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我在岳阳县粮食局工作的十年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68年11月~1979年1月,我在岳阳县粮食局工作。 1969年1月16日 ,岳阳县精简机构,将隶属县供销社管理的棉麻经营部划归县粮食部门,成立岳阳县粮食棉油生产革命委员会,由我任主任,彭信义、郑根良、彭国光任副主任。到 1973年7月23日 ,经中共岳阳县委批准,成立中共岳阳县粮食局委员会,由11人组成,我任党委书记兼局长,夏国康任副书记兼副局长。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作为全县抓粮食工作的主管职能部门,粮食部门的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一道,做了很多扎实工作。

    支持农业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只有农业发展,粮食增加,粮食工作才好做,才主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一方面组织干部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调运粮食优良品种,在全县13个粮站保证及时供应.“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业,在贯彻 “自繁、自选、自立、自用”的“四自”方针基础上,积极做好粮油种子的收购、调拨、调剂供应工作。1971~1975年,全县组织调进种子901万斤,年均调进180万斤;收购种子4270万斤,供应各类种子4227万斤,年均供应845万多斤,1972年,粮食部门抽调118名干部职工,自带钢筛等工具上门服务,帮助980个生产队选购种子392万斤,组织651个生产队调配种子141万斤。筻口区粮站除按照“四自”方针帮助生产队提纯种子、调配供应外,三年来组织调拨供应了良种500多万斤,促进了全区连续四年粮食亩产超千斤,全县粮食部门还配合农技部门与生产队签订种子收购合同。做到单收、单晒、单存,帮助1700个生产队提纯种子736万斤,共收购粮油种子1760万斤。同时抽出26名干部到四川省13个县调进良种56万斤。在湖北省调进油莎豆子种3万斤。在叙浦县调进青皮豆5万斤。全县共供应粮油种籽900万斤,促进了全县粮油生产的大发展。在粮油种子供应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 1973年5月,毛田区粮站相思粮点,干部不负责任,错误地将早稻种子作为晚稻种子供应6000多斤给农民,造成14个生产队部分农民严重减产,通过核实,赔偿了农民的全部损失。另一方面,由粮食局领导带队,抽调强有力的干部深入基层办点。由我带队的,有周文黄、陈吉林、何孝生、余自飞等同志,分别在荣湾的荣站大队,郭镇的奇家、麻布、仓田大队和毛田的英桥大队先后办点4年。同时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别在黄秀、杨林、广兴、渭洞、荣湾等地办了6个油粮基地点。如广兴洲区属于湖区,适合种植芝麻,我们采取定面积、定质量、定任务、定奖惩等办法,逐队签订合同,扩种1.5万亩芝麻,促进了油料生产的发展。黄沙区是丘陵区,适合种植花生,我们大力引进优质种子,请技术人员指导,从1975年起,由每年播种花生4000多亩发展到8000多亩。荣湾区田土各半,适合多种经营,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粮食部门调进良种,利用旱地种植棉花1.5万亩、油菜3万亩,取得粮油生产大丰收。筻口区田多土少,地势平坦,阳光充足,我们组织大力推广稻、菜、油三熟制,取得粮油双丰收。在搞好草本油料种植的同时,还重点抓木本油料的生产,全县有新老油茶林10多万亩,其中老油茶林5.6万亩。我们从1974年起,在全县10个公社建立油茶场,营造新油茶8200亩,部分大队实现连片经营,对老油茶普遍进行复垦更新。全县先后投放粮油生产培植资金21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资金,有力地促进了粮油生产的发展。全县到1978年共发展油料生产基地184处,产油 4万多担,比1969年增加1.81倍,贡献国家的比60年代平均增加3倍多。由于粮食部门支农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工作重点比较突出,全县粮油生产取得好收成,粮食产量由1968年的45950余万斤增至1978年69790万斤,油料由21981担增至47046担。

落实购销政策 1971年11月,中央下达粮食征购一定五年不变的通知,我们认真组织干部下乡宣传落实政策,切实做到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做到国家收购数量适当增加,集体储备逐步增多,社员生活有所改善,绝对不购过头粮。根据这一要求,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全县有征购任务的5678个生产队中,对于国家投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而且今后粮食生产潜力较大的3981个生产队调增了任务2267万斤。对国家基本建设占地过多、负担过重、自然条件差且在短期内又无法改变的1052个生产队,调减了任务747万斤。有645个生产队保持原定任务不变。由于认真落实党的粮油购销政策,实事求是地合理落实粮油购销任务,广大农民交粮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全县国家粮食收购任务由1969年的9105万斤增至1975年的10625万斤,油料收购任务由 1969年的6080担增至1975的8870担,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粮油收购任务。在完成国家粮油收购任务的同时,对全县城镇非农业人口、经营林业和经济作物地区的缺粮人口及工商行业、水上船队和受灾地区的缺粮人口,都按照党的政策,实行粮油销售,保证缺粮地区人民的吃饭不用愁,生活得到了保障。

宣传“备战备荒”在宣传落实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指示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狠抓粮食储备工作,做到20年内社员家庭储粮分别达到能吃3个月、半年乃至一年,提倡国家、集体、个人多层次储备粮食,把农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为抗灾备战、长期安定人民生产生活、稳定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资基础。我们先后在甘田的五星大队,许市的临江大队,云山的谢家大队以及杨林公社抓了几个储粮典型,召开全县储粮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推动和促进了全县的储粮工作。全县储粮由1969年的800多万斤增加到1978年的8000多万斤。

抓好粮油保管 为了确保储粮安全,当时中央提出“防重于治”的保粮工作方针和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我们在全县组织粮食仓库大普查,在检查中发现粮食保管工作上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粮食霉变生虫现象较严重。如小港直属粮库新入库的1300万斤粮食发生虫害,每公斤密度达到500只,造成严重危害。二是粮食库存底细不清,缺乏管理制度。筻口乡游港社13队种子粮存放零散,且无标志,品种难以分清,不能作种只能食用。三是安全防范措施不牢。1971年7月,小港粮库因违反规定,把汽油、煤油与备用器材混装在同一仓库内,保管员晚上值班,将汽油误作煤油灯照明,引起火灾,烧毁仓库1栋及其它器材物资,共受经济损失4万多元。郭镇乡茅粟村储粮4万多斤,9月7日发生大火烧毁房屋两间,烧掉部分粮食,造成严重损失。为了保管好粮食不受损失,全县培训公社、大队、生产队保管人员 836人次,开展群众性的保粮运动,促进了全县粮油保管工作,杜绝了粮食浪费。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全县存粮3亿斤以上的粮库,每年组织力量进行检查,按照全面防治、重点消灭、因地制宜、土洋结合的办法,开展“四无”粮仓活动,即粮油无虫害、无霉变、无损耗、无盗窃。全县粮食保管取得巨大成效,粮食浪费现象得到基本控制。1970~1978年多次受到省、地粮食部门的表扬。

提倡增产节约 粮食企业家大业大,要在粮油商品流通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费用开支,努力增产节约,为国家积累资金。为了搞好粮油产品深加工,在全县粮食系统逐步建成粮油加工厂13个,榨油厂7个,面粉加工厂1个,面条加工厂8个,每年实际加工粮油产品达3万吨以上,通过加工增值,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同时,加强粮食企业的费用管理。1969年10月,粮食局对1961年以前的农村社队欠粮食部门的赊销款、预付款、预购资金三项欠款30多万元,经过认真清理核实,全部予以冲免,堵塞各种漏洞。1977年6月,全县粮食系统开展清仓盘库,查出全县共短少粮食库存13万斤,公款8000余元,麻袋5万多条,铁桶36个,粮票 1.4万斤,有2个粮点被盗现金3400元,进货证3本,冒领粮食2万多斤。上述案件查实后,及时进行处理,为国家挽回了损失。1977年8月,公田区粮站大塅粮点查获黄岸公社大洲大队农民何道保从1976年8月25日至1977年8月12日,先后三次作案,盗窃大塅粮点、接收湾头粮点跨界交粮凭证5页,开具交售国家仓库粮食35782斤,除15782斤被及时发现追回外,实际冒领国家粮食2万斤,何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审查,为国家挽回了损失,节约了开支,受到中央粮食部门的表彰。1970年11月,国家粮食部在县粮食局召开全国粮食系统财贸工作现场会。我县粮食局于1974年10月出席湖南省财贸系统先进代表大会,受到湖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