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家湾建县城的艰难过程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作者当年照
荣家湾原是农村小集镇。清末以前,仅有大塘李、胡文胜、荣志里、侯新志等4个屋场,总人口不到400人。1918年,粤汉铁路通车后,始建票房和旅社各一栋,附近居民陆续迁入。至1936年已有10来户人家的屋舍傍铁路而筑,初具街形。日本侵华期间老街房屋大多被毁。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老街南北延伸300米,家居30多户百余人口,1976年筹建县城前,这里是历届区乡行政机构所在地,镇区面积不到0.5平方公里,人口未超过5000人。荣家湾镇地处丘陵,地理条件优越,东临京广铁路,南距洞庭湖鹿角船码头仅12公里;北靠新墙河,距岳阳市区23.6公里,水陆交通便捷。上世纪70年代初,岳阳市、县的决策者们就把目光盯住了这片大有发展前途的热土。1976年岳阳县决定搬迁荣家湾镇,随之成立了县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1977年组织力量全面测量规划.1978年拉开了全面建设新县城的帷幕。在3 年的县城建设中,共征地2823亩,平整出横贯东西南北的街道13条,共建房301栋,建筑面积达15.75万平方米,总造价为2802万元。之后,由于岳阳市已铺开铁山水库新建工程和中洲围垦安置移民工程.从全市的财力角度考虑,决定岳阳县城建设暂缓。1981年10月岳阳县建制被撤销,行政区划并入岳阳市区,县城建设全面下马,指挥机构筹建人员及基建物资都撤回市区。县城停建后,留守的部分干部及当地群众的思想波动较大,征地拆迁和基建遗留下来的问题较多。由于停建,在建时隐藏的矛盾一下子全都暴露出来了,工作困难多,压力大。记得当时最突出的矛盾是由于建县城征用的3000余亩土地,使集镇、庆丰、荣站、卫农等8个村的5000多人口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口要吃饭,劳力要事做,小孩要就读……由此,出现村民群体上访,甚至聚众闹事。1982 年的3月份,集镇村就有10多名村民多次闯入镇政府机关食堂,抢吃机关人员就餐的饭莱。面对这盘残局,荣家湾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市委领导的及时指导和帮助下,清醒地认识到:城建现在下马,是为了今后更快的上马,暂时的退却是为了今后更快的前进,决心千斤担子一肩挑,艰苦创业不动摇。认识提高后,领导班子精神抖擞,迎难而上,抓住热点问题,盯住难点问题逐一解决。一是着力发展镇、村工业企业。镇党委在建县城时就采取了明智之举,将征地的土地征收费、劳力安置费均由镇村掌握,用于兴办工业企业,以解决征地后的劳力就业。镇里先后新办了湘北羽绒厂、塑料编织厂、红星机械厂和木工厂。对已办的企业,经过市场论证,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并组织工作班子深入工厂,全面进行清理整顿,将206个由未办正式手续的镇外人员占据的岗位安排给了由于征地而闲置的周边几个村的青壮劳力。同时积极发展村办企业,创办基建队、运输队、水泥预制厂、砂石场、养殖厂和加工厂,解决了一批有专长技术的人员就业。二是在调查摸清底子的基础上,经请示市委及有关单位,解决了3000多人口的菜农粮、定销粮、统销粮和临时销粮,从而稳定了人心。三是广辟门路搞活市场。在充分利用现有铺面的同时,就地搭建临时货棚、摊棚,办个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加工业既方便居民生活,繁荣市场,又能解决一部分人的生活出路。四是充分利用土地,开发和发展蔬莱、水果生产和养殖业,为市场提供新鲜商品,并对已征未用的良地200余亩,经被征村与征地单位签定临时用地合同后,分给有耕地条件的村民耕种。
在两年多的县城停建中,荣家湾镇党委坚持了党的集体领导,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使全镇出现了可喜的局面。镇属工业企业项目、产值、税利居全市镇级之首。在维护县城建设规划的同时,完成新建和续建工程面积15万余平方米,完成了东方路、车站路硬化和东方路、文艺路等8条街道的植树绿化,新建和扩建了8所中小学校,解决了适龄儿童的入学就读问题。在筹建县城的同时,我们还战胜了1983年的特大秋汛,水位超常上涨,小毛家湖十分危急,300多米河堤滑坡,200多处翻砂鼓浸,有240米河堤面临漫溃危险,汛情严重威胁着县城。镇党委几位领导坚守险工险段,动员2000余名机关干部、居民、村民奋力抢险,坚持奋战近一个月,战胜了洪峰,大堤安然无恙,保证了县城的安全。
1983年恢复县建,我从康王区调任荣家湾镇党委书记。11月,县城正式搬迁荣家湾镇。县级机关局以上行政企事业上百个单位随之迁来,500多名工作人员从岳阳市区和部分区乡来到新县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志愿来县城创业的。当时条件差,资金少,住房紧,无电话。由于县城停建,一些硬件软件设施尚未配套和完善,自来水未送入城区,高压电未架起来,街道未硬化,雨天出门一脚泥,晴天出门一身灰。面对艰苦的环境,有些人产生动摇情绪,埋怨自己不该由市区调入县城,真是“从米箩跳进糠箩”,有的埋怨领导只考虑个人升官,将几千万财政和十余家工厂的家底拱手送给市里,领着20万元办公经费,提着一个袋子被人家扫地出门,简直对老百姓一点都不关心。县委、县政府当机立断,从抓思想教育人手,首先从统一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班子成员的思想抓起,接着召开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动员大会,举办各类学习班,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实际开展四大讲,即大讲恢复县建制,县城搬迁的好处和意义;大讲县城搬迁后面临的困难和发展前景;大讲大寨精神、延安作风和党的优良传统;大讲共产党和革命干部的职责和纪律。响亮地提出了安心荣家湾,建设新县城的口号。同时由领导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大家的认识统一起来。一场群策群力兴百业,以解决住房和水电路问题,改造脏乱差环境为内容的战斗打响了。首先解决住房。在建县城时虽已建301栋房子,但都是平房,也只能作为筹建人员住宿之用。据摸底,当时35个局以上单位,有办公、住宿、食堂的只有3 个,有15个单位无房子,还有17个单位只有少量房子。为解决搬迁来的单位工作人员安身之急,及时采取了应急措施,即改平房为办公用房,住房则统一分配,几人住一间房,对无房的单位统一安排借房办公,如县民政局当时只有8个工作人员,安排在县政府西院借的一套住房内既办公又住宿。对少数没有食堂的单位采取搭临时棚的办法,县政府行政科在政府西院坪里搭了一个250平方米的临时食堂供县人大、政府、政协三家90余名工作人员就餐。为尽快改善办公条件,由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组织调查组,在广泛调查全面摸清底子的基础上综合8个方面的问题,写出了一份有份量、有说服力的报告,于1984年12月20日送交省、市政府及有关单位。不久市委书记李朗秋、副书记文启龙率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来县现场办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同时,省政府明确表态将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迁回长沙,其房产交归县里。上级的关心支持,大大鼓舞了机关干部的士气,由县政府领导挂帅,部门配合,以解决电话通信、吃水用电等基础设施为目的的工作全面铺开。县邮电局率先行动,将原来荣家湾通新墙、黄沙街,鹿角区的电话改成以荣家湾为中心向全县各区辐射的农村电话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人员、物资架起了35条线路(其中载波线路24条),全部于1985年竣工通话。为尽快解决自来水问题,县政府办1983年12月24日向市计委申报了荣家湾自来水厂基建工程报告。不久,由自来水公司投资:136.5万元,建起了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共计铺设供水管道15条、1559米。自来水厂于1984年 6月竣工供水,使镇区54%的人口用上了自来水。随后,县自来水公司又筹资115.9万元将水厂生产能力扩大到日产一万吨,基本缓解了县城吃用水紧张的局面,使很多单位告别了吃用井水的历史。当时的荣家湾仅有一个建于1967年的35千伏变电站,供全区农村用电,但网电基数低,负荷分配少,时常停电,致使不少厂矿企业和县级机关单位用内燃机发电自用,甚至只能靠点蜡烛过夜。1986年兴建了荣家湾110千伏变电站,解决了当时的用电困难。在抓水、电、通讯、用房建设的同时,从1984年开始,按规划设计,高层次高标准全面铺开基建工程。头两年突击抓街道绿化、道路硬化、城区设施建设。艰苦的环境,繁忙的工作,既考验人,更锻炼人。在恢复县建制后的艰苦岁月里,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工作业务熟、作风过得硬的干部。他们中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己退休,但他们的良好形象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敞开城门,欢迎农民进城,是县委、县政府当时为尽快繁荣新县城、发展县域经济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此,坚持抓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把城门真正全部敞开。对政策性的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凡本县要求进城的农民,由本人写出书面申请,陈述理由、经营服务项目及资金技术基础,经户口所在村、乡、镇签定意见,保留责任田,均办理各项进城手续;凡外县要求进城的农民,经本人原籍乡、镇政府写出证明及介绍信,与本县进城农民一样,同等对待办理各项手续;允许已批准进城农民带资、集资,集体或个人在县城按规划修建永久性厂房、商店、酒楼及文化设施等,其规模不限;允许进城农民以一业为主、兼营多业,可开货栈,可经营批发或批零兼营,允许摆摊设点、早出晚归进行流动性经营服务;允许进城农民在县城落户,可办理常居户口,也可以办理暂住户口手续。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单位对己批准进城的农民从事各项经营服务,要热情支持,对他们在建房、居住,生活,经营,小孩就读,入托、就医等方面提供方便,不准阻挠和刁难,不准巧立名目乱收费。
二是简化办理手续。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荣家湾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参加,成立荣家湾镇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联合办公,审批各项手续,实行一张门进,一处地方审批办理,一张卡片上签定。从而大大简化了办理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机关作风,方便了来办事的群众。
三是及时解难,为进城农民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帮助进城农民解决生活上用水、用电、烧煤、小孩就读入托、就医等困难,1984年8月20日由县委副书记汪金安主持召开了由县政府办、荣家湾镇及县工商、城建、公安、教育等15个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帮助解决了91户用水、64户用电、53户子女就读入托困难等实际问题,同时,由县计委拿出一部分计划煤和木材安排给了急需的困难户。
四是切实解决经营服务场地。县工商局和县城管等部门于1984年将居民较集中的荣兴路划定为进城农民临时经营、服务市场区,在街道两旁统一规划搭起了90 多个标准货棚。为切实解决永久性的经营场地,1986年经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在县城庆丰中路500米地段兴建农民致富街。由副县长卢长根挂帅,组织有关部门成立指挥班子。不到半年,建起了全省第一条农民致富街,共建房90套、铺面98个,面积5100平方米。铺面房以每平方米97元卖给进城农民,解决了 265人的经商、居住场所。2001年又集资将其改建成了防雨避光、卫生美观的致富步行街,为县城增添一景。为适应县城发展需要,县工商局在文艺路与致富街交叉口西北角征地15.8亩,投资310万元建成了县城最大的集贸市场——岳阳县中心市场。总建筑面积12900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76套,铺面 158个,以每平方米246元卖给了来自6省16县的个体经营者,基本上解决了进城农民经营打游击的问题。
五是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1984——1986年,由县农房开发公司在县城虎咀塘和天鹅北路征地86亩,投资3200万元,建起了二致富街和天鹅新村,建筑面积共27万平方米,优先卖给了进城农民,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随后又多次就敞开城门、欢迎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在鼓励农民进城的几年中,由于县委,县政府决心大、政策好、方法对,至1986年底批准进城经商、务工办服务业的农民达1760余户,从业人员2684 人。这些进城农民,成为繁荣县城的主力军。敞开城门,欢迎农民进城的举措在社会上反映强烈,全省先后有21个市县来我县参观学习经验。《湖南日报》于 1984年11月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岳阳县荣家湾镇成立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各有关单位联合办公,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深受群众欢迎的通讯,湖南日报总编室和湖南新闻协会将此通讯评为甲等新闻优稿。农民进城不仅引进了技术、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人才。如当年经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复员后,踏人县城农民进城行列的个体经营者,现已成为三星级小天地宾馆大老板的吴耿生就是一个典型。创业伊始,他借资300元在铁路桥旁胡同里租了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门面开办酒店。就是这个小酒店在县城经过15年拼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2年6月6日,一栋13层高楼、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三星级宾馆在县城挂牌营业,宾馆资产达到了2000多万元,员工近200人。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朱莲香同志,也是进城农民中的一位优秀代表,1986年她从黄沙街茶场进城,在县城中心市场从事五金批发业务,15年如一日,坚持文明经营,每年在搞好本店业务的同时,还主动帮助县工商管理部门调处纠纷100余起。她坚持济贫解困,先后为灾区赈灾捐款3万多元,每年春节,她拿出钱和物资慰问县武警部队和光荣院孤寡老人。1991年4月她光荣出席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代表表彰大会,同李鹏总理合影留念。农民进城在经营项目上填补了新县城的17项缺门和弱门,搞活了商品流通,繁荣了市场,增加了财税收入。为新县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县城搬迁后,基建按规划全面铺开。一栋栋3—5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商场、宿舍楼拔地而起。1992年,在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后,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城建立荣家湾开发区,以扩大城区建设规模,筑巢引凤,改善软硬环境,发展县域经济。先在县城以北刘家垅地段划定一平方公里为富荣开发小区,成立荣家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小区的开发规划、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具体事宜。第一期投资456万元先行开发了1300米长、70米宽的富荣大道,1993年起,县委要求开发区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使开发区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1993年县委对开发区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我任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捍东、彭孟初、尹小山为副主任,并从有关单位抽调15名成员分工负责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下,沿海和内地来开发、经商、办厂的商家老板络绎不绝,开发区迅速发展,深圳特力房地产公司岳阳特力分公司经理李主保,投资1200万元开发刘家垅地段,建起了19161平方米的特力商城;岳阳市协联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苑欣率领一班人马在荷花北路建起了7182平方米的荷花服装城;县商业局为了拓展市场,由下属8个公司集资兴建了一万余平方米的商苑大世界;在统一规划下,先后在卫农、庆丰、荣站三村征地165亩,建起了大园岭市场和庆丰市场等5个市场,统称为巴陵批发大市场。同时,由台胞亲属合资兴建的海联大厦,由县自来水公司建设的润城大厦,由城市信用社建设的营业部大楼等一批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荣家湾开发区在招商开发建设中,共引进项目7个,资金2860万元;征地366亩、建大小下水道7480米、铺埋自来水管道6750米、硬化街道44。720平方米,建公厕垃圾屋8 处共437平方米;共建住房1446套、商场3处、宾馆2所、办公楼6处、铺面1819个、摊位359个,总建筑面积201264平方米,总造价9287 万元。随后又通过招商引资,在城南新建了一条中湘街,引进了311工厂、9634工厂和科伦制药厂,使县城面积达到1O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万人。如今,荣家湾已是全县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座新县城已成为洞庭湖畔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