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党史 > 回首当年 > 第二辑 > 正文

岳阳工业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回忆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新中国成立以来,岳阳工业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五十一年历程,大体经历了恢复起步、奠定基础、建立框架和壮大发展四个阶段。

50年代为恢复起步阶段。建国以前,岳阳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除极少数官僚资本企业以外,大都为手工业作坊,产品品种少,产量低。1949年,境内工业企业仅22个,产值1338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得以较快恢复和发展。1949-1952年的3年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在积极培植私营企业和手工业的同时,着力发展公私合营企业和国营企业。 “一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886万元。

60年代为奠定基础阶段。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特别是1964年组建岳阳行署后,各县围绕农业大办工业,兴建了小农机、小氮肥、小水泥、小造纸、小水电等一批“五小”支农工业企业,构成了目前我市市直工业的主体基础。市水泥厂、市化肥厂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70年代为建立框架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家投资相继在我市建成了长岭炼油厂、岳阳化工总厂、洞庭氮肥厂等一批大型企业,其设备大都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置,建立了我市现代工业基本框架。

80—90年代为实施技术改造的壮大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技术改造才逐步列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贯彻《工业三十条》,十分强调挖潜、革新、改造。1980年以后,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技术改造投资主体由长期以来国家拨款逐步改为企业贷款。“六五”、“七五”两个时期,市属企业完成技改投资7.7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分别年均增长10%和13 .4%,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22.9%和15 3%。80年代末,岳阳还以其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吸引了洪源机械厂、长江动力机械厂、红日机械厂等一批军工企业搬迁我市或设立分厂,为我市工业增添了新的生力军。进入90年代,我市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00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505亿元(现价),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拥有大中型企业48家,上市公司 4家,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工业发展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工业经济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从“大跃进”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工业经济体制有过几次较大的改革和变动,但是变来变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原因是:一方面没有跳出行政管理的框框,只是在中央和地方“你管”或“我管”上兜圈子,没有改变和触及“统收统支,包产包销包价”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企业上收和下放频繁,在上收和下放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一统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统”的恶性循环情况,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这一阶段,虽然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但其管理体制在不同时期仍体现出不同特色。“一五”时期,大力宣传和实行“一长制”。1956年,根据中央“八大”精神,在工业企业中推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57年开始推行“两参一改”,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规章制度;1958年,中央提出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由于“大跃进” 而流于形式。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通过试行《工业七十条》后,工业企业在整顿健全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开始向科学管理起步,一些企业推行了以班组为中心的经济核算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企业实行军代表、革委会、党委“一元化”领导,由于抓阶级斗争,搞政治挂帅,批判唯生产力论,把推行《工业七十条》初步建立起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律当成“管、卡、压”,错误地加以批判,致使制度废驰,管理混乱,造成了严重后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逐步转向城市,开始了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全面改革时期。1980年起,岳阳在少数企业中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主要在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利润分成、亏损包干、组合联合等方面有所动作。1985年.根据中办[1984]15号文件精神,在工业企业中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采取过“三关”(演讲、考试、答辩)的方式,民主选举厂长,实行厂长组阁任命副厂级干部、招聘中层干部,建立健全了以厂长为首的生产经营和行政指挥系统、党委领导下的政治工作和民主管理系统。其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实行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把国家同企业的分配关系用法律的形式固定,有利于政企关系的理顺。

1987年,我市工业在全省率先实行承包责任制,得到省里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全市84户预算内工业企业全部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如上交利润递增包干;“两保一挂”(即保上交利润,保技术改造,工资与效益挂钩);定额上交,超收全留或超收分成;实行还贷目标责任制和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定额补贴,超产不补,减亏或盈利全留等。承包经营,一方面确保了财政收人稳定增长,如市直24户企业对财政承包的上交利润1987~1990年4年共入库4272.3万元,年均入库递增6.4%;另一方面调动了企业更新改造、发展壮大的积极性,市直24户企业承包后,投资总额2.89亿元,新增产值5.87亿元、利税1.16亿元。这一阶段的承包经营形式的改革及试点,对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极有益的尝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目标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进一步明确。企业改革从转换经营机制人手,已触及到产权制度这一深层次内容,并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市在这方面也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力和承受能力进一步增强。到1995年底止,全市78户预算内企业中,有3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有9家顺利实施了破产,有 51家实行了租赁经营,有19家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同时,在企业劳动、人事、分配3项制度改革方面基本上与市场经济接轨。

经过50多年来的建设,岳阳市已由过去以消费为主的手工业城镇,发展为以石油、化工、能源、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到2000年,岳阳工业拥有30多个行业,工业总产值505亿元,相当于 1949年工业总产值的1769倍。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在长江中游崛起。新世纪,岳阳工业人在中共岳阳市委的领导下,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大胆开拓,锐意改革,谱写绚丽多彩的工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