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武光同志与湘北三大文化建设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忆建设学院、《建设报》、建设文工团的创建

          

    1949年3月,晋中解放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响应中央“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在区党委书记武光、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周小舟、行署主任牛荫冠等率领下,离开山西,踏上南下征途。 6月15日 ,行军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时,新组建的湖南省委对南下入湘干部进行整编。正式组建中共长沙地委、长沙专员公署和所辖临湘、岳阳、平江、湘阴、长沙、湘潭、浏阳、醴陵等8县的领导班子,武光任地委书记(湖南省委委员),罗其南(平江惨案幸存者)任副书记,专员张干承。全区干部共1744人,以晋中区南下干部为主,占82%。其余315人来自华北大学、华北革大、中原大学、华中支前司令部、解放军转为地方工作的干部等方面。上述为数不多的干部(包括勤杂人员)在地专机关安排532人,其余分配在各县。临湘县90人,岳阳县126人,平江县133人,湘阴县159人,浏阳县162人,醴陵县119人,湘潭县 212人,长沙县217人。

长沙专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交通方便,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同时又是中央领导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等同志的故乡,中南局将长沙专区列为开展新区工作的重点。地委领导都感到肩上的担子既光荣,又艰巨。

 新设立的长沙专区是国民党丢下的烂摊子,工作繁重,百废待兴。除了抓好接管政权,安定民心,肃清匪特,恢复生产,关注民生等工作外,还要为将来入湘和过境到两广、大西南数十万解放军筹措粮款,搞好其他后勤支援。要完成上述任务,把毛主席故乡的工作办好,武光同志和地委其他领导认识到将来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干部不足,就及早提出了创办长沙专区干部学校的主张,并从南下干部中选拔一批文化水平较高、政治素养较好的同志到学校任教。武光兼任学校政委,地委副书记罗其南任校长。

    6月下旬从南京到汉口难忘的7 天7晚的长江航行中(因躲避蒋介石飞机轰炸),武光同志反复学习思考了七届二中全会的文件,根据“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对工农业生产进行全面建设”的精神,萌发了以“建设”为名,创建建设学院、《建设报》、建设文工团的念头。 6月28日 到达汉口后,地、县都积极开展入湘准备工作,在武光同志提议下,地委将巩县定名的长沙专区干部学校改名为湘北建设学院,并印了招生广告。

7月20日 ,岳阳和平解放。23日,武光同志率地专机关和岳阳县南下干部离开汉口,沿粤汉铁路,日夜兼程,于25日下午进入岳阳县城关。中共长沙地委、长沙专员公署因湘潭尚未解放,暂设在岳阳城关翰林街“和园”办公。

湘北建设学院设在原国立十一中学(现岳阳市一中)。招生地点设在乾明寺原岳郡联立师范学校。7月26日,在学校门口贴出招生广告。同时,地委还组织一批地下党员分赴平江、临湘、湘阴和岳阳乡镇宣传、张贴招生广告。在地委高度重视和校务人员积极努力下,很快就吸引了近千名有志青年前来报考,投身革命(正式入学登记的900人)。学校分设7个队(班),分住于原国立十一中、岳郡联师、湖滨中学和原国民党岳阳专员公署驻地王家祠堂。8月18日,湘北建设学院第一期学员在校本部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地委主要领导武光、罗其南、张干承出席大会并讲了话。

湘北地区知识青年积极踊跃报考建设学院的情况,使武光同志看到了解决干部紧缺的希望和前景。8月9日,湘潭和平解放。武光同志又着手准备地专机关搬迁湘潭和湘北建设学院在湘潭开办第二期等事宜。并请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当时,衡宝战役正在激烈进行,进驻湘潭的第四野战军四十九军军部尚未到达伍家花园。湘潭城乡社会治安状况相当混乱。为了争取时间,武光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在岳阳参加湘北建设学院开学典礼的第二天,即8月19日,就率石敬野、刘源等同志乘小船溯湘江南下抵达湘潭。在湘潭县委书记刘旭、县长杨第甫和地下党员阳光、刘知白等陪同下,考察了地专机关和湘北建设学院、《建设报》、建设文工团的驻地。8月29日,湘北建设学院随同地专机关由岳阳迁至湘潭。新址在原湘潭简易师范(文庙)内,并在岳阳设立分院。

为加强对湘北建设学院的领导,除武光、罗其南继续兼任政委、校长外,校务人员也由46人增加到167人,其中办校骨干有石敬野(后任文化部负责人)、王治国(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刘庆祥(后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孙天彪(后任省农机局局长)、吴占魁(后任株洲市委书记)等。8月底,学院组织人员到长沙、浏阳、醴陵等地张贴招生广告。9月1日起,又连续在创刊不久的《新湖南报》刊登招生广告。10月5日,972名学员参加湘北建设学院第二期开学典礼,武光同志出席大会,并作了题为《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地委非常重视提高学员的培训质量,专员张干承、副专员樊雨生、宣传部长张云、组织部长赵鹏飞、秘书长郭固邦等也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来学院授课。

1949 年8月~1951年9月,湘北建设学院(后改为湘潭地委党校)共办7期,共培养干部8098人。其中青年知识分子干部3146人,轮训在职干部3949 人,轮训基层党员733人。除满足专区各县干部需要外,还向省级机关单位、其他地市和部队输送干部500多人。湘北建设学院赴朝参战的200多名学员中,有一批在与美国侵略者浴血奋战中英勇献身。分配在境内参加筹粮支前、清剿匪特、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民主建政、恢复生产等工作中的学员,绝大多数政治立场坚定,工作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能与贫雇农打成一片,还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各级党组织与群众的赞扬。有的学员在对敌斗争中,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在震惊湖南的岳阳“四三惨案”烈士中,区青年干事谭子贵就是来自湘北建设学院的学员。经过长期工作锻炼与斗争考验,还有一批学员走上了中高级领导岗位,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人们在回首当年革命历程时,都说湘北建设学院是建国初期长沙地委培养干部的摇篮!

    建设文工团创建于1949年9月,武光同志通过时任湘潭县文教接管组组长的石敬野,把地下党员、参加文教接管代表萧向阳和刘大文找去,委托他俩负责招收文艺工作团团员。并拨款5万元(旧人民币)做招生、考试经费。同时,拍电报给岳阳湘北建设学院,要具有文艺工作经验的学员89人。队主任关键同志立即来湘潭,并指示从建设学院学员中物色适合做文艺工作的若干名学员一道赴湘潭。几天后,关键同志(后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副院长)带着20多名学员与萧向阳招收的 20名文工团员在湘潭会师。武光同志又通过省委,从华北革大南下工作团挑选了一批具有文艺才华的同志到文工团来,三路人员共80人。并选定三义井老君殿为文工团驻地。后来又建一个建设电影院,做演出基地。

建设文工团创建后,武光同志十分关注上演剧目的效果。有时他前往剧场观看彩排,工作忙时,就要在地委办公室工作的隋醒等人去观看排练,然后回来向他汇报。他还经常邀请关键、萧向阳等来办公室研究、讨论文工团的工作。1949年9月下旬~1952年6月30日,建设文工团共上演大小剧目30多个,其中有解放区编写的剧本《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兄妹开荒》、《小放牛》等,编剧人员还根据平江、浏阳等革命老根据地的革命斗争题材,编写《红花尖》、《柴山恨》、《梅三嫂》、《谁养活谁》、《潘德生分田》、《新二村》、《民兵》等歌剧20多个。这些剧目的演出,对打击敌人,教育群众,鼓舞人心,推动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1950年冬,建设文工团湘潭分团为集训的土改工作队员演出新排的歌剧《白毛女》,由于白毛女的主题、情节与土改斗争密切相关,演出效果极好,当演到黄世仁、穆仁智带着家丁上门逼债,杨白劳苦苦哀求,穆仁智抢走喜儿时,台下的土改队员群情激奋,“打倒地主黄世仁”的口号连天,一名土改队员冲上台揪住扮演穆仁智的演员当胸一拳,将他打倒在地。接着,又有几名土改队员也相继冲到台边,在这紧急关头,坐在前排观看演出的湘潭县委书记华国锋站起来急步上前,挡住了将要冲上台的土改队员,并大声疾呼:“同志们,这是在演戏!”才制止了这场风波。这反映了建设文工团演员演出的成功。

《建设报》是武光同志1949年8月下旬抵达湘潭后开始筹建的。房屋、机器、设备从《湘潭民报》接收过来,人员来自原《湘潭民报》、醴陵地下党党员和华北大学南下学生。武光同志对办报很热心,除亲自参与创建外,还请毛泽东主席为故乡新创刊的报纸提报名。《建设报》创刊初期,武光同志对每期的清样都要审阅,有时还为报纸撰写“社论”。如《论工作的主动性与完成任务的才能》就是武光同志撰写的,对教育、帮助干部提高领导水平,增长才干,起了很好的作用,许多同志至今记忆犹新。1949年10月1日创刊,至1956年2月28日终刊,《建设报》共出刊1405期。

《建设报》创刊后,大量报道了湘北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筹粮支前、清匪反霸、双减土改、抗美援朝、生产建设的成就、经验和问题,歌颂了群众改天换地,英勇斗争的业迹,对教育人民、指导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建设报》的发行量居全省各地区报纸之首。办报质量在省内及全国地级报纸中也小有名气。1955年,越南共产党机关报还派代表来《建设报》社参观、考察。

湘北建设学院、建设文工团、《建设报》是解放初期在湘北大地上深受群众喜爱的3朵绚丽的鲜花,而武光同志则是培育这三朵花付出最多的园丁。50年来,他虽然离开了湖南,但仍关心挂念着湘北的工作和3个“建设”圈里的学生和晚辈,并与大家保持着联系和交往。1990年,他从北京写信给原建设文工团一名普通演员黎健,信中深情地写道:回忆战斗的年华,颇生情趣,引人心欢。看现在,也不宜伤逝。伤逝则伤身消志。愿奉七言四句,以慰暮年而鼓斗志——

老骥壮志期千里,不想夕阳只奋蹄。

何惧道远路坎坷;余力未尽奔不息。

武光同志现年93岁,抗战前参加革命,1952年调离湘潭后,曾在粤西区党委、新疆自治区党委、北京航空学院担任主要领导,离休前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我们谨以此文向武光同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