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岳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07 12:00

(一)

    1949年底,境内(即岳阳市行政区域范围以内)湘阴、平江、岳阳、临湘、华容五县先后成立县委,共建基层党支部68个,其中机关党支部39个,农业党支部28个,文教党支部1个。1952底,新建基层党委27个,党支部增至466个,支部数比1949年增长近7倍。这说明基层党组织在历时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核心领导作用。

    1953年6月,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这一任务,1953年至1956年底,境内基层党委增至61个,建立党总支部146个,党支部增至3059个。从此,各行政机关和农业、工业、商业、文教卫生、交通、金融等战线都有了党的基层组织。

    1964年7月,经中央批准,建立中共湖南省岳阳地方委员会。原属中共湘潭地委领导的12个驻岳中央、省属企业的党组织划归中共岳阳地委领导。同时,中共岳阳地委直属机关和地属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也相应建立。1965年底,全区各级各行业中的基层党组织大为增加,共建立基层党委248个、总支部108 个,支部4733个。

    各级党组织在“文化大革命”前期,即1966年5月至1969年2月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基本停止活动。面对当时的混乱局面,现实极需党的组织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因此,1969~1972年,地、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开始对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恢复和建设,至1972年底,全区基层党委恢复至289个,总支部97个,支部5948个。至1976年底,全区基层党委增至325个,总支部128个,支部6826个。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加强各条战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1979年起,对全区241个公社(镇)党委领导班子普遍进行改选,1984年将公社(镇)党委改为乡(镇)党委。1986年1月,经中央批准,撤销岳阳地区建制,实行地、市机构合并,基层组织数量相应增加。这段时间内,根据经济建设发展快、党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市委从实际出发,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作出相应调整:凡有3名正式党员以上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经济联合体以及其他新经济组织,均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3名党员以下的,就近成立联合党小组或编入附近的党小组;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凡有3人以上的,亦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对其他所属国有企业亦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至 1995年底,全市基层党委增至550个,党总支增至524个,党支部增至11179个。

    2008年,由于境内行政区域和管理体制相对稳定,基层组织的数量也同样呈现稳定和匀速发展的状态。2001年,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建整扶贫工作,市、县两级逐年分批分期加大下派干部力度,到基层抓干部作风转变,促经济发展。2001年,有基层党委530 个,党总支726个,党支部10779个,党小组17288个。2005年,有基层党委583个,党总支543个,党支部10721个,党小组11847 个。从这两年的数字看,基层组织是稳步发展的。2005年,党建工作以讲求实效为目标,严肃、认真开展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在109 个正处级单位、5527个基层党组织和166703名党员中,分一、二两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效果较好,基层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健全基层党委班子66 个,调整基层领导班子247个,调整软、懒、散班子72个。乡镇机关作风有较大转变,推行乡镇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全市公开拍卖乡镇公务用车33台。 2008年,有基层党委563个,党总支536个,党支部10602个,党小组11701个。

(二)

    1949年底,境内5个县共有中共党员935人。此后各个时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至2008年底,岳阳市共有党员286108人,是1949年的306倍。

    新中国成立后,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始于1950年春,贯彻中央关于“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结合“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运动,当时主要是从有觉悟的工人、贫雇农、机关干部和出身贫苦的知识分子中吸收符合入党条件的对象入党。1952年底,境内党员增至3488人,为1949年的3.3 倍。

    1953年起,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普遍展开,涌现大批积极分子。遵照中央关于“在巩固的基础上稳步发展,从发展中求得巩固”的指示精神,重点发展各行各业的领导骨干和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优秀知识分子入党。1957年底,党员增至27318人,为1949年的近30倍。

    1958年,因为“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大批新党员。1960年底,境内党员发展到50226人;3年净增党员22908人,增加数占当年党员总数的45.6%。1961~1963年,国民经济处于调整、巩固、充实阶段,发展党员的工作按照省委关于“在农村暂时停止发展”的指示精神,没有发展党员。1964~1965年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放在生产一线和要害部门的薄弱环节及明显缺乏“新鲜血液”的党支部,并注意从青年、妇女、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1965年底,境内党员发展到54610人。

    “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由于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党员发展一度停止。1969~1972年逐步恢复党的组织,发展新党员的工作随之开展,到1976年底,境内党员发展到134075人;比1965年增加79465人,占当年党员总数的59.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党对象的重点是积极吸收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入党,且逐年增加发展比重。1984年底,境内党员发展到166193人。当年发展新党员4737人。1991年后,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的数量保持稳定、适度增长,整体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至1999年底,党员发展到248250人。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党建工作适应新形势、不断积累经验。2001~2008年,每年发展新党员6000~6600人之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2001年起市委组织部提出发展新党员的指导性计划,要求按计划发展。提出“三个80%,一个28%”的新要求。即发展新党员中高中文化、生产一线、35 岁以下的占80%,妇女占28%以上。这样不仅完善了党员结构、提高了党员质量,而且党员数量有较快发展,至2008年全市有党员286108人。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岳阳市(地)、县两级党组织,在湖南省委的具体领导下,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培训基层党组织骨干和党员。这是长期以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1953年始,分县、区举办党员训练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中共“八大”新党章和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1964~1965年,境内以区、社为单位举办党员训练班,集中讲解“党的基本知识”和 “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等课程,轮训农村党支部骨干5213人,占应训人数的76.2%;轮训农村党员13008人,占应训人数的65%。 1973~1977年,以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作为反面教材,对广大党员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以分清大是大非。同期,地、县五七干校分期培训党员干部、农村支部书记2800多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正确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党的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党委也随之不断调整、发展和完善。1978~1984年,为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引导广大党员带头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共培训基层骨干和党员158398人,占应培训的95.6%。

    此后,党的基层骨干和党员的培训工作,不但工作力度加大,而且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变。培训内容,不仅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党建知识,而且加大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如2002年4~12月、全市在大荆农村党员培训基地举办15期农村致富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村支部书记 1646人。这类培训至今没有间断,而且培训内容更丰富,培训对象更广泛。特别是自2003年后,岳阳市逐步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是一项投资浩大、手段先进、受益无穷的工作。如2008年组织实施“百万培训工程”,利用远教平台,采取站点培训,“农博士”、“土专家”现场讲解指导,全年学习培训2.2万多场次,培训农村党员、骨干100万人次。岳阳市建立红星网站,各县(市)、区、场分别建立红星网分站,信息直通各个乡、镇及村、组乃至农户。

    组织专题讲座开展专项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一段时间内较多的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使广大党员较快地提高思想认识。如1986年,全市组织《共产党员在新时期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改革开放》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参加讨论的基层党委人数、党支部委员人数、党员人数都在应参加人数的95%以上。1994年组织开展“争创三强班子,争做五好干部”的活动;1996年全市组织实施“先锋工程”;1998年全市开展“三讲”(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风教育,全市评出10个“三强”班子,32名五好干部,10个先进乡、镇党委,20个“五好”村支部。2002 年,全党开展学习 “三个代表”教育活动;2008年,在基层开展“三级联创”活动,评选一批先进。同时,高标准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成高质量村级场所249个。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聘92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1950年起,境内各级党组织重视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规定党员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汇报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支部、党小组活动基本上每半月、十天进行一次。1954年后,明确提出在基层党支部建立“三会一课”制度,即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每季度开一次支委会和一次支部大会,一至两个月上一次党课。此后,除“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外,这种制度一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三会一课” 制度得到恢复和改进。1990年后,还开展党员活动日、党员骨干交心通气会、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并将这些制度和活动作为实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的考核内容。   

    总结表彰先进。50年代,境内各县开展创“四好”党支部(即政治思想好、生产工作任务完成好、完成任务的工作方法好、各项制度执行好)做“五好”党员(即思想好、生产工作好、团结群众好、除四害讲卫生好、学习好)活动。此后,结合党的中心任务,不断完善优化“创优争先”的内容和方式。各级党委结合“七一” 庆祝活动或社会主义建设大型活动,每年表彰一批先进组织和先进党员。如198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5周年之际,各县(市)、区、场共评选先进党支部1652个、优秀共产党员11138人;上报市委表彰的先进支部98个、优秀共产党员364人。在表彰的同时,还组织先进事迹报告、图片展览、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对广大党员“创先争优”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整顿建设后进党支部。境内各级党委持续不断地对各行各业中的后进党支部进行整顿建设,并把农村中的后进党支部作为整顿建设的重点。1950~1962年各级党组织结合历次整党整风运动整顿后进支部,重点解决党内存在的组织不纯、政策观念淡薄、弄虚作假、强迫命令和贪污浪费等问题,提高党支部战斗力。 1963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后,少数党员思想消极、退坡,各级党委针对这一情况,组织力量到后进基层单位蹲点,解决后进支部的纪律涣散、徇私多占、侵犯群众利益等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委对后进支部的整顿建设抓得更紧,市、县两级设立建整扶贫办公室,加强了工作的计划性、指导性,积累了经验。1997年11 月起,全市连续三年分三批下派2910名党员干部驻村办点,帮助建设好党支部班子,建立完善经营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三年共整顿建设农村党支部1065 个,占全市党支部的34%(其中后进党支部571个,占16.4%)。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中青年党员被提拔到党支部正副职的岗位上,支部班子结构得到优化。以后,持续不断地派建整扶贫工作组下乡到村,定点定人定任务,带资金、带技术下乡,为后进村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举办公益事业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为建设现代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如2008年全市统一组织52个建整扶贫村的支部书记到山东寿先、南山等地参观学习。建整扶贫工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围绕中心任务开展系列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党的基层组织的骨干和党员的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1994~1996年,广泛开展“三学三带”的党员教育活动(即学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党章、学科技文化业务;带头改革开放,带头出色完成生产、工作任务,带头发扬新风尚)。2002年全市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开展“三学、三议、三帮”活动,即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农村政策法规,学习实用技术;议发展,议支部党建,议村务;帮党支部提建议,帮党员致富,帮贫困户脱贫。2006年在城市社区党建中开展“三建两增强”活动,即建党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和增强社区党组织战斗力、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以上这些活动,对健全党组织、教育广大党员、密切党群关系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组织部副处级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