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我的养心之道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倏忽之间,我已过了花甲之年。

    回想幼年,我身体是何等羸弱!我稍知事,母亲就告诉我,她怀我时,家乡尚未解放,社会处于最黑暗时,全家缺食少衣。父亲夜以继日操劳,忙时在几块薄田里劳作,闲时扮泥筑陶、卖泥壶为生。全家四口,每天仅靠少许蚕豆瓜菜度日。因此,当我呱呱落地之时,像老鼠一样大小,全身都是青的。邻居看了,无不担心:这样小的孩子能带活吗?又算我命大,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居然活下来了,乡亲们无不称奇!两年后家乡解放,全家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由于我先天不足,身体仍然瘦弱多病:经常感冒、肚子痛。乃至到了13岁时,小学毕业考初中,在考场突发肚疼,试卷没有做完就被我堂兄驮回家中。后来长到17~18岁,我的身体仍然出奇的瘦,腰围仅有两手合围大;那时正是搞人民公社,学校农忙放假,我回村里参加集体劳动,什么活都干。有一次,有位和我一起在山上捡石头修路的堂兄,看见我这么大年纪了,挑的石头只有30~35公斤,腰围又出奇的小,便怜悯地指着我说:“你们看吧,端伢今后不会长命的!”我听了心里一酸,但倔强地想,能不能长命,我不与你们争,等着瞧吧!

  从此以后,我便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乱吃,不乱玩,不抽烟,不喝酒。虽然在体育锻炼方面,由于当时家里和学校条件都不好,自己也没有什么爱好,锻炼不是很自觉很经常,但我从小继承父母勤劳俭朴的品德,热爱劳动。5岁就和奶奶一起抬粪桶浇菜;6岁起就为大姑父家看牛,并因此赚得一件花衬衣;稍大一点就为家里种菜、扯猪草、砍柴;学校组织的支农劳动和种菜、砍柴我也积极参加。至于春插、秋收和寒暑假,尽管我年龄在队里孩子们中不是最大的,但由于我吃得苦、肯出力、又听话,生产队干部和大队、公社干部到时候总是等我回去,叫我带着队里其他放了假的学生一起干。加上饮食上好的不多吃,差的不避吃,杂的不漏吃,夜宵从不吃;睡眠上,只要不是加班,一般不超过23时睡,等等;由于生活上比较注意,比较有规律,我的身体长期以来虽不是很强壮,但35岁以前没有出过大毛病。

  1983年,我进入36岁的本命年,却意外地病了一场。当时,我的月工资只有30多元,我妻子在商业部门上班,月工资不到30元,却要养活4个正在吃长饭的女儿和70多岁的母亲,大女儿已经13岁,小女儿也有8岁了,又都在读书。那时的学费虽然不高,但这么一大家子要吃要穿要用啊,于是我就尽量节省,在吃的方面,平时一般以萝卜白菜当家,至于荤菜,不到过年过节和来客,很少去买。当时政府每月发给我家计划内的肉票、豆腐票基本上都没用完。单位上的同事熟知这一情况,他们用完了自己的便到我家来拿。我妻子常常从她工作过的蛋禽仓库买来一点损壳蛋,这就是我全家打牙祭的美餐!可是,我从事的工作、学习任务却比较重。从1971年起,我就在县、地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主要是收集、综合情况,起草文件和领导讲话,很费脑筋。这是一项很多人不愿干、很多人干不好的工作,有人形容,在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就是街上拉板车、卖苦力的。有时一个文字工作任务上身,晚上想观点,睡觉都睡不好。当时正逢机构改革、干部“四化”,我由于“文化大革命”耽误没有及时读大学,没有大专文凭,1983年,地区办干部培训班,我和当时地区100多名同样没有大专文凭的干部一起脱产读电大。入学考试时,地区4个班我考了第一名。开学后,由于电大主要是录音授课,要求严格,年龄大了,记忆力下降,学习负担极重。但我不甘落后,好胜心强,每天起早贪黑读书,身体负荷太重,以至一度头晕脑胀,全身乏力,夜出冷汗,一透视,发现肺部阴影。这下,我可慌了神,只得按地区医院一位医生的治疗方案,每天只按时吃药打针,雷打不动;我妻子为给我补充营养,节衣缩食,每天早晨买点猪肝打汤给我吃。我边治病边学习,一年半后复查,肺部阴影居然消失,至今未复发。

    年过四十以后,我的身体仍然瘦弱。工作也一如既往,比较繁重。50岁前,仍然经常感冒,夏天睡不得凉席,吹不得电扇,更捱不得空调;春秋沾不得雨、吹不得风;冬天手脚冰冷,晚上睡半天发不得热,面黄体瘦,体重没有超过52公斤,活生生一个腰弯背驮的小老头。

  进入50岁以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工作任务的调整、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习惯的改变、特别是心理调适能力的增强,我的身体渐渐比年轻时强壮一些了。这期间,有养身的体会,更有养心的体会。养身的体会共性比较多,比如注意饮食啦,生活有规律啦,不嗜烟酒啦,等等,大家都知道,用不着多说;养心的体会则个性多一点,因此,择其要点写在下面。

痴迷阅读,以书养心

    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我从读完小起,就喜欢看报刊杂志。那时候,我们班上仅有一份《中国少年报》,我是每期必看。由于看得多了,报上的好句子、好观点就自然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记得有一次,我写一篇作文,把“东风压倒西风”写了进去,当时教语文的杨敬昭校长看了,大加赞赏,在这句话下用红笔打了曲线,并把整篇文章在班上念了,说:“你的文章写得好,是由于你平时喜欢看报的缘故。”这对我鼓舞很大。进入初中,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学校里书籍课本都是用又粗又黑的草纸印的,更没有钱买什么课外书了,但可以买到少量的连环画册。当时尽管家里穷,新的喜欢的连环画册我一学期还是要买几本。什么《韩信挂帅》啦,《桃园结义》啦,等等。有一次,我在学校的垃圾堆里发现了一本散了线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我虽然从来没看过,但凭着我对书的热爱,对这本书如获至宝。一页页地捡起来,装订好,像宝贝似地保存着。后来读高中,参加工作,我对阅读书籍报刊的兴趣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越来越浓。在县委办工作的时候,当时家属还在农村务农,我一个人在岳阳,工作之余唯一的兴趣就是看书。我与县委宣传部老罗、县教育局小马的关系特别好,宣传部从下面收缴来的“四旧”图书、图书室的图书以及县教育局买的图书,都对我大开绿灯,随时可以进去翻阅借走。调到地委办公室工作后,我在经济仍十分困顿的情况下尽量挤出一点经费,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必欲买回而后快。现在,我家里装修很简单,家具也很普通,但买的书却不少。一间10多平方米的书房,里面挤满了我所喜爱的各类图书,至少也有上万册吧!我藏书有一个原则,不是为藏书而藏书,而是为了阅读而藏书。那些装门面的书我一般不买。几十年来,无论工作多忙,不过,对书的内容的兴趣经常变化,某一段时期喜欢理论书籍,某一段时期喜欢报告文学,某一段时期喜欢小说,某一段时期又喜欢诗歌……一个星期至少要去书店或图书城一次。从报刊上、电视上、友人口中得知最近有什么好书,就一定要买回看看。有时书店缺货,我就找书店老板登记,要他们把我所要的书进回来。有时读到一本好书,自己的心情便激动极了,痛快极了。小时候,《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岳飞传》、《隋唐演义》等对我有很大影响;读中学期间,《牛虻》、《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迎春花》、《暴风骤雨》、《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伴随我成长;参加工作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大众哲学》、毛选四卷、《邓小平文选》等马列著作、社会科学著作及余秋雨、叶永烈、梁衡等知名作家的散文、游记成为我宝贵的精神食粮。退线、退休后,我仍坚持每天看几个小时的书,其内容除了社科著作、文学作品外,还扩大到医疗卫生、心理调适及家庭教育等方面。我深深感到,坚持看书学习使我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心胸不断开阔,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当我感到无聊时,我从书中找到解脱;当我感到困惑时,我从书中找到方向……是书籍,像接收的天线,使我不断了解新知识、新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层次;是书籍,像迷人的音乐,让我的心灵得到熏陶和快乐;是书籍,像指路的明灯,让我心明眼亮,耳聪目明;是书籍,像机车的燃料,不断给我增添前进动力,让我活力迸发……我愿做一个书柜,让好书在我心中长存;我愿做一条书虫,永远与好书同在;我愿做一个加工厂,把好书的内容反复融化、制作……等到有一天,当我真的睁不开双眼的时候,书将成为我最亲密的伙伴,藏在我的内心深处,与我长眠。

淡  泊

哲人曾经说过,人性有三恶,即懒惰、妒嫉和贪欲。改善人性的过程,就是终生与这三恶作斗争的过程。但我认为,对于一个有一定文化教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来说,与贪欲作斗争,显得更为重要。在养心方面也是如此。君不见,有不少权高位重的贪官,由于贪欲膨胀,有的送了性命,有的虽然罚其不死,或成漏网之鱼,但毕竟良心受责,终日惶惶,生不如死,何其能安然长寿?

    我出身寒微,祖辈世代贫苦农民,能够因社会变化而获读书机会,乃至跳出农门,吃上“皇粮”,此乃三生有幸,内心早已十分满足。在我脑子中,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什么官,发什么财,成为什么了不起的角色。因此,自己在自己的人生底色上早已打上“平凡”、“普通”的烙印,只求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平平安安过日子。“贪欲”二字一生与我无缘。

    比如“名”,我从小爱好写作,读初中时就写诗,刚入社会就写文艺节目、典型材料,正式参加工作后4 0余年中,基本上以文字工作为生,写通讯报导、写机关文件、写调查报告、写综合材料、写领导讲话等等。到底写了多少字,没有统计。只记得还是40多岁的时候,有些了解情况的同志就跟我开玩笑,说:“端喜,你一辈子写的文字材料只怕可以装几房子!”我不吭声,以笑作答。写了这么多的东西,都是没有署名的,有的则是署的别人的名。自已除了零零星星写的几十篇“论文”、“杂感”之外,并无以个人署名的专集。但我从来无怨无悔。虽说没有文名,但自己从没懒惰,一辈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工作,把全部精力和热情献给了社会,这就行了。难道非得要留下个人的什么名气吗?社会是一架复杂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架机器上的一个微小零件,每个人的作用就是保证这部机器的正常运转。机器外部的构件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机器内部的构件人们却看不见、摸不着,难道因此人们就否认内部构件的作用吗?时常想到这些,自己就内心释然,心安理得。

  比如“官”,我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意识。高中毕业后,因为“文化大革命”,大学暂不招生,不能继续读书了,我从县城回到乡下务农,帮生产队干部组织社员出工,天不亮起床,晚上还要打夜工,当时年轻,20岁出头,从不知累,干得正欢。1968年底,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公社办起了中学,要我这个“根正苗红”的贫农子弟教书,我也来不及细想,洗干裤腿上的泥就到白羊中学教书,一教就是一年半。再后来,看见我能写点小材料,我所在的区里就把我调区文办,名义上是区文办会计,实际上是区委办的资料员,帮助区秘书收情况、写材料;1971年下年,县里要召开“双代会”,需要作文字材料准备,于是又把我抽到县委办,从此就没有再回乡下。在县委办干了十年,又到地委办,再到市委办,一直干到退休。先后为10多位县委、地委、市委主要领导间接或直接服务。俗话说: “近水楼台先得月”,“宰相衙门八品官”。照理说,在领导身边工作,如果自己灵泛点,早点升官应没有太大问题。但我不会讲乖话,不会阿谀奉承,与任何领导都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正常关系,而没有因揣摩领导心理、贴近领导而成为某位领导的“心腹”,以致飞黄腾达。39岁以前,还是地委政策研究室的普通干事;地市合并后,两个政研室重组,我因刚刚拿到电大文凭,又正值盛年,工作中挑的也是重担,我也顺理成章被安排为副组长、组长(副科长、科长级别),又是四年以后,政研室同一起点的同事们基本上都安排了副处职务,我才最后一个解决副处级。有一些同志,包括领导为我打抱不平,我个人倒觉得没有什么不公平。因为在我脑子中,在首脑机关办公室工作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职业,从来没有想到要当什么官。此后又过了两年,我被安排为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1996年,因为一次特殊的机遇,再被推上市委政研室主任的岗位,一直干到2001年。此前,我的两位副手于1998年被提拔为市委副秘书长,好多同事,包括一些领导都感到纳闷:怎么主任没有提拔,副手倒提拔了?为我鸣不平,我自己倒想得通,猜测领导大概是为了培养年轻人吧?总之,几十年来,除了响应号召,于1987年参加了一次政研室处级干部招聘外,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升迁动过脑筋。当时的组织部部长是政研室的老主任;后来管干部的副部长也是我高中的同学,但几十年来,我从没有为自己的升迁找过组织部门。这样平静地坦然地对待自己的政治前途,好多人都不理解。有的人当面说我“心态好”,背后说我傻,但我都没放在心上。我只想到自己可以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应是组织考虑的事,而不应是自己考虑的事。自己只要一心一意干好工作就行了。而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说我冇得用,说像我这种情况,早应该上去了,当县委书记再而师级干部,感叹老实人吃亏呀!我却反转来想,我跟我的同学、同乡、同辈比,已经不错了,比他们中的大多数要强,我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比如“利”,从事文字工作是有名的辛苦事,政研部门又是市委机关有名的“清水衙门”。无权无名无利,辛苦艰苦清苦,这些都是政研部门的代名词。好多在办公室、政研室工作一辈子的同志,到头来头发写白了,背写弯了,人写瘦了,经济上一贫如洗,用现在的价值标准衡量,可能是得不偿失,而我却不以为然。工作辛苦也好,待遇清贫也好,只要自己努了力,工作又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那么就是值得的,就应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而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不错,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很多发财的机遇;改革开放正在进行中,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收益差距很大。你在政研部门从事文字工作,或许比不上“下海”发财的人,也比不上强势部门的普通职工的待遇,但这是短时期里难以避免的。如果对这种差别、这种不平衡看不惯,不仅在现实中行不通,于事无补,而且会对自己的心态平衡造成危害。再者,看看下岗工人、看看打工仔、看看社会中其他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待遇比自己差得多。至少自己的收入有保障,至少我们还可以享受弱势群体所不能享受的很多公共福利,经常这样想,心态就安然了。

宽  容

    人生存在社会上,不可能不与其他人打交道。但如何打好交道,这却是一门艺术。有的人心胸狭窄,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受不得一点委屈,结果人际关系处处紧张,与别人处理不好关系不说,自己也长年累月生活在苦恼之中。我可能是受父母影响吧,从小就与周围、与社会上的人关系良好。我父母都是农民,没有文化,但善良、勤劳、正直,与上家下屋、左邻右舍的关系都非常好。除了亲戚之外,附近周围几里路远的乡亲,不少都是我父母的至交和朋友,他们有什么难处,我父母总是倾其所有去帮助。我父母也因此赢得了“贤惠”、“大方”、“善良”的美名。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仅管我从小一直不爱多说话,但仍讨周围人的喜欢。我很小时就树立了一个信条:曹操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我是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就是说,与人打交道,不占别人便宜,而是让自己吃点亏,不让别人吃亏。自己吃点亏是小事,让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是大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态度,几十年来,我与同学、同事、同乡及亲戚朋友都友好相处,基本没有“红过脸”。

  由于多种原因,我经济条件一直不宽裕,但我心怀怜悯,一直挂念乡下比我困难的乡亲。我老家所在的屋场里,除了叔伯及堂兄弟之外,还有一些五保户、困难户,每年春节回乡我都要上门慰问,钱虽不多,却是我一片心。这样一直坚持到这些对象有的年老去世、有的儿女长大脱贫为止。还有我担任单位主职的最后几年,我委托村支部代表我每年慰问我家所在村的四位老党员。这些老党员都很感谢我,但我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他们几十年来兢兢业业在农村奋斗,现在年纪大了,帮助他们一下不应该吗?还有我的一些亲戚,家庭条件不好。我把他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从不要求他们的回报。我想,社会上有些从事慈善事业的人,对非亲非故的人都慷慨解囊,大力支持,我对自己的亲戚支持一点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对己严,对人宽,为我赢得了好人缘。凡是在我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讲我好话的人多。认为我人老实、有能力、是个好人好领导。我在退线前分管市委办老干工作和政工人事工作,因为没有架子,关心他人,肯办实事,得到了机关同事和老同志的好评。在一次老干部活动中,一位老同志就公开说:“张副秘书长退线是我们老干工作的一大损失!”我马上制止他,不要他这么说,我认为以后接手这项工作的同志也许比我干得更好呢!

微  笑

    乐观向上,面带微笑,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仅是为人处世、做好工作的利器,亦是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的良方。我的父母虽然没有文化,谈不上高深的教养,但善良正直的天性使他们对人生充满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幼年的我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和谐的家境氛围使我童年时就不以贫穷困顿为苦,充满激情地勇往直前地走向未来。

    参加教育工作后,面对的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学校,从来没有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我,高中毕业即教高中,而且语文、外语、乃至数理化都教,什么课缺老师就上什么课,并还要协助学校负责人管理学校,一天忙到晚,仍然乐乎乎的,简直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什么是愁苦。有的年纪只有十四五岁的学生都感到奇怪:“张老师怎么不知道累和苦,总是面带微笑呢?”

    进入党委机关、从事专门文字工作以后,我面对的是“四重一弱”,“四重”即工作负担重,几十年如一日地写材料,操心劳累;家庭负担重,像我这个年龄段又在机关工作而有4个小孩的家庭是很少的;亲属负担重,父母年老体衰,在农村务农。两个兄弟及一个姐姐家境都不好,加上岳父母一家及其他亲戚,几乎都需要我从经济上帮助;社会负担重,家乡村组领导、左邻右舍乡亲经常找上门来,要争取项目资金啦,要帮助调动工作啦,要读书就医啦,要购物找人啦……虽然我的能耐不大,但在他们眼里是无所不能的。一年四季找我的人络绎不绝,来了生活上要接待不说,还要占去大量的时间。“一弱”就是身体弱。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我身体状况从小不是很好。虽然没有大病,但易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灰心丧气、委靡不振,而是正视现实,顽强拼搏,勇敢面对,终于一步一步走过来了。有一个在机关党委工作的同事,多次对我说:“在市委机关,我很佩服两个人,一个人是你,一个是老丁。我2个小孩都不知怎么拉扯大的,而你们都有4个,但却从来没有看见你们夫妇发过脾气,不知不觉地把小孩带大了,真不容易!”

    在人类社会中,人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每一个人都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层次,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不要存在不切实际的奢望,这样就生活得自在,生活得快乐。如果脱离实际,在职务上向高的比,经济上向富的比,名气上向大的比,就会心理失衡,整天痛苦。反过来,在职务上、经济上、名气上都与比自己低、比自己少、比自己小的比,就会心里安稳,充满自信和快乐。好与坏,福与祸,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你顺利的时候,你要想到困难;当你困难的时候,你要想到顺利;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要想到挫折;当你挫折的时候,你要想到成功;一个人不会老是走运,也不会老是倒霉。往往走运与倒霉交替进行。这样,你就不会在顺利、成功、走运时得意忘形,也不会在挫折、失败、倒霉时愁眉苦脸。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就是成熟了;再次,要发展求乐。“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努力可以转化的。因此,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言败,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轻易投降,而要冷静对待,查找失利原因,千方百计想办法转败为胜。有的挫折“失败一时扭转不了,也不等于就此挫折、失败下去,东方不亮西方亮,这里不行那里行”,“天无绝人之路”,总是有办法的。

    正是由于坚持上述信念,我在困难、压力、失败面前从来没有屈服过。即使再苦、再难,心中的自信不倒,心中的快乐不丢。我常想,从历史上看,帝王将相不快乐,而平民百姓快乐。你看《红楼梦》,最快乐的是贾政、贾母吗?不是,是焦大,是刘姥姥。从现实看,好多高官大腕不快乐,而快乐的是普通劳动者。有的当大官、发大财的欲望无比,终日惶惶;而一些打工的、做苦力的却说说笑笑,快快乐乐,不也活得自在吗?微笑是一种自我感受,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智慧。以微笑的方式对待生活,以快乐的心情面向每一天,何愁人生不充实、不过得有滋有味?心宽体则胖,心平体则强。有了良好的心态,就是防病治病的良方,身体健康也就随之而到。

 

(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