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凤凰台上出凤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78 年仲秋之初。四面环山的“罗内”,一条窄窄的机耕路从上北斗岭的深山里蜿蜒着通向“罗外”。一辆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吃力地奔跑。车厢的前扶手处站着一个胸前挂着一朵大红花、秀秀气气的后生,十七八岁,清癯的面容绽露出欣喜之色。旁边,则是他的父亲,一位典型的山里农民,和他们大队的一个干部。他俩是送这位后生到公社所在地李日秀去乘汽车到岳阳城;再乘火车去北京,到北京工业学院去上大学!

    这个后生名叫毛清奇,他是岳阳县步仙区高中(前身是岳阳县八中)应届毕业生(当时的高中是两年制)。这次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工业学院。因此,他便成了他们两千多号人口的大队,这个穷山僻壤里世世代代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喜讯传来,全大队的干部群众奔走相告,为之欣喜,为之沸腾。大队送了他五元钱的“茶水钱”(这在当时当地可不是小数目),给他戴上了大红花。

    看到这动人的一幕,我,作为毛清奇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止不住激情奔涌,感慨万千。历历在目的往事涌上心来。

    当时我已在这所学校工作了17年。1966年,眼看三年苦日子刚刚过去,学校又似乎面呈勃勃生机的局面,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把这种局面打进了地狱。说什么“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搞什么“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于是,教师们有的被批斗,有的被“下放”种田、烧炭,“接受再教育”;学生,本应上高中、进大学深造的正当权利被剥夺了,他们被迫放下书本,离开教室,先是“大串连”,然后是“到广阔的天地里”去,走“五七指示道路”,去沿袭他们祖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遭遇,愚昧和麻木的闰土式的命运在等待他们。有良知的人们日思夜想:这场“革命”不知要延续到何时才是尽头?!

    终于,“九州生气恃风雷”,随着“四人帮”的倒台,1977年,一个具有历史性转折的年头来了,“科学的春天”来了,小平同志1977年5月24日关于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讲话传遍了大江南北,响彻了万户千家,滋润了神州大地。这时,我和我的同事们真是如沐春风,如尝甘霖。我们马上意识到“臭老九”、“知识无用”即将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抑郁痛苦将改为大有作为。正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时,这时又传来特大喜讯:高考制度即将恢复,被废止11 年之久的高考将在7月重新揭幕!于是人们奔走相告,广大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老三届”以及失学待读的年青人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闻鸡而起,挑灯夜读。终于,“北斗岭下看北斗,凤凰台(这所学校的旧址名曰凤凰台)上出凤凰”。应届毕业生梁德旺(后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四十出头便英年早逝)、敖国光、余喜林等考上本科大学,“老三届”青年龚伯陆高中毕业后,半耕半教(当民办教师),靠微不足道的工分养家糊口。他白天耕教,晚上复习,终于一举考上湘潭大学,现在是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

    我还记得,走出第一堂考试语文科目后,学生告诉我,作文题是 “心中有话向党说”。好!多好的题目!是啊,不仅是广大青年有说不完的心言要对党倾诉,就是我这个受党多年培养教育的普通教员来说,十多年来积压在胸的酸甜苦辣也像启闸的急流奔泻而出。当时年仅28岁的我,挂黑牌,戴高帽,被批斗,被游乡,连我两岁的孩子也未能幸免。我上讲台的权利被剥夺,我的人身自由被限制,被遣到深山里,在霜雪之中砍柴烧炭。也因为失去人身自由而不能及时给生病的小孩治病而痛失爱子(写至此,笔者已是老泪阑干)……

    而今,阴霾散尽是青天。我要向党倾诉的衷言又何止千万!但是,我却一言不发,只有工作,工作,我送走了这一届,又迎来了下一届,我一家五口挤在十多平方米的“项脊轩"中,靠着四十三元伍角的工资维持着半饥不饱的生活。钻研教材,备课,搜肠刮肚地编资料,和学生谈心,到学生家走访。除了吃饭上厕所,全身心扑在教学上。当时的感受真是“只怨时间短,只恨读书少”。大热天,蚊虫叮咬,我双脚泡在桶水之中,双臂缠上毛巾,伏在煤油灯下(大队发的电,22时30分即停)刻写钢板,我的妻子在我身后轻摇蒲扇。每当学生就寝后,我逐个寝室去查看。因为学生勤奋攻读,不少人在床头枕边点一盏小煤油灯夜读。我一则担心他们的健康,又担心发生火灾,便一一把灯吹灭,并再三嘱咐好好睡觉。但刚等我离开,灯又亮了。我想把小灯扔到楼下,但又想到学生大都家贫,只好忍心把灯丢到楼下的沙堆上。当时我们的口号是“只只蚂蚁捉上树”,意思是说要尽全力把每个学生都送出去。我们深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能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知识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知识也能改变一个家庭以至一个人的生活和前途。试想,这些生长在长期闭塞、落后环境中的山里孩子,如果不走出去见世面,长知识,不去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的营养,岂不又是新一代的“闰土”?而现在,党和国家为他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就只有尽一切努力,让他们“金榜题名”,走进高等学府深造,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尽管当时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如此艰苦,工作如此辛劳,没有“加班费”,更没有“奖金”,事实上,我们想都没有想过,有的只是“表扬”,但我们不要表扬,因为这是我们的天职。我们的确在“吃苦”,但这苦中有乐,苦中有甜,苦中有得,苦得其所矣。

    我们的学生,他们身上具有纯朴、善良、勤奋、坚韧的品质,他们拼劲十足,不辞辛劳。“头悬梁,锥刺股”,写笔记,背公式,攻难题,夜以继日,忍饥挨饿,废寝忘食。一个礼拜,只有星期六的下午“放假”,回家拿米(包括“茴丝”——用红薯刨成丝,晒干,这就是当年山民们的半年粮),带腌干菜,霉豆腐、萝卜干,只有咸味没有油。有远道离家10公里的,一个下午,回校时,已是上晚自习的时候。真是难为他们了。

    时代出英才,功夫不负有志人。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秋季高校招生结束了,我所任教的这个班,和毛清奇一起,大部分被大学、中专录取。他们中,现在有的是博士(还带起了研究生),有的是总工程师,有的是专家、人民教师,还有的在中央和省、市级党、政、军部门担任要职。天南地北,各行各业都有他们奋斗的身影。他们正处壮年,正在为国家作贡献,成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同时也改变了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尔后的二十年,笔者一直站在送高考的第一线。有人说我:你送走了那么多的大学生,但你的三个儿女却没有一个上大学,你不觉得愧对儿女么?我说,这也许是一个遗憾,因为我实在无精力去辅导他们,但我却无怨无悔,因为我觉得值得!也有人说我“桃李满天下”,这诚然也是值得欣慰的,但若没有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若没有中国现代化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所描绘的壮美蓝图,若没有“科学的春天”送来的和煦春风,又怎能“凤凰台上出凤凰”?又怎能有这美丽、芬芳和丰硕的“桃李”呢?

值此伟大的新中国六十华诞和恢复高考三十二年之时,笔者感慨万千,写下此文以志庆贺,以表心迹。

  

(作者系岳阳市十中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