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山公社工作的反思
来源:史志办 日期:2015-03-31 03:12
1949年8月,南下工作队到达华容县接管政权,我分配在银行部门从事业务工作,1956年担任副县长。1957年初,根据省、地委的精神,华容县作出了抽调一批干部下乡镇兼职的决定,3月县委安排我到三郎堰乡(1961年改为东山公社)兼任乡党总支部书记。在该乡我经历了由乡到人民公社的前后七年时间。这七年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七年农村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农村确实是个革命的大课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这个对农村工作很不熟悉的人,不仅学到了领导农村工作,组织农业生产的本领,而且掌握了一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科学知识。同时,在这段时间里,由于遇上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己在工作进程中,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自己认真总结和反思,回顾起来,其中体会比较深的有三点:
一、必须坚持和发扬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共产党人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在人民中生根、开花、结果。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中的实际问题。这些教导,在我的脑子里是记忆犹新的。因为在东山公社的七年里,工作的经验教训感受是很深的。记得在抓农业合作化运动时,群众观点是强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自觉性是高的。遇到问题总是组织乡干部到下面去,通过接触群众,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但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左”的影响,导致了以“共产风”为主的“五风”泛滥,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做了一些脱离群众,挫伤群众生产积极性的蠢事。总结经验教训后,我和东山人民公社“一班人”深入到各个大队、生产队.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干部一道到群众中去解决难题,分清是非,主动承担责任。为了做出表率,我要求党委成员做的,自己先做,到县里开会天晴骑单车,下雨就步行。在公社,做到一年有70%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蹲点,和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把中央政策和县委的决定精神落实到基层,把生产搞上去,我带头深入基层办点,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抓先进典型,利用先红高级社战天斗地,改变穷山恶水,改变落后面貌的先进事迹,在全公社范围内大力推广。同时,还注意狠抓后进社的转变,群强高级社党支部书记易建新思想消极,不挑重担,致使支部涣散,生产上不去。我便到这个社蹲点,吃住在那里,通过反复做易的工作,使他焕发了精神,积极工作。我还通过调查研究,和支部成员一道创办了社队企业,建立了榨油厂等企业,使群强的集体经济有了新的起色,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在三年困难时期,我和公社党委一班人.克服各种困难,依靠党的政策调动社员积极性。在中央下发《农村六十条》后,我和翁志文下到青山大队蹲点,围绕如何指导这个大队治穷的问题,组织大队、生产队干部学习《农村六十条》,认真研究实施贯彻《农村六十条》的方案,如责任制如何到组、到人,自留山林如何分等问题,都是对照《农村六十条》,用政策教育社员,明辨是非,用政策调动和激发社员生产积极,很快出现了恢复农业生产的高潮。后来,又兴建青山水库,改善了水利设施,为治穷创造了条件。为贯彻《六十条》,改变生产面貌,副书记胡炳先还把办公室搬到高峰大队,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那里条件十分差,生活艰苦,但他毫无怨言。经过一年的努力,使该大队农业获得了丰收,社员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还有副书记李荣祖、杜佐宏冰天雪地坚持战斗在钱粮湖和关一、华一水库工地上,专拣苦差事的参加防汛抢险的党委副书记李焕章同志,抓畜牧做出成效的刘明阶同志,都受到群众的好评。尤其是党委副书记陶荣忠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含冤而死,群众自发地把他的尸骨埋在曾经日夜战斗过的东山工地上。至今不少群众仍然为他扫墓,怀念这位党的好干部。
二、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有工作的发占权和指导权。在工作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要想实施正确的指导,不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乡党总支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决定,凡属于大事、难事、新事,不坐在办公室论长道短,而是组织乡党总支部成员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通过征求群众意见,掌握可靠材料或有说服力的典型后,再集中起来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求得解决。农业社刚刚建立起来后,群众生产积极性非常高,在年前就开始积肥备耕,盼望建立农业社后获得农业大丰收。这一年,华容出现严重的旱灾,我便和乡里干部一道下去抓抗旱,当时,该乡水利设施落后,抗旱主要靠人力用水车把水引下田。但是,靠人力和水车,收效甚微,而且,有些小塘小坝的水也快车干了。旱情越来越严重,农业社的干部和群众盼着乡里拿办法。怎么办?我同乡办公室的肖显才同志下到了先红农业社了解抗旱情况时,发现该社支部书记李守桂带领社员正在热火朝天地打井取水,架起几十部水车车水灌田,将濒临干死的禾苗全部救活。先红社干部群众这种抗旱夺丰收的精神使我深受启发,回到公社后,我立即与总支委研究,决定在先红社召集各支部书记开抗旱现场会,推动全乡的抗旱斗争。各社支部书记参观了先红社发动群众抗旱现场,听了先红社的经验介绍后.纷纷表示要向先红社学习,回去迅速打开抗旱局面。我在问三郎堰农业社党支部书记易雨秋回去怎么搞时,他说:“人家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毫无办法,如果再搞不好,我就自动辞职算了!”这个同志工作热情高,干劲大,回到农业社,就带领社员群众日夜苦干,硬是抗住了旱情,保证插上了早稻。全乡各个农业社就这样千方百计想办法抗旱.终于很快扭转了抗旱的被动局面,抢住季节,按照乡里规划完成了早稻插秧任务,这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好收成。之后,我们乡党总支成员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不少有利于发展农业社,壮大农业社,显示农业社优越性,促进农业社各个方面得到发展的典型。我们通过总结,及时召开了各种现场会。促进了全乡工作的开展,调动了群众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如我们先后在先红社召开了靠自身力量,自力更生修了浃石港水库的现场会;在平垒社召开了造林护林的现场会;还召开了加强经营管理,推行定额管理,小段包干等有利于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的现场会等。这些都是由于我们注意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的结果。但是,在人民公社化后,公社范围大了,公社既有丘陵区、山区,又有湖区、江洲。我们担子重了,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就少了主观主义的思想就多了,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因地制宜,不分青红皂白,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刀切。结果,也树了一些违背客观规律,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典型,造成不良影响。如1958年上半年我们率先在三郎堰农业社搞了公共食堂试点,后被县里推广,在全县造成极坏影响。这类错误典型,给我教训是很深的。因为这些事情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是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惩罚的,现在回想起来心里都是不安的。总结过来的经验教训,调查研究的作风不能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三、抓先进典型,要一分为二。在过去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发现和培养一个典型难,要巩固和保持发扬光大就更难。这点我深有体会。典型是看得见,摸得着,最有说服力的,一旦树立起来,将产生良好的效果。在东山公社七年工作中,我是比较注意抓典型,树样板的。其中,最值得我反思和回忆的典型人物是李守桂同志。
东山人民公社,即现在的东山乡,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湘鄂西苏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又是石公华抗日根据地。在这块红土地上,数以百计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涌现了刘革非等许多革命先烈。解放后,这里的革命老人经常对子孙后代讲述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激励东山人民奋进。革命先烈的业绩给后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励在东山工作的基层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贡献。从而,涌现了一些一心扑在工作上,努力为国家、为集体、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作贡献的先进典型人物。先红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守桂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守桂,在旧社会当过长工,苦大仇深。解放后,积极参加土改,组织互助组,带头加入农业合作社,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先红农业社党支部书记,带领农民治山、治水一治土,使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低产田改造成为高产田。同时,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和多种经营,很快使社员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发现这个典型后,及时进行总结,号召全乡基层干部向李守桂学习。不久,李守桂又被县委树为全县干部学习的榜样。
1963年上半年,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书记李瑞山,农村办主任孙国治等领导来先红大队视察,对先红大队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派省委工作组协同县委工作组,下到先红大队指导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并整理了李守桂的先进事迹。不久,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了先红大队的经验,并在《湖南日报》发表了 “人民长工——李守桂”的文章。接着,县委、公社党委先后作出了向李守桂学习的决定。在李守桂模范事迹的影响和带动下,东山公社又涌现了模范干部李国珍、护林模范彭乾甲、全国民兵模范傅兴汉、养猪能手李长保等一批先进人物,使全公社出现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先进人物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革命事业的前进,先进人物也有培养、提高的过程,如果停滞不前,甚至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就会被历史淘汰。李守桂同志忽视思想改造,在成绩和上级鼓励面前飘飘然然,过分夸大自己的作用,由个人说了算,发展到作风粗暴,严重脱离群众。我们没有及时做好李的工作,帮助他克服这些缺点,致使他在“四清”运动中受到撤职处分。对此,我感到非常痛心和内疚,常因自己没有重视对先进人物的再教育,抓紧和及时指出他的问题感到不安。也就是没有对他一分为二,没有真正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结果让李守桂同志在前进的道路上跌了一跤。为了弥补过错,在李守桂同志撤职后,我们多次找他谈话,教育他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错误,不忘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做到有错就改,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他认真总结自己的过去,决心放下包袱,从头做起。他下湖看鸭子,下江洲开荒。后来,因他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县委给他解决城镇户口,安置到县敬老院安度晚年。但他不愿过清闲日子,多次要求到乡林场工作,上岗后不顾年迈身体,上山植树造林,一直干到病逝在岗位上。县委为追悼他,号召全县人民学习“人民的好长工——李守桂”。他离开我们多年了,但李守桂的形象时常印现在我的脑子里。今天,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如何正确看待先进典型人物,仍是一个值得各级领导注意的问题。从我对李守桂的认识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先进典型要培养,要提高,要一分为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时代的佼佼者。
以上点滴回忆,虽未能反映我在东山公社工作七年的情况,但却是值得我反思和仍需注意的问题。人离休了,革命意志不能消沉,党的优良作风不能丢,仍需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