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记抢救落水三少年而英勇献身的潘爱国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为人民献身伟大,为祖国牺牲光荣。”这是潘爱国同志的日记,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潘爱国,1958年10月出生在平江县时丰茶场时丰村一位贫农家里。6岁刚满就进时丰小学读书,在老师的教导下,从小聪明、诚实、好学上进的他,被张思德、董存瑞、罗盛教、雷锋、王杰等英雄模范事迹感染,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使他从小爱憎分明,养成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时丰小学附近有位孤寡老人叫童友珍,双目失明,生活虽有村上照顾,行动却十分艰难。爱国目睹老人的境遇,十分同情,每天课余时间,他就往老人的屋里跑,砍柴挑水他全包了。爱国长大了,乃至上高中后仍然忘不了老人,经常上门嘘寒问暖,老人经常流着热泪向人们说:“我虽然冒崽,爱国比亲生的崽还要好。”
    1978年冬,豆蔻年华的潘爱国高中毕业,他响应党的召唤,满怀报国热情,参加人民解放军,来到海南53606部队服役。他在日记中写道:“男儿立志出山乡,报答国家哪肯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他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完全搭帮毛主席和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立志报效祖国——母亲。在日记中深情地写道:“没有树,哪有果;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党就没有我。”入伍后,便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军事技术,勤学苦练过硬的杀敌本领。新兵训练结束,潘爱国刚刚分配到部队,中国宣布对越自卫还击。他随部队参战。在战场上由于他作战勇敢,发射炮弹命中率高,曾被部队评为优秀炮手、优秀班长,多次受到部队首长嘉奖,并光荣批准入团。服役期满,他服从组织决定,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部队,于1981年10月27日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潘爱国回到家乡时,村民忙完秋收冬种,就心急火燎地忙着到山上打些柴禾过冬,有些村组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和致富门路,组织烧窑也需要到河那边的蓝家洞一带大山上去砍柴。1981年11月16日,天阴沉沉的,乌云滚滚,北风呼啸,汨罗江水浊浪翻腾。村民们都忙着到对岸打柴,运柴回村。中午,生产队队长张选良告诉他:“咯几年生产队虽然好了些,日子还不算富裕,为使大伙儿增加些活钱,已办起一个烧红砖的窑。你的水性好,就到赵纯希老伯家去借只小船,帮队上运几船茅柴回来。”他立马回答说:“是!报告队长,我马上就去。”张队长看到他那个俏皮劲,乐得嘴都合不拢。爱国回到家里冒进门就喊:“妈,队上要我去运柴,快搞饭吃,我要过河。”妈看到独生子从部队回来还没有休息过一天,心痛地说:“今天风大,你莫去好了。”他说:“队长要我赶快把柴运回来。”吃过午饭,他拿着双桨,架上小船,哼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曲,朝对岸划去。在湍急的江水中,凭着那娴熟的驾船技术迎风斗浪,一船、两船、三船......装着柴禾来回穿梭在汨水中。17时左右,高大的柴垛由东岸运到西岸,爱国在风浪中拼搏了几个小时,确实够疲乏了,他估计还装两船就完了,便给自己加油鼓劲,小船飞速来到对岸。这时,天黑压压的,岸上有一伙人肩挑柴禾在下河堤,其中有本场普坪村七队杨五根两个小孩杨家明、杨光明,还有杨仲根的女儿静华,他们的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12岁,他们是大清早过河上白杨村后山蓝家洞砍柴的,经过一天的劳累,已是饥寒交迫、筋疲力尽。而渡船已被风刮到上游很远的对岸,加之天又快黑了,还不知何时有人能摆渡过来。正在心急火燎的时候见到爱国的小船靠岸了,他们就上前找潘爱国帮忙,爱国向他们解释说:“实在对不起,我的船小,不能载人,今日风大浪大怕出问题,人命关天,到时我负不起责任啊。”这时,同三个少年一起进山的姜元燕说:“爱国,你就行个好吧,渡船隔河那么远,不知何时能过来。天寒地冻他们也怪可怜的,你就帮渡一下吧!”爱国想了想,连忙把已装好的半船柴卸下,帮三个小孩把柴搬到船上,告诫他们千万不要乱动,然后,荡起双桨,乘风破浪向对岸挺进。船到江心,一股旋风迎面刮来,把浪涛掀起很高。这时,三个小孩惊得手足无措,东倒西歪,巨浪落潮时,强大的水注泼向船舱,船开始下沉,爱国知道险情已经发生,高呼:“不许乱动,我下去把船顶住。”马上跳到水中,在浪中拼命挣扎。这时的爱国,哪里还顾及别的,一心只想救人为紧。连忙游到12岁的杨光明身边,一手托住小光明的臀部,双脚踩水游向岸边,又急速潜入水中把13岁的家明托上岸。当他第三次游到14岁的小姑娘静华身边时,静华已呛得连连咳嗽,这时,爱国也筋疲力尽,为了救出静华,他跃出水面长长吸了一口气,然后把她背起,想踩水游到岸边,由于水深浪急,一个旋窝把他们双双旋入河底……再也未见到他们的身影。两岸的群众在哀呜,汨罗江水在呜咽,在岸边的群众无不感动得潸然下泪。他永远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用生命忠实地履行了生前的诺言,谱写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人生。在汨江两岸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虽然,他的英雄事绩当时未能及时颂扬,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是时代造就又一位朱水平式的楷模。

(作者系平江县环境卫生管理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