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岳阳县恢复发展生产的回顾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六十年代初,我担任岳阳县委书记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连年自然灾害和“五风”的左倾错误,致使全县农业生产陷于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摆在全县各级党组织面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战胜困难,迅速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人民经过几年艰苦努力,不仅恢复发展了农业生产,战胜了严重困难,而且为指导农业生产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岳阳县一跃成为全省先进县,受到毛主席和省、地委的表扬。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回顾我在岳阳县这段工作历程,仍记忆犹新。现将其中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情况整理出来,这对于在当前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农业生产更大的发展,仍然是颇有裨益的。
农业生产陷人困境
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所定的主要指标,在农村出现了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但是,从1958年起,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轻率地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在农业生产上推广深翻、密植;工业上搞土洋结合,大炼钢铁;生活上搞公共食堂和供给制等,给岳阳县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特别是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我们一些同志的头脑开始膨胀发热,什么事情都想大办多办,急于求成。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后,领导思想方法上的主观片面,政策措施上的平均主义,工作方法上的强迫命令,三者互相影响,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如大炼钢铁,强迫群众把炉锅、炒菜锅和铁器工具都交出来。在领导农业生产时,就高度集中劳力,统一指挥行动,不分山丘湖区,不管先进落后,工作一刀切,一律化。书记挂帅,大兵团作战,小的几百人,大到上万人。如1958年下半年,全县普遍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又如1958年冬,农业生产大丰收后,浮夸风泛滥成灾,粮食产量越报越高,发展到你要什么有什么.信口开河,不着边际。当时的《岳阳日报》以特大红字标题报道:“我县同心社一丘中稻破万斤关,亩产达到12575斤。新墙公社一亩晚稻过2万斤,筻口公社亩产红茴超10吨。”还有“棉花卫星”,“钢铁卫星”等等纷纷出现。尤其是共产风更为严重,大到土地、房屋、劳力、粮食;小到碗筷、烧柴,所有生产生活物品都视为公物,收归社有。同时,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男女老少,每人一只碗一双筷,战斗到哪里就在哪里吃,不定量,夜战还加餐,由于超量用粮,造成1959年上半年粮食出现紧张。这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做法,给生产带来破坏性的“跃进成果”,人民群众身受其害。加上1959年大旱一百多天,粮食大减产,比1957年下降34.4%,造成群众冒饭吃,疾病增多,人心不安定。紧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一大批干部党员遭到错误的批判,严重挫伤了农村干部群众积极性。瞎指挥、 “共产风"继续发展,加上早稻烂秧,夏秋作物又遇上大旱,粮食大减产,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搞得人心不定,劳力屡见不鲜,整个农村处在一个困苦混乱的状态中。本来关大农民兴高采烈地走合作化道路,满腔热情地搞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左"倾错误的指导,加之严重自然灾害,致使农业生产陷于严重困境。
用政策调动农村干部群众生产积极性
困境,使我们县委一班人头脑逐步清醒。反思政治思想上的幼稚,领导工作中的错误,痛斥“五风”危害,决心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尽快恢复发展生产。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根据党中央和省、地委的指示精神,结合岳阳县农村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正错误。用政策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一是开展整风整社,修正"五风”错误。为了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于1960年下半年,我们在全县深入开展了整党、整风、整社的三整运动。县委抽调了1200多名干部组成“三整”工作队。首先在黄沙街、麻塘两个公社试点,取得经验后便在全县铺开。整个运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从组织生产安排生活人手,宣传贯彻党的政策,访贫问苦,扎根串连,放手发动贫下中农开展内部整党整风。第二步,以处理“共产风”为中心,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组织大登记、大清理、大兑现。第三步,以“三包”、“三定”为中心,调整生产关系,改进经营管理,建立生产责任制。同时,为了狠刹“五风”,取得群众谅解,我们当时召开了大队支部书记以上的1000多人的扩大干部会,还邀请部分贫下中农代表参加。会上传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然后,各级领导深入群众,以身作则,带头贯彻执行政策,带头兑现。同时,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号召干部“三登门”(登门拜访、登门算帐、登门道歉),做到引火上身烧错误,登门道歉服人心,政策盆里洗个澡,一身干净好领导。在清理“平调”政策兑现时,县委从地方财政中拿出30万元作退赔。并在新墙公社召开了全县退赔兑现大会,当场退赔现金82万多元,实物折价38万多元。县委会和招待所的部分文具、桌椅、被盖、收音机等也拿出卖掉退赔,接着县级部门、公社、大队、生产队层层大搞退赔兑现,共退赔现金973万多元,实物385600件。同时,全县2100多个经济手续不清的干部,向群众作了交待和退赔,犯有强迫命令和瞎指挥错误的2463个作业组长以上干部,都登门向群众作了检讨,求得群众谅解,改善了干群关系。紧接着,我们又总结推广了一批好干部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和好方法,使干部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对有些干部因“五风”错误,受过处理的,在1962年进行了甄别平反。将过去批判和处理错了的,改正过来,恢复名誉,恢复职务。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力地调动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
二是贯彻《农村六十条》,调整农村政策。在党中央试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村六十条)下发后,我们县委进行了认真学习讨论,认为这个工作条例(草案)针对性强,其中调整人民公社政策的问题,正是群众意见最大的紧迫问题。为了把宣传贯彻《农村六十条》的工作一做好,用政策发动群众,靠政策发展农业生产,靠政策巩固集体经济。当年3月29日,我和罗寅阶同志带领一个60多人组成的县委工作组,到郭镇公社进行贯彻《农村六十条》的工作试点。我们到郭镇公社后,通过发动群众大讨论,联系实际,制定了《郭镇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落实了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取消了农民普遍反对的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并将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农村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很快调动了农民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试点工作到4月12 日结束,历时13天。尔后,我们将郭镇公社贯彻《农村六十条》取得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很快在全县农村掀起了宣传贯彻《农村六十条》的热潮。同时,根据《农村六十条》精神,县委还集中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粮食分配、公共食堂、房屋、口粮、社员家庭副业、农村手工业、六。年清算找补兑现等十大问题。这些重要政策的调整和十大问题的解决,使农村贯彻《农村六十条》真正落到了实处。记得在1962年,我到梅溪公社中门大队邓板桥生产队检查生产,发现这个生产队有16个政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当晚召开了队干部、社员联席会议,反复讲解《农村六十条》,按照《农村六十条》的规定,把16个问题全部解决好了。社员高兴地说:“只要按照毛主席的政策办事,我们就能一心一意搞好集体生产。”后来,我在全县区、社书记会议上,就郭镇公社办点和中门大队贯彻落实《农村六十条》的情况作了介绍,对与会人很有启发,使大家看到了贯彻落实《农村六十条》给农村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三是调整农村政策,试行生产责任制。在贯彻《农村六十条》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对农村体制进行了二次调整。先将16个大公社划分为44个小公社和一个农场。 1961年10月,又调整为12个区、1个镇、57个公社。紧接着,又进行了农村人民公社政策的调整。实践证明,这些政策体制的调整,更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也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多年农村工作实践,使我感受最深的;一是“严重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二是农民最讲求实际,是务实主义者。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两大失误,使群众积极性受到挫伤。要把群众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要靠政策去发动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就要从农村最大问题入手,首先解决人们吃饭问题。同时,还必须制定有利于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的分配政策。“三整”结束后,县委及时调整了粮食分配政策。1961年3月,县委召开了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提出了“三包一定”(包工、包产、包成本、定上交)办法,年初定死上交,由大队提出分配方案,增产全奖,减产全罚。这个办法受到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会后,我们将郭镇大队试点取得的经验在全县推广,普遍实行以生产队分配,给社员划分自留地,允许社员搞小自由收入,解散公共食堂等。随着体制调整,《农村六十条》的贯彻落实,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尽管这年又遇上大旱,集体粮食再度减产,但全县社员有小自由收入粮2500万斤,人平50斤。再加上国家灾减粮每个农业人口80斤,人平共增加130斤口粮。同时,蔬菜种得多(人平0.25亩),群众生活比上年要好,绝大多数不再饿肚子了。我所蹲点的郭镇大队,靠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靠天帮忙多下了二次雨,粮食获得大丰收。人平生产粮食1548斤,比大丰收的1957年还增产 57%。其中,郭镇生产队还荣获湖南省1961年度水稻生产高产单位光荣称号。
为了适应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在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后,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在总结“三包一定”责任制的基础上,县委又在乌江公社光辉大队试行五定包干制的试点,向全县提出了“五定太包干”的责任制。即定总产、定总收入、定国家任务、定上交、定基建义务工。把生产权和分配权统一起来,进一步克服了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有利于贯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五定包干制”在农村推广后,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他们说:“五定包干制”,是“三心”政策,即生产定心,分配放心,超产有信心。在“五定包干制”试行之后,出工的劳力增加了,爱护集体财产和关心集体利益的人多了,干部责任心增强了,生产进度加快了,出现了生产自救、恢复发展生产的高潮。
因地制宜推广增产措施
岳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县委把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狠刹“五风”错误的同时,园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主攻粮食稳产、高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主要抓了三点:
一是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奠定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墨堕星查孽分是丘陵区,过去水利条件差,大多数田望天收。解放后,虽然修了水利工程,但都是小塘小坝。抗灾能力非常脆弱。群众基本靠天吃饭,稍遇干旱就招灾减产。国家任务完不成,人民生活困难,只有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才能改变农业生产被动局面。在“大跃进”年代,我们曾集中全县劳力进行水利建设,并根据群众要求,改变了办大型水库为大办中小型水库同时注意合理布局,坚持造价低、受益大、矛盾小、见效快的原则。据统计,到1959年底,全县就建了144座中小型水库,蓄水量5843万立方。灌田13万多亩,相当于解放后10年新修水利的总和。在此基础上,又因地制宜,大搞以整修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做到在每年秋冬之际,组织群众性的兴修水利,春夏时季则专业队伍负责。从1958年到1963年的六年间,共完成土石方3620多万方。蓄水量比1957年以前增加了一倍。湖区新建了大堤112 华里,开通渠道2300多条。还新建和整修塘坝14万多处,使全县灌溉面积达到55万多亩,占水田面积的86%。从而,为抗御自然灾害,夺取农业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大力扩种绿肥,解决肥料短缺,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在六十年代初,因为化肥工业很不发达,进口化肥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禁运,农用肥料主要靠土杂肥,粮食产量非常低,丰收之年每亩只有300斤左右。筻口公社种红花草籽作肥料,获得粮食高产的经验,对我们启示很大。县委在全县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并组织生产队以上干部到该社参观学习,大力宣传推广。1961年全县扩种37万亩,有效面积达28.6万亩,占整个水田面积的44%。绿肥的推广和扩种,大大缓解了农业增产短缺肥料问题。
三是改革耕作制度,变单季稻为双季稻,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指明方向。过去许多基层干部群众总强调岳阳山冲田多、土层薄;冷浸田多,禾分蘖差,不宜种双季稻。1960年全县曾扩种40万亩,由于严重的干旱和工作中的失误,部分双季稻田的产量没有达到预定标准,因而少数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扩种双季稻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归罪于双季稻。1961年春,在酝酿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一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双季稻越步越好,部分地区要求把双季稻一风吹掉。县委认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非改革耕作制度不可。于是,县委决定在县委负责同志的各个基点队进行调查研究,拿出可种双季稻的第一手资料。当时,我在郭镇公社郭镇大队进行《农村六十条》贯彻的试点工作,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查。这个大队共有860亩水田,1960年种了700亩双季稻,由于严重干旱,只有100多亩有收。我们工作组就和队干部、社员一起到田里,逐丘调查了解产量、条件。发现在有收的 100多亩中,有几十亩是高产丘,每亩产量达到了700多斤。分析其中主要原因是水利、肥料、土质、阳光等条件适宜种双季稻。由此,我们认为,只要条件具备了就能种双季稻,就能增产增收,条件不具备就是种了也减产。种双季稻要因地制宜,不能一风吹、一刀切。经过逐丘分析水利、土质、阳光等条件,大家确认在当时的条件F.全大队能种双季稻的水田有200多亩,比大队、生产队只计划种30亩水田,要多170多亩。根据这个调查资料和县委其它领导蹲点掌握的资料,我们坚持种双季稻的决心不动摇。结果,全县1961年共种了32万亩双季稻。是年,虽然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双季稻收成比1960年好,平均每亩单产比单季稻多收150多斤,对增加总产量起了很大的作用。1962年,全县双季稻面积扩大到85%以上,粮食获得特大丰收,全县粮食总产达到4.14 亿斤。通过种双季稻比种单季稻好的事实证明,深刻地教育了基层干部和群众,不断推动了农村耕作制度改革,为后来全县实现双季稻耕种打下了思想和物资基础。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对国家贡献也逐年增加。
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我们县委一班人,认真吸取“大跃进”年代的经验教训,遵照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集中精力办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在1961年春,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要求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联系实际深入学习,强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为的首要准则”。我们县委一班人认真学习讨论后,深刻认识到,能否实现正确领导关键在于能不能充分掌握来自基层的第一手情况,从大量的客观实际中去判断是非,确定措施。县委带头在全县大兴调查之风,区、社、部门和所有干部都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做调查研究工作。几年中,全县积累了大量的调研资料,仅县委机关就 1000多件,其中360多件是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调查掌握的。为加强调查研究和指导各项工作开展,从1961年起,县委就抽出18名有农村工作经验,政策水平较高的机关干部,由县委领导直接掌握,组成两个调研组、两个重点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取得指导工作开展的第一手资料.为县委决策服务。对一些重大政策的实施,我们决心大,拿出的力量多。如1961年3月,我就带领60人组成的工作组到郭镇公社搞调查,进行《农村六十条》的贯彻试点工作。之后,凡是涉及农村政策方面问题,都由工作组到这个公社先搞,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县铺开。还有在乌江公社开展以整风整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试点,在该社光辉大队总结探索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搞“五定包干制”的经验,都是从调查研究入手,掌握第一手资料,再进行试点铺开的。
2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从几年的经验教训中,我们感到工作做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干部的工作方法。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把生产恢复起来,我们从县委抓起,领导带头,做到书记和委员都能用绝大部分时间深入基层,大都交了三至五个知心朋友,保持常来常去。下到基层后,做到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1960年是生活很困难的时候,我带头在贫下中农家过春节。1961年春节期间,我又带领工作组到困难大、工作后进的梅溪公社中门大队邓板桥生产队改造后进,住在贫农易德成家里,晚上没被子盖,就与易德成一起盖蓑衣,一住就是20多天。1962年夏,防汛紧张的时候,我亲临广兴洲防汛堤上指挥战斗。由于工作劳累,受了寒湿,背、脚都肿了,讲话走路都不方便,仍然坚持了十多天,洪水退后才下火线。县委其它领导也都深入群众中,关心群众生活,帮助基层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如1961年春,县委副书记胡忠明到公田公社东山大队了解春耕生产,发现少牛有延误插秧季节的危险,就带头高人拉犁。全大队一下上了十多付人拉犁,赶上季节插了秧。1963年,县委副书记毛致用,在筻口公社亲自动手与技术员、老农一起试种了80亩棉花丰产片。犁田、播种、培育等农活都亲自参加,获得了亩产皮棉160多斤的成功经验。每个县委委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基点,都有自己的试验田,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带动了农村干部、党员。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推动了全县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加强党支部建设,办好生产队。大队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都是基层,都是工作的落脚点。基层不抓好,一切工作都不踏实。岳阳县委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精力,采取全面抓好,突出两头的办法。即特别强调加强后进支部、后进生产队的领导和办好示范队的工作。1962年全县摸底有9.8%的后进支部,12.1%的后进生产队。当时除强调各级党委亲自抓后进、办好示范队外,还从县级机关组织了200多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和区、社、大队干部配合深入下去,长驻后进支部、后进生产队帮助工作。基本上做到了后进支部有公社党委委员以上干部负责帮助。同时,各级党委还采取分片作点,梅花式的示范队办了不少,这对引导农民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促进生产工作的平衡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具体方法是四大抓:即大抓训练党员和干部,提高觉悟,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充实基层领导力量;大抓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大抓办示范队,改进后进队;大抓“五好”评比。1962年春,全县培训了800多名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分期分批培训了4500多名党员和干部。通过训练,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明确了方向,增添了干劲。为加强对基层领导,县委采取选拔、归队、恢复的办法,有860多名干部担任大队党支部和生产队的领导骨干,下放了376个国家干部到区社工作,这样,大队党支部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坚强的领导核心,生产队一般都有三条“铁扁担”和几个好帮手。全县有4800多个大队以上干部参加办示范队和后进队,示范队都发挥了示范作用,后进队发生了显著变化,带动了一般队。
4.树立样板,开展比学赶帮活动。岳阳县委坚持过去的成功经验.紧紧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个中心,广树标兵,扎扎实实地开展比学赶帮活动。1961年县委培养了郭镇大队战胜重重困难,后进变先进的样板。这个大队依靠集体,艰苦奋斗,大干一年大翻身。事实告诉人们: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加强领导,贯彻政策,做好工作,农业生产是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的。郭镇大队的事实,给全县干部群众战胜困难恢复发展生产增添了信心,在全县掀起学习郭镇的热潮。通过学习,出现了许多新红旗单位,全县有半数大队赶上或超过郭镇大队,其中最突出的是毛田区毛田位于岳阳东部的大云、相思铜鼓三座太出之间,是一个极为穷僻的山区。境内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全区5万亩耕地!大多数是在山螃上,土质差、丘块坐,水源缺。被称为旦丧干丘”、“米筛田”。这里农民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生产生活和人们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区委带领干部群众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治山治水,向自然界展开了顽强斗争,终于突破了重重困难,赢得了新的胜利,使毛田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产年年好,生活步步高。196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万斤,平均亩产690斤,比历史上最高的1958年增产20%。牲猪发展到1.8万头,户平1.2头。全区林业生产发展很快,造林1.1万亩,同时对5万亩残林实行了封山育林,禁止随便砍伐。山区交通也有了改善,修筑了50华里公路,还建成了一座水力发电站,使500多户社员有丁电灯照明。新建了20多个小型水库,修整扩建4000多处塘坝,使全区2.6万亩“夜干丘”、“米筛田”变成了自流灌溉。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集体经济日益巩固。县委发现这一典型后,叉推波助澜学毛田,并在毛田召开了有公社书记参加的现场会,会后,学毛田、赶毛田形成了高潮。与毛田区相邻的月田区,组织生产队以上干部和部分贫下中农三上毛田取经,学习毛田人的改天换地艰苦创业的精神,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毛田,全县 12个区中有10个区的粮棉油猪生产的恢复发展幅度,都分别接近和赶上了毛田。1962年底,湘潭地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时,我将毛田的情况作了汇报。地委主要领导非常重视,会后,地委书记华国锋、副书记赵处琪等领导同志实地考察了毛田。紧接着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亲临毛田视察。他站在山上大声地说:“登高—望.心情舒场:”对毛田人民治山治水,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事后,湘潭地委又派调查组来毛田实地考察,走访农户,召开各种座谈会。经过较长时间调查,写了“可贵的革命干劲”一文,
恢复发展生产中的深刻启示
从1958年到1963年,短短六年,在岳阳县农业生产发展史上是不寻常的六年,是大进大退、迂回的六年,也是岳阳县经济面貌、自然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六年。对我们县委一班人来说,也是不断丰富领导经验的六年。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也可以说这些经验教训是用高代价换来的,都是极其深刻的。1964年初,省委召开全省三级干部会议,毛致用同志代表县委在会上介绍了岳阳县委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与会同志反映很好。省委于当年3月23日以湘发[1964]090号文件印发了我们县委发言材料,并在全省推广。这些经验,对每一个领导农业生产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来说,仍然是有益的。特别是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加强党对农业生产的领导,推动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农业生产更大发展,同样可以借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境遇多么艰难,都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从1959年到1961年,连续三年“五风”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大减产,干部群众元气大伤,加之口粮少,生活困苦,对集体经济淡心,对社会主义怀疑。特别是部分富裕农民,在困难面前旧病复发,要求分田单干。没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分子再次乘机捣乱,整个农村动荡不安。到1961年形成了新的“五股”黑风。在这种情况下,是非不清,方向不明,工作十分艰难,怎么办?岳阳县委坚定地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一方面敢于面对现实,切实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政治上检讨,经济上退赔,工作上改进,以诚恳的态度教育干部,说服群众,调动积极性。一方面严肃认真地对待部分富裕农民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引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刹住歪风。同时,认真贯彻政策,切实改进作风,大抓干部教育,关心群众生活,硬是以自己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艰苦细致的工作扭转了局面,坚持了社会主义,使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
二是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特有武器,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没有什么错误的东西不能丢掉的,要运用这个武器使自己适应人民的需要。我们县委一班人,对大跃进以来,依靠群众办水利、扩种双季稻、种试验田、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开现场会、比学赶帮、组织协作支援等等,都坚持下来了。尽管这些工作中有过一些缺点,或工作方法不对头、或有点过头、有点形式,但基本精神是好的,作用是显著的。就是有点非议,县委的态度是一顶住二摆事实讲道理。在恢复发展生产中,一直坚持运用这些有效方法。对“五风”错误和其它一些缺点,都实事求是地纠正了,而且纠正的决心很大,县委能担担子,一个个问题查,一项项纠,错在哪里纠正到哪里。态度越诚恳,越能得到群众的谅解。
三是要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1958年干部群众的革命干劲是十分可贵的,问题在于缺少科学的态度,不实事求是,滥用和挫伤了这种可贵的革命精神。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县委认真吸取教训,十分注意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干劲用在调查研究上,用在科学实验上,用在踏踏实实的群众工作上。正因为这样,干部群众的干劲越来越大,工作越做越扎实。正是有这样的好作风才取得迅速恢复发展生产的好成绩。
四是坚持用“两分法”来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用来提高干部、教育群众。工作顺利的时候要清醒地看到缺点和错误,并采取措施纠正它。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清醒地看到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并且充分运用和调动这些积极因素,使干部群众保持革命热情,使自己的领导水平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