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党史 > 回首当年 > 第二辑 > 正文

人民是军队的坚强后盾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忆筹粮支前

 

 1949年7月18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平江后,第四、第二野战军的一部,先后沿武长路向两广和大西南进军。当时刚成立的县、区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筹粮支前。8月,我参加平江县地方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就分配到第四区人民政府(辖现在的谈岑、梅仙两个区)工作。那时候,我们力量比较少,南下干部只有5人,新吸收的知识青年10多人,在人少、事多、任务重的情况下,主要是依靠发动群众,开展筹粮支前。

 解放初期的旧保甲长,特别是过去有不少劣迹的保长,既感到害怕,也有的仍玩弄他们过去那一套手法,要人家出粮,自己则不出。要靠他们是不能完成筹粮任务、保证部队供应的。干部和筹粮支前工作人员一方面召开群众大会,着重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讲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号召“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支援解放军,解放全中国”, “打到台湾去,活捉蒋介石”,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由各甲推出2名代表进行评议。当时正值青黄不接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生活非常困难,粮食主要掌握在那些地主、富农手中。而这些人既感到解放军大军压境的威慑力,又舍不得拿出粮物。有的装穷说苦,有的应付了事。当地群众最了解他们的底细。通过评议,确定的派粮任务大都如数完成,不敢拖延抗拒。记得十六保所评议中,伪保长陈悦喜应送200斤大米,他从来就没有打算过自己会要送粮,因为他过去是从来不出钱粮的。一榜公布之后,他拒绝接受。后经评议人员具体算账之后,他不得不完成任务。富农周绍仁应送300斤大米,送了200斤后就不送了。又是群众起来,才督促他完成了任务。在评议当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过去从事过革命工作的苏区老人,他们对共产党和解放军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又毫无思想顾虑,就成了筹粮支前的中坚力量。

 粮食、柴、草(每100斤大米,附加收烧柴100斤、稻草50斤)筹集起来后,及时运送到支前集中点是一件难事。当时,除有6个保在武长路沿线外,其余都是山区,崎岖小道,有的能行单轮小车,一车能运200~300斤,大都靠人力挑送。在千军万马过境,需要及时供应的情况下,就是依靠广大群众一担担地挑到梅仙集中点。特别是地处汨罗、岳阳交界地的岑川,离梅仙有120多华里路程,中间还要翻越两座大山,农民都是“两头摸黑”,把大米、柴、草送到点上。有一次我对来送粮的人说:你们岑川的大米真好。他们自豪地说:“不是好的,不能送给解放军。”这感人肺腑的话,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是一场生动的教育。由于群众的积极支前,全区第一批筹集的30 多万斤大米及其附加柴草,仅十来天就超额完成了任务。不仅保证了过境部队的供应,后来还调运至长沙,供应湖南和平起义部队。

 收起来的大量粮草,除有一个原来的小粮库储放大米外.堆积如山的柴草,都堆放在大路旁边的两丘稻田里,既要防盗,又怕敌人放火。当时,还有零星土匪在境内活动。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大家起来保护。10月的一个傍晚,梅仙镇上的一个裁缝在招贤收工回家,路上发现有2个土匪背着枪往镇上这边来。他立即跑步到区上报告。当时区上在家人员紧急行动,由区长王效良带一个人,组织委员张子平带一个人,立即在通往板日的两边山上寻找,区财粮助理员罗宏德和我,还有路过梅仙去县的五区财粮助理员朱文轩,在区政府后面的花地坪警戒。由于王效良同志发现可疑目标过早开了一枪,随后三方面都开枪,土匪已跑得不知去向了。当时的环境的确是复杂.在一次保卫工作中,有一位革命老人是我一生不能忘怀的。他就是梅仙大区的彭义生,他曾是大革命时期乡苏维埃的负责人,大革命失败后,投奔他乡,直至家乡解放才回来。壮年离家的彭义生,回来时已是白发苍苍的60岁的老人了。他虽孑然一身,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赤诚之心,是值得称颂的。他经常关注着区政府和人民财产的安全,一有什么风吹草动,总有他到场。对这些堆放在外的柴、草,晚上他还组织民兵轮流守护。因此,前后堆放一两个月,从未出现丢失,也冒出现失火和霉烂。粮库管理人员也是尽职尽责的,尽管既要收粮,又要发粮,特别到傍晚部队宿营时发粮的多,工作很忙,但撤在地上的大米都要及时扫起,不使它浪费。我当时任区财粮室会计,每次到县财政科报解粮、柴、草票,进行结算,帐目与实物清清楚楚,没有亏损。

    (作者系原岳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