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 重民意 得民心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回顾过来自己工作的实践,我觉得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最起码要做到3点,即:放下架子,体察民情;决定大事,尊重民意;多做实事,顺应民心。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和利益出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放下架子体察民情
一个领导者,不了解民情,就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也就不能办出顺民心的事。所以我们党一贯重视群众工作,关心群众疾苦。毛主席曾一再强调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要了解民情,体察民情,就必须放下架子,“不耻下问”把自己融于群众之中,要使群众感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有话就会对你说,这就是鱼水关系。放下架子,体察民情的有效办法是:
1坚持办点,做到“三同”。1971、 1975、1977年我先后在白塘、新市、高坊公社办点,搞农业学大寨,都是包1个大队,住1个生产队。在沙溪公社3年,就在沙溪大队第一生产队住了3 年。在那里我们种了试验田,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年参加生产劳动在80—100天,1985年我进县委常委班子后,仍坚持包片联乡,那些年除了在机关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片上转,跑遍了长乐的大部分村,走访了大多数老基层骨干,掌握了一手最基层的情况,为今后自己的指挥工作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2不耻下问,以心换心。这就是多问计于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一件事对我很有启发,1977年11月,县委派我到沙溪公社工作,当时公社正在修飘峰水库,工程比较大,原确定分2年完成。我到工地后,与公社、大队的同志接触,大多数认为争取1年搞完为好。我们及时开党委会进行研究,大家同意一气呵成。于是我们和管委会主任周谷初同志与各支部书记一道全部上工地,按县委提出的要求,苦干实干,奋战了40多个日日夜夜,老历十二月二十四工程全面竣工,质量一直未出问题。经过这件事后,我体会到,力量来自于群众,群众中蕴藏有很大的潜力。因此,以后每月至少到大队支部书记等基层骨干家去1次,有时还住1晚。同时,还要经常挤时间走访“老农” 和“能人”,向他们通报一段时间公社的工作安排,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不仅起到了互相通气、以心换心的作用,而且把党委的意图变成了群众的意愿。使我在农村工作中比较得心应手,能一呼百应。
3.访贫问苦,温暖人心。无论是搞工作队,还是在公社工作,或是包片联乡,我都比较注意做些访贫问苦的工作,注意解决贫困户、五保户的疾苦问题。在沙溪工作时,每年都要安排公社、大队干部对贫困户、五保户进行1~2次走访,在年终决算分配时,公社、大队、生产队要拿出一定的钱粮,帮助这些户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让他们生活有保障,体现党的关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1996年到人大工作时,针对当时少数领导对扶贫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10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6个组由主任带队深入三江、八景、火天、玉池、楚塘、白塘、高坊等7个乡镇的12个村、24个组,2000多农户,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访贫问苦调查。我带1个组到了高坊的永丰、永安和狮岭,走村串户,看到有些户确实十分贫困。永丰有个组有几个青年找不到对象,正如同去的同志所形容的,有的户全部家当顶不上一套液化气炉具。通过调查形成了比较翔实的调查报告,在11月份召开的第25次人大常委例会上,作为一项重要议程进行了讨论,听取了市政府的汇报,作出了《加大开发扶贫力度,促进共同富裕的决议》。以后,市政府引起了高度重视,确定了全市15个贫困村,并派出扶贫工作组,一定3年,收到了较好成效。
4.下马观花,掌握实情。在过来的工作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是要实不能漂。要实,就要下马观花。记得我到沙溪工作,当时公社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是公社书记有1部单车,到大队去,一般是步行,一天看一、二个大队,所到的地方都是不顺路的,边看边问,这样既使自己掌握一些真实的一手资料,心中有数,而且也促进了大队干部的作风转变,使他们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把心扑在工作上,踏踏实实做事,不搞路边看花,不敢汇假报,促进了公社工作的平衡发展。
决定大事 尊重民意
俗话讲,天威不可测,民意不可违。这就是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违背了,事情办不顺、办不成;尊重了,事情办得顺、办得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尊重民意,使党委的意图变成广大干群的意愿,并齐心协力去实现呢?我在工作中凡决定涉及全局性的大事,在作出决定之前,坚持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坚持可行性分析,反复衡量利弊,去弊存利。在作出决定之后,要把决定向广大干部群众宣讲,再次听取意见,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这就是说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决定的执行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要允许小的变更,该调整的要调整,该加强的要加强.努力使决定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完善。1979年,党委决定在湄江上搞1个桥坝结合工程,修1座公路桥,结合搞1个小型水电站,1年完成任务。开始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修公路桥群众早有要求,搞小水电站,既能充分发挥飘峰水库的效益,又可解决公社机关附近的用电困难.群众应当是欢迎的。决定向全社公布后,大家对修公路桥一致赞成,没有异议,但上游大桥、金鹅2个大队沿河的干部群众有不同意见,理由是要发电,必须蓄水,势必提高水位,就要淹掉沿河近100亩较低洼的田土,对农业生产不利。听取这些意见之后,党委认真进行了研究,大家都感到在决策之前实地勘察不够,对一些应该考虑的问题没有周密考虑,是决策中的一个失误,沿河干群提出的意见是对的,我们没有强奸民意,而是检讨失误,修改决定。决定当年只把桥坝修好,把机埠建好,1980年冬再结合田园化把上游沿河低洼田填土抬高再蓄水,装机发电。决定修改后,大家满意,事情就顺了,桥坝和机埠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任务。
多做实事 顺应民心
常言道得好“政声人去后”,就是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干得好不好,得不得民心,往往是你在那里的时候还不易显现出来,而当你离开那个地方以后,从人民群众的评说中就能充分反映出来。这就是“政声”,就是 “口碑”,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你在那个地方做了顺民心、得民意的实事、好事,自然“口碑”就好,就把丰碑树在了人民心中。
我看过一篇“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文章,说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为官的事。提起苏东坡,大家都晓得他诗、文、书、画样样行,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文章千古传。他为官,同样是政绩卓著,不少同志到过杭州西湖,也一定在那条由南向北的长堤上走过,这条堤就是苏东坡52岁任杭州大守1年半的时间里带领群众修的,它沟通南北,改变了过去“环湖往来,终日不达”的极不方便的状况,杭州人把这条堤叫做“苏堤”。一直叫到今天。苏东坡在登州府(即山东蓬莱县)做“军州事”(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兼行政长官),上任才5天,又接旨召还京城,而在这5天时间,他看到当地盛行的食盐官卖,里边弊端丛生,人民意见很大,回到京城后,即向朝廷递上了《乞罢榷盐状》,被朝廷获准,为蓬莱及附近地方的民众争得了不食官盐的优惠,尔后历代承袭,直至清代。短短5天,他在保国安民方面留下了建树,如今蓬莱阁上屹立的苏公祠,就是登州人民对苏东坡的怀念。“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它告诉我们到一个地方为官,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不在乎任期时问的长短,关键在有没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心里是不是装着群众,有这种境界就能象苏轼一样,5天时间就能解民困苦和忧愁。没有这种境界,别说5 天,就是三年五载也不可能干出令人满意的事业,只能是韶华流逝,山河依旧。要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办得合民意,顺民心,我觉得要搞好两个结合:一是要把办实事的热情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尽力而为,又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当地的发展情况,坚持量力而行,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二是要把办实事的热情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结合起来,防止决策失误。凡属重大决策,都要发动群众广泛讨论,注意倾听群众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然后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和法律程序作出决定,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造成不应有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