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党史 > 回首当年 > 第二辑 > 正文

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07 12:00

——我在岳阳工作期间的一点回忆

从1964年8月至1985年3月,我在岳阳度过了21个春秋,先后担任过共青团岳阳地委书记,汨罗县革委常委、副主任,岳阳县委书记,岳阳地委副书记、地革委副主任、常务副专员,大部分时间分管农村工作。在建党8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讲话,重温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员要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教导,过去风风火火几十年,我们党深入基层,把群众疾苦挂心头,与群众的那种鱼水亲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追索几个片断,作为献给党80岁生日的寿礼。

抓典型,以点带面促发展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原岳阳地委领导班子的一句口头禅。过去农村科技文化水平比较落后,我们都是通过领导带头办点示范、培养典型、创造典型、树立榜样来带动面上工作的发展。原岳阳地委以董志文、张月桂为首的领导班子经常深人基层,倾听群众意见,与群众打成一片,每年从地专机关抽调200多名干部,加上各县抽调干部1000多名到农村办点示范,办帮困点,办科学种田的点,办三分之一的点。办点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形象地总结出办点干部象“三(工)公”:做事象长工,办事象包公,吃饭象斋公。1974年,华容团县委书记罗碧升同志带领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终南公社办点,他们吃在农家、住在猪栏里,有一位大学生深有感受地写了一幅对联:“猪栏臭气冲娇气,农村一年胜三年”。通过干部办点,不但培养了一批典型,而且密切了同农民的感情,对改变自然面貌,推动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先后在汨罗玉笥,岳阳中村,华容胜峰、插旗、新河等地办点,在农家一住就是半个月,在农家不吸烟、不喝酒,吃饭付粮交钱,白天与农民一同下地干活,晚上走东家串西家,与农民促膝谈心,了解农民想什么、做什么。1974年,我与罗传根、李曙初、晏叔人等同志在岳阳中村公社办点,主要是完善水系,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我们组织干部,带领农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港造田,扩大粮食面积400多亩,当年该公社增产粮食200多万斤。还架设了高压电线,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地委书记董志文带领农业局局长袁秋涛等同志在荆洲公社范家大队办点,我俩还经常互通情报,交流经验。当时农民种田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耕作方法,老品种、粗耕作。地委决定要推广科学种田,更换新品种,合理密植,科学用肥。我带领农大毕业生郭正初和朱亚生、戴解林等到华容县胜峰公社办科学种田的点,我和朱亚生、邝泽凡等同志住在前丰五队一个姓王的农户家里,在该队办了一丘6.2亩的样板示范田,早稻亩产760斤,晚稻亩产达到1085斤,干部群众说象刘书记这样种田,一亩抵得我们两三亩。我还与程胜恩、熊楚剑等同志在华容县新河公社连续办了3年点,在新民大队办了一个农科队,进行了品种、稀密、施肥等对比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我带着问题向当地全国水稻种植劳动模范何光星虚心请教,回到点上后又传授给农民。通过办点,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办好四级农科网,推广科学种田的经验,并在华容县召开了全区四级农科网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全区先后培养了21万名农民技术员,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搞调研,请教群众作决策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没有调查就没有领导权”。岳阳地委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不唯上,不唯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有问题先请教群众,作决策先问问群众,每年都要组织几次大型的调查研究活动,有关牵动全局的重大决策要反复听取群众意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70年代我分管农村工作,地委决定由我牵头组织一个农村工作调查组,由谭载阳、袁秋涛、彭勋南、黄长松、皮宗汉等同志组成。我们一年下去几次,定点调研。当时定点在岳阳筻口,临湘桃林,华容万庾、新河.平江栗山、安定等地。与这些地方的区委、公社党委书记经常保持联系,把握农村工作的脉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反应不一,特别是一些干部的抵触情绪还相当大。说什么“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把承包后的问题想得太多、太严重,同时放出“全党一条心,坚决抵制单干风”的口号。地委讨论时争论也很激烈,难于下决断。会上联系到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我们在湘阴横岭湖围湖造田,没有充分走群众路线,违背自然规律,就举全县之力,围湖造田36万亩,结果冬春季围起来,夏季就被洪水冲毁,造成重大损失的惨痛教训,地委决定带着这些问题到群众中去。于是我到平江县的安定去作调查,县委书记谭世雄陪同前往,下午四点我们在路上遇见几个农民还睡在公路边的树荫下,我们下车去问他们:“都这时候了,怎么还不下地干活?”一个农民对我伸出食指和中指两个指头。我问他是什么意思,并要他大胆讲、如实讲,他告诉我,干一天活才二角钱,干活没劲。我又问他要是将田分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怎么样,他伸出一个大姆指表示赞成。我还就承包后中耕、灌溉、收割,农田基本建设怎么办与农民开展了讨论,他们都一一作了回答,胸有成竹。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统计有80%以上的农民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拥护和欢迎,拍手叫好。原华容县委书记文启龙同志针对一些领导干部担心的问题回答是:我们相信群众,走群众路线,这些问题都好办。地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在全区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定。农村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我们号召全区学习钱粮湖农场利用空坪隙地种棉花,提出“斗笠大、扁担长,到处种上棉花王”。但棉花亩产还是过不了百斤,全区总产达不到45万担,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到1985年,全区棉花超过52万担,比责任制前增加了15.6%。 1980年,平江县龙门公社出现了私人养鱼端倪,我派皮宗汉、戴解林等同志实地调查,在全区推广私人养鱼的经验。全区很快出现了山塘、水库养鱼的热潮,1985年水产品达到4.1万多吨,比责任制前翻了一番多;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多元,比承包前增长53.19%;油料达到近3 6万吨,增长50%多;粮食也大幅度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倍。全区农村工作发展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势喜人。于是,我于1982年9月写信给胡耀邦同志汇报了岳阳地区承包后的大好形势,耀邦同志看了后非常高兴,立即批给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于10月份在头版二条刊登消息,介绍了岳阳地区承包后农村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不久又派记者安子贞同志来岳阳采访,写了《洞庭湖畔的脚步声》,对岳阳地区农村生机勃勃的喜人形势作了进一步报道。

                             办实事.群众冷暖挂心头

“文革”后期的70年代,“四人帮”对经济工作的干扰还有余波。但地委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农民的疾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甚至一些党的优秀儿女在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环境中献出了自己的一切。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岳阳地区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为了改善岳阳、临湘、汨罗近100万亩农田的水利灌溉,地委决定修建铁山水库。我曾任过一段时间的铁山水库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岳阳县委副书记李怀芝同志任副指挥长。李怀芝同志长年累月住在工地上,不但负责水库工地许多工作的协调.还经常打着赤膊带领群众挥锄挖土、挑土筑坝,晚上又要考虑水库工地用工的安排,掌握进度,了解工程情况。他眼睛熬红了,人瘦了一圈,最后病倒在工地上,还坚持工作。当他的病情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时候,是同志们强拉硬抬才把他送到县医院,经检查他患的是晚期癌症,不得不住院治疗。我到医院去看望他时,他双手紧紧抱着印有“铁山水库开工纪念”的水杯,流着眼泪对我说,“铁山水库还未建成,我就不行了,真是舍不得走呀。”入院2个月后,他带着美好向往,带着满腔遗憾,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事业和战友。

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带领下,全区人民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地区那几年每年投入劳力60万个,动用土石100多万立方米,先后建成了汨罗蓝家洞、临湘龙源、岳阳铁山等大型水库和团洲、中洲围垦工程。扩大了粮田,并加建了电力排灌站,驯服了岳阳地区危害山区的旱灾和湖区洪涝的恶魔。许多农村实现了灌溉自流,水旱无忧。铁山水库不但解决了90多万亩农田的自流灌溉问题,现在它又造福于岳阳市民,解决了岳阳市区吃洁净水的问题。

当时,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办实事、办好事蔚然成风。原岳阳县委书记黄甲喜同志每年将近一半时间深入基层与农民打成一片,经常光着脚板、头戴斗笠出现在农户和田头地边,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农民的贴心人。《人民日报》以《向我看齐》为题,介绍了他的优秀事迹。

农民的疾苦,不管大小都是干部的急事

1977年正是春耕紧张时节,我在华容胜峰蹲点,了解到前丰九队两头耕牛“发饱胀”死亡,队干部、群众急得不得了。我马上到处联系耕牛,最后从钱粮湖良心堡调借2头耕牛,及时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农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在华容县新河办点时,农民春天吃浊水,夏天吃臭水,秋冬吃药水,一年四季吃污水。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我们组织农民打井解决吃水的问题。当时公社书记罗碧升以及我的秘书华克敏,一身汗水一身泥与群众一起选址打井,一共打井300多口,解决了农民吃水的困难,深受农民拥护。罗碧升同志干劲大、办法多、艰苦深入,联系群众办实事的优秀事迹在群众中广为传播。那时农民的生活还比较清苦,为了改善生活,1981年我又与罗碧升同志商量,组织新民大队农民利用屋前的一条丈把宽的水沟改造成一个个精养鱼池,全大队300来户人家,挖了290多个家庭鱼池,每户产鱼百多斤,农民们高兴地说,“来客不用愁,鱼在池中游,柴在灶下烧,只要盆一敲,就有美佳肴。”农民把鱼池称做“聚宝盆”。

几十年的农村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人民群众憨厚、纯朴,他们对我们的干部既是那么的充满着深情厚意,又是那么的深切理解和支持。一个党的干部,只要你时刻与群众保持联系,与群众同苦同乐,你就有无穷的创造力;只要你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为他们干了几件、甚至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实事,你在他们心中就会树起一块丰碑。两年之后我重返新民大队,在路上遇到群众,这家拖,那家拉,争着要我上他们家吃饭。支部书记老胡从公社打听到我要来,早晨就捞起了鱼,杀好了鸡,要犒劳我这个两年不见的朋友。他风趣地说:“小小一口塘,胜过小银行,请你吃餐饭是小意思。”

我们党走过了80年的风雨历程,她就象一棵威然屹立的大树,无论什么狂风暴雨,都无法动摇她,就是因为她深深扎根在群众中,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她接受阳光普照,制造碳水化合物,补充身体所需,而又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人民,如此循环往复,使幼苗成长为一颗常青不老的参天大树。

(作者系原湖南省供销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