业岳阳造纸厂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增添日产25吨长网机2台,分别生产新闻纸、凸版印刷纸,并用自制森林浆生产新闻纸,填补了全省空白。随着中央、省属企业在岳阳的建立和投产,带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在“文化革命”中建立的麻纺厂、氮肥厂、磷肥厂、机床厂、印刷厂等一批地区企业得到巩固和发展,岳阳工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其中,地、县小氮肥生产,经过填平补齐,小改小革,扩大再生产。地区氮肥厂和汨罗氮肥厂通过增大造气炉的炉径,增加压缩机的台数等措施,首先达到年产8000吨的能力。全区的氮肥厂由生产型转入生产经营型后,内部管理逐步严格,1978年实现扭转亏损的局面。全区氮肥生产盈利42.4万元,比上年增长167万元,煤、电耗分别下降18.8%和13.5%。1978 年,全区有大中小型工业企业893家,其中大型企业8家,中型企业8家。全区的工业总产值达1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轻工业产值 4.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1%,重工业产值1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同时,随着企业的增加,产品也逐年增加,质量得到提高。是年,化肥实物量达到20.61万吨,化肥折纯量为3.46万吨,合成氨47108万吨;化学纤维5069万吨,环氧树脂1204万吨;原油加工量278.4万吨,生产的汽油53万吨,煤油20.2万吨,柴油101.7万吨,燃料油63.4万吨;纱5702.6吨,布匹1386万米,帆布622.9万米,麻袋 588.1万条;机制纸及纸板6.26万吨;发电量计99360万千瓦小时。

二、农业生产稳步上升

1977 年2月,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在长沙召开。为深入贯彻中央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3月,地委召开办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地委决定在全区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以建成大寨县六条标准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县与县、农场与农场、以至区与区、公社与公社、大队与大队、生产队与生产队、战线与战线、行业与行业、机关与机关、干部与干部、群众与群众之间,互相结成成千上万个对子的对口赛,在全区农村很快掀起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建成大寨县的热潮。7月,地委召开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座谈会,邀请全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被评为全国、全省、全区先进典型单位的代表和劳动模范,讨论用什么姿态投入新时期建设,如何当好排头兵?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在新时期加干劲、加速度、加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华容县通过四级农科网,抓生产条件的改变,实现科学种田,兴办了一批以稳产高产为重点的社队工程。还组织3000名农技员,对全县耕地实行土壤普查,以实行对症施肥、科学施肥、经济施肥。8月,召开了全县农业劳模和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交流生产经验。这些措施使华容农业生产又跃上新的台阶。 11月,岳阳县组织10万民工参加岳阳铁山灌区的动工兴建,灌区设计蓄水量5.4亿立方米,可灌溉90万亩耕地,兼有垦荒、防洪、拦沙、发电、养殖、改善城市补水等功能。1978年,通过贯彻党的十一大精神,宣传新时期总任务,全区农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热情高涨,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调动,在长达8个月持续干旱、受灾面积达2300万亩的情况下,仍然夺得农业全面大丰收。粮食生产实现了春粮、早稻、晚稻“三增产”,全区亩产第一次过500公斤。多种生产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棉花产量147118吨,油料18088吨,麻类3772吨,其他经济作物也有增长,柑桔增长1.8倍,甘蔗增长1.1倍,茶叶增长 82%,烤烟增长60%,蚕茧增长36%。涌现了一大批高产典型和大面积大幅度增产的社队,以及一大批多种经营生产的先进典型单位。为了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部门针对全区水利条件有较大改善的情况,决心突击发展耕作机械,经过地、县两级农机部门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一批与拖拉机配套的农具,通过试验示范,加快了耕作机械的发展。1978年,全区拖拉机发展达到7177台、13.7374万马力;通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推广机滚船4036艘,机耕船 1231艘,年机耕面积50万亩;农机总动力比上年增加17.7%,发展到80.83万马力,其中集体所有的农机动力占总动力的83%,机耕面积达 352.25万亩。全区排滚机械保有量达16254台、31.01万千瓦,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加。1978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31.97 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84.0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867720吨,农业总产值88461万元,比上年增长5%。

三、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1977 年,通过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战线的干部和教职员对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中“两个估计”的深入批判,解除“四人帮”强加给教育工作的精神枷锁,进一步明确教育工作的方向,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好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恢复和健全各项教学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质量。通过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单位时间教育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学化的教学水平。1978年,全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大幅度增加,已有小学3921所,在校学生有70.7万人;中学1389所,在校初中生21.64万人,高中生7.4万人,毕业学生中初中8.65万人,高中3.49万人。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湖南师范学院岳阳分院更名为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岳阳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岳阳教育事业登上新的发展台阶。是年,地、县(市)把教育事业计划列为各级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教育事业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给教育事业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1977 年,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许多医务工作者返回卫生医疗机构。同时,各级政府加大医疗卫生部门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全区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到1978年,全区设卫生机构606个,医院住院床位1.03万张,共有卫生工作人员1.04万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354名。1978年4月,贯彻中央爱卫会电话会议精神,提出“三年以内大见成效,八年以内上《纲要》”的奋斗目标,全区爱国卫生运动有了良好的开端。10月,地区爱卫会组织各县(市)农场卫生局(科)及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59人,分成5个检查组,检查890个单位,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卫生状况的改变,从此,城镇卫生面貌有很大改观,为之后的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体育事业开始恢复,地、县(市)体育工作机构贯彻中央提出的体育事业“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领导,活跃基层文体生活,抓紧学校体育工作。1977年下学期,省教育局、省体委在岳阳市召开了全省中小学体育工作现场会,参观并听取岳阳市一中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经验。1978年,全省检查评比贯彻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岳阳市一中、临湘县二中被评为年度先进单位。同年10月,学校体育按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通过基础训练,专项训练和保健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四节   走向历史的伟大转折

一、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日,《人民日报》转载。文章鲜明地提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赞成文章的观点,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投入真理标准的讨论。

在上级明确表示“不表态”、“不介入”的情况下,地委和大多数县委没有积极地组织讨论。但是,华容县县委书记文启龙学习《光明日报》这篇文章后,联系他在华容农村蹲点总结的3个队实行包产到户,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大幅度发展的情况,切身体会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里的观点使他茅塞顿开,在当时“两个凡是”束缚人们思想,来自多方压力大的情况下,敏锐地感到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将来临。于是,他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胆识,带领县委“一班人” 首先行动起来,组织县委常委认真学习讨论《光明日报》的文章,针对当时束缚思想解放的“两个凡是”的影响,认真学习毛泽东《实践论》,敞开思想谈认识,并几次组织中心组展开讨论,大家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通过开展这场讨论,打破了“四人帮”强加给人们的精神枷锁,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接着,县委又组织全县公社书记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讨论。由务虚到务实,联系本县实际,讨论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明确提出各级党委领导在思想上要树立实践权威、群众路线的权威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权威。这些为1979年全县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10月14日 ,《湖南日报》报导涟源地委中心组召开县市、厂矿党委书记会议,学习讨论真理标准问题后,地委领导针对当时基层单位党员、干部讨论中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召开有关会议“打招呼”,要求各级党委中心组要积极组织学习讨论,领导干部要走在前面,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院校师生参加学习讨论。并开始总结机关、学校和一些基层单位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的情况和经验。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地委领导在学习《公报》,领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时,认识到要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必须敢于砸烂精神枷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去那种表个态,办件事都要翻本本上写了没有,查一查文件上规定了没有,想一想以前做过没有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也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做到实践证明是对的就干,错的就改,好的就推广,坏的就摒弃。《公报》的精神促进了地委“一班人”思想的解放。次年,地委组织全区开展了真理标准讨论的补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历史的转折准备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二、农村改革的萌芽

中国的经济改革发轫于农村,农村改革首先开始的是试行生产责任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最困难时,农民为了“吃饱肚子”,各县出现了暗地里实行各种各样包产到户的情况,在省委作出《关于当前人民公社中几个问题的决定》后,各县试行“三包一定”、“三包一奖”等生产责任制。但是由于当时党内“左”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加剧,包产到户和试行的产量责任制被视为“单干风”,不久就因遭到批判而夭折。70年代中期,包产到户等家庭承包形式又在一些地方暗地进行,此起彼伏,它的强大生命力在“七斗八斗”的阶级斗争中顽强地蔓延开来。

1973 年,平江县向家公社黄长大队卫东生产队的干部群众,为了寻找生活出路,躲躲闪闪地搞了5年的联产计酬,粮食亩产由794斤增长到1380斤,人均纯收入由 “吃大锅饭”时的71元增加到146元,人均口粮增加到818斤。而且贡献国家的粮食逐年增加,由1973年的人均195斤增加到360斤。与此同时,该县偏僻的谈岑山区也有生产队悄悄地包产到户。60年代初,湘阴县有619个大队搞了分田包产,在反“单干风”中夭折。1978年冬,该县东风公社群建大队有几个生产队,学习安徽凤阳县的经验,在安排冬种油菜作物时,就自发地分了作业组,实行联产计酬。传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后,其他队也暗地里学起来,在公社党委书记的支持下,大队党支部将所属的19个生产队都分了作业组,在全县率先试行稻田包干责任制,早稻比上年增产51万斤,一次完成全年征购任务 114万斤,影响和带动全县一些地方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岳阳县、临湘县在比较偏远落后的地方也出现了包产到户的萌芽。

全区率先推广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是华容县。在1974年至1978年,该县就有一些生产队悄悄地搞起了包产到户责任制。1974年,华容人说的“一脚踏出油”的万庾公社兔湖大队,是全县富裕之地。其中二队、八队的干部社员不满“年年增产不增收”的“大锅饭”,便暗地将土地联产计酬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大幅度发展。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东山公社先红大队二队,粉碎“四人帮”后,暗地把生产队的山地和三类田承包给农户个人,结果,贫瘠的土地变成良田。而处于长江岸边土地面积较宽的塔市公社清泥大队上下订立“攻守同盟”,将地包干到户,1977年粮、棉、油产量增长三成以上。1978年,江洲公社幺台大队将963亩棉田联产到户,获得亩产110斤的好收成,比邻近的棉田每亩高出40多斤。特别是该县三封公社党委,1977年就推广了他们在实践中大胆总结的“五小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并在全公社推广。当时,他们反其道而行之,不去“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是将零星的荒地、坡地、小型的水面、山塘,小片的竹林果园及小型猪场,由生产队发包,就近承包给社员个人经营。尽管这一措施受到“左”的思想阻碍,但仍在一些生产队暗地实施。

华容县这些悄悄地搞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他们采取的是将过去由生产队统一定额包工的做法改为“定产到组、按产计工、超产奖励、分季兑现”,或者是“小组固定,定额计工,分段验收,按产奖励”,有的干脆直接包产到户,将田地联产承包到家庭。这样,社员群众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与邻近同等条件的生产队相比,这些队的劳力出勤率、工效和农活质量要高得多,产量、收入的增长也快得多。华容县委书记文启龙和县委领导在深入基层蹲点跑面的调研中,发现了万庾公社兔湖大队、塔市镇清泥大队、江洲公社幺台大队和东山公社先红大队的部分干部和农民暗地搞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他紧密结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组织县委常委讨论研究,终于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将已经总结但放在档案室的4个典型调查报告,以县委办公室名义下发到公社。接着,又在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印发了兔湖、先红、幺台大队的调查报告,激起强烈的反响。县委主要领导因势利导,在大会上明确提出农业生产要大上,不能再吃“大锅饭”,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合理制定计算报酬。会后,全县56%的生产队试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迈开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步。 1979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共增产粮食近亿斤,农民纯收入增长2.8倍,华容县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次年,全县全面推广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获得了超历史的好收成。华容成为全省率先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县。

三、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978年12月18日 至 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3 日晚8时,全区各地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收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简称《公报》),第二天,人们争相购买刊载《公报》的《湖南日报》。地、县(市)委、农场党委和在岳阳大、中型企业党委迅速行动起来,召开会议,学习、讨论和领会《公报》精神,畅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一致认为,全会关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号召,所讨论的和解决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组织问题和理论问题,都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完全反映了历史的要求,人民的愿望。

24日,省委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通知,地委当日作出部署安排,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要集中精力,尽快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精神传达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干部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

地委几次召开会议,反复学习《公报》,深刻领会精神,统一“一班人”的思想认识,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转变。一是加快落实政策的步伐。地委成员通过认真回顾检查前段对“文化大革命”案件复议情况,一致认为,必须按照《公报》精神,解决好“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于是,地委决定地、县(市)委必须分工一名副书记亲自接待信访和审理案件。同时组织精干的落实政策班子,一件一件抓落实,加快落实政策的步伐。二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地委要求各级领导认真学经济、学技术、学管理,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尽快变外行为内行。同时,通过培训基层骨干,提拔一批讲政治、懂业务、能力强的科技人员担任各级各部门领导。在冬训中,全区轮训3万多名农业技术人员,提拔一批业务骨干到各级领导岗位。汨罗县委为适应工作中心的转移,打破论资排辈等“框框”,提拔47名懂专业、有技术,思想作风好的基层干部担任部、局、公社和县属企业的领导职务。三是转变领导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在学习《公报》后,地委成员一致认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地委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才能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农业要上去,领导要下去”。12月下旬到1979年初,地委领导分别下到各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各县、农场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和修订1979年农业生产规划。到湖区的领导还检查防汛排渍工作,上堤处理险工险段的隐患,检查电排涵洞的排渍状况。督促抓紧做好防汛准备工作,保证 1979年不垮一堤,不溃一垸。

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公报》后,纷纷表示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大干当前,尽快把工作着重点和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全省工业学大庆红旗单位长岭炼油厂的干部职工,提前38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在《公报》精神的鼓舞下,全厂职工想四化、干四化,决心改革生产工艺,改造装置,尽快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各县农村的干部群众在《公报》精神鼓舞下,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步伐。岳阳县毛田区干部群众在《公报》发表后,决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以“可贵的革命干劲”,加快建设桑园8000亩的进度。该区云山公社的干部群众在《公报》发表第二天,提高工效一倍多。一天开荒种桑700亩。华容县学《公报》,加强花兰窖电排配套工程建设,上工地的1.9万劳力精神大振,干得热火朝天。一个冬春完成工程,增强撇洪排渍面积21万亩,还可南水北调6万亩,为华容农业增产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下达后,地委和县(市)委、农场、厂矿党委都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全会公报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及中共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深入讨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加深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尽快把农业搞上去的认识,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流毒,打破思想僵化、半僵化的状态,做到从思想上、工作上都把党委主要注意力放到领导生产建设上来,为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作好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