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复修大坝顺民心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74年1月,我调任岳阳县委书记。为了取得领导决策的发言权、主动权,我花了一段较长的时间,跑遍了全县各区、社的大部分村镇,和工作在基层的同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还走访了一大批农户。在了解一般情况和认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花了更多的精力,寻找制约岳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向我提供了一大堆材料,集中反映在自然领域里障碍全县农业生产发展的三大威胁即一旱、二水、三沙。全县约80%的耕地位于山区或浅丘陵区,地下水资源缺乏,灌溉设施不足,导致灾频繁发生。从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全县有8年出现较大的干旱,平均每三年一次。1963年发生干旱时,受灾农田达362万亩其中 105万亩失收,共计减产粮食2189万公斤。而流经全县33个公社、442个大队的新墙河,则是给全县带来洪涝灾害的主要祸根。据清同治《巴陵县志》记载,当时自“新增河至南津港,能行千担巨船”。然而近百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新墙河流域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至70年代初,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10平方公里。被雨水冲刷的大量泥沙淤积在新墙河,促使河床赶迅速抬高,河道日益加宽。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近30年来,新墙河上游淤沙增高5米,年均增高0.17米,全流域淤抄总量约达1.5亿立米以上。不少地段的河床早已高于两岸农田,只得筑堤防范。一遇特大山洪,河堤缺口,水冲沙压,致使沿河两岸近20万亩农田因灾减产。交替出现的水旱灾害,影响了全县农业的稳产高产,推迟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一个出自内心的渴望和强烈的呼声由此产生了、发出了,这就是:“岳阳县要打翻身仗,必须尽快复建铁山水库。”我将人民群众的这一渴望和呼声带到了县委常委会,经过热烈而又认真的讨论,很快得到了共识。1974年7月27日,县委向岳阳地委和湖南省委发出《关于请求批准复建铁山水库根治新墙河的报告》,列举了这项工程具有灌溉农田、削减洪峰、拦截流沙、扩大耕地、发展渔业增加电源、短途航运、风景旅游、城镇供水和优化环境等十大好处。同年 10月,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省委书记王治国和地委书记董志文等同志来岳阳县考察工作,我又当面向他们汇报了复建铁山水库的有关情况,得到了省、地委主要负责同志的赞同和支持。1975年1月,岳阳地委作出同意复建铁山水库的决定。根据各级党委的指示,省、地、县水利部门派出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陆续深入铁山灌区,开展勘察设计工作。就在复建工程的前期准备加紧进行之际,少数干部群众和水利技术人员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1958年县委决定兴建铁山水库是正确的,因为当时全县的水利基础设施太少,难以抗御水旱灾害的袭击。但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南、北灌区新建了大批中小型水库以后,就不必再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劳力,修建铁山水库这样的大型水利设施,以免因重复建设造成劳民伤财。对这一不同意见,县委既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粗暴对待,而是运用调查走访中获得的大量材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反复宣传,求得共识。当时的现实情况是;到1975年,铁山灌区内的10个区所属32个公社,虽已建有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187座、山塘河坝26986处,架设电动抽水机416台,计7553千瓦,蓄、引、提总水量2 73亿立米,但按灌区内52万亩水田计算,平均每亩田占有的毛水量仅525立米,仍不能满足每亩双季稻需水量700立米左右的要求。而且各区、社之间的水利设施和水量占有极不平衡,位于南灌区的黄沙街、荣家湾两区所辖7个公社,荒丘成片,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水源奇缺,是历史上最易受旱的地带;而在北灌区内的4个区所辖16个公社中,仅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23座,加卜机械灌溉设备,蓄、引、提总水量仅为1.29亿立米,按灌区内32.4万亩水田计算,平均每亩田仪占有毛水量396立米,更难保证双季稻的稳产高产。1972年出现的干旱,使全灌区内36.3万亩晚稻受灾,其中10.5万亩失收,共减产粮食4600万公斤。建国以来全县治水的正反经验证明:要根治新墙河的严重水患,单靠修建中小型水库是难以凑效的。1967年,新墙河三次山洪成灾,全流域l 6万多亩农田受涝,5000余间民房被毁;1972年两次暴发山洪,沿河两岸又有15万多亩农田受渍,减产粮食1500余万公斤。只有通过复建铁山水库,以拦截泄入新墙河的大量泥沙,结合采取在上游增加植被等综合措施,才能取得治理新墙河水患的彻底胜利。经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原来对复建铁山水库持不同意见的干部群众,绝大多数变为积极支持。1975年6月24日,县委向省、地委发出《关于复修铁山水库的报告》,尔后我还二三次向省委书记毛致用同志汇报了工程准备情况,每次都得到他的鼓励和支持。同年10月,县委决定成立铁山水库筹建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李怀芝、许志龙同志分任正、副指挥长。12月,县委动员1 0万劳动大军开赴中洲垸,开展约8万亩集雨面积的围垦工程,作为安置库区移民的主要基地。1976年10月,县委召开有区、公社、大队负责干部共5000 余人参加的大会,动员全县人民复建铁山水库。同时按照先修渠后堵坝的施工程序,先在姑桥地段修建了全长2000米的示范渠,作为全面开挖南灌区干、支渠道的样板,并修建了3条通往大坝工地的简易公路,为枢纽工程的动工作好准备。从此,一场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伟大战斗,在岳阳县农村的大地上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