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党史 > 回首当年 > 第二辑 > 正文

平江县发展多种生产回眸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70 年代到80年代中期,平江县经历了一个以养殖、种植业为主要内容的多种生产大发展的时期。其规模之大,领域之广,投入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没有过的。在发动、开发、经营、巩固的过程中,由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以主要精力参与了这项工作,还有更多的部门和基层的同志,自始至终,踏踏实实,全身心地扑在这一事业上。当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跋山涉水,走南闯北,艰难与共,甘苦同尝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认真地回顾这一段历史并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对于今后进一步认识平江,开发山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山区经济,是不无裨益的。

(一)

从7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多种生产热潮,其主要成效是:

一、山区优势得到广泛开发利用,山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发展多种生产,从一开始就是既抓种植业,又抓养殖业;既抓新产品引进,又抓传统产品恢复;既抓集体发展.又允许私人小片零星开发。粗略计算,从70年代起有组织地从外地引进平江基本没有或很少有的新品种有20多项,其较大宗的项目有:分三批从黄岩、浏阳引进无核蜜桔苗400万株;从云南、福建引进良种茶苗1000万株;2次从浙江海淀引进桑种230万株;从桃江引进乌桕126 .3万株;从河南引进黄花:386万片;从新化引进龙牙百合种1925斤;从广西柳州引进菜姜520担;从四川涪陵引进榨菜种200多斤;还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引进枳壳、良种棉、长毛兔等数量不等。这些新品种,除苹果、葵扇因水土不适,烤烟受到限制没有发展外,其他都获得成功,产量稳定增长。据 1986年统计:柑桔达3.2万亩,年产7.3万担;棉花9461亩,产量444吨;乌桕2 .1万亩;桑园4000余亩,种植64.3万株;百合2786亩,产量6852担;生姜1.29万亩,产量16万多担;黄花267亩,产量315担。茶叶达6.6万多亩,年产4. 5万多担,而且,柑桔、茶叶、桑树、乌柏等大宗项目,大多是在新的山丘上开发种植,或者是原有零散小片地上扩大的。几年的开发,许多地方大变样,往日大片的荒山荒坡、屋边路边,都披上了绿装,真正是山有林,塘有鱼,圈有猪,鸡鸭成群,花香遍野,许多山区呈现一派繁荣兴旺景象。

二、一大批初具规模的集体场园不断涌现,为巩固集体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发初期,各级领导的主要精力和重点是发展集体场园,包括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场园。对大宗不同项目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茶园就提出了“千、百、十’’工程的要求,即公社茶园要在1000亩以上,大队茶园在100亩以上.生产队茶园在10亩以上。各级各类场园基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发展很快。到1981年止,公社、大队两级建立的专业种植场园 1225个(不包括林业),面积10余万亩,其中茶园528个(乡办茶叶初制厂13个),桔园305个,乌桕场330个,桑园65个,百合基地13个,黄花基地16个,棉花基地13个,苎麻基地9个;养殖业基地130多个,其中生猪基地55个,养兔基地11个,养蜂基地23个,养牛基地4个。应该提到的是,这些场园大都是群众自力更生,开山整地,自建场棚,加上一定的种苗和肥料扶助及银行贷款建起来的。由于因地制宜,场园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如三阳、安定、长寿的柑桔;嘉义、献钟、南江、金龙、瓮江的茶园;梅仙、南江的乌桕、蚕桑、虹桥、瓮江的药材等。养殖业如蜂、羊、鱼、兔等也多有侧重。这些集体场园由于有一定规模,培管较好,投产期短,很快获得效益。进入80年代以后,专业场园逐步实行了专业承包、联户承包、以户承包。同时,通过引导扶助,一大批专业重点户和群众自愿组合的经济联合体出现,据1983年不完全统计,全县“两户”已发展到4.75万多户,占总农户的26%;各种经济联合体2974个,农户7447户。这些承包后的场园和专重户.由于利益更加直接,经济效益更好,对集体经济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三、一些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脱颖而出,畅销国内外市场,使平江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各类产品源源不断涌向市场以后,外地反响强烈。人们反映:“平江山区云雾重,茶叶肉厚醇香”,“山桂花蜜色香味全国少有,更冒污染”,“吃熟潲的猪皮薄肉嫩”,“吃野食的鸡鸭味甜”,“平术药味正”, “羊肉膻味少”等等。有些大中城市每年还指名要调平江的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这显然与平江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培植加工习惯有关。就这样,一些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优势,驰名京汉.畅销中外。据不完全统计。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几项产品每年的外调外销量为:红茶4.5万担,柑桔5万余担,生猪 21.8万多头,干平术400—500吨,最多的一年1190吨,蜂蜜上百吨。这段时期,李绍良、曾晃清、张金铎、孙贻华等先后多次出席了全国、全省召开的茶叶、柑桔、药材、养蜂会议,介绍经验,受到表彰。全省的养蜂、蚕桑、乌柏、养兔会议在平江召开。国家和省一级报刊及新闻媒体发表的消息、调查、典型介绍等共计110多篇;有5个省30多个县500多人次来平江参观取经,为平江以后建立稳固的生产基地打下了基础。至今,平江山桂花蜜是全国9个基地县之一,平术是全国第二大产区,同时,平江又是全省茶叶、药材、蜂蜜基地县和全国100个食品工业县、18个重点药材基地县之一。

四、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改善,农村社会秩序进一步安定。

多种生产拉动了平江的经济命脉,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以1980年到1985年为例,这5年的农业总产值提升幅度是44%,是上一个5年的2倍,人平收人由156元上升到413元,是上个5年涨幅的7 倍。多种生产收入在农业总收入的比重,1981年是39.8%,1983年是49.57%,1986年提高到50%以上。据商业、供销两大系统的资料统计,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投放金额,1970年人平仅19.3元,1981年人平达42.5元,增加1.2倍。据1983年县多种经营办对平原、丘陵、山区3 个有代表性的生产队的调查,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61.3%,比上一年增37. 2%。有名的贫困地区河东公社九龙大队,1976年人平纯收入不足70元.口粮不足400斤,户户欠帐,家家少粮,从1979年发展以金桔为主的多种生产,1982年,全队农业收入户平3260元,人平636元,仅金桔一项就占总收入的78%,人平纯收入461元。全队安装电动机2台、喷灌机2台、打米机1台,建新房52间、木船3只,购缝纫机5台,户户有存款。

(二)

发展农业多种生产,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主要经验有:

一、领导决心大,起步早。平江各级领导对发展多种生产的认识和决心是比较早的。这主要是进人70年代以后,群众要求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呼声强烈,尽快改变“吃饭靠集体,用钱靠自已”,解决“冒钱用,生活难’’的状况,成为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当时,县委、县革委领导在痛定思痛中逐步认识到平江人平有5亩多山,只有不到1亩的耕地,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行,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县委书记谭世雄同志在蹲点的献钟公社发动群众新开发茶园1000多亩,对全县促进很大。李绍良同志70年代初任商业局局长时就及时提出“抓生产,促收购”的口号,并成立专门抓生产的班子。以后几年,柴谏臣、刘国权、张以坤、陈定安、李恢等同志都曾亲自带领区、社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到江苏、浙江和本省攸县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全县每年都要组织召开多种生产总结评比会和举办技术培训班,县委常委李绍良同志分管多种生产10多年,这种作法一直未变。进入80年代以后,根据情况的变化,全县又及时抓了“二个长期不变”的政策落实,并就农民十分关心的承包地、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经济林、请人帮工、个体经商、长途远销、购买农机、产品销售、集资办厂等12个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为多种生产发展大开绿灯,从而促进了多种生产持续发展,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二、结构上重点突出,支柱有力。多种生产项目多,各地的优势是什么?发展重点抓什么?当时县里共同的想法是:积极引导,因地制宜,群众自愿,适当集中。这一想法受到基层普遍赞同。经过几年实践中的比较选择,各地自然形成了有主有次,大小结合的安排,这就是:养殖业以养殖为重点,包括蜂、鱼、牛、羊、鸡、鸭、兔;经济作物以棉、茶为重点,包括苎麻、百合、黄花、生姜等;经济林以柑桔、乌桕、蚕桑为重点(油茶未计);药材以平术为重点,包括杜仲、厚朴、金银花、茯苓等。这些重点项目之所以能形成并迅速发展,主要是历史上有一定基础,风险小,投产期短,领导精力和技术指导相对集中,收益来得快,群众积极性高,同时,又促进了对零星项目和新品种的研究、探索和推广。

三、有一支从上到下事业心强而又稳定的专业队伍。从70年代中期起,县到队,层层都确定有1名副职专管,统一指挥,令行禁止。县、区、社三级组建的多种生产领导小组都设有3~5名干部组成的多种经营办公室,共97人,负责日常工作。此外,供销、商业、农业、畜牧、外贸等部门固定专抓培植管理的人员计400多人,其中仅供销系统正式职工中的培植员就有 115人,临时雇请亦工亦农的培植员170多人。这批专业队伍都先后分批到干校学习,以后每年接受1~2次业务和技术培训,每年每人填有目标责任卡片,定期检查评比。这批队伍包括各级多种经营办的绝大部分同志热情高,责任心强,常年累月在基层服务,受到群众的广泛赞扬。其中的代表者为李稻村、朱尧成、李赞丰、徐彦陶、徐燎光、郑从兵、熊天锡、张子中、傅勇(已故)、方绪光等同志,他们在发展多种生产事业上耕耘了近20年。

四、部门协作配合,措施环环落实。在多种生产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值得提出的是商业、供销、外贸、粮食、农业、畜牧、林业、银行等许多部门,同心协力,尽心扶助,作出了巨大努力。一是人、财、物的支持。从70年代中期起,有关部门直接投向多种生产开发用的有:用于场园建设的木材指标1.5万多立方米;用于养殖用的饲料(枯饼、麦麸)指标近10万担;用于购买肥料、种苗、农药、疫苗和预购定金等的贷款540万元;商业、供销、外贸累计投入多种生产发展资金近300万元,其中供销系统投人的培植资金121 .7万元。二是技术指导。大的项目从种养到管理、收购、防疫,全县性的技术培训班每年都要举办五、六次,印发技术资料数万份。除此以外,有关部门还在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上不断作出新的突破,如80年代以来,建立人工授精站9个,繁殖小牛286头,耕牛冷冻精液配种1057头,其他在引进西德杂毛兔、东北银鲫、河源鲤、意大利蜂、黑山羊选育、果园喷施、保花保果及茶叶、金桔加工,都作出了显著成效。三是搞活购销。与粮、棉、油不同,多种生产门类多,市场变化大。既要抓生产发展,又要有疏通渠道,货畅其流。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及早收集信息,提供行情;对一、二类统派购产品签订产销合同;任务外的超交产品和三类产品,县、区、队三级联营,实行提前返利和超产奖励;同时鼓励社队与社员合伙和个人运销。如1982年茶叶市场波动,供销部门超收计外茶 7148担,返利和减税41万余元,给行政单位拨发超交奖金2.1万元。百合等三类产品实行议购议销,辣椒干鲜兼收。支持农民运销,仅三阳区就为长沙、株洲8个公司的厂站供应鲜椒1290担。生猪既抓母猪存栏,又抓仔猪收购调节,扩大联合运销,很好地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

平江县多种生产发展历程中,有成绩,但也有一失误,主要是:对商品生产最需把握的品种、品质重视不够;对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引进没有常抓不懈;科学技术投入不足,精制加工适应不了要求;对一些产品的市场前景预测不够及时。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竞争经济,在当今国内外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搞好市场调查,建立信息网络特别重要。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平江山区的前景将更加繁荣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