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办好四级农科网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我俩多年从事农村工作并在市农委担任领导职务,组织并参与推广“四级农科网”,对其发展过程了如指掌。值此建党80周年之际,记述下来,作为给党的献礼,也许能给后来者一些启迪。
20世纪70年代初,在三湘四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绽开着一朵绚丽的科技之花——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简称四级农科网)。一时,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蓬勃兴起,象春天的惊雷震憾大地。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如饥似渴,蔚然成风。整个农村象注上了兴奋剂,充满了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前发展。
铺路建网 党委带领
认识来源于实践。历史的进程常常是党委领导深入实际,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引出的必然结果。华容县建立四级农科网就经历了一个县委带头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艰苦过程。1965年社教运动,华容县委副书记、县长曹文斌在护城公社益丰大队蹲点,这年晚稻被“寒露风”吹得空壳满穗,他心中十分忧虑,把农办主任卢坤山叫来,到其他大队作些调查研究。当他们走到护城公社五星大队三生产队时,发现晚稻品种试验区内,有几个小区的晚稻品种金灿灿、沉甸甸,已勾头散籽,他们不得其解。这时“春来报”科研组长、共产党员肖丙炎赶到田边,急忙介绍说,这是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的试验,5天一个播期,5个播期、两组重复,其中6月10日播期的,躲过了9月20日左右的“寒露风”,测产可达375公斤。后面几个播期的抽穗扬花时正碰上“寒露风”,所以失败了。县领导深深被五星三队的试验所感动,并组织全县党支部书记,分批参观了五星三队。曹文斌在现场会上强调指出,稳产高产靠良种,农业成败靠科研,五星三队《春来报》科研小组就是一个例证。 、
通过这件事,县委深刻认识到,搞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只有一个五星三队不行,必须各级都有自己的科研组织。县委开始思考着建立农村科研组织的问题。1967年 “文革”期间,多数知识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农业技术推广陷于困境。全国水稻劳模、新河公社新建大队党支部书记何光星,惦记为农民建功立业的农技干部,冒着风险,带领全体支委,亲自划着两条小船去迎接农技干部。他走到农业局,看见副局长、技术专家张履帮等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是来接你们回娘家的,人家说你们臭,我们认为你们香,他们不要你们,我们来接你们。”一席话说得在场的农技干部人人泪如泉涌,泣不成声。11名农技干部急忙打点行装,在乌云滚滚的日子里,踏上了科研征程。来到大队后,大队党支部对农技干部实行“口粮大队补,补贴大队出,住房大队腾,科研经费大队拿”的优惠政策,农技干部深受感动,决心感恩报德,为农民谋利益。他们从搞良种繁育人手,帮助大队建立农科队,民主选举了共产党员、农民技术员殷敬芝为队长,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大队实现了良种化、纯种化。双季稻连续4年跨“双纲”,为国家上交粮食50万公斤,集体积累43万元。何光星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汇报了建立大队农科队以后的可喜变化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些大老粗在基层工作,就是缺乏知识,不懂科学,只有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才有这样好的形势。县委高度赞扬了他的作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五星三队和新建大队的经验,开阔了县委“一班人”的视野,理顺了思路,下定了决心。1969年春,县委决定由县生产指挥组牵头,县委农村部和县农业局主管,开始农科网的创建工作。整顿提高县农科所,着力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实行“开门办所,面向大田”,摒弃过去那种“研不研究在我们,推不推广在领导,相不相信在群众”的作法,敞开大门为群众,走出小田为大田,县农科所开始热闹起来。抓住一批建站早的梅田、隆西、景港、潘家、三封等公社农科站的经验总结。全面推广新建大队、五星三队的做法。当年冬,县委在总结这些典型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创办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的决定,确定县、社由书记挂帅、副书记分管,委员专抓。县从地方财政拿出2万元,解决公社“三员”(种子员、植保员、栽培员)的生活补贴费,划出试验基地1万余亩。通过几年努力,全县基本形成上下联成网,左右连成片的四级农科网。
推介典型 英雄辈出
华容县创办四级农科网的消息不迳而走,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地领导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70年,湖南省革委会主任华国锋在常德主持召开的全省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交流会上,批发了华容县群众办科研的4个典型材料,五星三队《春来报》科研小组肖丙炎在会上作了发言。华国锋在会上强调指出,县、公社、大队、生产队都要象华容一样,建立自己的科研组织,形成一个全省性的农业科研推广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种田活动。1972年3月,华容县委常委、生产指挥组组长万作忠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科技座谈会,并在会上介绍华容县创办四级农科网的作法,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1973年,湖南省农业局、湖南省科技局联合在华容县召开了“湖南省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学习华容县创办四级农科网、建立四级良种繁育体系的经验,通过现场参观,典型介绍,对代表们启发很大,教育很深,一致认为,四级农科网是群众办科研的好形式,科学种田的好样板。随后,全省掀起建网热潮。
华容县委被领导关怀和支持所感动,决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迎接高潮的到来。1974年5月,县委发动广大群众讨论并制定了《华容县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工作条例》,把农科网纳入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10月10~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农林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在华容县召开“全国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经验交流会议”。会议由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主持,省委书记张平化到会并讲话,到会代表有各省、市、自治区农业、科技部门负责人等共405人,会议主要交流四级农科网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对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四级农科网的更好发展。同年11月,省委批转了省农业局、科技局、农科院《关于贯彻全国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广华容县办农科网经验的报告》,同月,岳阳地区革命委员会也发出相应文件。1975年10月,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圈阅的中共中央中发[1975]21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改变目前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远远不能适应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状况。各县都要建立和健全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专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推动农业生产向前发展。”对华容县的四级农科网给予了充分肯定。1976年,岳阳地委贯彻中央、省委精神,分别在岳阳、华容县两次召开全区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会议讨论了农科组织立足长远,服务当前的目标,妥善处理好四级农科组织的土地、劳力、资金、收益分配、农田基本建设等政策问题,切实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巩固提高农科网。会后,地区农业局局长谭载阳落实地委会议精神,创办《四级农科网简报》发行全国,总结交流经验,落实政策措施,推介先进典型,对进一步完善四级农科网,起了交流信息的作用。至此,华容县办四级农科网的经验,在全国普及推广开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来华容县参观指导者达4.2万人次。
舆论导向,积极配合。在建网史上,报刊、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广播电台等单位多次深入实地采访,宣传华容建网经验,传播科学种田信息,立下了汗马功劳。《人民画报》记者孙桂琴,1975年4月15日风尘仆仆来到华容,拍摄一组华容四级农科网和科学种田的照片,编写了文字说明,用二版篇幅,刊登在同年第3期《人民画报》上,向海内外发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1973年6月湖南出版社根据省委指示精神,本着快出书、出好书的要求,出版《办好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一书,仅2个月出版印刷4.6万册,以后再版7.2万册。1976年2月《红旗》杂志第2期发表了编辑部撰写的《积极开展群众性农业科学实验》的评论员文章,从华容县创办四级农科网的实际出发。总结了群众办科研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月,《中国科学》第3期转载了《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4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华容县拍摄反映四级农科网内容的新闻纪录片《华容盛开科技花》,片长达40分钟,此片拍成后在全国各地上映,反响很大。
在建网史上,象曹文斌、卢坤山、刘菊秋、杨振山、文启龙、汪德辉、胡丙先、万作忠、刘阳春、谭载阳、黄甲喜、张履帮、郭华翰、刘鹿鸣、曾庆耕、杨开炎等老同志呕心沥血,殚精竭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洞庭湖之滨广袤的大地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人生篇章。
巩固成果 任重道远
建网难,巩固更难。四级农科网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保证网络功能不断完善和发挥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级农科网几经改革,走过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完善的历程,适应了农村经济大环境的需要,形成了大体符合现行法规政策的体制模式,为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帮助农民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农科网的发展过程,巩固建网成果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接线补网恢复阶段。从1979年到198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更好地开展农业推广工作,针对当时网络残缺,体系不全,人员流散,基地收回,资金不足等新情况,各级党组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开始接线补网,转轨变型,在实践中,探索一条新路子。实行“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经营”方针,农技推广工作由行政管理型转变为技术服务型和经营型,建立完善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枢纽,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骨干。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桥梁,大队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业技术推广新体制。岳阳县筻口区农技站实行“政技物结合,推广农业技术”的作法,推广到全县,受到了农民的好评。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方向更加明确,服务手段更加灵活,服务渠道更加畅通。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农村出现了“抢财神”热潮,各县(市)区、场普遍建立了农业技术学校、农民夜校,创办《学种田》、《农业科技》、报发至农户,农民高兴地说:“一个鸡蛋买份报,农业技术全知道。”四级农科网在新形势下焕发了生命力,重振昔日雄风。
创新体制完善阶段。1988年12月至1992年。为了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全市各地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决定科技兴农先兴网络,解决好“面向”、“依靠”问题。重点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原有网络进行补充、完善、扩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做到了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有农技推广站、村有农技服务组、组有科技示范户。形成以县为龙头、乡为基础、村为桥梁、户为样板,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新体制。这个时候,在服务方法上有了许多新的创造,服务对象由“个体型”向“群体型” 转变,服务项目由“散件型”向“组装型”转变,服务渠道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这种新体制具有较大的推广活力。许多农作物大面积集团承包,使英雄大有用武之地,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汨罗县和华容县率先实行粮食和棉花大面积集团承包,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乡镇农技服务站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完善配套设备,做到“五有”:有房屋、有人员、有基地、有经费、有活动,逐站验收,造册登记,收到较好的效果。农技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农民技术员颁发了“绿色证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技干部和农民技术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这一阶段是农村科技组织发展最好的时期。
强化功能发展阶段。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四级农科组织经历了“撤并、脱钩、断奶、分流”的阵痛,艰难地生存下来。大家认真地思考着:农村科技组织向何处去,是网破人散就地消亡,还是扛着科技大旗勇往直前?这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坚持改革方向,顺应市场经济潮流,激流勇进.加大农村科技组织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组织功能,走出了一条“农技推广网络化,农科组织实体化,农村科技产业化,农业成果商品化”的新路子,巩固推广阵地,稳定技术队伍,搞好经营服务。由于农技推广网络不断巩固发展,全市农业进入了持续发展“快车道”,加快了农村奔“小康”步伐。实践使各级党组织真正懂得了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硬道理。
(作者袁正球系原市农委副主任,黄献德系市农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