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斗地的伟大创举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记六十年代初党领导湖区电排大会战
1964~1967年,根据湖南省委的部署,岳阳地区组织湖区各级党组织进行了一次电力排灌工程的大会战。这是党领导湖区人民战天斗地、改变生产条件的伟大创举,是一个效益显著的工程建设范例。对湖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艰苦奋斗展蓝图
60年代初期,辖区内的湘阴、华容、岳阳、临湘县及屈原、钱粮湖、君山、黄盖湖农场,总湖区面积约108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9 .34万亩。到1963年旱涝保收面积达115.76万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O.45亩。但是,由于湖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仍未摆脱“渍水桶”的局面和“靠天吃饭”的困境。垸内湖泊面积缩小,湖区生态环境恶化,调蓄水位能力降低,洪涝灾害仍然频繁,广大群众心急如焚。面对农田基本建设脆弱、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湖区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湖南省委于1964年5月2日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省委书记李瑞山提出7年内湖区每人1亩旱涝保收农田,3年内电排建成的要求。部署在1964年至1967年夏季打好洞庭湖区商品粮重点县的电力排灌网歼灭战。此举得到党中央、毛泽东主席赞赏。并确定湘阴、华容、临湘、岳阳4县为全省湖区电排建设重点县。
党的领导决心大,拉开了战斗的序幕。省委、省人委多次发文,具体指挥电排大会战。湖区地、县根据省委的部署,组织班子,调查研究,作出规划,确定各垸电排容量站址,提出工程预算。岳阳地区成立了指挥部,由地区水利局局长张建邦任指挥,设立一部四科办事机构,领导成员经常深入基层,以点带面指导工作。张建邦蹲点华容县,与华容县县长曹文斌等人一道深人湖区各乡村,调查研究,制订规划。在建设洞庭湖区最大电力排灌站——麻里泗机埠(10×155KW)时,地委书记赵处琪多次亲临现场,政治部领导驻守工地,调集地区水电工程队优秀技术人员,深入工地,解决疑难,保证工程顺利开展。
领导挂帅出征,推动了群众建站的高潮。湘阴县在电排歼灭战期间,领导以身作则,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1964年第一批4个机埠是古历正月初一动工兴建的。当年气温低,春汛早,正月13日外河水位涨到30、85米,泵池翻沙鼓水,十分危急,给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县委书记杜建华、指挥长许建春驻守在王家坝工地,与工程技术人员、民工一道,抬运扎好的底板钢盘,抡浇混凝土,夜战通宵。不但保证了工程顺利进展,而且鼓舞了士气。1964年完成近两年的设计、施工、安装任务。建成机埠24处,装机52台、5356千瓦,架设10千伏线路115 .8公里。改善排灌面积11万亩。
各行各业大协作,大支援,是工程顺利进展的重要环节。电排建设需要大量钢筋、水泥、沙卵石及机电、电器设备等多种物质。当时,要搞大会战,短时间内没有党组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难以保证材料及时供给的。岳阳地委、专署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协作,组织和发动各行各业进行支援;并组织在岳阳地区的中央、省属厂矿,如桃林铅锌矿、3517工厂、岳阳电厂等,积极主动支援设备和技术力量,有力地促进了电排工程建设。
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推动工程进展的动力。在电排歼灭战期间,正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党的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关系最密切时期。哪里有党员,哪里有干部,哪里的工程就搞得又快叉好。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带领下,华容县梅田公社女社员孙金莲几次推迟婚期,坚守工地,不完成任务不结婚。操军公社蒲圻大队突击陈家湖一段干渠,要在近2米深的淤泥上修筑4米高的渠堤,白天担,晚上垮,他们在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不向困难低头,经过日日夜夜的苦战,终于战胜4次小塌方、3次大塌方,完成了400米渠堤修筑任务。
自力更生谱新篇
电排大会战是省委组织部署的,当时并未纳入国家计划。60年代初,国家财力、物力并不宽裕,而进行如此量大面广的湖区农田电力排灌建设,资金短缺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央有关部门给了一些支持。但20多个县光靠国家和省委解决工程经费是远远不够的。这次大会战,各级党委发动组织群众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为我们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榜样。
集资建站,就地取材。湘阴县放手发动群众,群策群力,集资会战。会战开始,就集资25%、并且沙、卵石这些建筑材料基本上是自己动手,就地取材解决的。华容县隆西公社在建电排时,动员300多劳力,出动200多船只,到洞庭湖舵杆洲采石2800多立方米,仅开支2.3万元,节省资金17.3万元。建万庾排灌站时,县指挥部组织400多名.劳力,在牛卷山开采了2000多立方米石头,在马涧大队挖洗了1200多立方米沙子,用很少的钱办大事,保证了电排工程顺利进行。
把立足放在自己的基点上,自力更生,自觉奉献。当时,全国掀起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热潮。在电排大会战中,出现了一批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式的施工队伍。如临湘县供电公司架线队,在1964年5月以前,仅仅是一个外线组,5个工人,其中学徒3个,只能搞一般木杆线路。为了会战的需要,县委从各单位抽调19人,成立线路队,技术比较熟练的工人也只有2人。要求他们完成陆城至源潭20 .5公里35千伏线路。这条线路湖汉多,交通不便,难工多,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终于用20多天的时间胜利完成了任务。临湘县在电排大会战中总投入508万元,除国家投资170万元,自筹338万元,靠自己的施工队伍,从1964年至1965年,新建35千伏线路20.5公里,35千伏变电站1处,10千伏线路99.25公里,排灌站25处44台2272千瓦。华容县工程队在架设南易、南张线路时间紧,困难大,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创造日立杆45基,比原来提高功效2倍。
由于各地采取“国家给一点,地方筹一点,群众投一点”的方法,很快筹集了资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工、投劳,不要报酬,不计工分,充分显示了广大农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的共产主义风格和自觉奉献的精神,保证了工程顺利开展。
效益显著创辉煌
电排歼灭战显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了农业生产向前发展。
岳阳地区原计划从1964年夏到1966年夏,用3年时间完成35千伏线路15条208公里、35千伏变电站16处26台34776千伏安、6~20千伏线路208条724.7公里、排灌站401处,装机541台,共32189千瓦。电排面积达85万亩,灌溉面积95万亩,扩大耕地10多万亩。由于各级党委精心组织领导,湖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各县均超额完成了三年大会战的目标。全区早涝保收面积由1964年的130万亩增加到1966年的230万亩,使湖区渍涝状况初步得到改善,农业生产上了一个台阶。
增加农田排灌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湘阴县经过电排大会战后排灌面积增加23. 1万亩,为会战前的近5倍,旱涝保收面积增加17.1万亩,为会战前的近4倍。该县1964年上半年建成的10个排灌站3285千瓦。竣工投产后,连续战胜3次渍水,2次干旱,排灌面积达10多万亩,还扩大湖田1.7万亩,扩种双季稻l,8万亩,增产粮食12万公斤,节省劳动日42万多个,增加收入180多万元。如此快的速度,在湘阴的历史上是罕见的。东河坝排灌站,连续运转1300多个小时,受益农田达5.4万亩,超设计效益1倍,水费负担比机排减少一半以上,群众称电排站为“增产站”、“幸福站”。
改善生态环境,建成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系统。华容县在电排大会战中新开北(北景港)三(三汉河)干渠1条,长18 .6公里,土方125万立方米,沟通8个大小湖泊,破三湖(牛氏湖、长卡湖、南草湖),新建14处电排站63台5122千瓦,实现了长期以来“南水北调,生态平衡,水渠畅通,交通便捷”的梦想。由于北三干渠的开通,不但排除了地表水(涝水),又降低了广大区域内的地下水(渍水)。建成的第二年,护城、新河、北景港、南山、终南5个公社获得大面积丰收,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群众说,排水沟开到哪里,农业就增产到哪里。有的工程试车排水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观看,他们说:“三根线,活神仙,威力胜过天老爷”。1964年粮食总产14.43万吨,1965年比1964年增产16.9%,1966年比1965年增产30.1%
这些电排工程,经受了八、九十年代洪涝灾害的考验,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作者袁正球系原岳阳市农委副主任,张华旦系岳阳市水利水电局副局长,黄献德系岳阳市农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