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报业写辉煌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11 年,武昌起义后,岳阳进步知识分子李澄宇办起了《岳阳日报》。这是一张具有现代意义的成型报纸,开创了岳阳报业之始。就湖南全省而言,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长沙有了《湘学报》;1910年,衡山县有了《白话自治报》;其次就是岳阳的《岳阳日报》。可以说,岳阳是湖南省较早有报纸的地市之一。《岳阳日报》一诞生就“代表民意”、“赞助共和”,敢于“直言讽谏”,批评“政界措置失当之事”,在新闻界颇具影响。据上海《民权报》
辛亥革命期间,境内一大批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如仇亮、李六如、潘鼎新、周鳌山、仇鳌、郑泽、任凯南、彭一湖等先后在外地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报纸有《民主报》、《大江日报》、《大陆报》、《国民日报》、《长沙日报》、《亚东新报》、《湖南公报》和《晨报》等。此时期,岳籍报界人士尽显风流。
“五四”运动时期,旅居海外、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的岳籍进步青年先后办有《湘阴周报》(1919年)、《平江旬报》(1922年)、《海外乡谈》(1922年华容人办)、《华容镜》 (1923年)、《旅京华容同乡会周刊》(1923年)、《新平江》(1924年)、《鹤鸣旬刊》(1924年临湘人办)等报刊,介绍外地新鲜事物,向家乡人民传播新思想,宣传革命主张,批判和抨击反动势力,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立场。《平江旬报》还出版了“二八惨案”专号,揭露当地驻军勾结英商镇压平江学生与市民的罪行,鼓动和支持家乡人民起来革命。
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境内舆论比较活跃。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创办了一批报刊,两军对垒,旗帜鲜明。各县国民党县党部及所属三青团相继办起的报纸就有18家,其中岳阳县2家、平江县7 家、华容县2家、临湘县2家、湘阴县5家。较早的有《平江通俗报》和《临湘民报》。这些报纸初创时期主要宣传国民党的纲领,宣传北伐,反对军阀,动员群众支持北伐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起到了宣传鼓动作用。但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就沦为了国民党一党专政、镇压革命的工具了。在湘鄂赣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共苏区各级党组织、苏区政府和苏区青、工、妇组织注重革命理论的宣传。湘鄂赣苏区先后出版了《战斗报》、《工农战斗画报》、《列宁青年》、《儿童实话》、《工人生活》、《平江农村周报》、《工农兵》、《斗争》、《工人斗争》、《工人生活》、《红色真理》等10多种报刊。湘鄂西苏区先后出版了《红旗日报》、《布尔什维克周刊》、《工农日报》、《红星报》、《医院小报》等10多种报刊。这些刊物大多为油印或石印,但编排内容可读性强,形式活泼,宣传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思想,鼓舞群众的革命热情,成为革命的重要武器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县党部及所属三青团所办报刊对反共宣传有所收敛,一批抗日报刊也应运而生。如岳阳县的《战鼓周刊》(1937年)、华容县的《怒吼周报》、《华容健报》(1937年)、平江县的《战汛》快报、《前方周刊》、《老百姓壁报》(1938年)、临湘县的《湘北风云》(1939年办,1941年改为《湘鄂边警》)等,以宣传抗日为宗旨,开展为前方将士募捐等服务抗日的社会工作,组织歌咏队和剧团到各地举行抗日救亡巡回演出,记者深入战地采访,鼓舞抗战士气.1938年11月,境内各县相继沦陷后,这些报刊被迫停止出刊,临湘县的《湘鄂边警》就成了在敌占区唯一发行的抗战刊物。
解放战争时期,岳阳的报刊在业务上有所发展。在形式上石印改铅印,多日报改日报;在内容上注重新闻评论;有官办报,有民办报,各地方势力也纷纷创办报刊。1947~1948年,仅岳阳县新办或申请创办的报刊就达7家之多。这一时期外埠报刊也纷纷在岳阳成立自己的派出机构。在岳阳设立“办事处”、“分销处”的外埠报刊有《中兴日报》、《救国日报》、《湖南日报》、《开平日报》等。平江县还成立了“新闻记者公会”,开创了岳阳新闻团体之始。至岳阳解放前夕,民办和地方势力所办报刊,多因经费短缺或竞争不过外埠报刊而停刊。国民党及三青团所办报刊也因时局不济而停刊,仅有中共地下党组织所办油印小报及宣传品比较活跃,为新政权的诞生鼓而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潭地委办起了地委机关报《建设报》,境内除华容属常德地区管辖外,各县相继成立了《建设报》记者站,配备1—2名记者,采写本地新闻,向《建设报》供稿。1955年,华容县创办《华容报》。1956年4月至6月,岳阳县、平江县、湘阴县、临湘县相继创办了《岳阳报》、《平江报》、《湘阴报》、《临湘报》。这些报纸都是中共各县委机关报,根据各县委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刊登工作部署和新人新事,临迫性强,编排印刷水平也较中华人民共和国前的报纸有很大的提高,深受群众喜爱。但在 1957年“反右”斗争中表现极左,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报道严重失实,为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年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终因办报经费不能到位而相继停刊。以后,中共岳阳地委和各县委都没有办过报纸,一些部门所办的小报如《科技报》也时办时停。因为言论的禁锢,也没有出现过民办报刊。70年代初,中共岳阳地委宣传部虽有办县报的臆念,组织各县通讯报道组的负责人去江苏兴化县学习办县报,终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如愿。这一时期,湖南日报驻岳阳记者站和省电台驻岳阳记者站配合地委宣传部和各县通讯报道组,组织新闻业务培训,发展通讯员队伍,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发送到《湖南日报》、省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大报刊、通讯社。岳阳在全省、全国舆论界还是很活跃的,知名度也较高。中共岳阳地委和各县党委仅凭《岳阳通讯》和县委简报部署工作,推介典型,这种状况持续了20多年。
1983年,岳阳升格为省辖市以后,市委、市政府迫切需要有一张自己的报纸。1985年4月,市委将时任北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李平澜调来,任岳阳晚报社社长,并拨款5万元,着手筹办《岳阳晚报》。
《岳阳晚报》的创办,带动了岳阳报刊事业的蓬勃发展。之后,《洞庭之声报》、《岳阳法制报》、《民营经济报》也先后出版。有许多单位还办起了专业报刊,如《桃矿报》、《岳纸报》、《长炼报》、《岳化职防报》等,宣传本业,进行理论研究,探讨发展前景。临湘、泪罗、平江等县(市)也先后办起了县报。这些报刊一出台,都办出了各自的特色。
岳阳报业的发展,造就了李平澜、石措盘、钟德华、梅实、吴东明、廖汉武、何江、谭先锋、李放荪、蔡世平、徐民权、王幼飞、江年胜、石树林、谢作文、周钟声、吕国兴、田建强、周再福、蒋益祥、何雄鹰等一批报界名流,通讯员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岳阳进入了一个报业空前繁荣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