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惨重 教训深刻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回忆横岭湖围垦工程经历
20世纪的70年代末期,湘阴横岭湖围垦工程刚刚完成,人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还没来得及庆功总结,评比表彰,就被滔滔洪水淹没,遭遇了灭顶之灾。它的兴衰史是那样的短暂,这在当时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无法接受的现实。这突发事件的降临,给湘阴人民尤其是当时的决策者们精神上以沉重打击,大自然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横岭湖围垦工程规模之大,投资之多,建设速度之快,发动群众之广,在湘阴的建设史上堪称罕见。时过境迁,20多年了,回首往事,仍历历在目。“好心办坏事”的反面教材,应该记录存档,留给后代,以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以免后人重蹈覆辙。
美好设想
人口猛增,耕地锐减,促使大家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解放初期的1950年,湘阴总人口为351519人。到了70年代的后期,人口猛增到56万多人,净增人口接近22万人。而耕地由于群众宅基地的增扩,水库、塘、渠道、公路、厂矿等基础设施建设征地,使人平占有面积越来越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趋尖锐,怎么办?只好走老路——围湖造田。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历史上号称“八百里洞庭”。她美丽富饶,闻名于世。由于大自然的造化,湘、资、沅、澧四水的冲击,加上长江高水位期,江水顶托倒灌带来大量泥沙,年复一年,积物覆盖,千百年来逐渐形成如横岭湖、荷叶湖等那样的数十万亩洲土平原。土地中略含酸性和中性,最适合水稻生长。
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探讨着“农业学大寨”的最佳途径,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察看,大家认为横岭湖是块大宝地。地面海拔高程达29米以上,比临近老垸城西垸内地面高近2米,适宜围垦。它地表平坦,质地肥沃,是天赐的“万亩良田”,应该围垦。它南靠县城,北依青山,东临白泥湖,便于搬迁,可以围垦。人们羡慕着这一望无际的肥沃洲土,心情无比激动,决心背水一战,将横岭湖围垦成30多万亩的新垦区。进而建成高标准的、能适应机械化耕种的万倾良田,商品粮基地,实现“再造一个湘阴”的宏图大愿。
巨大的投入
1978年初秋,对湘阴来说,这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季节。晚稻刚刚插下,大战横岭湖的战鼓已经擂响:“党政军民下洞庭,千军万马战横岭”,县、区、社、大队直到生产队各级一把手亲临前线,男女精壮劳力全部上阵,县级各部门如血防、卫生、粮食、供销、农机等都是一分为二,抽调大批干部全力做好后勤供应,主动服务。县级机关抽调人员分到各分指挥部协助工作。全县8万多劳动大军摆在百里长堤上,展开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抢晴天,战阴天,麻风细雨是好天;创高效,争先进,横岭湖上立功劳”。整个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如潮,呈现出十分壮观场面,令人十分感动。
我那时任拥有11万人口的城南区区委书记。城南是一个大区,自然分得的堤线长,土方多,任务大。区委只好扎紧把子,全力以赴,带领1.6万劳动大军上前线。为便于领导,分设2个指挥部。由副书记马富贵和区长龙开泰分别担任南北2个指挥部的指挥长,我任政委。“后方”的生产队仅留1个劳力任植保员,带领在家的“3861”部队(即妇女儿童)管理晚稻生产。据我所在区的900多个生产队统计,在围垦的秋、冬、春三个季节里,每个生产队是吃掉一仓谷,杀掉两头猪,花掉三千元。省、地、县共投资为1077. 5万元,区、社、大队、生产队投入的财力、物力折合金额1400多万元。整个工程移动土石2300多万立方米,用去劳动工日1263万多个。
严重的苦果
1979年初夏,横岭湖工程竣工,人们还来不及垦复耕耘,洪水就铺天盖地而来,湘阴几十万人民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
这是当时决策者们的主观臆断、盲目自信的结果;是不搞科学论证,不懂生态平衡的典型,“好心办坏事”的例证。
富饶美丽的洞庭湖素以“鱼米之乡”著称,由于人为改造,“八百里洞庭”已今非昔比。解放初期,在整修南洞庭湖的治理中,围垦了杨林寨、黄土湖、傅家山。“大跃进”时期又围垦了屈原农场。“社教”时期再一次围垦了下提坝、白湖、洋沙湖、文静港、樟树港。以上总共加起来。仅湘阴一个县在解放后就“吃”掉洞庭湖面积达338154亩。这次雪上加霜,又围垦横岭湖,再次“吃”掉洞庭湖37万亩,这就更进一步加速了湖面缩小。汛期一到,“四水”一来,失去了它应有的调蓄作用,加剧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围垦横岭湖工程的失败,充分说明:人们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