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07 12:00
作者学习照
一
1952年土改复查结束之后,农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广大翻身农民扬眉吐气、喜笑颜开,生产积极性高涨,迫切希望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农业生产,迅速发家致富。但是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有相当一部分人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缺少耕牛农具,有的缺少劳力和种子,还有少部分翻身农民,缺乏长远打算,满足于土改中分了土地房屋和耕牛农具,一时的“小日子”过得舒坦,因而滋长了“李四喜”思想。上述情况和问题如得不到解决,不要好长时间,土改的成果将会丧失,农村两极分化又会出现。县委办公室根据县委的指示,迅速行动,在全县区、乡深入作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的终结。当时我在七区(黄沙街区)拦河乡搞完土改复查,就承担了这一调查任务,对该乡的大柳、树德两个村,作了专题调查。据对大柳村37 户农户了解,缺耕牛农具的有9户,缺劳力和技术的5户,缺少种子的6户,合计占到农户总数的54%;树德村5l户, “三缺户”有21户,占该村总农户的42%。这些缺少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技术的农民,绝大多数是翻身的贫雇农,他们不仅无法进行春耕生产,就连基本生活也难以为继。大柳村雇农柳阳明,一家七口,生活十分困难,只得外出寻找生计,以解燃眉之急,根本无法进行春耕生产。面对这种情况,完全靠党和政府的扶助,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只能靠农民自己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县委办公室综合全县各地调查的情况,写出综合调查材料,及时向县委作了汇报,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召开了全县的扩干大会,从总结土改复查成果人手,摆出了土改复查之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引导各级干部认识如何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动员各级干部立即转过手来,根据毛主席1951年12月15日《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头一件大事去做》的讲话精神,全力以赴抓互助合作运动,组织春耕大生产。并将全县的土改工作队转为互助合作工作队,以互助合作为动力,推动农业生产新高潮。由于县委办公室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县委领导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全县农业生产和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都得到了健康而迅速的发展。
二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1952年土改复查接近尾声时,第七区(黄沙街区)拦河乡树德村农民积极分子罗志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在自己所在的村,串连九户贫雇农和下中农,办起了一个罗志兴互助组。他接受新鲜事物快,带头推广优良品种,改革粗放的耕作旧习,实行深耕细作,大量使用有机肥料和密植方法,利用油菜籽榨油后的枯饼沤制肥料,组织剩余劳力进城积有机肥料,1953年的粮食生产获得空前未有的大丰收。秋收的时候,在县委领导的指导下,对互助组和周围单干农民的粮食产量,作了一次验收对比,罗志兴互助组平均亩产427斤,周围单干农民的最高亩产,只有321斤,最低的只有266斤。县委办公室将这一典型事例,以简报形式作了介绍。秋收之后,县委抓住这一典型,在召开的农业生产大会上作了推介,并表彰了罗志兴同志带头办互助组,获得农业大丰收的事迹,还请罗志兴在会上谈了办互助组的甜头。县委将罗志兴评为农业劳动模范,奖励了一头大水牛给他的互助组。由于树起了这一典型,对全县广大农民影响很大,尤其是罗志兴所在的周围乡村,震动更大。树德、廖山两村的农民,耳闻目见罗志兴互助组的事实,纷纷自觉起来办互助组,这两个村在当年冬天就办起了15个组;临近的黄秀乡也自动酝酿办农业互助组,办互助组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这个乡57%的农民加入了各种形式的互助组,全县各地的互助组风起云涌,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1953年冬,全县互助组已发展到4919个,人组农户达31139户,占农户总数的 24.8%。
三
农业互助组逐步发展起来之后,省委因势利导,于1953年夏季,召开了农业初级合作社试点工作会议,部署全省的试点工作。岳阳县委由分管互助合作工作的常委王三金同志带队,出席全省的试点工作会议,县委办公室也派人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上确定岳阳县的黄沙街区、湘阴县的洞庭围区、临湘县的江南区,作为湘北办第一批初级社的试点区。省试点会结束后,经县委研究决定,确定以黄秀乡友义村范新民互助组和拦河乡树德村罗志兴互助组,作为办初级社的试点,从县委办公室和农村工作部抽调袁旦初、谭增铭、李建华、许贞干、肖舫、李长林等同志,组成两个试点工作组,县委袁鹏翔同志带队。正式进行试点工作。我们参加办点的同志,深感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大家抱定决心和信心,一定要把试点办好。在酝酿建社初期,各阶层农民有各种各样的思想顾虑,正如当地农民讲的,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要把这十条心统一起来,我们采取了土改中访贫问苦、扎根串连的方法,坚持吃派饭、睡搭铺、同农民交知心朋友,针对人社农民的不同思想,有的放矢,做深入细致的发动工作,除了宣传党的办社方针政策,宣传走互助合作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道理外,特别是宣传讲解入社的各项具体政策和办法。比如土地、耕牛和大型农具如何折价人社,这是一般中农考虑最多的问题,土地耕牛和劳力如何正确制订分红比例,也是大多数人社农民考虑的焦点。我们办点干部认识到,如何按照上级政策,合理处理各项人社的具体问题,是关系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发动农民自觉人社,把合作社办好的前提。因此正确合理地制订各项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是建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过三个多月艰苦细致的思想发动,合理处理人社的各项具体问题,树德村建起了15户农民入社的罗志兴初级合作社,友义村建起了11户农民人社的范新民初级合作社。合作社建起来后,劳力集中合理使用,土地合理安排种植,劳力和土地潜力都得了充分挖掘。除了在农业生产上实行精耕细作,扩大耕地面积外,一部分剩余劳力安排外出搞副业,为农业合作社增加现金收入,解决办社中的资金困难;另一部分剩余劳力,安排进县城积土杂肥,降低生产成本。这些举措得到了全体入社农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大家对办好合作社充满了信心。
洞庭荷香
但是,我们办点干部也认识到:办初级合作社是一项新的工作,不会一帆风顺,在前进中不免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坚持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社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帮助社干部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办社初期,晚上开会多,评工记分时间长,常常为评工争得面红耳赤,既影响相互关系,又影响社员睡眠,时间长了,各种怨言也产生了。我们办点同志和社干部共同研究解决办法,最后实行把工分定额和质量标准定到每一项农活,出榜公布,并在实践中修改完善,不管谁去做这项农活,只要达到了质量标准,就记定额工分,大大减少了开会评工的时间,社员个个满意。由于我们办点同志长期蹲点在社员中,没有休息过节假日,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办点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扎实工作,两个试点合作社都办得比较好。1954年尽管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试点社却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大丰收,粮食生产比周围互助组增产二至三成,其中罗志兴合作社,最高亩产达到720斤;范新民合作社地处丘陵,亩产也达到660斤。丰收之后,社员群众笑逐颜开,欢欣鼓舞;周围互助组的农民,更是羡慕不已,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1954年冬,黄秀乡的党员刘建民、潘裕恒、晏固城、黄辅仁等 6人,按照范新民合作社的做法,分别在自己所在的村,办起了6个初级社。这个乡645户农户,有43l户加入了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66.8%,到 1954年,入社农户增加到98%,实现了全乡初级合作社化。典型引路的作用是巨大的,真正起到了“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1954年,两个试点合作社兴办成功,经县委办公室写出专题综合材料,上报地委和省委,得到省、地两级的认可,在全省的农业生产会议上,范新民和罗志兴分别评为全省的劳动模范,各奖励一头大水牛。他们回县之后,还在县扩干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各自的办社经验,县委办公室还在《农村工作通讯》上刊发了他们的发言材料,对当时大办农业合作社,影响很大。中南局农村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宋惠同志,率考察组到黄秀乡考察了半个月,考察完后向湖南省委推荐了《黄秀乡党支部是如何领导合作化运动》的典型,省委很快作出决定,介绍给全省各个农村党支部开展学习和讨论。《湖南日报》、《湘潭建设报》全文刊发了黄秀乡的典型,湘潭地委宣传部部长张理、湖南日报总编辑孟树德等同志,也都深入黄秀乡进行实地考察,肯定了黄秀乡的经验。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根据岳阳县委办公室上报的黄秀乡典型材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专门邀请范新民同志去北京参加座谈会,听取范新民同志的介绍。岳阳县委还组织全县先进党支部书记和合作社骨干,现场参观黄秀乡党支部领导合作化的经验,因而试点社的经验得到了全面推广。
在办试点初级社的过程中,湘潭地委对各地的试点工作,十分关注,多次召开试点工作座谈会,了解试点社的进程和经验,研究试点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我随同县委常委袁鹏翔同志参加过两次座谈会,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座谈会开得长了一点,散会后没有赶上湘潭开往长沙的轮船,时任湘潭专署专员的华国锋,得知这一情况,马上吩咐他的司机用吉普车把我们送到长沙,使我们当天赶上了回岳阳的火车。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深受鼓舞。
第一批试点社办好之后,为了稳扎稳打地向大面上推开,县委又于1954年冬,再部署开展第二批试点社工作,分别由县委王汝之、袁鹏翔、杨克湘等领导,在友爱、筻口、步仙、段塘付、普兴等六处,办起了第二批试点,继续摸索经验。以后15个农村区的区委,又办了第三批15个试点。通过层层办试点,县、区领导有了经验,然后分批全面推开。据当时统计,全县初级社的点共有220个,入社农户4133户,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初级合作化高潮。
1955年冬,县委又着手初级社转高级社的各项准备工作,最主要的是培训大批高级社骨干。全县在黄沙街、段塘付、甘田、新墙、城关镇五处,分别举办骨干培训班,由县委领导主持,县委办公室和县委农村工作部全力参加,各部门配合,先后举办了三期,共培训高级社骨干9000余人,为初级社转高级社打下了扎实基础。通过培训使骨干明确了转社的政策和要求,制定了分批分期转社的规划,使转社工作基本上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稳打稳扎地进行,条件成熟一批,派工作组帮助办好一批。从1955年冬开始,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县基本上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完成了农业互助合作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