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董志文在临湘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71 年1月,董志文同志担任平江县委书记,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从机关到乡村,派性严重,思想混乱,百废待举。在那段不平凡的日子里,我正在县委办公室搞秘书资料工作,经常跟董书记下乡,或给县委常委会议作记录,对董书记的工作情况可谓一目了然。虽然时隔30多年了,许多生动的事例至今仍历历在目,恍如昨天。

“脚板底下出智慧”

    董志文同志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深入实际,了解实情。他经常说,“脚板底下出智慧”。新县委一成立,他立即带领县委一班人,步行50多公里,先后到5个公社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了解干部、群众的思想和生产、生活情况。1971年除夕的头一天下午,新县委全体成员从陆城公社出发,步行30多里,直到24时才赶到五里公社小源大队。虽然大家十分疲劳,但实现了与群众共度除夕的愿望,仍精神振奋,欢声笑语不断。干部群众看到新县委成员如此艰苦深入,联系群众,深受鼓舞。此后,以步代车,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全县上下便逐步形成一种自觉风气。

    那时,县委机关虽然也有一台旧吉普车,但董书记极少用它,他经常下乡,基本上是用两条腿走遍了临湘的山山水水。当时临湘有23个公社和农场,我陪他步行走过的就有19个,其余的公社也由其他同志陪同走到了。在我陪他下乡的过程中,有3次都是两个人在黑夜走了几里路之后才赶到目的地的。还有两次因为天太黑,又摸不清路,只好随便在路边找户人家住下,第二天再赶路。有天下午,我俩从江南公社出发,沿着冶湖大堤直往陆城公社,出发时是阴天,没走多远即下起小雨,并刮起了北风,冻得我们直打哆嗦,加之泥泞路滑,行走十分困难。但他仍坚持步行10多公里,赶到了陆城公社。衣服淋得透湿的董书记,感冒发烧,病倒了。

    董书记原本多在山区工作,对湖区防汛抢险很不熟悉。通过实地察看江南垸、同德垸、陆城垸及中山湖垸,他深深感到防汛抢险直接关系到临湘湖区十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关系全局的大事,因而在工作部署上突出重点,作了周到的安排,确保了堤垸的安全。又如,他多次到长源大队和宋洞大队实地调查研究,鼓励这里的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取得了出色成绩,就在全县大力开展学长源、学宋洞的活动,以点带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工作。

按实绩用人

    董书记在临湘工作期间,能够迅速打开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根据工作实绩选拔干部。他每到一地,看到生产发展,山河变样,就特别注意将那些创造了工作实绩的干部选拔上来。这里面,既有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也有老当益壮的年纪较大的干部;既有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也有吃农村粮的大队干部。这样,在干部队伍中造成凭真才实学吃饭,靠工作实绩上升的竞争局面。

    记得我陪他下乡到白羊田公社宋洞大队,上午,支部书记廖光祖带着董书记看了他们新开的茶园、新办的林场,又介绍了他们科学种田夺高产的情况,董书记深感这位支部书记很不错。下午,我们赶到公社,正碰上公社筹备召开党代会,选举新的党委班子。董书记当即询问:廖光祖是不是新的党委会成员?当时的党委负责人汇报说不是的。其理由是有人反映他的思想右倾,有的人又说他骄傲自满,还有的说他父亲参加了“万朝社”,历史上有问题等等。董书记听后,立即明确指出:思想右倾的人能带领群众开垦茶园和办林场吗?能科学种田夺高产吗?能把一个单位搞得这么好吗?有的人自己搞不出名堂,就说人家骄傲自满。至于“万朝社”,初步查清是一个迎接解放的组织,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再说,县委号召全县学宋洞,宋洞的支部书记连党委会都不能参加,人家怎么学?支部书记又怎么昂头挺胸带领群众大干快上?在董书记的批评教育下,公社党委主要负责人当即表示做好工作,推荐廖光祖参加新的党委会。为慎重起见,董志文同志又立即给县委组织部负责人打电话,请他分别征求县委常委的意见后转告白羊田公社党委。就这样,在董书记的大力举荐下,宋洞大队支部书记终于参加了白羊田公社党委会,工作一直干得很出色。

    其实,按工作实绩选拔干部,在今天也强调得十分突出。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那么容易。因为要在使用干部的问题上公道正派,领导者必须以事业为重,出以公心。在董书记身边,送礼拉关系、走后门是没有一点市场的。可以说,他对这类行为十分厌恶。他看干部,包括经常在身边的工作人员,首先看你工作表现怎么样,而不是看你对他自己态度如何。对那些工作有能力、但敢于向他直言的干部他都能委以重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敢于为干部在工作上排忧解难,选拔任用那些有能力的干部。有一次,正值早春,我陪他下乡到长安公社水井大队,看到那个大队的办队干部赤脚草鞋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操心办实事,那年在严重干旱、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水井大队仍增产2.5万多公斤粮食。董书记在第二天了解到,这位干部原本是公社党委成员,“文化大革命”中也不搞派性,一直是老老实实抓革命,促生产,就因为解放初期参军时想家跑回来过,一直背着“逃兵”的罪名而未能参加新的党委会。根据这位干部的德、勤、能、绩,董书记又力举同意他进了党委班子。有一位公社干部,工作积极肯干,也很有工作魄力,但喜欢直言。有次,他听说要提拔另一名干部当副社长,就直言不讳地说:“与其让他当副社长,不如让我当。”因为这位准备提为副社长的干部工作不深入群众,专搞吃吃喝喝,办一个队就垮一个队。后来,一些人就用这句话说他骄傲自满,“伸手要官” 云云。董书记听了这些说法后,即要组织部门的同志下去深入调查,究竟这个干部工作能力如何?当了解到这位干部确实工作有能力,群众也反映工作踏实,于是通过组织提名将这名干部选拔为副社长。经过工作锻炼,以后调到全县土地面积最大的江南公社任党委书记。结果,这位同志在一把手的岗位上,也干得很不错,使江南公社成了全县粮棉油贡献最大的公社。

家住“幼儿园”

    董志文同志在临湘工作时深受干部群众拥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严于律己。尽管他是县委一把手,而且有很高的威信,但他对自己、对家属子女各方面要求都十分严格,从不搞什么特殊化。他举家迁来临湘后,就住在一个废弃了的旧幼儿园的几间平房内,同一般干部毫无区别。他的爱人在平江县当过副县长,到临湘后只担任一个小工厂的党支部书记。组织部门曾多次提出要给她落实政策,至少到局里安排一个职位,董志文同志从全局考虑,仍坚持让她在工厂工作。她女儿十五六岁,暑假期间本应在家休息,却动员她到农村去支援双抢。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双抢任务又十分繁重,头顶烈日,脚踏污泥,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但她硬是坚持干到开学时才回机关。看到小董英回来时又黑又瘦,机关干部无不为董书记严格要求子女的精神所感动。

    董志文同志不仅对亲属要求十分严格,自己为人处事也坚持严要求。工作取得了成绩,他首先归功于集体领导和一线工作的同志;出了差错,他总是自己主动承担责任,从不争功诿过。有次县委召开广播电话会,要求全体机关干部收听。因为会议内容较多,加之有地委负责同志在临湘指导工作,也在会上讲了话,结果会议比预定时间延长了一个多小时。待会议结束,他陪地委领导到食堂就餐时,发现机关干部已吃过午饭走了。地委负责同志见此情形也颇有微词。董志文同志当即通知机关干部下午开会,整顿机关作风。开始,许多干部都以为董书记会大发脾气,将大家训斥一通,哪知会议开始,董志文同志不批评大家,而是首先作自我批评。讲自己事先考虑不周密,会议内容安排太多,时间拖得太久,加之事先强调不够所以才出现今天会冒开完就散场吃饭的现象。这样一来许多事先离场吃饭的同志更是十分惭愧,都诚恳地进行了自我批评。从这件事以后,县委机关作风为之一振。凡是县委布置的工作,大至抗洪抢险,小至打扫卫生,都是雷厉风行。

    正因为董志文同志严于律己,所以在他的身上有一股凛然正气。虽然他从不随便训人,但遇到重大原则问题,也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在县委决定筹建中山湖农场时,与中山湖毗邻的定湖公社党委负责人开始态度不鲜明,配合不好,董志文同志立即给这位负责人打电话,问他对县委新建中山湖农场的决定是支持还是不支持?董书记的严厉态度对这位同志震动很大。此后,他一改过去的消极态度,从各方面支持农场的筹建工作,使中山湖农场在短期就顺利建成。

    董志文同志在临湘的出色工作,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1972年后,他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被组织上安排担任岳阳地委书记以后又提任过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重要工作。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在临湘工作的许多感人事例仍然在干部群众中传为佳话。

 

(作者系岳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