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湘北建设学院的读书生活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在举国上下热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作为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我,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回顾这六十年的人生里程,其刻骨铭心的感受,犹似滔滔江水涌上心头,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啊!在这浩如烟海的往事中,最最难以忘怀的,是在湘北建设学院接受的革命启蒙教育。她是我奠定革命人生观的基石,是引领我走上革命道路的指南。

    正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时刻,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湘北建设学院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毛主席的故乡——湘潭,吸引着广大追求革命真理的热血青年。当时的我,正值青春焕发,血气方刚,向往着民主自由,要求进步心切。当得知这一特大喜讯时,真是欢喜欲狂,夜不能寐。怀着满心的喜悦和昂扬的情感,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新的天地。

    我于1949年10月报考了湘北建设学院。入考前,我想方设法找到《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社会发展简史》等书籍。由于是第一次学习革命书籍,领悟革命道理,心中自然地感到格外的亮堂,更加激起了一定要走进革命队伍的坚定信念。在考场上,我比较顺利地做了各项答卷,但有一道政治题被难住了。这道题目是:在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没有把蒋介石杀掉,反而把他放回了南京?对这个问题的究竟,我的确不明白,但是觉得不能不回答。于是我大胆地写了这样的文字:蒋介石是最大的反动派,是人民的公敌,依我的看法完全该杀,至于共产党为什么没杀他,其中的原因,我真的不清楚。这样的答案,显然是极不切题的。但它是我对国民党反动头子蒋介石无比痛恨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我朴素的思想政治情感。

    考试以后,我荣幸地被录取了。分配在第四队第八学习小组。校部设在文庙,队部设在市郊的一座叫“容园”的四合庭院,离校部约1.5公里,院前有碧波荡漾                                                                                                                                      的水塘,四周围绿树成荫,没有城区的喧闹,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员,都怀着追求真理、投向革命的目的,走到了一起,自然能和谐相处。但是,由于在年龄、文化和身世方面都存有差异,也不免会产生某些隔阂。队部领导及时针对这一现象,切实加强了开学前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个别交谈、会议动员和组织文体活动等多种方法,端正了入学动机,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形成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氛围。大家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风貌,投入了崭新的学习生活。

    在这所革命的摇篮里,我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革命理论的熏陶,革命情操的陶冶。通过学习《社会发展简史》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使我懂得了从猴子变人到劳动创造世界,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从阶级斗争到政党的产生,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道理,从而在头脑里初步确立了劳动观点、唯物辩证观点、社会主义必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初步形成了革命人生观和唯物史观。如果说,我在这后来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征程里,能够竭尽全心地为党为人民服务,能够经受住风风雨雨的考验,没有出现大的挫折和失误,即使出现过某些波折,也很快得到了纠正,没有形成大的损失,这些都应该归功于建设学院的培养教育和党领导的关怀指引。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园生活,最是令我难以忘怀。既有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又有生动活泼、心情舒畅的风尚。由于物质条件简陋,上大课时,不仅要整队步行前往文庙校部,远的要走五六里地,而且都带着自备的小凳子和写字夹,按照队列席地而坐。课堂设在文庙大成殿前的麻石坪台上,四周空旷旷的,除了供讲课老师使用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块黑板外,其他什么设备也没有。然而,几百人听课,鸦雀无声,静得连翻书页的响声也听得清晰。听完大课后,就是分小组讨论。互相对完笔记之后,就是按队部布置的题目讨论。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发言很踊跃,专心致志地谈见解,提问题。经常会围绕一些疑难问题,开展热烈争论,即使争得面红耳赤,也要直到把问题弄清楚方可罢休。每学一个专题,队部收集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和辅导,先由各小组代表发言,然后由队部领导作学习小结。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使大家对每一个问题的学习,真正达到了入心入脑的境界。

在生活上,虽然睡的是地板床,但被褥整理地熨熨贴贴,日常用品摆得整整齐齐,寝室和活动场所打扫得干干净净。早朝会、晚点名和课间操,紧张而有秩序,犹似未着军装的军人风纪。男女同学之间,犹如兄妹相处,非常亲和。我们组里有六名女同学,个个热情大方。有一位年岁稍大,我们都叫她大姐。她会做针线活,男同学的衣服破了,纽扣掉了,她就主动帮助缝补,真是不是亲姐胜似亲姐啊!每逢搞起劳动来,个个劲头十足,热火朝天,上街抬米挑煤,下厨洗菜洗碗,开展大扫除,无不争先恐后,劲头十足。哪怕是大雪纷飞,风雨交加,谁都不甘落后,都视参加劳动为光荣。至于文化娱乐,更是十分活跃,打球、练操、跳绳、唱歌、扭秧歌,击鼓传花,个个生龙活虎。特别是扭秧歌,开展得格外火热。不但自娱自乐的扭,而且组成秧歌队,化着工农兵商学的装,挥着镰刀斧头等多种道具,浩浩荡荡地走上街头,边唱边扭地进行宣传鼓动。秧歌词既富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又具有浓郁的民情风味,并且能和秧歌舞步的拍节吻合自如。唱得最多和最受群众喜爱的有这样两首: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共产党哟爱人民啊,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啦,呀嗬嗨嗨,呀嗬嗨嗨……

    乡里妹子进城来,乡里妹子冒穿鞋,何不嫁到我城里去,上穿旗袍下穿鞋;城里伢子你莫笑我,我打赤脚好得多,上山挑得千斤担,下田拾得田中螺。

    我们唱着欢快的歌曲,扭着雄健的秧歌舞步走上街头,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虽然是扭得满身大汗,但心中却是乐不可支,脸上布满了幸福的笑容。因为她既是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宣传,又是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充满着青春活力的校园生活,使大家无不身心愉悦,精神焕发,一种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道德情操自然地孕育其中。

    建设学院这座培养干部的熔炉,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我所在的第四队,在队长、指导员的领导下,成立了由学生选举产生的队委会,设有学习股、宣教股、文体股和生活股,各自都有明确的职责。股长和干事亲密合作,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大家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人人都争取多做工作。我担任黑板报的编写员,感到很光荣,每期都认认真真的编稿,工工整整的书写。有时白天没有写完,就在下了晚自习以后写。虽然有些辛苦,但心里却是乐滋滋的。

    严肃紧张而又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虽然只有匆匆三个多月,而受到的培养教育是丰富和坚实的,终身受用的。不仅在思想上懂得了基本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种下了坚固的革命种子,而且在组织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先进青年的一分子。

    1950年2月的一天,校部召开“到农村去,到火热的斗争前线去”的动员大会。发出“把学到的革命理论知识和满腔革命热忱,投入实践斗争中去检验”的庄严号召。大家听了,无不欢欣鼓舞,热血沸腾。我们四队在队部主任叶泽农的带领下,背着包被行李,一路歌声、一派豪情地步行100多公里,来到湘潭县第八区驻地——朱亭。我和两名同学被分配在沿粤汉铁路的一个村里。在一位区干部的领导下,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减租减息和清匪反霸斗争。这期间,经历了组织农民闯入富豪大院开仓分粮,绑押土豪劣绅游村示众,发动农民代表采用“以豆子为选票”方法,选举农会干部等实践斗争。在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校部通知,全体学员回校总结整训。而我被留在区上,担任团区委副书记。对建设院培养教育,对区委的爱护关怀,我万分感激,鼓舞着我更加坚定走向新的征程。

    追忆此段革命起蒙教育经历,感吟七律一首;

    易逝光阴六十年,悠悠往事系心间。

    新型学院传知识,革命烘炉育俊贤。   

    歌赛校园声韵美,书攻马列意情坚。

    良师益友存风范,回首当年梦寐牵。

 

(作者系岳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