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峡谷的呼唤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07 12:00
——记李怀芝同志在铁山灌区工程
李传双
当岳阳市区人民饮上铁山水库的清泉时,“吃水不忘挖井人”,此时此刻,人们无不回忆起那些为铁山灌区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建设者们,特别是怀念一位20年前就投入了这项工程建设,最后积劳成疾,奉献了自己宝贵生命的原岳阳县委副书记、铁山灌区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李怀芝同志。
怀芝同志是山西省五台县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有着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感情,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抗日救国先锋队的营长。他多次参加战斗,出身入死,英勇杀敌,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1949年3月南下,任工作队组织员,随同南下部队来到湖南湘阴县,担任税务局股、所长。由于他工作出色,两次被评为省税务工作模范干部。其后,分别担任过区委书记、汨罗县委副书记。1970年3月,调任岳阳县委副书记,后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临终前,担任原岳阳县(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政协主席。
怀芝同志来到岳阳县(市)后,整整工作了十二个春秋。在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为开发丘陵,利用山区资源,搞好湖区建设,消灭血吸虫病,足迹踏遍了巴陵的山山水水。特别是1975年来,他参加铁山灌区工程建设,肩负指挥长的重任后,更是全心全意为岳阳人民造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一定要使工程规划科学合理”
他上任后向大家表示: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使工程规划科学合理。”于是他第一个带领勘测人员上铁山,爬山越岭,涉河渡水,风餐露宿,仔细对每一座山头,每个冲岔,每一条河港进行勘察,通盘考虑,反复比较。
开始,工程技术人员考虑到为使施工的便利,初步设计渠道高程定为海拔78.2米。但在这个高程上,还有24万亩农田需要提水灌溉,要增设机埠21个,装机6150千瓦,需投入土建和机电设备资金1300多万元,以后每年还要付出大量电费。他反复思考,再次和科技人员一道,深入实地调查,走访农民,最后建议在78.9米的高程上定下渠道走向,这样既可减少以上一些损失,还可开发大片丘陵,扩大灌溉岳阳、临湘、汨罗等地共100万亩农田。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再三测算,终于同意了他的建议。
南总干渠的修建,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渠道全长32公里,要搬掉138个山头,填平72道冲岔,需移动土石方560万方,还要打通3个隧洞,修筑渡槽7处,这是岳阳水利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在大造宣传舆论,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岳阳县一下子就上了5万多民工,到处红旗飘扬,炮声隆隆,银锄飞舞.很快就拉开了南总干渠大会战的序幕。身负重任的指挥长,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心中时刻都在盘算怎样为国家节约资金,为农民尽量减轻负担。他迈开两腿,在这条渠线上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无法统计他跑了多少次,也不知他饿了多少次肚皮!
记得渠首一段,地形非常复杂,开始考虑由坝端左岸开渠,沿新墙河左边山坡而下,但均是高山峻岭,工程量太大,施工期长,且水头损失多。能否有第二方案呢?他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一次又一次地翻越媳妇岭,下到小眉坑,就地察看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张采用第二方案,即:打通一个长2270米的小眉连通洞,把铁山水库与小饶港水库连通起来,这样就可使渠道避开渡槽、隧洞多,石渠长的弊病,缩短渠线4.7公里,增加集雨面积28平方公里,特别是可以节约水头1.4米,并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通过共同决策,这个方案就这样定了下来。实践证明,这---设计是科学的,它不仅节约了资金,而且增加了发电量,创造了其他许多效益。
整个南总干渠,在他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策划下,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施工中再作部分修改的达20多处。
北总干渠的修建,虽然在怀芝同志去世前仅开挖了两公里,但他为整个渠道的走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开了一个好头。北干渠道全长56公里,渠尾延伸到了市郊区,他多次从渠首至渠尾逐段进行察看,务求规划合理。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渠道尽快全面开工,好让市区人民早日饮上铁山水库的水,全面发挥整个工程的效益。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已经成为现实。要是怀芝同志九泉下有知,也足感欣慰吧!
“我们是在为人民造福,不能造祸”
铁山水库大坝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它要锁住新墙河1310秒立米的最大流量,蓄水5.46亿立米。大坝清基就要开始了,这时,怀芝同志正在县里主持召开人大常委会会议。他心急如焚,一散会,就连忙爬上了那部公用的旧“吉普车”,连夜来到了工地。工程人员向他汇报:困坝址经受多次地壳构造变动,并受花岗岩侵入的影响,致使板溪岩褶绉强烈,硅化蚀变明显,加之还有炭质页岩夹杂,构造十分复杂,需要挖尽老坝体的土方3.4万方,彻底清除炭质岩。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策划,他拍板决定采取最佳方案施工。时近隆冬季节,风雨交加,铁山口上的寒流更是刺骨。他深知坝基的好坏,关系到下游1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确保清基的质量,他带头拿着抓钉、刷把、抹布跳下河谷,和民工们一起,将基坑石缝里的“黑煤”和泥沙,用抓钉勾,用刷把刷,用抹布擦,以便用粘土回填,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并且要经技术人员验收后才肯离开。大坝的浇筑顺利进行丁,可他仍不放心,经常忍着胃病的疼痛,饿着肚子,坐镇工地,三更半夜还要前去巡逻,随时检查督促。
在渠道的施工过程中,他从勘测、设计到现场施工和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总要亲自到堂,哪里出了问题,哪里就有他。当他听到大荆塘隧洞出现塌方的报告后,立即坐着拖拉机星夜赶赴工地,一到现场马上换上长统套鞋,戴上安全帽,钻进有一尺多深污泥的洞里.仔细察看脸情。当他摸到20米远处的地方,突然泥沙大量倾泻,他赶忙要大家后撤,独自留下观察。原来这座山头系红石岩夹杂高岭土,炮不成块,挖不成形,施工无法进展。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一连30多个小时,反复测量、分析、比较。肚子饿了,就在现场啃个馒头,喝杯开水;脸冻僵了,就扯下风雪帽,继续战斗。就在这时,他女儿的婚期到了,老伴捎信要他回去一趟,他还是那个“老八路”的硬脾气,仅托咐了四个字:“婚事从简。”家里只好用10斤糖果,一袋瓜子为女儿、女婿办完了婚事。后来,他女婿回忆说:“岳父的心肠还是慈善的。当时我在外地工作,他回家后,亲自帮我提着行李,步行送到火车站。上车前,叮嘱要我好好为党工作,并将身上仅有的半包香烟送给了我。”以上这项工程,在他的亲自指挥下,曾几次改道。并多方采取措施,终于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和质量,还为国家挽回了经济损失20多万元。
水兑冲渡槽是由指挥部新组建的工程队负责旅工的,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他十分重视这个渡槽的施工,先后来过工地十多次。一次,他发现浇灌槽身时,石子太多,水泥不足,和料不匀,便马上把工程人员叫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在为人民造福,不能造祸,混凝土结构不符,今后怎能通水呢?”他当晚就在工地召开骨干会,讨论保证工程质量的过硬措施。后来这项工程竣工验收,质量完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库水绿如蓝。如今,铁山灌区工程已正常运行了10多年,大坝安全无恙,渡槽滴水不漏,渠道四通八达,我们怎能忘记这位一丝不苟、造福子孙后代的怀芝同志呢!
心中时刻装着两万移民
在水库的修建中,如何安置好移民是一大难题。库区面积465平方公里,需搬迁2区、5乡、48个村的23000多居民,既有大批集体搬迁,又有后靠和“投亲靠友”之分,思想和具体问题多,情况十分复杂。怀芝同志始终把这件大事压在心头。早在1978年冬,他就向县委提出,要把毛田公路改道,月田改港还田,中洲垸的移民基地建设好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很重视他的提议,并派出得力领导,支持他的工作。随后,他深入到毛田、月田区的每一个角落,走村串户,了解移民的思想和苦衷。有一次,他来到毛田公社毛田大队,听到了一首民谣:“学毛田,赶毛田,把我们赶到中洲种湖田……”。他并没有批评这里的老百姓,而是把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的负责人请来,反复听取于部群众的意见。随后,起草了一个具体搬迁方案,再次向常委汇报,以便进一步解决移民中的问题。为了规范移民搬迁的政策、基地、运输等问题,县委先后发出了几个文件,他均坚决遵照执行,遇到具体问题,责任从不上推。为了搞好库区建设,修桥铺路,改港还田,架设电讯线路,新建学校、医院等,他费尽了心机。
中洲垸是移民的重点建设基地,计划安排两万人。他除了保证大堤的绝对安全外,对每一条纵横沟渠,每一条道路,乃至每一个水井,都要亲自察看,对每一栋住房都要亲自规划。安排迁居大垸东边山上的三千移民,需要过河渡水,下垸耕作,远的来回20多华里。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的便利,他多次奔走省水电厅,详细汇报情况,请求修建大桥和解决一些具体困难。经过几番周折和后来的继续努力,桥终于架起了,山上的移民搬到垸里了,配套设施跟上了。过去一片荒芜的大垸,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就在他去世的当年,全垸栽种的稻谷、棉花、芝麻、黄豆均获得了大丰收,移民们个个笑逐颜开,都说中洲垸是个好地方,深深感谢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
他决心还要“回到铁山”
大家清楚地记得,1982年4月30日,大坝指挥部召开铁山主体工程竣工庆功表模大会,省委、省政府和地、县委、军分区的主要领导都来了,工程技术人员到齐了,各方代表满坐了,可主席台上却不见我们的指挥长。他在哪里?原来,他因长期劳累,胃病复发,最后诊断为“不治之症一,正躺在县人民医院的急救室里呢!待他喘过气来后,决意要再来看一眼铁山工程,最后终于来了。他首先去到大坝,凝视着巍巍长龙,掉下了泪水。又来到小眉隧洞,再三询问,“洞子的闸门漏水吗?”响午,指挥部的同志为他准备了中餐,他问:“我的碗筷放到哪里去了?”同志们说,“怀爹,今天就用不着你再去排队端饭了啰!”怀芝同志回去后,这位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公仆就再也没有来了。当我们最后一次来到医院,把庆功表模大会的纪念品恭恭敬敬地赠给他时,他两眼漫出了泪花,双手微微颤抖,断断续续地吐出了最后一句衷言 ——“共产党万岁!”
怀芝同志去世的消息传到铁山工地后,人们泣不成声,和他一起战斗过的同志不知怎样才能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一个个站在工程指挥部的大门口,凝视着他生前栽培的桅子花,高一枝,低一枝地在风雨中飘摇。忽然大家想到一块了,大家一齐动手,小心翼翼地把它移植到花盆里,再装上卡车,长驱90多华里,送到怀芝同志的灵前,然后一盆盆端放在他身边,没料想到,就在召开追悼会的这天,经过他亲手栽培的桅子花,竟在他灵前开出了一朵朵皎洁的白花。
市委为了沉痛悼念他,特意集体撰写了一副挽联:“驱日寇,打蒋匪,南征北战40年,风风雨雨,功勋载史册;战铁山,正党风,继续努力为人民,辛辛苦苦,足迹遍巴陵。”
怀芝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给了铁山灌区,正如他生前公开表白“建好铁山工程,我已‘死心踏地”。他在铁山的八个年头,有七个春节是在工地度过的。在临终前还向亲人嘱咐,要把自己的骨灰埋葬在铁山口上。为了尊重他的遗嘱,已将他的骨灰运去,怀芝同志又“回到铁山”,铁山灌区人民呼唤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