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长江车湾的改道工程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作者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尉军衔

在华容县版图的右上角,有一片象令箭状的地形,长江故道沿着它绕了个大圈,周长33000米,这就是下荆江车湾。它的尖端弯陡水急,船只在这里常出意外。特别是汛期,浑浊浩荡的江水从南奔腾而来,直冲湖北省沿江大堤,旋即又突然急转折回,猛扑湖南省堤防。居住在这块江洲上的4000多群众,靠着年复一年用双手筑起的土围子,保护着四万多亩肥沃洲土和垸内良田。每当洪水季节,就象一只漂泊在浩瀚大海上的小船,巨浪拍打着船梆,似乎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为了保证航运和两岸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1968年国家水利部门经过反复勘测研究和精心设计,决定从这支“令箭”的根部切断,用人工开挖一条面宽200米、底宽70米、深5—9米、长3500米的长江新航道。这样,江水就可以顺流直下,航距可以大大缩短。这就是全国闻名的下荆江车湾改道工程,即长江车湾裁弯改道工程。
    根据上级指示,下荆江车湾改道工程由岳阳地区组织实施,并要求在1968年冬至翌年初完成。中共岳阳地区核心小组、革命委员会受领任务后,即组织动员华容、汨罗、岳阳、湘阴、临湘五县民兵参战,并成立了长江裁弯工程指挥部。指挥部由王三金同志任指挥长、军分区政委宋裕宽同志任政委。由地区机关、军分区等单位抽调精兵强将30多人,组成了精干的办事班子。参战五县亦成立了相应的指挥机构,按照民兵团、营、连的形式组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动组织,由 46000多人组成的各路“裁弯”大军,于11月下旬在王三金同志率领下,来到长江边安营扎寨。
    面对茫茫荒洲,首要任务是“扎营”。王三金同志先向各县领导人讲了长江裁弯的重大意义,并要求各单位要小局服从大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我作为中共华容县核心小组组长、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县武装部政委,心里明白,那四县民兵来到的地方,是华容县的地盘。我们华容县一定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战斗,不仅要带头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还要尽力帮助其他县的同志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为了解决搭工棚用的材料,我们华容县的领导集体讨论时,毫不犹豫地决定,把已卖出给天津造纸厂等单位的芦苇钱退还,留下芦苇给各县民兵搭棚,还把原放在华容县洪山头及岳阳县广兴洲的竹木,先用来搭棚。材料问题解决后,各县组织能工巧匠,很快搭起了整齐划一的棚房,修好了简易运输道路。道路两旁还整齐地镶嵌着“愚公移山”、“艰苦奋斗”、“发扬雷锋精神”、“让长江搬家造福天下”、 “为人类作贡献”等标语口号。昔日的荒野江滩,转眼间成了“军营”、“水寨”,到处红旗招展,人声鼎沸。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岳阳地区水利机关早已将精心绘制的大型裁弯示意图耸立在江边,图上画着一条醒目的红线。这就是将要开挖的新江道,它正好把华容县砖桥公社切成两半。王三金指挥长把各县民兵团的负责人召集到示意图下,在明确划分各县的任务、提示质量要求后,便率先挥动银锄,大喊:“开工!干!。”随着这声大喊,千万银锄一起挥舞,一场战天斗地的战斗打响了。
    这年冬天格外寒冷,常常风、雨、雪交加。民兵们却穿着单衣,打着赤脚,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有的还大显“铁肩膀”的神威,挑起双担你追我赶,开展劳动竞赛。有着参加荆江分洪和治理南洞庭湖经验的后勤大军,为了保证民兵的健康,不辞辛苦地从外地运来生姜,每天都按时熬好姜汤给每人喝一大碗,预防伤寒。随着工程的迅速进展,运距越远,堤坡也更陡,但民兵们没有退缩,特别是党员、干部更是率先垂范,他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高挽裤脚,光着大脚丫,把脚趾弯成勾防滑,坚持战斗在泥泞之中。领导同志劝说他们避避雨、雪,烤烤淋湿的衣裳,可他们不但不听,反而干得更欢。
    天越来越冷,达到零下好几度,地面冻得异常坚硬,怎么办?智慧就是力量,人们就早早出工,趁冻挖开那冻硬的地面,再一块一块地抬走。冻层搬掉了,下面又是泥浆。聪明的劳动者,用毛竹铺成轨道,让装稀泥土的箢箕在上面滑行,不但没减工效,反而使工效翻番。临湘县民兵团负责的地段是一片沼泽地,工地上一片烂泥浆,锄头用不上,他们就用铁锹铲。淤渍的湖洲泥浆象“蒜头皮”,剥了一层又一层,施工难度相当大。特别是在开挖中心沟时,有的地方渗水数尺。为了抢进度,民兵们在大雪纷飞,零下4度的低温下,脱下衣服,跳进泥水中,冒着严寒挖沟排水,创造了日挑土三万方的战绩。华容县宋市公社民兵营,担任300米长的挖河任务,当挖下2米深处,渍水严重,水和泥混成泥浆,左脚一踏陷进去,起步跋左脚右脚又陷下去,真是困难重重。但民兵们没有被困难吓倒,锄头、箢箕用不上,就用水桶挑泥浆,一些人肩膀磨破了,脚冻裂了,仍然坚持着干。他们就是凭着一股拼命精神,创造了人均日担土4.6方的高工效。民兵们就是靠着一副铁肩膀,凭着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奋斗精神,创造着长江搬家的奇迹。
    华容县民兵团结奋战,80多万方土方任务提前20天搬完,第一个率先完成任务。当时在工地带领民兵大干的县领导人叶树松、邹文舫,向全县民兵倡议,  “团结治江支援兄弟县,携手完工一块回家过年”。这样一来,整个工程进度进一步加快,大家顶风雪,战严寒,踏泥泞、排渍水,不分昼夜苦干加巧干,结果两个月的任务提前15天完成,实现了改好长江水道,回家过“小年” 的愿望。当指挥长宣布胜利完工时,谁也没有议论报酬的多少,只是怀着一种胜利的喜悦,想尽快赶回家和亲人团聚。

杨振山(左一)在工地

在长江改道一个多月的施工中,只有三个晴天,四万多民兵在恶劣的气候下,以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了风雪严寒,共用工日200万个,搬动土方250万立方米。劈开了茫茫荒洲,剪直了长江的大弯,用人工开挖出了长7华里、宽200米、深9米的新江道。从此,把长江航运道缩短了29800米,扩大了泄洪量,增强了防洪效益,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的那种战天斗地、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革命创造精神,将与滚滚长江水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