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岳阳专区机关设立之初的好作风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20 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多次来湖南视察工作,并明确指示:“湘潭专区太大,应适当划小。”1964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湘潭专区分为湘潭、岳阳两个专区,分设专员公署。岳阳专区辖岳阳、湘阴、平江、临湘、华容五县,五个国营农场(君山、屈原、钱粮湖、建新、黄盖湖)。全区200个公社 (乡),2383个大队(村),29408个生产队(组),457万亩耕地(其中水田343万亩)。岳阳地委和岳阳专署机关设岳阳县城关镇,1964年8 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  

 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阳县属湖南省湘潭地区管辖。现在岳阳市所辖的范围,除华容县外,其他五县(岳阳、临湘、平江、湘阴、汨罗)均属湘潭地区。当时湘潭专区机关设在湘潭市,新成立的岳阳专区机关设在岳阳县城关镇。两地的环境与条件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是驻地城区条件方面。湘潭市是全省有30多万人口的老城市之一,建设初具规模,工作生活条件比较方便,设施比较配套。而岳阳县城关镇是一个只有2万人口的小镇,京广铁路线以东,只有一个简陋的汽车站,其余全是荒山丘陵,杂草、冬茅丛生,新的地专机关就建在这个区域。干部家属住宿、子女入学等方面,都面临着突出的实际问题,工作与生活方面的艰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二是干部工资待遇方面。湘潭属四类地区,而岳阳属于三类地区,当时一般干部工资额只有45元。两地相比,从总体上来说每人每月要减少2~6元乃至 8元,全年就要降低收入30元至80元左右。这样对新分配来岳阳的干部而言,生活水平相对降低了。三是岳阳属于吸血虫病比较严重的疫区。新的地专机关安排建在炮台山的脚下,这里正是一个滋生吸血虫的湖汊。当时,南津港大提还未修起来,只要夏季洪水一涨,便成了吸血虫子窝。
    为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及省委指示,中共湘潭地委及时采取果断措施,统一领导,高度集中,严格组织纪律,确定干部调配名单。当时,分配来岳阳地委的干部有110多人,来岳阳专署机关的干部有130多人,还有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360多人。于1964年7月27日召开紧急动员会,并宣布名单,限定在8月1日赴岳阳报到上班。我当时是中共湘潭地委宣传部的中层干部,被调任岳阳专署文教局副局长职务。在被调配来岳阳的数百名干部中,虽然明知有困难和风险的情况,但是在贯彻执行党的指示和组织纪律方面是非常自觉、非常坚定的。大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普遍认为被组织上调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是一次锻炼考验的好机会,是组织上的高度信任。特别是感到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决策是非常光荣的。同志们共同的志向愿望是:为了建设好新专区,为了继承和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名扬天下的洞庭湖畔!

    一分钱当二分钱花

    当时,刚成立的岳阳地专机关和直属单位,其办公和生活的地方,都是挂靠在相关相近的机关单位。这样一来,拥挤和艰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地委、行署反复强调各战线、部门、单位,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据我所知,上级拨给的开办经费,只有200万元(包括基建设备办公等项开支),除了地委、专署机关的新建等项开支外,还要妥善安排到30多个地直单位的必要开支。分家时虽然带来少许办公用具,但按实际需要少得可怜。在人手少、经费少、事情多的情况下,只能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以一分钱当两分钱花。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决不允许乱花一分钱。

    地委办公室给几位书记各添置了一把铁壳八磅开水瓶。赵处琪书记知道后,在一次地直机关干部大会上,严厉批评了此事和有关负责同志,还表明要将新开水瓶统一安排使用,不要专为书记所有。并进一步阐明了领导干部在艰苦的条件下,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教育好别人的道理。

    当时,地委、专署首脑机关只有4台北京吉普车,主要领导同志难以保证每人都有专车。就是有时专为书记、专员派车,也要带上其他同志。特别是赵处琪书记和李满全专员在湘阴县和华容县办点或下乡检查指导工作时,大都是骑自行车,有时还要来回步行几十华里路。

    新的岳阳专区建立后,主要领导同志的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农村办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工作。赵处琪书记在湘阴县办“社教”试点时,住在东港乡一个特困户人家,其床铺下还养着猪。并带头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和经济纪律。有一次他在该县东港公社(乡)机关食堂就餐,当时规定只能吃“两菜一汤”(限一般菜),可食堂炊事员见他工作劳累,特加了一份猪肉。后来,赵书记硬是把这份菜端掉才吃饭。地委副书记张月桂同志,既在家主持全面日常工作,又在岳阳县郭镇公社(乡)办农业试点,真是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他在乡上安了临时简易床铺,有时上午在地委机关开完会后,午饭也不在家吃,马上赶到乡上指导工作或参加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劳动。

    由于地委主要领导同志的言行举止深深地感染了地直机关干部和群众,也出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

    有位女干部从湘潭调到岳阳专区时,马上调派到湘阴县六塘公社参加社教试点工作。当时她已怀有孕,打算做流产手术,但又怕耽误社教工作,只好怀着身孕下农村。后来肚子慢慢地大了起来,走路有些摇摆,搞劳动时弯腰也有困难。但她还要坚持工作或参加劳动,做到吃饭像“斋公”,做事像“长工”,处理问题像“包公”。群众见她这样一心扑在工作上,在思想感情上表示由衷的敬佩和关切!有时在她饭碗里埋个油煎鸡蛋,当她发现时又不好夹出来,最后坚持补交伙食费。

    地区人民医院一名青年骨干医生,大学本科毕业,原已安排在1965年冬结婚,当时被组织上派到岳阳县郭镇公社奇家大队(村)办农业试点(系地委的试点),于是,她只好把婚期推迟,与恋人相约在第二年阳春三月回机关办理婚事。那时,却又恰好是她所在生产队浸种育秧的关键时刻,而且是尼龙育秧试验点,这是农民一年生产收成的希望所在,需要办队干部具体加强管理指导。她又一次坚决服从工作需要,毫无怨言并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把婚事从简安排在工作地点奇家大队廖漆生产队举行。以茶水代喜酒,以香烟糖果代宴会,仅办了一桌筵席招待双方主要亲友,做到了工作与办婚事两不误。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当地群众,大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搞好生产的热情。

    当时专署文教局机关,暂挤住在岳阳师范学校的教室内(即现在的市三中),既是办公室又是临时宿舍,办公用具奇缺,有些是向暂住单位适当借用一点,有些是暂时共用,就这样马虎凑合地过了一段时间。后来有的同志提出建议:在城镇家具商店购买座椅20把,以作办公、开会、接待客人之用,购买单车两部,以作领导开会或办急事之用。按当时价格要花200元钱,由于地委、专署领导的模范带头,身教重于言教的积极影响,我们很快就把原计划作了调整。有的同志还出谋划策,认为座椅还是急需的,但可以舍近求远到公田、月田等小集镇购买便宜的,结果只花60元买了粗犷型藤椅20把,每把只花3元,比原计划节约一半。同时决定把购买单车计划暂时取消。

    还有一件值得回味的事:1964年12月间,省文化局紧急通知,在中南地区文艺会演大会的最后一天,要求各地(市)文化局长参加,除观摩节目外,主要是听取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同志的重要讲话,限时到广州市报到。由于时间仓促,机关的同志与火车站联系购票时,已没有硬卧票了,经交涉后只好为我买了一张软卧票。回岳阳后,专署机关财会室的同志认为按财经制度不能报销,因为软卧票要属副地级以上干部才可报销,后经请示专署领导同意,可以报销硬卧票价,其差额部分由本人负担。这件事看起来虽小,但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时执行财经纪律是很严格的,我也感到心悦诚服。

    不说空话办实事

    岳阳专区从成立起一直到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为止,地委、专署领导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亲自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办好本行业的试点。做到少开会,少办刊物,少发报表,尽量少发号施令,力戒说空话大话,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克服干部队伍中贪图安逸、不求上进等不良现象。当时,我们文教局机关只有16人,后来最多也只有26人(包括事业编制在内)。抽调下基层办点的干部达三分之二以上(包括在地委办点干部),留在机关工作的同志,除办理日常工作和处理紧急事件外,还要参加机关义务劳动(种菜和造林等),真是一个人要顶两个人用,办事效率是非常高的。据我的回忆,突出的办了以下三件实事:

    创办东茅岭小学。当时,地专机关干部大部分是中青年,一般都有1~2个子女读小学。但当时岳阳城关镇只有三所小学,成立岳阳专区后,入学难就成了突出问题,也涉及到干部家属的思想稳定。故此,领导上要求文教行政部门把创建东茅岭小学(今东方红小学)作为第一件大事实事来办,以便干部安居乐业,解除后顾之忧。当时领导上要求快速优质,在4个月内建成就绪,1965年春节后,全部学生入校就读。当时可喜的是由地区筹建处纳入统一安排指挥,文教部门紧密配合实施。那时的办事效率,真是令人佩服。在半个月之内解决了勘测设计定地点的问题;半个月内解决了平地开挖土方问题;两个月之内建好4栋平房和简易生活用房,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教室12间,可容纳学生600多人。在时间安排前后变动交叉的情况下,大约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调配组建好学校领导班子(包括师资队伍),另外还要添置必要的教学设备等。在组建领导班子过程中,经与岳阳县有关党政部门协商研究决定,速战速决点名调配20多名教职工,其中要求党团员占80%以上,每个年级要有骨干教师把关。领导班子成员都要求是共产党员,能吃苦耐劳的带头人。新调任校长许志淼同志,原是城关镇洞庭完小校长(共产党员),自上任以来,在工作要求高、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下,加上家庭有实际困难,当时他家有4个未成年子女,月工资只有44.5元,要维持六口之家,可知何等艰难。但他从不叫苦叫累叫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创办新校期间,没有休过星期天,每天没有在晚上12点钟前睡过觉。在真抓实干的过程中,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精神,终于保证了来年新学期顺利开学。

    扩建创办路口农业中学。当时,正值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教育事业提出“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要求大力培养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劳动者,积极稳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我们文教局迅速抽调由王经文(共产党员、组长)、梁文忠、周佑勋3位同志组成工作组,深入到临湘县路口公社办农业中学试点。该乡原借用一栋民房创办农中,地址在路口火车站的北边,离车站大约有两里多路远,收纳40多个学生。周围住着许多农户,环境嘈杂,既不安宁又不能扩建发展。后经过当地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反复协商,决定在火车站南边建一所新型的农业中学。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专署文教行政部门适当资助,当地负责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大政方针确定后,工作组的同志初到新的地区工作,年轻力壮,意气风发,为了快速优质办好这个试点,克服了种种困难,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和吃苦耐劳精神。有好几次都是傍晚从岳阳动身,搬运或携带一些建筑器材,从岳阳火车站到路口火车站卸下之后,还要搬运四五里路到新建校工地,有时忙到半夜才收工。经过一个冬季,工作组和当地干部教师同舟共济、艰苦奋斗,一所新的农业中学终于建起来了。虽然不是什么高楼大厦,但教学和住宿用房基本得到落实。招生规模由40多人扩大到200多人,开设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课程,如植保、土地、肥料、科学种田等。地区教学仪器站还调拨了一些适应农中教学的设备,很快改善了.办学条件。翌年春季,岳阳地区农业中学现场会在路口召开,有力地推动了全地区农中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当年路口乡出席了全国教育群英会,被评为全国农村教育先进单位。

    办文化俱乐部试点。当时,根据省、地委的指示精神,广泛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重点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着重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树立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爱集体和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培育、丰富农村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地区文教局成立后,抽调政治和业务上都比较得力的干部,组成以童咏芹同志(共产党员)为首的工作组(共3人),深入平江县思村公社(乡)北山大队 (村)办好群众文化俱乐部试点。这是一个在福寿山之麓且农户比较集中的小山村,也是风景秀丽且人文气质淳朴的好地方。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积极开展各项先进性文化教育活动。队队成立了夜校,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学文化科学知识,扫除青壮年中的文盲。以村为单位成立业余剧团,自编自演乡土文艺节目,宣传表扬本地好人好事。特别是地方性的皮影戏深受群众喜爱,有个出了名的《打铜锣》节目,当时演遍了安定全区,弘扬了先进文化,获得了群众的好评。还有民兵操练比武活动和民间武术表演活动、田头地边灵活性读报活动和不固定时间出黑板报及宣传栏等。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参加活动和受教育的人数(包括男女老幼)占全村总人数80%以上,并且持之以恒下去。由于加强了党支部的领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这个得天独厚的山村,造就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敬老爱幼、遵纪守法、热爱共产党、关心国家大事的好风气,从未发生过打架斗殴、偷摸扒窃、封建迷信、赌博嫖娼等不良风气。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逐年得到提高,后来还发现和逐步开发了福寿山矿泉水资源并驰名省内外。

    由于这个山村群众文化俱乐部的事迹突出,影响广泛,在1964年冬,经地区评选、省里批准平江县思村乡北山村党支部书记孔乔生同志为代表,光荣出席湖南省群众文化先代会。

    目前,在全国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回忆起40年前老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严于律己,立党为公,一心为公的精神风貌是多么的高尚! 他(她)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再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勾起了我无穷的回味和发自内心的敬佩。我们过去那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是永远值得学习发扬的,让我们为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