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在钱粮湖农场党校工作的回忆

来源:史志办 日期:2015-03-31 03:35

在钱粮湖农场六分场场部的南面,有一座三面临湖,一面靠沟的小丘岗,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在20年前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小荒岛,竟会建起一座高耸入云的楼房,楼房前后还有四栋平房,所有荒地均栽上了杉树,楠竹、果木、蔬菜和棉花。这些茂林修竹,围绕着每栋房屋的四周,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共钱粮湖农场党校”。
    党校的前身是五·七干校。早在1975年春,农场党委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六分场十一队的一块荒洲上办一所五·七干校,并口头宣布我为校长,宋祥德同志为副校长。同年10月,中共岳阳地委正式任命我兼任五七干校校长(那时我任总场政治处副主任)。
    当时,办校的条件是很简陋的。记得开办干校的头一年,没有校舍,是借用六分场场部的几间房子办干部轮训班的。下半年叉搬到封锁(地名)六分场的新场部办了两期轮训班。直到1976年春,我们办校的几个同志发现六分场场部南面的小湖中,有一座小丘岗,四周清静,树绿湖碧,是个建校最理想的地方。便把这个想法报告了总场领导,很快得到丁总场领导的重视。不久,总场党委书记邬舜同志便带领总场政治处主任,组织科长和六分场的党委书记,一同来到这里察看,大家一致认为这里是个建校的好地方,并决定在这个地方边办学,边建校。  
    当时,这个丘岗上,仅有一栋(四间)像样的土砖屋和两栋破烂不堪的小茅屋,以及一块桔树园,其他地方均是一片荆棘交错和茅草丛生的荒地。我们把土砖屋做教室,两栋茅屋分别做厨房、做宿舍。开学之后,我们又发动学员自己动手在厨房外面搭起了一个临时食堂,这样干校便有了一个简便的落脚点了,比起寄居分场部时方便得多。从这以后我们一面办学,一面建校,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开办5至6期短训班的机会,组织每期学员搞一天劳动,这与上级强调五·七干校的学员,一定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指示精神也是相符的。但是,学员参加建校劳动总是有限的,大量工作主要靠在校工作人员。尽管总场领导从干校工作需要出发,安排丁8个干部在干校工作,由于基建和开荒任务大,经费又紧,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在办学习班时,都是服务员;不办学习班时,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参加运砖运瓦的基建劳动,开荒种菜,栽树植棉,改善校舍环境。由于我们经常打赤膊穿短裤干活,附近六分场五队的职工便喊我们做“赤膊队”,喊我做“赤膊队长”。尽管有时被黄蜂咬伤,有时为押运基建物资忙到半夜,搞起劳动来,就汗流浃背,腰酸腿痛,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1978年,我们建起了一栋教学大楼和一栋食堂,学员们上课和食宿,条件就比过去好多了,特别是楼上的会议室,装饰得很美观,室内挂满了书画条幅。只可惜在一次附近的小茅屋起火时将会议室烧了半截,以后虽经修复,但原貌还是不可能再现。
    1979年5月29日,农场党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成立了“中共国营钱粮湖农场委员会党校”,并将“国营钱粮湖农场革委会五·七干校”改为“国营钱粮湖农场干部学校”。同时挂上两块牌子,并免除我的政治处副主任职务,正式任命我为党校校长。从此,凡是党员学习就进党校;非党员的干部学习就进干校学习了。这时,我们便大搞勤工俭学活动,校舍的西北面全部种上了蔬菜,校舍的北面和东面则全部栽上了杉树和竹子。南面的湖边还建起了一排猪舍,派专人饲养了100多头猪,湖里也养了鱼。这样,不仅增加了党校的收入,而且解决了学员吃菜的困难。1981年5月,我调总场党委宣传部,党校由宋祥德同志主持日常工作。我仍经常去党校了解情况,关心和支持党校工作。
    回顾在党校工作的日子里,自己思绪万千,有苦也有甜。但是,自己以苦为乐,以身作则,带头勤俭办学,在人员少、经费紧、校址变动几次的情况下,自己毫无怨言,尽心办校。开始一段我既要主持全面工作,又要当教员,还要安排其他同志忙后勤、抓基建,美化环境。后来增加了几个同志,周必球担任专职教员,宋祥德负责后勤,刘友志负责果木花草的管理,陈云华负责与各单位联系和食堂的管理,袁喜珍任会计,黄国英任出纳。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后,我就没有开始那么忙碌了,除继续担任教学任务外,还能集中精力考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开办轮训班和短期培训班中,我们遵照总场党委的安排,坚持以提高干部、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性和政策观念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形势任务,开办轮训班。开始办的两期,每期7至10天时间,每期学员50人左右,学习对象是生产队的支部书记、队长和场直各工厂的车间主任,学习内容是进行党章和党员标准的教育,以增强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建校之后,每年农闲季节开办5至6期短训班,主要是轮训基层干部和党员骨干,以及党员培养发展对象,学习党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思想教育,清除 “左”的错误影响,拨乱反正,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为农场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自1981年以来,我场实行统一领导,层层包干的办法,在总场统一领导下,分场包、生产队包、职工家庭包、工厂包、车间包、个人包,各自都直接承担经济责任。农业上,1981年全面推行联产计酬到组、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当年全场联产到组的有13个生产队,联产到户到劳的有93个生产队。1982年全场只剩一个生产队联产到组,其余全部到户到劳。1983年,全部实行大包干,超产全奖,欠产全赌。
     我离开党校后,党校领导先后作了调整,并从改革开放的需要出发,在抓紧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同时,还从实际出发开办了各类培训班,为农场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在“八五”期间,就培训副科级干部430人次,一般干部1579人次,建党对象858人次。通过办文化班,培训了 925个大中专生,函授考试合格484人。总之,党校工作在总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为培养各类专业人材和提高于部素质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作为在总场党校工作一段的我也感到欣慰,以写出这段回顾来表达自己快乐之情。希望我们的党校在向2000年前进中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