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感慨万千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在岳阳地区计委工作的片断回忆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80周年,在全国人民欢庆的日子里,我回忆在岳阳地区计委20年的工作,简要地写出几断回忆,作为我——一个受党进育51年的老党员,对党80周年寿庆的衷心祝贺。
岳阳地区于1964年8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岳阳地区计划委员会同时诞生。我从湘潭地区农林水办公室被分配到岳阳地区计委工作。从1964年8月到1984年8月退到第二线上,我在岳阳地区计委整整工作了20年。20年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使我感慨万千。这里择要谈四件事。
打不乱的群体
岳阳地区计委第一任主任由副专员李兴尧同志兼任,我任计委副主任。计委当时主管计划、统计、物价、劳动等工作,干部只有lO人,到1966年增至13人。计委的同志十分重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同志们的头脑,统帅计委工作,每个干部都买了《毛泽东选集》,坚持天天读,每个星期用两个下午进行集体学习,人人写学习心得笔记,觉悟程度不断提高,是非分辨能力增强,计委成为地直单位的学习先进单位。13个干部中有12个是中共党员,另一个是建党对象,干部的思想素质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关单位大乱,许多单位的干部内部分裂,互相揪斗,而计委的同志始终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坚持工作。外界虽有人屡次攻击计委的同志,而计委的同志千方百计予以化解,使计委干部这个群体,依旧岿然不动。后来有的造反派还指责计委的同志:“文化大革命搞完了,计委的阶级斗争盖子还没有揭开。”是党的教导,教育了计委干部,使他们成为一个打不乱的群体,使计委工作免受大的损失。
当组长去华容
华容县归划岳阳地区后,地委非常关心,急于想了解华容的情况。一天,地委秘书长李养龄同志来找我,说地委要派工作组赴华容与县领导接头。命我当组长,农林水办何经丝、财贸部袁秋涛为小组成员。这是岳阳地委、行署向华容派出的第一个工作组。我们都没去过华容,经打听要绕道湖北才能到达。1964年8月13日凌晨5时,我们怀着陌生好奇的心态出发了,坐上了上行的鄂航轮船,18时到了湖北监利,在监利停了2小时,再西行,凌晨4时到达调关,在一家客栈投宿。一天一晚行船22小时,人已疲惫不堪,在一个没蚊帐的木板铺上大家呼呼入睡了。14日10时,我们乘机帆船从华容河向华容县城开去,15时到达县城。华容县委办公室的同志把我们送往招待所。县委副书记杨金玺、县长曹文彬同志到招待所来看我们。晚上在县委小会议室会见县委书记马书玉同志、副书记杨金玺和胡翠华同志。我们向三位县领导介绍了地委、行署主要领导的姓名后,说明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地区和县领导取得联系,收集县的基本情况,了解县里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问题,为地委、行署领导部署华容工作作准备。马书玉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人的姓名;胡翠华副书记谈了全县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情况;杨金玺副书记谈了生产建设情况。第二天,曹文彬县长召集财政、税务、粮食、工交、农林水等局局长,分别介绍情况,经过一天两晚的介绍和材料收集,我们了解到华容工业不发达,交通闭塞,但农业发达,是一个有名的农业大县,农副产品丰富,是粮食、棉花、生猪、芝麻、湘莲、水产品等主要产区,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华容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相当发达。华容的主要问题一是处于洞庭湖中,三面环水,抗洪排渍的任务大,县内有一线防洪大堤46公里,三年两灾,生产极不稳定。二是华容因受大湖大江包围,对外没有陆路通道,县内仅有公路46公里;华容的水路虽多,但枯水季节,每年有4个月不能通航,生产、生活资料运输极其困难,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极大。三是木材等生产资料短缺,供应十分紧张。这个县不产木材,每年需消费:3400多立方米木材,完全霏国家供应。这些问题,华容县委领导恳请地区帮助解决。8月17 日,工作组回到岳阳,立即向地委作了如实汇报,不久地委与华容全面建立了联系,对华容存在的三大问题,地委、行署领导极其重视,相继给予了解决。
当好工业生产后勤
岳阳是新成立的地区,原来的工业企业很少,1963年只有全民小工矿企业61家,工业总产值4850万元。由于工业落后,以致整个地区经济实力不强,与新成立的地区名实不符。我们编制全区国民经济计划的战略决策中,极力主张大办工业,迎头赶上。我们一方面认真编制工业计划,逐步建设新型工业;一面热衷支持地、县办工业,在财力、人力、物力安排上向工业倾斜,为工业企业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1966年在筹建地区磷肥厂时,我们为磷肥厂寻找设备材料。我们向省计委不断报告,请求省里支持,省计委副主任戈华同志感到我们办厂心切,在省内设备材料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和省外各大区联系,要求各地从清仓查库清出的积压物资中支援湖南岳阳。我们物资局的局长张金林同志手持戈主任的介绍信,于1964年上半年的2个月内,跑了华北、华东、东北、中南4个大区,为磷肥厂求援设备材料。张局长从辽宁的营口运回了炼钢用的大平炉1台、大烘干机1台;从北京搞到50部小矿车,200吨轻轨;从郑州运回大球磨机、大电动机各2台。从上海搞回大量零配件,等等。这些都是磷肥厂无法找到的。这些设备材料,都是以固定资产转移计账的方式调回来的,为磷肥厂节约现金支出200多万元。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磷肥厂建设中急需的2台大变压器生产不出来,向行署告急,我同磷肥厂领导苏必盛同志亲至衡阳市变压器厂,在纷乱中,我们在车间密室中找到了厂党委书记,请他支持,他和造反派达成协议,立即为我们组织大变压器的生产,保证了磷肥厂及时建成投产。在筹建地区氮肥厂初,李兴尧专员责成我当该厂建厂的指挥长,李专员要计委对氮肥厂的建设视为“特别快车”,所有人力、物力、财力都要优先保证,保证快速施工、快速建成。我在氮肥厂工地住了4个月,从1966年底开始施工安装,仅用4个月时间建起一个年产l.2万吨的现代化小氮肥厂。70年代,我带计委的几个科长在水泥厂蹲点,帮助该厂把水泥由年产水泥3000吨改造为1万吨以上。地、县筹建的一些主要厂子,都直接得到计委的支持,人们把地区计委称为“工业计委”,我们为工业各厂矿当了名符其实的后勤部。1983年,全区全民工矿企业增加到157个,比1963年增加2.5倍,工业总产值增至63833万元,比1963年增加 13倍。
走在田野大道上
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上级党委一再指示我们,国民经济应以农业为基础,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应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战略思想。计委的同志关心农业,服务农业,发展农业,走在田野的大道上,为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不懈奋斗。
计委的主要任务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我们除了把农业计划作为重中之重外,特别注意以农业为中心编制整个计划。如农业需要化肥农药,我们就计划建设7个氮肥厂、1个磷肥厂、1个农药厂;农业需要机械,我们计划建设农业机械厂、农机修配厂;农田基本建设需要水泥,就计划新建扩建水泥厂;农副产品需加工处理,就计划建立大米厂、面粉厂、轧花厂、制茶厂、制酱厂等等,形成了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体系。
岳阳地区支援农业生产办公室长期设在计委,由计委负责组织各行各业支援农业,以保证农业计划的实现。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需木材,而省分给我们的指标不够,我们积极争取产材县超产木材的供应,并组织等外材供应。我向江西省修水县计委,请求他们支援我区,调入了木材2000多立方米。办农业机械厂需要机床,我亲至株洲市计委求援,他们支援了我区机床5台。
我们经常走在田野的大道上,进行农业生产建设调查。全区155个公社,我们到了140多个,熟悉了各公社的实际情况,我们才编制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农业计划。
经常在农村办点,头脑更为清醒,为农业服务更为实际。印年代,我们在岳阳乌江公社的乌江大队办农业中长期规划点,积累经验,指导对全区农业计划的制定。70年代,地委副书记刘阳春同志要我率领一个近20人的工作队,到岳阳县中村公社办点,通过整风整社,对干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办农业。我和邱世波同志在白洋大队许家铺子生产队住了一年。在地、县委的领导与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下,全社农林牧副业全部丰收。这年,还大搞了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了一条5华里长的白洋河,使沿河两岸免受水旱之忧,在裁弯取直以后,新增耕地面积30余亩。每个生产队从渭洞买来竹苗,大栽楠竹,队队建起了竹园,结束了这个公社没有楠竹的历史。架起了一条长15华里的高压输电线,解决了社员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80年代,我和计委的同志自告奋勇在平江恩溪乡办油茶生产点,垦复和改造油茶林,恢复和发展油茶生产。我们走在田野的大道上,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岳阳市计委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