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党史 > 回首当年 > 第二辑 > 正文

为人民利益鼓与呼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07 12:00

——忆向中央铁山灌区工程问题调查组的汇报情况

1925年,我出生于山西省左权县蒿沟村一个农民的家庭。抗日战争参加革命,1949年春随军南下, 8月2日 进驻湘阴,任县人民政府民政科长,参与接管伪县政府的工作。接着配合部队赴锡安区(现沅江南大区)收编伪乡自卫队和遣散驻在锡安的伪国防部编余杂牌连以上军官组成的“洞庭屯垦处”人员。后率湘阴6000民工参加大通湖蓄洪围垦工程。1952年南洞庭湖溃决,参与省洞工处技术人员对洞庭湖恢复工程的勘察设计,整修工程开始后,任整修南洞庭工程湘潭分指挥部工程处长。1952年冬被选为湘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3年春调专署首任湘潭专署水利分局局长,从此走上了治水的征途。1964年岳阳专署成立,我任水利局局长,与岳阳这块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决心为改善岳阳的水利条件贡献自己的年华和精力。从1949 年冬围垦大通湖到1986年地市合并前我任行署常务副专员,先后参与了1952年的整修南洞庭湖、1954年的恢复堤垸、岳阳地区的三年电排大会战,历年的冬修水利和防汛抢险都奋战在第一线,踏遍了岳阳的每个堤垸、机埠、水库等水利建设工地,暑往寒来在水利战线上劳碌奔波了整整36个春秋。回顾以往,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修建铁山灌区工程的曲折、艰难过程。

1955年,我任湘潭专署农林水办公室主任期间,参与1956年水利全面规划编制新墙河流域治理时,就确定了在新墙河上游修建板桥、铁山二个大型水库,并作出了初步设计方案,被批准于1958年冬作为湘潭专署重点工程动工修建,后因故下马。1974年岳阳县在编制‘五五’规划时,又提出复修铁山工程,这与我们多年水利建设经验和开发沿湖、丘陵区,建设岳阳第二个粮棉基地的思路相吻合。我积极支持。地委派我带领5名工程技术人员协助前期工作。因地、县技术力量不足.我和县委副书记李怀芝同志专程向省水利厅领导汇报请求立项,并要求派技术力量支持,省水利厅副厅长郑维亮带领省水利厅、省水利设计院的总工程师等到现场察看,同意后派来省设计院设计人员,按照我提出的规划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正式基建程序批准动工。从1975年勘察、规划、设计到工程开工至1983年11月,我先后担任支铁小组副组长、铁山灌区工程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指挥长和大坝工程指挥部指挥长等职。这期间,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倾注给了铁山灌区工程。

然而,正当铁山灌区工程热火朝天、各项工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的时候,一场“三根绳”的闹剧上演了。他们说:“中洲围堤、铁山水库、搬县城”是岳阳人民头上的“三根绳”。1981年5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岳阳人李XX回乡探亲,听到这些闲话后未作实地考察,便道昕途说地对中央写了一份《劳民伤财效益不大的水利工程应当下马》的调查报告,惊动了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总书记胡耀邦。6月26日,以国家农委副主任李瑞山为组长,有国家农委、国家建设部、国家水利部等8人组成的工作组在湖南省委副书记王治国、省农委主任史杰等陪同下来到岳阳。地委决定由我向中央调查组汇报铁山灌区续建情况。这是关系到铁山灌区是上还是下,是停止还是续建的大事.是关系铁山灌区工程命运的大事,是关系广大灌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如果铁山灌区工程停止,人民群众盼望已久的,转眼即可实现的愿望将化为泡影,而且还要承担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我忧心忡忡,彻夜不眠,一定要把实际情况尽量充分地向中央反映,为人民利益鼓与呼。下面就是我向中央调查组汇报的内容:

1956年.我省对水利建设全面规划和湘潭地区在研究流域治理时,因新墙河的洪、旱、沙灾严重,纳入治理规划重点,规划了铁山、板桥两座大型水库和大坳、兰桥两座中型水库,随之进行了初步勘测设计。1958年“大跃进”时期,经省批准铁山上马,湘潭地区作为重点项目,组织技术力量边设计边施工。但由于这年冬天岳阳县同时上了君山围垦、京广复线和铁山等三大工程,战线太长,劳力十分紧张,加之水库大坝只修了一边,尚未合垅,1959年春节围堰被洪水冲垮,被迫中途停工。1964年岳阳县在调整修订水利规划时,仍把铁山水库作为重点项目。1974年编制“五五”规划时, 7月24日 ,岳阳县委以岳报字7号文,正式向省、地委报告,要求兴建铁山工程。 7月27日 ,在全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兴建铁山工程。 10月7日 ,张平化同志、王治国同志到毛田时,岳阳县委书记文启龙同志要求复修铁山工程。平化同志说,可以报。治国同志要县里拿出比较方案。同年11月底,县委组织 40多人进行勘测规划,准备上报。这一年县领导先后6次在全县性的大会上宣讲了兴建铁山水库的政治和经济意义。为重修作了舆论准备。1975年初,地革委同意县革委意见.并从地区水电局抽出了副局长、工程师和技干等5人,帮助县里进行规划设计。 2月25日 ,省设计院抽出20多名技术干部帮助进行铁山水库工程设计,8月份拿出初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岳阳县委全体常委到现场查看了3天.统一思想后,又集体向地委作了汇报。并于 1975年6月24日 .岳阳县委又以岳报字2号文再次向地委报告,随即地委正式研究了铁山工程,同意了县委意见,于 6月26日 上报省委。后因河南大水,对设计要求更高,省设计院又加派技术力量,进一步进行工作,至1976年5月份完成铁山灌区工程初步设计。省计委于 6月2日 以58号文上报国家计委。8月下旬,水电部委托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场审查。长办15位技术干部由王述奎处长带队,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进行现场察看。至10月份,水电部规划院王维新、王心湖两工程师又到现场审查。 1977年8月28日 ,水电部以水电规字66号文正式批复列入年度计划,同时列入基建计划。

铁山灌区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逐步形成、不断提高的,大体上分为两段:一是1956年,根据“河南奔河经验”,从根治新墙河出发,提出修建铁山水库。新墙河是岳阳县境内唯一的一条河流.流域面积 1560平方公里,占全县山丘区面积的86%,流经10个区33个公社400多个大队,沿河耕地45万余亩,为全县耕地的58%,上游为严重风化花岗岩区,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为四级红壤浅丘陵区,两岸没有堤防。水、旱、沙三灾危害严重。当时主要从治理新墙河“三害”出发,规划了铁山水库工程。二是 1975年根据“每人建设一亩旱涝保收农田”的要求,从岳阳地区的特点出发,为了建设我区第二个商品粮棉基地,提出了复修铁山工程。我区辖6县1市40个地属国营农场,总面积15610.3平方公里。山区28.5%,丘陵区占4.7%,湖区占30.8%。湖区在我区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耕地只占全区的44%,粮食产量占全区的50%。商品粮占全区的60%,棉花产量占全区的80%,鲜鱼、湘莲的产量占90%以上.素称鱼米之乡,是祖国的粮仓之一。特别是经过1952年、1954年的治湖歼灭战和1964~1966年的湖区电排歼灭战,湖区的抗洪排渍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洞庭湖淤积严重,水位抬高,堤线长,险工隐患多;内湖面积不断缩小,渍堤标准很低,电排装机不足,不配套,电力供应不足,不及时,洪涝灾害仍然是湖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全区现有较大堤垸61个,受1063公里大堤和847公里渍堤的保护,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全区尚有4 6%的大堤不够标准。就一个垸子来讲,大堤全部达到标准的,全区只有9个垸子,共计50.5万亩耕地。尤其是在长江没有根治以前,我区担负着60多亿方的蓄洪任务。实践证明,经过合流并垸,堤线虽有所缩短,但如果溃口,一淹就是几万、十几万或几十万亩,损失很大。为了使我区能自力更生,不加重国家负担,除湖区建设一批确保堤垸外,有必要在山丘区建设另外一个粮棉基地。向时考虑到人口不断增加,人平耕地越来越少,1952年全区人平耕地1.78亩。1962 年1 .57亩,1972年1.21亩,到1980年只有l.07亩。而要扩耕,从目前情况看湖区不宜再围,山区潜力不大,只有开发丘陵。根据这一指导思想,1975年春天,经过选择,我们提出在汨罗江北、新墙河以南的环湖丘陵区建设100万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作为我区的第二个粮棉基地。这一地区的特点是丘陵成片,冲小沟浅,山低坡缓,土地潜力大,是我区最有条件扩耕的地区,突出的矛盾是干旱少雨,并有山洪沙灾威胁。1972年岳阳境内新墙河流域的 45万亩耕地中,有30万亩因旱减产粮食9000多万斤;汨罗江沿江两岸1972年插晚稻170392亩.受旱面积迭105000亩,减产2138万斤。沿新墙河两岸由于没有堤防,加之水土流失严重,近30年来河床淤塞严重,有的河床抬高了5.5米。50年代以来,河两岸虽逐渐修了一些堤防,但由于河床不断淤高,致使两岸农田仍严重遭受洪水威胁.仅1973年两次山洪,沿新墙河受灾耕地就迭15万亩,减产粮食3000多万斤。

为了解决这个地区的水利问题,十几年来,我们曾设想和采取过多种方案。1956年根据“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提出了东水西调,新建两座大型、两座中型和几十座小型水库的方案,并于1958 年冬动工兴建铁山水库。1960年以后又设想采用挖深加高小塘坝为主的方案,具体提出走“刘桂道路”,实践证明,遇上大的干旱没有骨干工程仍然不行。在这期间,岳阳县修建了大坳、兰桥两座中型水库。进入70年代又提出了中、小结合,蓄引堤结合的方案,岳阳县又修建了小饶港、岳坊两座中型水库,临湘县亦于 1970年将板桥坝址上移建成龙沅水库,同时兴建了一批小型水库。但遇上了1972年的大旱,岳阳县水田受旱面积仍达36万亩.其中成灾的20万亩,无收的10多万亩,减产粮食9200多万斤。当时计划插晚稻68万亩,实插了51.6万亩,受旱30 8万亩。特别是梅溪、荣家湾、黄沙街等一些老旱区,当时,一部分社队连人畜饮用水都比较困难。如平地、昆山、西塘、乌江等4个公社,54个大队,计划插晚稻40300亩,只插了24900亩,晚稻插后全部受旱,断水的21600亩,开坼的3800亩。共有3800处水利工程,应蓄水5660万立方米,插完晚稻后只存水142万立方米,只能保收7000亩。518个生产队,有139个当时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平地公社韩龙大队上门生产队,计划插晚稻60亩,只插38亩,改种秋茴25亩,也只存活了10亩。旱情十分严重。在湖区电排歼灭战时,我们还设想了从江湖提水解决,同时兴建了一批电灌机埠,但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和不正常,江湖水位不稳定,加之地形很复杂,不仅花钱花工多,而且不能充分发挥效益。比如汨罗县雅雀园的二级机埠,建成多年却不能受益。岳阳县经过 1972年的大旱之后,感到水源不足,当年开始兴建南津港机埠,计划解决2个区5个,公社的4 2万亩水田的灌溉需水,国家投资78.5万元,花工90万个,已装机9台,共1400千瓦.但在1978年又遇大旱时,由于工程不配套,电力供应紧张等方面的原因,只灌田2000来亩,群众意见很大。从历史情况看.早稻生产一般不怕旱,是比较稳定的,但遇上特殊年成也有问题。经过十几年多种方案的对比试验,最后还是回到“大、中、小相结合”的方案土来,决定修复铁山工程。

铁山灌区工程规模,是在1958年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的。原来修铁山水库只考虑了根治新墙河,解决岳阳本身的灌溉,1975年规划复修时,考虑整个京广沿线环湖丘陵开发问题,所以把汨罗县新塘、白塘、桃林、范家园、火天5个公社纳入南灌区。同时在选择北干渠跨过游港的线路时,以从临湘桃林跨过为宜,因此就把临湘县桃林等公社包进来了。这样即可以缩小渡槽跨度,节省资金器材,又可以解决桃林地区的一部分需水,将这一地区基本上靠提灌改变为基本自流,并可以把原水库调为高水高灌。从流域治理上来看,临湘的龙沅水库(蓄水可达1亿立方米)保铁路以北的黄盖湖流域一片。铁山水库保新墙河南岸的南灌区、北灌区和岳阳市城市用水的水源不足。根据长远规则,今后在临湘县詹桥公社再兴建一座蓄水8000多万方的团湾水库,以作为这个地区水量不足的补充,这样使岳、临两县广大丘陵地带的水源问题都基本得到解决,联合作战效益更好。

铁山水库集雨面积493平方公里,坝高 40米,正常蓄水仍维护1958年的黄海高程92.2米,总库容5.46亿立方米;南干引水高程由66.2米提高到80米,比1958年提高10 .8米。渠底有效水量为3.38亿立方米,加上灌区原有水量,灌区总蓄引提水量可达6.5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95万亩,其中岳阳县73万亩,临湘县 8万亩,汨罗县11万亩,岳阳市郊区3万亩,计有南北总干渠2条,分干渠6条,支渠30条,90万亩自流灌溉,5万亩提灌。这一面积是最终达到的面积,包括计划开发的面积在内。同时在现有面积的计算上,不是按三包面积,而是按实有面积计算。规划设计中,我们对现有耕地面积进行了调查:如新墙公社桃园大队,11个生产单位的三包面积为893亩,经过实测和查对记分簿,实有水田1055 .63亩,多出18.08%,旱地实有面积848亩,比三包面积391亩多出69 .6%。又据淹没区黄岸公社13个大队的调查,田比三包面积多30%.土比三包面积多70%。因此,我们在平衡水帐,计算水帐.计算灌溉效益时,对现有上报耕地面积适当进行了增加。水田加了10%,旱地加了40%,开荒面积加100%。铁山水库除了灌溉之外,还能有效地根治新墙河,战胜洪灾、沙灾。水库坝址位于新墙河上游铁山口控制流域面积493平方公里,可控制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2920秒立方米,每年可拦沙35 .8万立方米,使沿河两岸18万亩农田免受山洪威胁。

铁山灌区工程自1977年10月正式动工以来,国家已下拔资金4801 .5万元,指标5100万元,已完成投资4277.8万元,共完成工程量1351 8万立方米,其中土方860.47万立方米.石方469 .36万立方米。干砌石4 .33万立方米,浆砌石5 .93万立方米,砼及铨10.91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1676.77万个.已完成的工程项目有19个。枢纽部分的导流涵洞,斜墙齿槽,基础惟幕灌浆和大坝沙基处理已经完成;溢洪道开挖完毕,砼工程和闸门制作已经完成;2270米的小湄连通隧洞和南北两个引水洞,除连通洞因蓄水关系留了20米未打通外,其余已全部打通并正在进行衬砌。南总干渠长32公里基本完成,计划护砌23公里,已护砌18.23公里;应建的7处渡槽。已建成6处,正在施工的1处;3 个隧洞已打通2个,还有1个在施工;小型附建物571处,已建成357处;荣湾分干渠全长23.26公里,已开工17公里,成型12公里,崩山分开渠全长 32.5公里,已开挖成型2公里:504米长的付保渡槽正待吊装。北总干渠的1700米长常青隧洞、沙河渡槽均在施工。毛田公路改线158公里已经完成,整个工程进展较快,初具规模。存在的问题有五个方面。

一是对工程的认识不统一,带来了上下左右不能团结一致,干部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展。在思想上主要是对工程的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一致。有人认为灌区和1958年情况已经变化,水利已经基本过关,42万亩水田有32万亩已旱涝保收。留下10万亩,不修铁山水库,用其他办法如修豪猪背,就可以解决。我们认为这些年水利条件虽有所改善,但根本没过关,一般年成问题不严重,遇上大旱水源仍是很不足,特别是岳阳县的现有中、小型工程中有的库容本身就不足,有的集雨面积小,因此实际蓄水少,如果我们算水帐时,按设计库容计算就会相差很多。比如兰桥水库,是个中型工程,设计库客1120万立方米,白1959年建成到现在,一般年蓄水在 500万立方米左右,最多的1980年蓄水768万立方米。最少的1979年只蓄水310万立方米,据45座小(一)型水库摸底,设计库容6484万立方米,雨水均匀的1976年实际蓄水4935万立方米,丰水年1977年也只蓄水5349万立方米,只占设计库容的82%。值得注意的是干旱年份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水库塘坝复蓄能力也相应降低,天越旱.水也越少。例如1959年塘坝复蓄系数为1.2,丰水的1969年、1973年均在2以上,干旱的 1963年、1968年、1972年分别为1.0、O.9、0.8,大旱年份不少地方曾出现田干塘也干的现象。1972年铁山灌区现有水利设施的有效水量,只有1964年一半,比一般年份也少35%左右。而农田灌溉用水,越是干旱年需水量越大。例如1959年双季稻每亩需要灌水714.3立方米,而丰水的1973年每亩只灌水369.2立方米,可见越是干旱年份,水的供需矛盾越大,看来,灌区现有水利设施,在一般年份是过得去的,在旱年尤是大旱年就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水田要受旱减产。特别是靠近湖区浅丘,山不山,土不土,荒不荒的大面积,需要水采开发和改善。还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工程能修起来是好事,但不是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我们认为如果铁山灌区尚未开工,缓办几年也是可以的.但已动工多年,工程已经进行到一定程度,再努一把力就可以受益。特别是这些丘陵地带要发展多种经济,也是离不开水的。无数事实证明,有了水多种经济就有了保障,就能发展得更快,必须走边修建边发展,走长远结合、互相促进的道路较为合理。

 二是群众负担问题。1975年以来,岳阳县先后搞了中洲围垦、毛田建设、中型配套、平整土地和复修铁山等几项较大工程,任务重,上人多,而且这些工程都是民办公助,领导精力分散,群众负担较重。我们先后进行过两次调查.1978年调查9个大队,从1976年到1978年3年中这9个大队平均每人负担县办工程的经费10元,粮食38斤。第二次是1980年又调查了4个大队、44个生产队,从1977年至1979年3年中,平均每人负担8~lO元。调查发现,造成群众负担重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1)几项重点工程同时开工,超出当时群众负担能力;(2)国家对民工的政策性补助很少;(3)管理不善,劳力浪费大,工效低;(4)国家给的补助,群众没有全部得到。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中央的农村两个文件下达后,情况有了好转,可以说大困难时期已经过去。移民基地中洲垸已经基本建成,比较巩固;国家给民工每个工日补助已由三角提高到七角,只要管理得好,可以不再带伙食费上工地;施工机械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1981年以来动员的劳力很少,现整个工地只用了400多民技工。除中洲垸在围垦的那一年,有很短时期曾上过10万人外,铁山灌区从开工到现在已完成工日1650万个,最多的1977年冬上过3 .35万人.仅占全县男劳力的 2l %。铁山灌区开工初期没有给民工补助,从1978年起每个工日补助三角、五角,最后加到七角,平均为三角四分。据调查,群众每投一个工日,花了七角二分,除去国家补助,群众实际负担三角八分。按这个标准计算,已结帐的1345万个工日,共计负担了生活费511.1万元。又以1977年至1979年全县平均工分值五角左右计算,工值折合自筹经费672.5万元,两项合计1183.6万元。前几年群众负担是重了一点,随着社会收入增多,国家补助增加,情况正在好转,如果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工效,节约开支,群众的负担会大大减轻。

三是民心不稳。由于工程反复多,拖的时间长。移民区的群众不想走,受益区的群众干了几年还不见水,也劲头不大,对工程爱护很差,甚至看到工程被破坏.也无人过问。

四是资金问题。铁山灌区属民办公助工程,原计划民工不给补助,只给器材费和部分施工费,预算经费7500万元。已花5100万元,预计还需要1亿元左右。比预算大大超过,其原因很多:(1)民工生活补助费增加;(2)物价上涨;(3)移民经费增加,原计划每人250元,实际每人要700—800元;(4)原来工作不细,工作量不太准和施工中出现一些问题,实际工作量增加;(5)主要工程都由省、地施工队施工,开支增加。据初步预算:堵好大坝,南干全部受益。尚需5000多万元,部分受益需 3000多万元。在国家经济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将北干暂停,先搞通南干,发挥部分效益。

五是移民问题。淹没区涉及到5个公社51个大队,28447亩耕地,34841人。原计划大部分 安排到 君山、钱粮湖等几个国营农场,后因省里不同意安排到农场,决定后靠6676人,投亲靠友3000人,集体外迁25165人。外迁的安排扬林公社856人,兰田公社351人,春风农场2000人,中洲垸21958人。

中洲垸是1975年冬由岳阳、汨罗两县合围的,当时是一项灭螺与生产结合的围垦工程,并未作为铁山移民基地.原计划大堤高程为34米,这年冬天由于动工迟,有两段软基未达标准,1976年汛期溃口,当年冬天复修,1977年汛期又在软基堤段溃口,并将倒口冲深17米多,倒口处地面高程由22米降到4.8米。这年冬天继续修建,采取填沙基的办法,稳住了脚,修起了堤,1978年经省批准将堤防进一步加高加固,正式作为铁山灌区的移民基地。

当时存在的问题是迁移进展不快,应迁移:34841人,已迁14346人.还有20000多人未动。后靠的6676人,已靠2677人;安排到春风农场的2000人,还只接收604人;去杨林、兰田,公社的1207人,已迁884人;计划迁中洲垸的21958人,已去6027人。突出的问题是有些人认为要建设好中洲。盖好住房再移民,致使移民工作进展缓慢。

地委对铁山灌区工程的态度,先后进行过5 次讨论,在上马与下马的问题上,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上是上策,下是下策。正如有的同志讲的,上有困难,下是灾难。因此,最后决定,地委向省委再次报告要求坚决上。主要是从三方面考虑的:一、铁山灌区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考查比较,是一项效益大的工程,是改造新墙河,开发丘陵,建设我区第二个商品粮棉基地,解决岳阳大部和临湘、汨罗部分地区现有耕地旱年需水以及岳阳市的饮用水源的工程,应该上。二、工程进行了将近4年,已初具规模,国家已投资5000多万元,群众已投工1000多万个,南干渠已基本建成,只要搞好迁移,堵好大坝,就可以受益,功亏一篑,应该上。三、有条件上。移民基地已经巩固,应迁移 34000多人,已迁走41%。枢纽工程基本搞好,大坝基础处理已全部完成,为堵坝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堵坝可以全部机械化施工.无需动员大批劳力。如果现在停工,其损失将不堪设想。已迁出的14000多人势必返迁;已建好的房子长期不住人会遭到损坏;已修好的建筑物无人管理也会被破坏;开挖渠道时破坏了的原有水系必须恢复。一句话,如果铁山灌区工程今后不再修了,现在可以下,如果还要3次开工,现在就不能下,而且要及早堵好大坝,让其先发挥部分效益,不然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都是很坏的。直言不讳,无愧于衷,盼早日决策,利国利民。

我的汇报讲了几个小时,心情激动,慷慨陈词。使中央调查组及省委陪同的同志感到,李××向中央的调查报告出入很大。接着,中央调查组的同志听取了岳阳县委的几个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召开了省、地、县水利技术人员的座谈会,并实地察看了中洲垸大堤、撇洪工程、移民住房、宏图渡槽、岳坊水库、大坳水库、巴蕉库址、南总干出水洞、南干电站等一系列已经建成或正在兴建的铁山灌区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历时半个月。1981年7月9日,中央调查组召开了有地、县常委,地、县各部委办负责人,省、地、县水利技术干部等65人参加的铁山灌区工程技术论证会,统一思想。7月18日,中央调查组又在长沙召集岳阳地、县委负责人会议,交待尽快作好当年冬天大坝堵口的准备工作。7月22日和23日,万里副总理和胡耀邦总书记分别在中央调查组的报告上作了批示,同意继续修建铁山灌区工程。人民拍手称快。

铁山灌区工程从第一次制订规划至今,已经历了加多个春秋,它的每个进程,仍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而今,大坝映丛山,碧水荡轻舟,电线如蛛网,渠道似彩绸,平川粮棉丰,丘岗果林秀,清泉泽市民,城乡乐悠悠。面对此情此景,我感到无限欣慰,扪心自问,我一生献给水利事业,对党对岳阳人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