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五十里金堤写春秋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55年11月,我从湘潭公安处调来岳阳,参加围垦建立建新农场的战斗。从此以后,我就对建新大堤凝聚了一种特别感情。我出生于汨罗农村,1954年的洪灾教训,使我懂得水利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大堤是农场的生命线.没有大堤,就没有农场的一切。建新大堤的安危,关系党的监狱事业;关系岳阳市区及华容、钱粮湖、君山、广兴洲这些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非同小可。我从基层单位到场部机关,从一般干部到担任领导职务,从第一次修堤建场到以后年年防汛和冬修,从垒砌一块块水泥板护坡到建立一座座涵闸和排灌工程,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回想四十年艰难创业的情景,历历在目,永不能忘。  
    1955年围垦建场,历尽艰辛。当时从衡阳、湘潭、长沙等地调来一万四千多人。新修大堤全长 14800米 ,高程 33米 ,总土方220多万立方米,工程浩大。时值严冬,异常寒冷,钉螺遍布,芦苇丛生,人员生活十分艰苦。我们住在芦苇搭起的工棚里,睡的是木板统铺,每逢下雨床下面就是一尺多深的浊水。半年不能洗澡,虱子乱爬。运输靠肩挑,供给困难,蔬菜不足。晚上以马灯照明,白天行走在草皮垫起来的“海绵路”上,修堤五个多月,每天披星而出,戴月而归,抢晴天,抓阴天,麻风细雨当好天,连续作战。我那时在六大队任副大队长,负责改造工作,但工程、生活都要管,每天工作达15 个小时。我白天上工地、晚上下工棚,全大队没有发生重大事故,保证了修堤顺利进行。
    1956年修堤竣工以后,我先后在机务队、加工厂等单位工作,并参加了1960年扩场和1969年的复修工程。每逢汛期要上堤防汛,枯水季节要领导冬修,一年在堤上工作的日子算起来不会少于80天。遇上危急关头,必须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 1962年7月13日 ,湖水位达33. 48米 ,新港子大闸穿孔,险情严重,全场停止生产,部分人员转移。省公安厅和岳阳县委领导亲临指挥,器材缺乏,又没有潜水员.面对险情,大家正找不出原因,拿不准有效措施。我闻信赶到现场,挺身而出,赤膊短裤,潜入 8米 多深的水里,摸清闸门穿孔的原因,是一块闸板腐烂了一个大孔。我上岸以后,立即提出排险方案。既节省开支,争取了时间,叉排除了险情,稳定了群众情绪。这一年的下半年,我担任了工程科长,组织力量在鹿角等地,试制水泥板9万多块,取得护坡经验后,全面推广,共护坡45万平方米。我先后参与或主持建立排水闸两座、排灌机埠7台、电排4处。这些措施,至今仍在发挥效益。
    1972年起,我先后担任副场长、场长。虽然分管过改造、生产和财务工作,但不论何时,都把大堤的安全视为农场的最大保障,不敢有丝毫疏忽。我经常上大堤深入调查研究,对大堤各段的防护情况和各种险情隐患了如指掌,并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密切掌握水文情报和风力风向。每遇汛期,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堤上,和抗洪队伍同吃同住。我一靠上级的正确领导,二靠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三靠自己长期积累起来的防汛经验。每有险情,我均能迅速果断作出决策,计算出抢险需要投入的人力、资金、主要物资,能够预见到险情的发展态势。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化险为夷。
    1973年7月的一天,荆新闸穿孔,有一股很大的水从外湖向内湖倒灌。当时有人主张在外湖打“外包围”堵孔,我认为外坡有乱石护坡,不易堵死水,根据农场地理条件,提出在内坡筑起“内抱围”,报经上级同意实施,结果堵孔成功。
    1974年7月的一天,晚上10点钟,我接到荆江门进水闸出现浑水的报告,立即邀同防汛队的负责同志,于11时赶到,亲自下到1. 3米 深的淤泥中探清险情,发现底闸麻石移动,险情恶劣。当晚紧急集中百余劳力灌草包24万个,调集五百劳力抢筑了长 50米 、宽 15米 的新堤,保安成功。
    1983年7月18习,长江洪水位达33. 5米 ,湖水位高达34. 3米 ,荆江门江堤岌岌可危,农场被两水夹攻。湖北省和我省已有几处溃垸,消息传来,我作为指挥者内心是十分沉重焦急的。当时省里来的同志主张在江堤顶筑一条子堤,我们认为这一措施不符合实际。根据我场江堤的抗洪能力和卅多年抗险的经验,我提出加宽堤脚的方案,经请示岳阳地委领导,同意我们的做法。于是迅速组织五千劳力,日夜奋战,三天内给荆江大堤堤脚加宽 5米 ,完成土方4万余方,同时对内漫开沟滤浸。这一决定,见诸成效,农场安然无恙。岳阳地委肯定建新的经验,并赞誉我“遇险不乱,指挥果断”。
    1984年我任农场党委书记,年已55岁,多种疾病缠身,但我从没有请过一天假,总是吃点药照常工作。每当追捕、防汛、冬修等重大战斗,我身先群众,亲自带队。洞庭湖滨、芦苇荡里、田头垅尾,各个单位都留下了我的足迹。1988年我退居二线,但抗洪抢险,我仍走在第一线。
    1988年1月18日 ,粮仓湖堤段出现 600米 大滑坡,滑坡线达 48米 、深 5米 ,这么大的滑坡实为少有,如不尽早修复,必然影响农场及湖西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经过慎重研究,提出“团结治滑,上劳五千,奋战一月,完成土方 20万,确保大堤安全”的口号,在技术上提出“增阻、减压、稳脚、固堤”的八字方针,经过十个大队的大兵团作战,终于战胜了滑坡,达到保安要求。这年9月发生特大秋汛,粮仓湖险段,经受了严重考验,连浸水也没有发现,全场安全度汛。
    也就在这一年的秋汛中,有一天中午一点钟左右,五大队防汛段发现60米滑坡,三点钟我得信亲往察看,有的同志比较慌乱,我则认定第一次滑坡危险性虽有,但有办法稳住,当即由四、五、六三个大队及防汛队,组织抢险队伍开三条引水沟,搭三座浮桥,抢挑三千立方土做“土撑”,不让它再滑坡,结果十分成功。在这年防汛抗灾总结会上,省人民政府授予农场“先进集体”称号,我个人荣立三等功。
    1992年我正式退休后,对农场的发展仍十分关注,特别对总长23.8公里大堤的安全日夜萦怀。1992年和1995年我如往年一样,参与一线指挥,哪里有险情,我就出现在哪里。这两年农场均取得抗洪抢险的重大胜利,受到省委省府的表彰,被评为“先进单位”,我个人分别记三等功和一等功。
    五十里金堤写春秋,四十年奋斗看成果。我有一个总的体会:防汛抢险,除场部力量外,省厅局特别是岳阳地(市)委和政府,每年给钱给物,派人坐镇指挥,是取得胜利的保证。作为一方水土、一个湖区政法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始终重视大堤的安全,并投入足够的力量。同自然灾害作斗争,是旷日持久的任务。湖区的抗洪抢险,必然反复继发,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奋斗。只有具备坚定的责任感,才能夺取胜利。建新农场建场40年,经历过数十次与惊涛骇浪的拼搏,没有溃垸,安然屹立于洞庭之滨,百业兴旺,充满希望,胜利归于党和全场干警。我亦引为欣慰,并愿为之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