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忆六十年代湖区电排大会战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64年至1966年,根据湖南省委的部署,岳阳地区组织湖区各县进行了一场电排大会战,为全市水利建设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最近,我俩和几个曾在原岳阳地区农田基建指挥部工作的老同志,对当年组织湖区电排大会战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回顾。现综合整理如下,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湖区电排大会战的由来


     洞庭湖区乃鱼米之乡,是祖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岳阳地区位于湘北,居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长江中游之滨其时辖的岳阳、湘阴(1966年分设汨罗县)、华容、临湘县和屈原、钱粮湖、君山、黄盖湖农场均为湖区。总面积约108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9.34万亩。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湖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到1963年旱涝保收面积达115.76万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0.45亩,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湖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仍处于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被动局面。湖区最突出的问题是怕水,一是怕洪水,溃垸成灾;二是。二是怕涝,因为垸内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调蓄能力弱,加上机电排灌装机少,标准低,不配套,降雨数日,就要积水成灾。
    面对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和“靠天吃饭”的一些问题,湖区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一些地方开始组织农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针对这种情况,当时任湖南省委管农业的书记李瑞山同志,在1964年5月2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七年内湖区每人建成一亩旱涝保收农田的要求,其农田水利建设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64年至1967年夏季)打好三个歼灭战:(1)建成洞庭湖区的商品粮重点县的电力排灌网;(2)将现有中小型水库全部配套成龙,充分发挥效益;(3)凡是适宜用水轮泵的地方,安上水轮泵。第二阶段(1967年下半年到1970年)完成全省3500万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当时确定我湘阴、华容、临湘、岳阳为全省湖区电排建设的重点县。当年,省委即以湘发[1964]130号文件印发了李瑞山同志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的报告。接着省委又印发[1964]141号文件,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标准作了明确规定:要求抗旱能力要做到70天以上不下雨能保证灌溉;防涝能力要保证日降雨200毫米不因渍成灾;洞庭湖区防洪要保证1954年洪水位加6级风不溃垸子,一般河流能防20年一遇的洪水。之后,省委、省人委多次发文,具体指导电排会战a湖区地、县根据省委的部署,组织班子,调查研究,作出规划,很快拉开了电排大会战的序幕。

    湖区电排大会战的几项措施

 

岳阳地区所辖除平江外,均系湖区,电排建设任务重要求高。我们指挥部的同志,根据省委提出的“先湖区,后丘陵,先排渍,后抗旱”的原则,按照地委、专署的要求,采取先试点,后铺开,分期分批打歼灭战的方法,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结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回想当年工程建设进展快,质量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敢字当头,迎难而上。当时组织湖区电排大会战,面临的困难是严重的。我们既没有领导经验,技术力量也不足,而且任务重,时间紧,如果工程抢不上去,雨季来临,洪水上涨,就会造成很大损失。如湘阴县湖区,开始进行电排大会战时,破大堤工程多,必须抢在洪水来临之前完战,时间很紧迫,怎么办?在省指挥部和岳阳地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组织力量到湘阴,和县委、县人委的领导商量,决定组织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难,迅速投入电排大会战。施工中,七处破大堤的电排站,有五处基础出现流沙,外河水位又猛涨,严重威胁堤垸安全。我们便深入现场,和技术人员一道战斗,硬是排除一个又一个难题,组织数千民工日夜奋战,终于战胜高水位和流沙,抢在洪水到来之前,建成了七处排灌站,在当年的排渍抗旱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负责工程建设的地区水电工程队,是从湘潭专署分过来的,由35名干部、工人组成的新队伍,他们不仅技术力量弱,而且没有搞过电排工程,设备也很不齐全。电排大会战开始后,水电工程队必须上阵,而且担负较大工程任务。我们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帮助解决了施工机械和设备,鼓励他们树立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增强为湖区人民造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完成施工任务。如华容县麻里泗电排站,计划装机10台,共1550千瓦,是当时全省最大的一个电力排灌站。地区指挥部领导经过研究,决定由地区水电工程队施工。为了打响这一炮,地区指挥部副指挥长张建邦同志,多次深入到现场指导工作,帮助解决不少难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工程技术人员振奋精神,抓紧时间早日建好电排站。并派指挥部政治处主任彭琼轩同志坐镇指挥,从而保证了这个机埠的顺利建成。当时工程队遇到最大的难题,是要架设两根很高的过河水泥杆,一根42米,一根36米。这样高的杆子,他们从未竖过,加上技术力量弱,有畏难情绪。指挥部领导便深入现场,和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施工方案,并组织学习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队工人树立信心,终于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完成任务。
     二是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当时,岳阳地区电排工程任务大,为了抓紧时间完成任务,我们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一个一个的啃骨头,一个一个的抓落实。首先集中力量在湘阴县进行电排会战试点,取得经验后,以华容县为重点,全面铺开。在会战开始后,做到从领导、技术、物资等各方面都保证重点,通过一个一个的组织,拿下一处又一处工程,实现湖区电排工程建设的速战全歼。记得在部署全区电排会战时,为了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我们指挥部坚持先重点.后一般,先大堤,后垸内,保证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首先集中支援湘阴,他们从1963年开始电排建设,到1964年10月,全县已建成35千伏线路5 条,共长32.5公里;10千伏线路10条,96.8公里;35千伏变电所2处,计5000干伏安;电排机埠14处,装机44台,共计4490千瓦。受益农田达25万亩,其中:排渍10万亩,抗旱15万亩。在湘阴电排工程基本完成任务后,又集中力量支援华容等县。就这样,一个县一个县的打歼灭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三年任务两年胜利完成,为湖区人民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三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湖区电排大会战中,资金是个大问题。记得当年会战进行到将近一年时.遇到资金严重困难,地区指挥部曾要郑耀邦同志写报告给省委、省人委。省委领导对湖区电排建设很重视,在各地将资金问题向省反映后,分管农业的省委书记李瑞山即将湖区电排会战遇到的困难,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召集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开会,要这些部门支援一下湖南的电排大会战,很快解决了一批资金,给湖区电排建设解了燃眉之急。在李兴尧副专员和郑耀邦到省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去询问资金落实情况时,李瑞山书记当即说:“你们的报告,我看了,批了,回去抓紧干吧!”他俩二话没说,拿着报告就走。事后得知是,周总理亲自召集开会给我们支援的。当时,对我们这些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是个很大鼓舞,促使我们把电排工程抓紧抓好。
    但是,湖区电排工程全面铺开,涉及洞庭湖几个地区,20多个县,光靠国家和省委解决工程所需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主要靠当地想办法筹措资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记得刚开始时,部分地方存在着等、靠、要依赖国家的想法,认为国家出钱,农民种田,理所当然。结果工程进展不快,群众说:这样搞建设,等去了时间,靠坏了思想,要来了少慢差费。于是,我们根据省委指示,放手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自力更生,集资会战。湘阴在会战开始时,算了一笔帐,如果按照额定项目完成任务,尚缺90多万元资金。后来,他们根据省指挥部的规定,发动群众自筹了25%的资金,结果90万元不缺了,还调出7l万元建设新工程,实际执行中还节余20多万元。过去,湖区的砂子、石头都是花钱买,从外地运进去。为了勤俭办事、节约资金,我们要求依靠群众自己动手,就地取材,从而节省了大量资金。如华容县麻里泗机埠和万庾排灌站,就是鲜明的对比。麻里泗机埠建设是国家包起来的,施工用的砂子是从岳阳运去的,花20元一方;石头是从湖北、益阳买的,共 10多元一方。而华容县在建万庾排灌站时,县指挥部组织400多劳力,在牛卷山开采了2000多方石头,在马涧挖洗了1200多方砂子,用很少的钱办了件大事,保证了电排工程的顺利完成。
    四是加强领导,各行支援。为了搞好电排大会战,岳阳地委、专署要求湖区各县县委副书记和县长挂帅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并在指挥部成立了党委,设立了政治部,保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四个湖区县还成立了60个工地指挥所,从县直各部门抽调干部1077人参加会战。会战开始后,由于书记挂帅,县长亲自抓,专门班子具体指挥,县直农业、计划、物资、交通等各个部门紧密配合,组织和发动各行各业进行支援。做到从规划、测量、设计、订货、运输、施工到试验运行.从土建到安装,从建设到管理,环环扣紧,加强领导,保证了会战的顺利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岳阳地区的中央、省属厂矿,如桃林铅锌矿、 3517工厂、岳阳电厂等都积极主动支援设备和技术力量,有力地促进了电排工程建设。其次,各县物资部门积极想办法,将电排工程所需的大部分物资直达工地,既减少了中转环节,又节省了开支。各县的农业机械厂把支援电排会战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总之,由于加强领导,各行支援,为加快电排会战的速度起到了很大作用。

 

湖区电排会战的成效


    一、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岳阳地区湖区电排建设,根据省委、省人委的要求,原计划从1963年夏到1966年夏用三年时间完成35千伏线路9 条,129.52公里,35千伏变电站9处,15台,25450千伏安;610千伏线路121条,573.67公里;排灌站183处,装机316台,共 26157千瓦。在省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的具体指导下,岳阳地委、专署把组织电排大会战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大办农业的一件大事来抓。在各级党委的精心组织领导下,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大力支持,湖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从1964年3月开始组织会战,到1966年5月胜利完成任务,实际上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时间,超额完成了三年电排建设任务。到1966年5月底,加上原有的,全地区已投产的有35干伏线路15条,208公里;35干伏变电站16处,26台,34776千伏安;6——10千伏线路208条,724.7公里;排灌站401处,装机541台,共计32189千瓦。是岳阳地区设立后,成效最明显的一项工程建设,为全区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增强了旱涝保收农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增产了粮食,为农业跨“纲要”和农村电气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据当时统计,全地区电力排渍面积达85万亩,灌溉面积95万亩,扩大耕地10多万亩。加上当时的水利工程和机排、水轮泵等发挥的作用,全区旱涝保收面积由1964年的130万亩,增加到230万亩,占当时水田面积的72%。不少工程在排渍抗旱中发挥了威力,深受群众欢迎。如湘阴县1964年上半年建成的10个排灌站,共计3285千瓦。竣工投产后,连续战胜三次渍水,两次干旱,排灌面积达10多万亩,还扩大湖田17000多亩,扩种双季稻18000多亩,增产粮食24万多斤,节省劳动日42万多个,增加收入180多万元。东河坝排灌站连续运转13000多小时,受益农田达54000多亩,超过设计效益一倍,水费负担比机排减少一半以上,群众称电排站为“增产站”、“幸福站”。当时岭北区沙田公社群众任玉先给大石港电力排灌站送去一副对联:

昔日大石港,风凄雨惨,溃垸成灾,千户逃荒,沿门乞讨;

今朝电排站,山青水秀,机器轰隆,万亩良田,稳产多收。
    三、锻炼培养了大批技术队伍,促进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1964年以前,电排设计在当时的岳阳地区还是空白点,到1965年已拥有一支有一定技术水平的设计队伍,涌现了一批敢想敢干的青年技术骨干。华容县过去电排技术力量十分薄弱,1964年搞的7条万伏线路,7处排灌站都是省里设计的。而1965年搞的10条线路,47处排灌站,全部自己设计。通过实践,锻炼培养43名技术干部,其中25岁以下的有22人。他们设计到现场,大胆革新,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器材。如特高杆塔的不断革新,当时湘阴白乌潭、姑嫂树等几处建得早的铁塔,都是用耐张塔代替直线塔,每座铁塔花钢材30吨。而华容县钟家咀过江采用双回路A1型铁塔,每座只花14吨钢材。后来宋家咀过江采用拉线铁塔,每座只用7.2吨钢材。尤其以后用钢筋混凝土杆代替铁塔,花的钢材更少。

当时,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学大庆,学解放军。在电排大会战中,出现了一批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式的施工队伍。如湘阴的线路队、地区水电工程队、华容县水利电力工程队等。尤其是临湘县供电公司架线队,在1964年5月以前,仅仅是一外线组,只有5个工人,其中学徒3个。在技术上只能搞一般木杆线路。随着电排大会战的需要.县委从各单位抽调19人,成立了线路队。这些人员中,技术比较熟练的也只有两人。县委要求他们完成陆城至源潭的20.5公里35千伏线路。这条线路湖汊多,交通不便,难工多,原包给武汉某公司施工,他们不愿干退了合同。开始,不少人怀疑临湘供电公司线路队,能否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他们破除迷信,苦练过硬本领,终于只用20多天时间,胜利完成任务。就这样,临湘县在湖区电排会战中总投资508万多元,除国家投资170万元,自筹资金338万元。同时靠自己组织的施工队伍,从1964年至1965年,新建35千伏线路20.5公里,35千伏变电站一处,6—10千伏线路99.25公里,排灌站35处,装机44台,共2272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