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中之英灵
来源:史志办 日期:2015-08-07 12:00
——忆新斧等老同志的事迹
孙成如 黄志明 黄懋京 薛元龙
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建厂已经20多年了。我们几个参加建厂的老战士,在一起畅谈岳化总厂的发展时,情不自禁地忆起了建厂初期的不平凡的历程,尤其怀念和我们共同战斗过,作出宝贵贡献,先我们而去的新斧等老同志。为了追忆他们的风范和业绩,我们几个同志特作一些片段的记忆,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早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全国正处在十年动乱的危难之机,经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批准,在洞庭之滨,黄茅山麓的一片丘陵环抱、苍松翠竹之中,动工兴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三四八工程。经过数万建设者几年奋战,工程已初具规模。1975年移交地方后,更名为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建设,现在一座气势非凡的石油化工城建成了,已成为湖南第一家现代化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建厂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大批优秀的指战员和军需企业的骨干,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称得上是三线建设战线上的人杰。他们当中,新斧、刘继永、秦德华、宋年好、李虞南、丁新章、若冰等一批老同志已经先后离开人世。凡是同他们一起工作过的人,无不对他们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创建的业绩,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深切怀念。他们不愧为人杰中之英灵。
新斧同志原是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在文革中遭受迫害,被贬到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担任政委。他忍辱负重,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不计较个人得失,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高度的责任感,勤奋地工作。1969年11月,原化工部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成建制地移交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由北京迁往山沟,做人员的思想工作相当艰巨。新斧同志为使工地上急需的这批专业技术人员尽快地发挥作用,亲自到合纤所进行动员,介绍这项工程建设的意义,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妥善地解决了合纤所搬迁的问题。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大批下放劳动的科技人员解放出来,安排合适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专长。他们在工地上经受住了艰苦生活的锻炼和考验,在历次技术攻关会战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接收合纤所之后,新斧同志被派到云溪车站负责物资转运工作。他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搬运场地上,夜以继日地组织指挥和参加搬运,受到部队指战员、干部和工人高度的赞扬和爱戴。1970年冬,新斧同志到涤纶厂蹲点,他非常关心氧化装置这个关键项目的攻关。从氧化塔安装之日起,就坚持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氧化塔尾气冷凝器发生爆炸事故时,新斧同志尽管已疲惫不堪,但为了早日修复氧化塔,他振作精神,积极组织抢修。后来他干脆把铺盖搬到了氧化塔下面的一间小屋子里,用两条长凳并在一起作床铺,工作、起居日夜都在现场。因过于劳累,胃病复发,日见严重,每天几乎吃不下什么东西。会战最紧张的时候,他曾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睡觉。同志们见此情景,既感动,又心酸,攻关的干劲更足了,直到1971年初再次试车,终于生产出了质量合格的混合羧酸。新斧同志经落实政策,回到总后政治部工作以后,仍然十分关心工程建设。1973年2月,当二三四八工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时,他受总后领导指派前往处理。他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做了大量的疏导工作,又妥善处理伤亡人员的遗留问题,既严肃,又温暖,很快稳定了干部、群众的情绪,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进而掀起了一次新的生产高潮,表现出了一位老政治工作者的领导艺术和风度。
刘继永同志是工人出身的干部,在军需工厂当过工会主席和厂长。1969年9月首批到达工地,担任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副主任,分管基建和物资工作。他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实干苦干精神,善于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为解决物资运输问题,他带领七千余名民工,修筑云溪至岳阳的公路。他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经过一个多月奋战,一条18公里长的公路如期通车,大批物资得以源源不断地运进工地。随后他又带领民工转入铁路专线的施工会战,先后排除十几次塌方带来的困难,仅用半年时间,这条铁路专线胜利竣工,为工程建设赢得了时间。刘继永同志不仅工作上兢兢业业,而且为人正直,讲求实际,不畏权势,敢讲真话。他在抓基建工作期间,曾多次提出,南方多雨,不宜修建“干打垒”的建议。在他的意见未被采纳时,他顶住压力,还是让旋工人员在建房时掺用部分水泥,减少了因潮湿而倒塌的损失。氧化塔试车期间,刘继永同志被派到现场担任总指挥。他对氧化装置所存在的问题如实向上作了反映,但未受到重视。尾气冷凝器爆炸事故发生的当晚,他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亲自到株州一个工厂去求援。途中,乘坐的吉普车发生事故,身受重伤,终因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时年仅42岁。
秦德华同志是在1969年8月来到工地的,负责抓工程建设的工艺设计和设备加工订货。他为人谦虚谨慎,善于团结共事,以诚待人,懂工业,讲科学。当时设计单位很多,由他交涉联络。他认真听取和尊重设计人员的意见,进行多种方案比较,多方协调,对人事从不挑剔,不主观臆断,各方面关系处得十分融洽,选定了一些最佳设计方案,工作进展很快。对各种主要设备,他和大家一起调查研究,择优选型;对设备加工订货计划,逐项审查,有时还亲自深入到工厂督促检查,狠抓落实,为加快工程建设的步伐,付出了心血。1970年5月,秦德华同志受命筹建热电厂。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了争取时间,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亲自指挥,日夜工作在现场。白天到工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夜就与设计施工人员一起研究,直到解决一切难题为止。一次,当他得知在武汉加工的耐火砖急需一种硬质术材做模具,量大难找,他立即设法寻找货源,不出半月,大量耐火砖就加工好了,陆续运到工地。有一次他发现汽轮机不能按时交货,同时工地又缺少焊工,马上亲赴上海催货,并从造船厂借来焊工,保证了及时施工。他顾全大局,急整体工程之所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涤纶工程在紧张施工中,缺步一种合金钢螺栓,人们十分着急。当时热电厂汽轮机正在安装,也需要这种螺栓,费了很大力气才搞到手,涤纶厂来求援,安装单位不同意转让,他便耐心地进行说服,作了无私的支援。他关心体贴同志,但对工作要求从不马虎。一次,有个负责施工的同志因为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他当即严肃地进行了批评。之后,他又及时与其谈心,并交代方法,放手让他去干,干好了又及时表扬。大家感到他既严肃又和蔼,都很自觉地做好本份工作。在秦德华同志的指挥带动下,热电厂从1970年4月破土,至1972年4月建成,全套设备一次试车成功。1971年,总后化工局成立,秦德华同志任副局长.分管设备工作。他学习推广大庆的一套设备管理的先进办法,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领职工多次到长岭炼油厂现场观摩,并组织开展了全局范围的技术培训,进行设备大检查、岗位大检查、安全大检查等活动,创建了一批设备完好岗位、无泄漏岗位、安全生产岗位,为工程建设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骨干。
宋年好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他戴着“反党分子”的帽子,于1969年8月来到工地,负责物资筹措工作。他置个人委屈于不顾,到工地后立即投入工作。当时,砖是基建的急用材料,时间紧,需要量大。他为了不误工期和节省费用,决心自己动手办砖场,他身体虽然不好,但仍拄着拐棍坚持工作,翻山越岭,在山沟里勘察选点,就地取土制砖。他每天往返 40里以上,去现场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一个夜间,施工部队推土机油用完了,他和汽车连长连夜进山沟寻找贮油的地点,天昏地暗,什么也看不清,他俩前呼后应,东寻西找,直到次日凌晨三点,才把油找到。锦纶厂是个重点工程,动工最早,宋年好同志肩负起筹建的重任,面临的困难很多。在土建和设备安装中,他和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参加搬砖运料,日夜不停地工作,从不叫苦叫累,有病也不休息。周围同志发现他吃饭咽不下,问他时只说是有点难受,但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后来病情日趋严重,才不得不住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食道癌。在医院里他还惦记着工程进展,病情稍有稳定,就立即返回工地,投身工作。锦纶厂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装置较多。他呕心沥血,费尽了力,吃够了苦,和大家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组织施工,使几个主要装置,几乎都是一次试车成功的。制氢装置是个要害部位,制氢炉建成点火时,很有发生爆炸的可能,不少人存有害怕心理。在这关键时刻,宋年好同志挺身而出,率先上炉,使大家稳定了情绪,试验点火一次成功。环己酮车间,塔罐较多,弄得不好也容易引起事故,他和研究所的一些同志,逐个认真检查,防患未然,实现了安全试车和投产。
老红军李虞南是一个搞后勤工作多年,很有经验的老同志。1970年5月来到工地,先后担任过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副主任和总后化工局副局长,分管后勤工作。当时工地进入建设高潮,施工人员达数万之多,生活物资供应紧张。他先人后己,十分关心群众,把群众疾苦时刻挂在心上。为了保障这支队伍的正常供给,使建设者们减少生活之虞,保持高昂的情绪,他想尽办法,操碎了心。尽管他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积劳成疾,患有肝病,但从不在人们面前提起。常常亲自出面,奔走于临湘、岳阳、长沙、武汉等地,打通渠道,寻找货源。有时肝痛难忍,就用热水袋敷一敷,继续工作。随着工程的进展,大批职工家属陆续迁来,子女入学成了一大难题。李虞南同志关心后代成长,决心尽快办起职工子弟学校。他要基建大队把盖宿舍的地方让出来建校舍,但因宿舍楼的地基已经于丁好,有的同志对此有意见。李虞南同志予以启发、开导,基建大队的同志乐意地接受了他的意见,一座三层教学楼在一个月内平地而起。同时,选用了一批愿为三线建设献身的教师,使职工子女入学问题得到解决。不久,在他的统筹规划下,一批正规化学校建立起来了,商业网点也建立起来了,洗澡、理发等服务项目也搞起来了。李虞南同志还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带进了工地。他看到有的单位把砖瓦等建筑材料到处乱扔,很是心疼,多次向有关人员提出认真处理和加强管理的建议。他还动员组织青年到野外采集金银花制药,节约开支。并经常对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历程和自己的切身体会,对鼓舞青年不畏艰难险阻、献身三线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丁新章同志来到工地时,任物资供应大队副大队长。他经常通宵达旦,筹运工程建设及生产所需物资,不知疲倦地工作。这位1943年参加抗日,曾多处受伤的革命残废军人,患有高血压病,但从不顾及自己的伤残和病体。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装卸物资时,钢筋水泥拣重的挑,石块木料抢大的扛,同志们看到他忘我工作的情景,都称赞他不愧是当年的老八路。丁新章同志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推卸,不回避。一次,他们单位在施工重塌方,伤了几个人。处理这种事情有一定难度,丁新章同志迎难而上,主动出面处理。他亲自把伤员送到医院治疗,找伤员家属做思想工作,提出给伤员生活补助的具体建议,使伤员及其家属都感到满意。丁新章同志在工作中有很强的原则性和组织纪律性。按照当时的招工条件,他的一个侄女符合规定,进工地当了工人。个别人制造矛盾,想利用招工问题对大队党委进行攻击,造成一场风波。此时,丁新章同志为了减轻党委的压力,主动提出把自己的侄女退回去。大队主要领导人向他说明,招收新工人有政策规定,人员名单经过了大队党委研究审定,是合理合法的。他打消顾虑后,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其他同志一起在群众中做耐心的解释工作,使风波很快平息,群众了解真情后劳动热情更加高昂。
若冰同志原是三三〇一工厂政治部主任,1969年9月来到工地,任涤纶厂教导员。他长期在基层工作,有较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他善于了解人的心理状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体质很差,患有门腔静脉曲张、肝病和空洞性肺病,经不起劳累。但他忘我地工作,以一个共产党员、政治工作者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领和影响周围的群众。在修建工房、开挖电缆沟、为管道包扎保温玻璃棉等重体力劳动中,吃苦在前,身先士卒。有时半夜需要到火车站卸毛竹、红砖、水泥等建筑材料,他总是率队参加。1970年初,为了迎接氧化塔攻关会战,使设备和各种物资及时运到工地,他带领200多人上山,钻眼放炮,开山取石,修筑了长达1500米的厂区公路。若冰同志重视思想建设,他经常组织大家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结合工地人员思想实际,说明加快建设三线与改善部队着装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经他组建起来的 “小喇叭”宣传队,在及时报道好人好事,宣传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建设者们的士气等方面,都作出了明显的成绩。当年参加宣传队的年轻人,不少已长大成人,成为开拓事业的领导骨干。若冰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他看到学员们因为不会做饭,经常吃夹生饭时,就特地挑选合适的人办起食堂,创造条件改善生活。1970年10月,他的腿肿得很历害,却抽不出时间去诊治,当他发现有个女学员患了严重关节炎时,便亲自带她到岳阳治病。若冰同志和医生说: “这个孩子是在工地上累病的,您一定要想法为她治好病啊。”看病归来,他又及时送去小煤油炉和煤油,叮嘱她要按时熬药、吃药,争取早日痊愈。以后又亲自几次带她去医院看病。这位女同志如今谈起这些往事时,心情还特别激动,哽咽着说“这样的好领导,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
上面记述了几位老同志在工程建设中的一些事迹,还有象刘世荣、耿祥、王云唐等许多同志的事迹因受篇幅限制没有提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搞好工程建设的因索很多,但人是其中最宝贵、最重要的因素。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些老同志留给我们的,不止是物质财富,还有光彩照人的精神财富。他们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无论党把他们放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交给什么样的任务,都能矢志不移,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他们忍辱负重,坚持党性原则,高风亮节,经得起逆境的考验;他们艰苦奋斗,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困难,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他们有鲜明的群众观点,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关心体贴群众的疾苦;他们搞五湖四海,光明磊落,团结大多数同志。说来说去,他们光辉的一生,传播的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他们的高尚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英名和事迹,是一部活生生的传统教育的好材料。“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后来的同志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岳阳石油化工总厂一定会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迈向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