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白水六十华里晚粳高产大会战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六十年代,在原湘阴县白水区范围内,掀起了一场60华里晚粳高产大会战。这个大生产运动,对推动当时晚稻产量赶早稻超早稻,对实现“早矮、晚粳”新的耕作制度,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62年我调到省农业厅粮食生产处工作,分工研究全省粮食生产问题。当时,全省粮食生产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晚稻产量低。于是很多地方都着手研究晚稻产量能不能赶上早稻、超过早稻,粮食单产怎样跨纲要。
1962年3月,我们根据省委、省人委和农业厅领导的指示,会同湘潭地区农业局和湘阴县农业局组成联合工作组,带着晚稻低产问题,到湘阴县三姊公社新华大队(现汨罗市高家坊镇新华村)办点攻关。入队以后,工作组分住山陂冲、菖蒲塘、肖家屋三个生产队。开始.我们一边围绕粮食生产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一边和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开展种试验田、高产田、种子田的“三田”活动。
这年下来,全大队大面积晚稻产量没有什么突破。617亩晚稻,平均亩产只有229斤,只及早稻产量的40%当时大家概括了两个一个样,即和往年一个样,和邻队一个样,晚稻低产帽子仍然戴在头上。但是,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三田”活动引起了广大农民的思考。晚稻插下去上十天,红米冬粘一片枯死,我感到问题很严重。一天,我会同两位大队干部临田研究。我问:禾苗这样枯死怎么办呢?一位上丁年岁的党支委满不在乎,他反过来安慰我说:晚稻很贱,再过十天半个月就会转青的。可是另一位干部却带着疑惑提出一个问题:试验田里边的禾苗为什么就转青、为什么冒打倒呢?那位党支委远远没有想到,禾苗再过十天半个月转青,它的营养生长期就全部过去了,晚稻又怎么能够高产呢?一场新与旧,先进与保守的思想斗争也就这样在生产实践中展开了。
晚稻收割以后,我们发动干部、农民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确定全大队第二年重点攻晚稻大面积高产,明确提出“摘掉晚稻低产帽子,亩产闯过四百斤关”。晚稻品种主要推广晚粳粗管黄稻和晚籼浙场9号,并强调了良种与良法配套。与此同时,还确定了试种早稻矮脚南特。
1963年,新华大队晚稻低产问题开始突破。全大队664亩晚稻,平均亩产428斤,比邻近大队高出一倍左右;有两个生产队亩产已接近500斤}还有两丘高产田,亩产分别达到748斤和750斤。
同时,试种的6亩早稻矮脚南特也取得了成功。平均亩产753斤,其中一丘试验田亩产达到850斤,比常年产量高出50%到70%。
晚稻大面积丰收和早稻良种的试种成功,促进了农民的思想解放,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夺取粮食高产的积极性。新华大队农民比较了晚稻品种,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浙场9号产量虽高,但是不抗倒状,既影响晚稻产量,又影响后作绿肥。大家决定下年扩大晚粳面积。早稻高秆改矮秆,晚稻籼稻改粳稻,早矮、晚梗也开始在新华大队农民的思想上形成。到了这时,新华大队周围已有30%左右的生产队跟着学习晚稻高产技术,一个大面积晚粳高产运动正在酝酿中。
1964年新华大队生产出现了很多可喜变化:全大队730亩晚稻,平均亩产527斤;其中500亩粳稻,平均亩产580多斤。晚稻产量第一次赶上了早稻。全大队55%的水田种矮脚南特全部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陂冲生产队试种一丘晚粳“世界稻”(即后来农垦58),面积1.62亩,亩产达到852斤。这丘田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作用。全县、全区、全社各地纷纷组织干部、农民前来参观。参观的农民高度评价这丘“世界稻”的禾是一崭齐、一彻平、一面谷。有的农民看得留连忘返。不少农民总是要求摘几根禾线子带回去给农民看看。为了测产,后来生产队只得派人在田边守护。
新华大队晚粳丰收以后,白水区委、各公社党委和各大队党支部,都纷纷研究新华的经验,开始对推广晚粳是实现晚稻赶早稻超早稻的关键措施,“早矮、晚粳”是实现两季丰收的一项好制度,良种必须与良法配套等问题求得共识,为夺取粮食大面积高产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白水区委经过几次讨论,确定在全区开展60华里晚粳高产大会战。南起杨桥车站,北到白水车站,再折转到牛口土段,在这60华里范围内大力推广晚粳稻。平江社教分团也作出,相应的决定,在白水、弼时、汩罗三个区组织三区联赛一个以推广晚粳为中心的粮食高产运动,就这样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了。
1964年冬,我出席了省委召开的基点工作会议,省委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成绩。后来,我们写了“新华大队500亩晚粳大丰收”的总结,省委加了批语,在《湖南日报》头版头条登载发表。
1965年,经过平江社教分团和白水区的各级干部以及广大农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战,60华里晚粳高产大会战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区6万亩晚稻,推广粳稻5万亩,其中“农垦
在晚稻低头散籽的黄熟季节,省委书记李瑞山、副省长孙国治和农业厅副厅长张勇等领导同志到白水区进行了现场视察。他们看了白水、三姊、高坊、三星四个公社。领导同志一到,首先就看了白水公社,随后从白水车站坐火车到韩家山车站,再步行到新华大队。看了新华以后,他们又步行到了高坊公社沙河大队,看了区委副书记胡逸梅同志的点——灯光桥生产队,然后又步行看了周坊、燕塘等大队。当晚,他们再乘火车回到白水,第二天又看了三星公社最西端的大华大队。书记、省长对60华里晚粳高产大会战和早矮晚梗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不久,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农垦58,推广早矮晚粳。省委书记张平化亲笔写信给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同志,要求支援农垦58良种,并派农业厅刘洪源厅长坐镇杭州。这时.我也因公到了杭州,看到浙江省委正派人忙着给湖南调拨良种。
正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同志到湖南视察工作。谭老在省委蓉园单独接见了我,表扬了我们的60华里晚粳高产大会战。这对我们继续研究和夺取粮食高产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对全省粮食跨《纲要》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60华里晚粳高产大会战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在回忆起来,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是抓住了广大群众最迫切的要求而且是带全局性的一件大事。晚稻低产问题,是60年代湖南粮食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省委非常关心,广大农民也反映强烈。我们到新华后,发动农民讨论如何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多数农民的反映是:拳头莫打散了,要一拳打在晚稻生产上。后来一丘“世界稻”产生了那么大的轰动作用,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坚持层层办点,走点面结合的路子。由于农民受文化技术素质低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总还是现实主义者,要靠样板引路。新华大队本身也是靠“三田”,靠“三队”带动起来的。1964年,三姊公社党委采取梅花式的办法,在全公社办了40个点。平江社教分团和白水区委在全区组织区社党政负责干部办了 50个点。实践证明,这些点都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点能使领导清醒头脑,点能使农民受到教育,点能走前一步,使事物不断地向前推进。新华1954年农垦 58试验田亩产852斤,引起了轰动1955年农垦58试验田亩产叉达到了1052斤,又进一步引起了农民很多新的思考。没有星星点点就没有千千万万,没有新华的500亩就没有全区的5万亩。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是对待新生事物要满腔热情地支持,领导者、组织者在行动上务必一步一个脚印,做扎扎实实的工作。早矮、晚粳,在60年代前期还是新生事物。我们从 1962年到1965年在白水区全面铺开,发展是顺利的,但中间却始终充满着新与旧、先进与保守的思想斗争。1965年8月下旬,晚稻田里三化螟大发生,四方告急。这时,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议论都出来了。当我听到川山公社玉麓大队有的农民到外地用高价买鱼藤精打到田里治三化螟时,我的心情极为沉重,这是农民在病急乱求医呀!当时我和区委同志正在高坊公社,我们随即分途下去,一边了解情况,一边现场指挥。我从高坊出发,沿着东边山麓,经三姊,经川山,傍晚到白水公社。我和区委同志紧急碰头以后,接着就召开了公社书记电话会议,随即又分公社召开了党支部书记电话会议,并且要求第二天一清早,支部书记召集生产队长开田间会,现场练兵。第二天,我和胡逸梅同志从白水赶到三星,早饭以后,我们就到处看到农民在田里打药治虫,一场围剿三化螟的战斗很快就全面展开了。不久.我又沿着西边山麓从白水到川山到三姊到高坊,沿途所见,禾苗一片葱绿,农民喜笑颜开,这时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就落了地。
四是把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和扎扎实实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层层办点,处处插旗;生产队的“三田”活动;大队和生产队的一长(科研组长)、三员(防治病虫员、肥水管理员、良种育选员);以及区社各部门的后勤工作……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组织工作。那时可以说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齐心协力,一呼百应。与此同时,又适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组织现场参观,这是一次很大的群众运动。1964年参观“世界稻”,至步在白水区牵动了千家万户。其次,以老师学生为主的宣传队下队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有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