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党史 > 回首当年 > 第二辑 > 正文

平江县粮食工作片断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58年2月,在大跃进高潮中,我被任命为平江县粮食局局长。在任职1年半的时间内,着重抓好了如下几件大事。

 首先,支持修通2条公路,变“死角粮”为“活储粮”。

 1958年春,农村整风整社结束后,大跃进势头愈来愈大。虹桥区办事处主任(1956年撤区并乡后,以区设置办事处,行使区的职责)聂概文同志在县委会上汇报,要修筑南江桥至虹桥公路,需购买炸药、雷管、钢钎、水泥等,共需资金10-12万元,自筹一半,尚差5~6万元,请县委帮助解决:钟洞办事处主任余化鹏同志也汇报要修柘庄至三墩(办事处设在三墩戴市)的公路,请县委帮助解决购买雷管、炸药等资金3万元。

 修这两条公路,很值得支持。从粮食部门的角度看,要改变两个地方的“死角粮”为“活储粮”的局面,尤应大力支持。于是我召集粮食局办公室主任李壮生、会计股长夏湘平、储运股长叶正清等同志开会讨论支持3~5万元的修路资金。多数同志赞成,但夏湘平同志提出异议,他说:流动资金不能动,基建是上级拨的专款,运输费是运后支付,其余是工资、办公费,别无他钱。我说:支持修路的资金可以从预付粮运费中支出,请你们试算一下,一年内采用汽车运粮比人力肩挑手推的运费要节省多少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试算的结果是:虹桥区1年征购粮500~700万斤,外调350~500万斤,集并到南江桥的粮食以400万斤计算.等于2000吨,平均运程25公里,每吨公里汽车运费为2角钱,而人力运费为5角钱,前者运费1万元,而后者运费却要2.5万元,一年可节省1.5万元,通过算帐,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一致认为:支持修通公路,用汽车运输是一本万利的好事。因此,决定给虹桥办事处修南江至虹桥公路资金3万元,从预付粮运费中列支,给钟洞办事处修柘庄至三墩公路资金1万元。

1960年,县委书记张凝祥同志率领我们10多人,乘车去虹桥搞通车剪彩,从此结束了虹桥区4个乡(除浆市外)的群众担稻谷,汗水淋漓地爬山越岭(上七里下八里)的状况,既不要当地党政领导年年发动群众搞集并粮食的工作,也不要虹桥粮站及其点、店的干部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催送散落在少数农户家中的粮食了.公路修通,受益无穷,真是造福一方。

第二,为适应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快速建设了国家储备粮食3000万斤的仓库,为解放后9年来建仓库的4倍多。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是1958年的一个重要口号,即农业先行,部门紧跟。当时,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增产粮食,迅速改善人民生活是党的中心任务。作为粮食部门,要主动考虑粮食增产后,国家收购余粮后储存的设施,加之国家原有标准仓库缺口很大,借用民房储粮不少,如果发生仓容不够而拒收粮食,岂不是“促退派”吗?这个责任谁担当得起!我在局务会上说:我们的仓库能装多少粮?大家说:仓库很紧张,全县粮库是三方面构成的,一是解放后国家拨款新建的标准仓,能容粮6000多万斤;二是水泛仓,即沿汨罗江两岸的祠堂、庙宇,凡需要装粮食的,国家都拨给粮食局做仓库,这种仓库又旧又潮湿,涨大水就进水,粮食容易霉烂变质,损耗大,当时还装粮1000多万斤:三是借用民房装粮近千处,装粮3500万斤,这种仓库零星分散,损耗大,成本高,难管理。以上三种仓库合计能装近1亿斤粮食。1957年征购入库粮 7000余万斤,仓库都装满了。1958年如果增加几千万斤粮食收购,不建仓就再无处储藏,所以,新建仓库是当务之急。

一年建几千万斤粮食仓库,资金从何而来呢?除地区粮食局批准建1200万斤仓容有资金外,其余2000万斤的建仓资金全无着落,要求大家想办法,挖潜力来解决。于是大家提出用“挤、调、省、利”4个字的办法解决建仓资金。即从每年提取的3%的仓库维修费中挤出一点;从上级拨的建仓费中调出一点;从干部参加劳动如打井、修路、做小工等工资中省出一点;从把建仓附近拆除的破旧祠堂、庙宇的旧材料利用起来等办法解决一部分短缺资金。

上述任务,由储运股技术员贺文俊专门负责,从勘察到设计,从上下联系到请求解决木材指标,从督促施工到质量监督以至验收的10多处工程,都是他一人负责,他是一个典型的红专知识分子。通过努力,到 1958年12月统计;全县建成仓库库容3100余万斤,质量达标。从此,国家仓库基本代替了借用民房,达标仓代替了水泛仓,大大方便了群众,节省了转运劳力,减少了仓储损耗,支援了农业生产。

第三,支持区乡发展机米生产,逐步结束吃糙米的历史。

1958年以前,平江全县除城关、长寿两镇有小型大米加工厂外,其他地方的群众都是吃糙米。农民自己用推子、碓臼加工糙米,剩下的老糠全都烧掉了,一年烧掉老糠近1亿斤,而这些老糠加工成细糠则可做猪饲料。

1958年4月,省委提出,随着“大跃进”形势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当前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根据这一现象,我们提出节省农业劳动日100万个,增产猪饲料1000万斤(把以往被烧掉的老糠加工成饲料)作为支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目标。为此在局务会上讨论决定,购进10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15~20台和打米机等配套设备,在11个区、4个乡的粮管站、点先建加工米厂15个。此外.在城关的柘树坪、安定的官塘、栗山的伍公市新建3个大型加工米厂(班产30吨、10吨)。并积极支持乡镇自己建加工米厂。当时提出,大型米厂建成后,东片、北片、西片的外调稻谷争取全部加工大米外调,以便增加本县的饲料400~500万斤。上述任务由粮食局工业股长胡海赢负责完成。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到1959年基本完成。此举又为全县农村机米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平江人民从此再不吃糙米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