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岳阳生猪产业化进程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07 12:00

   岳阳养猪历史悠久,一直为“六畜之首”。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有每个农户养一头猪的习惯。1949年全市出栏生猪仅15.5万头,人均仅 0.11头,1978年,全市出栏生猪125.27万头,人均0.4头。2008年,全市出栏生猪713万头,人均达1.6头。出栏分别是1949年和 1978年的46倍和5.7倍。养猪产值85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70%,占农业总产值的28%。全市生猪出栏量连续13年在全省排名第三位,生猪生产已经成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

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岳阳生猪生产的发展有起有伏。1950~1957年,畜牧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疫病流行,迅速恢复畜牧业生产是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的首要任务。当时,生猪生产采取“私养公助”的政策,养猪业开始出现新局面。6年中存栏猪年均增长5.1万头,出栏猪每年增长2.1万头。 1957年底,出栏生猪达到31.18万头,存栏生猪达到59.04万头。

    1958~1961年的大跃进时期,由于“共产风”、“瞎指挥”的错误,不顾主客观条件,把社员的猪收归集体,大办“集体猪场”,取消社员家庭养猪,加上农业严重减产,饲料奇缺,4年中,出栏肥猪均年减少4.3万头,年均递减13.8%。1961年底,生猪出栏下降到13.77万头。

    1963年5月,中央通过调查研究,发出《党内紧急指示信》,提出“公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员家庭养猪的积极性。1965 年,出栏肥猪达到58.82万头,比1961增加45.05万头,年均增加9万头,增长65%。岳阳养猪业出现新高潮。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牧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况,畜牧部门的工作无法维持;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工作一度几乎停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措施得不到落实;极“左”错误又在许多地方泛滥。这一时期,由于强调集体养猪而忽视家庭养猪,甚至把社员家庭养猪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束缚社员手脚,导致养猪再次出现下降的局面。1970年,湖南省委采取措施,制定《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见》,并明确规定鼓励社员养猪的“划饲料地,补饲料粮,粮肥挂钩,返销油肉”等政策。很快扭转局面,出现年年增长的好势头,至1978年,出栏肥猪125.27万头,是1965年的2.13倍。

    改革开放以后(1979~2008),岳阳生猪生产迈入“快车道”,处于高速发展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定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思想,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同时,对发展畜牧业的政策作重大调整,明确提出“继续鼓励社员家庭养猪,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的政策措施,把鼓励社员家庭养猪放在首位,并扶持农民养大牲畜,数量不限,给农民决定饲养畜种类和数量的自主权。198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屠宰税用于畜牧业生产”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制定相关《细则》。随着这些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带来生猪生产的高速发展,1984年,出栏生猪比1983年增加 27.51万头,增长15.25%。

    1985年,中央取消生猪派购,在所有农产品中率先放开生猪价格的决定,使农民吃了“定心丸”。由于多方位养殖、多渠道经营、多层次配方,农民饲养的生猪变成了商品,实现了产品价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养猪业已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即养猪生产由传统分散的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式转变;养猪业经济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商品养猪业由产供销分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1979~200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由9.13万吨增至53.38万吨,增长4.85倍;出栏肉猪由125.27万头增至713万头,增长4.69倍,告别了“肉票”时代。

    60年生猪生产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有好的政策措施,生猪生产发展就有方向;背离客观实际,生猪生产就会停滞不前。

(二)

    岳阳市生猪产业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是在产供销、贸科农一体化的经营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商品经济不断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规模养殖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全市养猪业从千家万户养猪散养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养猪模式转变。1972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到君山农场考察时指出:“养猪要摆脱小农经济状况,这样小打小闹不行,要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形成大气候。你们国营农场要起带头示范作用,建议你们办一个万头猪场。”在他的支持下,君山生猪产业化规模已成雏形,而且现在还在发挥作用。据统计,2008年,全市规模养猪户20377户,占全市总农户的1.4%,规模养猪户共存栏生猪109万头,户均存栏53头,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的大户14017户,出栏100头以上的大户5760户,出栏500头以上的大户545户,出栏1000头以上的大户55户;出栏1万头以上的专业村15个,出栏10万头以上的养猪协会3个。

    科技贡献率稳步上升。可概括为“四高一低”:出栏率高,2008年,规模养猪户出栏率达到250%,比10年前生猪出栏率170%提高80个百分点,接近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水平。良种猪比重逐年提高,生猪杂交改良率已达95%以上,出栏猪的瘦肉率均在50%以上,一头良种猪纯利润较本地猪高出 100~200元左右。繁殖率高,据调查,规模养猪户所养的母猪年均产仔2.3胎,年均提供活仔猪20头,比零星散养的分别增加0.3胎和3头,仔猪存活率达98%以上。饲料报酬高,育肥猪的肉料比由1:4提高到1:2.8~3,日增重由600克提高到750克,饲养周期由5个月缩短到4个多月。死亡率低,生猪死亡率控制在2%以内。

    良繁体系趋向完善。目前,全市有种猪场15个,经省、市畜牧主管部门验收发证。按隶属关系划分,畜牧部门直管的4个,监狱系统的1个,股份制经济的有9 个,台商外资企业1个。屈原凤凰山种猪场依靠科技,加大投入,服务全市,每年供种能力3万头,成为全省重点种猪场基地。正虹兴农原种猪扩繁场,还安装了先进的电脑监控体系,实现电脑化管理。2008年,全市种猪场存栏基础母猪7500头、公猪350头,年供种能力达到5万头,去年向社会提供纯种母猪 5500头、种公猪2760头、长大杂母猪41740头。全市现有生猪人工授精站和种公猪供精站176个,种猪场都比较规范地配套种猪限位栏、配种栏、产仔舍、保育栏,共有栏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办公房屋2.6万平方米,饲料地190公顷,设置疾病诊断室、种猪测定舍和必要的防疫治疗器械,保障了生猪发展安全。

    产业化体制已初具规模。全市先后共建省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6个,平江县、汨罗市、湘阴县、岳阳县被列入全国生猪出栏过百万头的生猪生产百强县,平江、汨罗、湘阴、岳阳、华容、屈原等6县(市、区)被列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对象。并已形成屈原管理区、汨罗市、岳阳县、临湘市京珠高速沿线和京广线为重点的生猪生产区。如屈原管理区人均出栏生猪10.8头,生猪产值3.78亿元,生猪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71%,农民从生猪养殖中获利人均2160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产业化形成,加快了商品生产步伐,保障了城镇商品供应,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

    饲料工业迅速发展。30多年来,全市饲料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50多家,饲料经营企业3000余家,饲料总产量超过250万吨,饲料工业产值62亿元,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3%和44%。湖南6家全国饲料百强企业,岳阳占了5家。正虹、岳泰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岳阳饲料”品牌享誉省内外,饲料经营、销售网点遍布全市城乡的各个角落,有的还走出了岳阳,走遍了全国。配合饲料的广泛应用,为全市生猪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优势。

    流通渠道活跃畅通。全市每年外销生猪占出栏猪总数的50%左右,目前,全市组建的生猪购销公司有80多家,生猪贩运户200多家,正虹兴农公司每年外销生猪50万头以上。大小车辆2000多台从事营销工作。据统计,调往外省的生猪达到250万头,其中广东市场占48.5%,汕头、汕尾、虎门市场占 26.5%,深圳市场占16%,香港市场占4.5%,上海、广西、江西及其他市场占4.5%。当前,切实把握沿海发达地区退出养殖业的机遇,寻找更多的对接目标,建立更多的产销对接基地,缓解生猪压栏的现象。

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为保护能繁母猪的生产力,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场(户)给予补贴,2007年每头50元,2008年每头100元,同时实行能繁母猪保险,每头保费60元,保费政府负担80%,农户负担20%。两年国家共补助4900万元。2007年和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汨罗市、岳阳县、平江县、湘阴县、华容县、屈原管理区享受调出大县奖励政策,两年国家共奖励资金8438万元。2007年和2008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改扩建,全市有17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享受扶持政策,两年国家共扶持 4500万元。2007年,中央财政对岳阳县明淑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汨罗市桃林镇新成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给予扶持,共100万元。岳阳县、华容县被纳入国家生猪良种补贴扶持对象,对达到标准的国家给予贴息贷款和项目投入。

 

    (作者分别系岳阳市畜牧水产局局长、副局长、畜牧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