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南下功勋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为了纪念北方老解放区干部成建制南下60年,2008年8月6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欣然为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教育台拍摄《追寻南下入湘干部的足迹》题写了“南下功勋”四个字。去年上半年,我在收集岳阳南下干部资料时,听到许多南下干部可歌可泣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我在汇编入岳南下干部简历《南下功勋》一书后,情不自禁地写下拙文,以表缅怀和崇敬之情。

义无反顾下江南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全部干部的决议》。1949年2月,党中央又发出《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具体部署从老解放区抽调一批干部支援新解放区。当时,晋中、河北解放区各级党组织按照华北局的指示,迅速抽调大批干部准备成建制南下。在动员干部南下到成建制挥师南下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动人的事情。
    “一切听从党的安排”,“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各级党委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心愿。在传达贯彻党中央、华北局的指示后,晋中、冀中、冀南区所属地、县委和各级干部闻风而动,迅速动员,组织干部南下。许多干部说:过去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不少南方同志北上抗日,为了人民的解放,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现在革命斗争需要抽调老解放区大批干部南下到新解放区接管政权,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也是对老解放区干部的关怀和信任,责无旁贷。我们要不辜负党的重托,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去战斗,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交给人民……
    1949年2~3月,在“干部南下光荣”的口号下,晋、冀、鲁解放区掀起成建制组织干部南下的热潮。地、县、区各级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时任地委宣传部部长华国锋、地委秘书长赵冰岩都服从组织安排,下到县担任县委书记;河北省南宫县县长赵吉甫的父母年过古稀,又只有一个儿子,开始不想儿子离家远去,赵县长主动给父母做思想工作,讲清作为一县县长,怎么能在党需要的关键时刻不服从党的召唤的道理,使年迈的老人从心里支持儿子南下。父母思想通了,赵县长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第一个报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县级干部都纷纷报名,带动全县各级干部表决心、写申请,争先恐后报名南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134名干部南下,还有25名妇女干部参加。忻县干部在县委书记齐寿良带动下,全县各级主要领导都参加南下工作队,抽调南下干部和工作人员125人,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15岁,平均年龄24岁。各县在号召干部南下时,一批妇女干部积极参加,涌现了夫妻一起报名、一起南下的情景。在征集岳阳市入湘南下干部情况时,就有许多夫妇一起南下到岳阳各县。其中县级领导中有华国锋与韩芝俊,齐寿良与张凤英,赵冰岩与刘壮云,赵吉甫与马志明,张国权与张改叶,罗西芳与任润香,李青与张惠英,张世乙与李萍,还有陈旭民与张润如,张厚与渠萍,孙天彪与彭伟华……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国家,离乡背井,把子女送回老家或委托亲戚照看,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南下征程。
    “照片长留记远征,离亲别友久亲情。壮志报国江南下,父母妻儿祝太平。”这是南下干部、曾任平江县委副书记、岳阳地区计委副主任戌爱全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无不衬托了当时南下的心怀与思念。踏上南下征程,“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支上千人的晋中南下工作团从石家庄出发,沿平汉路南行,乘车步跋,经邢台、邯郸,越过黄河,到郑州、开封、巩县休整又起程,避战事,东行徐州,沿津浦南行到江苏,真可谓东奔西征,南辗北转,冒着酷暑,从南京逆水而上,到达武汉,休整半月,南下各县的工作队乘车到咸宁,又兵分两路入岳阳各县。历尽艰辛,纵横7个省,行路几千里,终于在7月中下旬和8月初进入临湘、平江、岳阳、湘阴、华容,胜利地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下征程。

不怕牺牲除匪患

    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不甘心失败的反动分子仍在垂死挣扎,地主、恶霸、股匪和潜伏的特务分子怀着极端的仇恨,互相勾结,制造事端,抢掠财物,暗杀国家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扰乱社会秩序,威胁人民的安全,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4月3日,岳阳县武装股匪头子、反革命分子胡坤一伙匪徒勾结内奸,窃取了一区区中队的枪支,准备袭击区公所。当得知区委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的南下干部孙锁成已去西塘与农民协会研究减租减息工作时,胡坤便一面派人去西塘追杀孙锁成,一面组织匪徒到康王桥包围一区区公所机关。在孙锁成研究工作往回赶时,大雨降临,孙锁成便在一家缝纫店门前躲雨,被赶来追杀的五六个匪徒看到,便朝他直冲过来,孙锁成正欲拔出手枪时,被土匪枪击,当场牺牲,为人民献出了29岁的宝贵生命。在匪徒包围区公所机关时,正是下午5点多钟,天正下雨,吃完晚饭的区委委员、区团委书记侯国珍和区长杨仲英、区妇联主任赵林青,都是南下干部,正在商量工作时,侯国珍听到楼下枪声,当时杨区长手枪只有两发子弹,而他的手枪已无子弹,为掩护杨、赵两人,他急中生智,从离地四米高的窗户跳出,引诱匪徒追赶,脚受了伤,但他忍着伤痛往西塘方向跑,正当他为避追赶之匪,躲进厕所时,被已埋伏的匪徒杀害,年仅18岁。正在区公所的县公安局侦察股股长、南下干部王良玉,下乡工作的解放军战士王应德、马宗廷,置生死于度外,英勇顽强、拼命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面对匪特的猖獗,岳阳县委发动群众,全面清剿,终于根绝匪患,并为殷红的鲜血染红岳阳大地的三位南下干部、两位解放军战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康王修建了烈士纪念亭。
    平江县在组织军民重点清剿后,斗争更为惨烈。在幕阜山区,以南下干部、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斌和五区武装大队大队长潘元喜为首组成的10人剿匪筹粮工作队,在虹桥一个村庄筹粮时,就遭到匪首魏农清带领的200多匪徒突然袭击,两名战士牺牲,工作队员打散,王斌带着通讯员高俊(南下人员)冲出敌围,免遭杀害。平江县委书记齐寿良当机立断,指示南下干部张世乙(县武装部部长)亲赴虹桥地区指挥剿匪工作。这位北方武工队队长,在虹桥镇将群众发动起来,对魏农清股匪合围,迫使其龟缩在深山林中不敢轻举妄动,并开展政治瓦解的攻势,劝土匪下山投诚。在匪首魏农清表示愿与工作队面谈时,张世乙大义凛然,深入虎穴,与匪首斗智斗勇,匪徒走投无路,只好投诚。在魏农清返回虹桥后,又率众匪叛乱。张世乙立即指挥部队鸣枪追击,一部分缴械投降,一部分随魏匪逃进深山,县委决定全面清剿。南江、虹桥、天岳地区的南下干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紧密配合解放军和地方武装,在幕阜山区大打人民战争,股匪歼灭,散兵游勇纷纷投降。到1951年底,岳阳全区57股5000余匪徒被全部、干净、彻底消灭,新生民主政权得以巩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积极地投入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进行土地改革的斗争。

辛勤耕耘作奉献

    旧政权手中的岳阳,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进入境内的广大南下干部在新旧更替之际,“人不下马,马不卸鞍”,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接政建政,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工作。亲历亲为,日夜辛劳,默默耕耘,为岳阳这片热土作出了贡献。1949年春夏时节,境内湖区几个县,因连年受灾,灾民四处可见,卖儿卖女时有所闻,许多人外出逃荒。而刚刚来到洞庭湖畔的南下干部,平生第一次看到八百里洞庭,第一次看到洪灾的惨景,一段段残缺的堤,一张张腊黄的脸,使南下干部深深感受到洪水为害之烈;一颗颗忧民之心,一股股阶级之情驱使他们马不停蹄,奋力拼搏。地处洞庭湖畔、众水夹击之中的湘阴县,是个有名的水窝子,十年九灾。 1949年8月,进入湘阴的南下干部看到遭到洪水袭击,堤垸不溃则渍,群众纷纷逃荒到他乡的惨景,在华国锋为书记的县委领导下,一面步行坐船,到处奔波,安抚灾民,发放灾粮;一面了解灾情,察看水情,组织群众修复千疮百孔的垸子。到1949年底,就将130个堤垸整修合并为103个垸子,1950年又整并为79个,帮助灾民重建家园。1950年春,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史杰,到湘阴当县长,为除水患,造福人民,平生第一次与洪水打交道,在走遍全县大大小小的垸子,摸清全县历史性的灾情和水情后,在华国锋的高度重视下,他和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全县人民与水作斗争,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竟拉开了他长达40年治水生涯的序幕。一年后,被任命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洞庭湖工程处处长、省水利厅副厅长,成为湖南水利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湘阴县在华国锋、史杰、王治国、高臣唐等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努力奋斗下,经过两次治理洞庭湖,79个垸子建成三大防洪圈,有效地提高了抵御洪灾的能力。
    地处东洞庭、长江之滨的岳阳、华容、临湘县,在县委的领导下,广大南下干部动员和组织群众发起治理江湖的斗争,固堤并垸,堵口截流,修复堤坝,改变了旧政权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状况,湖区人民生活安定下来。岳阳、临湘两县在南下干部王三金、张金林、杨欣、陈建基等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率领下,组成长沙专区总队,一支7000多民工的队伍,浩浩荡荡奔赴荆江分洪工地,为湘鄂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治理江湖,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境内农业生产得到发展。1962年11月,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的胡耀邦亲临岳阳、临湘、湘阴、平江调研,听了这些来自北方的县委书记的汇报,对他们工作尽职尽责,而且治湖经验丰富,工作基础打得好,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更为南下干部一心为民,与民奋斗,在治理江湖中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带领群众干部筑堤固堤,奋不顾身的事迹所感动,鼓励南下干部要鼓干劲,振精神,恢复生产,渡过难关,争取群众生产生活明显好转。
    在进行各项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乃至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广大南下干部深深植根于岳阳这片热土,与岳阳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担任地、县级职务的领导,到从事平凡工作的人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将自己的宝贵年华和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岳阳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出生在山西省榆社县向阳村贫苦农民家庭的梁连方,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1954年抗洪斗争中,带领抢险人员战斗在资江大堤上,昼夜奋战,修复大堤,省政府授予大功奖励;在君山农场担任常务副主任时,又因推广科技,夺得粮食大丰收,被评为全省模范工作者。1954年春,南下干部陈秉芝受省、地委领导的委派,带领工作组到洞庭湖畔新围垦的囤粮围蹲点,宣传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精神,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他为了把受灾群众发动起来,和工作组同志一道,风里来,雨里去,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修复大堤,做到大灾之年无饥荒。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依靠集体力量抗灾夺丰收的事实教育了群众,农民纷纷要求走互助合作化的道路,创办了全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全县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起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并在全省推广,成为湖南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一面红旗。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担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南下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生产自救,节约渡荒。临湘县委第一书记李满全下到受灾最严重的定湖公社,派出3名县委成员兼任3个受灾严重的公社书记,从县、社抽调319名脱产干部,由正、副局长带队下到85个重灾大队,带动全县1008名干部专抓生产自救工作,全县很快掀起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的热潮。同时,县级机关大搞副业生产,改善干部的生活福利。湘潭地委、专署通过会议发文介绍推广经验。从此,临湘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人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农业生产连年取得好收成。1965年,全县实现粮食不返销,成为全省第一个粮食不返销的先进县。
    1964年10月,南下时才16岁的董志文,提升为平江县县委书记,是当时全国三名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之一。“新官上任三把火”,正碰上省委组织山区大搞水轮泵大会战。董志文率领县委“一班人”,在试点和勘查的基础上,制订开发汨罗江的长远规划;是年冬,就集中3万劳动大军,筑堤、开河、劈山、凿石,突破重重困难,自筹资金38.3万元(占整个工程开支的55%),四个多月时间,筑起了10座拦河大堤。到1965年,在汨罗江及主要支流上建起20多处水轮泵站,安装水轮泵123台。解决了农村农田灌溉和生产、生活用电,为山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中央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摄《泵声隆隆山乡变》纪录片向全国推广。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均到平江视察。

鞠躬尽瘁为人民

    60年来,南下干部为了岳阳的建设和发展,以一心为人民的优良品质,一切服从党安排的政治觉悟,不屈不挠、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慨,能上能下、亦官亦民的高贵气量,承先启后、自为人梯的博大胸怀,投身革命,奉献事业,建设岳阳,成就岳阳。
    2007年9月4日,一位和蔼可亲、德高望众的老人走了,人们都沉浸在悲痛和怀念之中,这位大家都熟悉的老人,就是张月桂老书记,大家都称他月爹。他于 1949年7月到岳阳,在这片热土上一干就是50多个春秋。从岳阳县到岳阳地区、岳阳市,没有离开岳阳一步,他把岳阳作为第二故乡,深深地根植于这片热土,在此生根、开花、结果,默默无闻地作出自己的贡献。1960年初,正是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他危难之际受命担任岳阳县委第一书记。上任不久,就带头到贫下中农家里过春节;1961年春节期间,他又带工作组到困难大、工作后进的梅溪公社邓板桥生产队,住在贫农易德成家里,晚上没被子盖,就与易德成一起盖蓑衣,一住就是20多天。当时,南下干部、县委副书记胡忠明下到公田公社东山大队,发动群众春耕备耕,带头搞人拉犁,不误农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恢复全县农业生产,月爹带头深入基层办点。1960年3月,他带领60多人的工作组到郭镇公社搞调查,在这里一办就是好几年,担任地委副书记管机关,还经常到郭镇了解情况。他在这里贯彻《农村工作六十条》,试行“三包一定”(即包工、包产、包成本,定上交)的生产责任制,取得经验后在全县推广。在这里,总结推广双季稻的经验教训,推动全县因地制宜种上双季稻,《人民日报》以《在曲折的道路上》予以报道,全县粮食稳产、高产。同时,他和县委一班人注意发现和总结典型,在全县推广。1962年11月,他向湘潭地委领导推介毛田区治山治水的先进典型事迹,引起胡耀邦、华国锋的重视,在地委领导考察后,迅速在全区推广毛田区的经验,华国锋还发表《贵在鼓劲》的文章,很快在全省掀起学毛田的热潮。毛泽东巡视湖南接见全省地州县委书记时,握着张月桂的手说:毛田搞得不错嘛!1963年,岳阳县委总结恢复农业生产的经验,在全省三级干部大会推介。1977年9月,张月桂任岳阳地委书记,他和地委一班人带领全区人民深入揭批“四人帮”,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大干快上,全区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区农村开始发生根本变化,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南下干部张建邦,从湘阴当副县长治湖到任岳阳地区行署副专员,与水打交道40多年,为了全区水利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走遍了全区山山水水,将自己的宝贵年华和大半辈子心血无私地奉献在这块土地上。1964年,岳阳专区成立,他任专署水利局局长、农水办公室主任。当时全省开展湖区电排大会战,他担任地区指挥部副指挥,在首战湘阴湖区时,他艰苦深入,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和技术人员一起排除一个又一个难题,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动员和组织几万劳力日夜奋战,抢在洪水到来之前建成7座排灌站。湘阴电排会战告捷,他又奔赴华容现场指挥。由于他舍得干,吃得苦,发扬八路军的作风,连续作战,终于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使湖区“山青水秀,机器轰隆,万亩良田,稳产多收。”
    还有一位为修建铁山灌区奋斗到最后一息的南下干部,他就是岳阳县委原副书记、岳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怀芝。这位1970年调到岳阳县工作的县级领导,在十二个春秋、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为岳阳县人民殚精竭力,一身正气,一身征尘,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执著事业,淡泊物欲,摆脱名缰利锁,忘我工作,奋斗不息。1975年1月,地委决定李怀芝任铁山灌区工程指挥长,他不顾身患胃病,带领勘测人员爬山越岭,涉河渡水,风餐露宿,考测每一条河港,制定科学规划。在工程开始后,他告诫工地人员:“我们是为人民造福,不是造祸!”为了确保坝基坚如磐石,在风雨交加、寒风刺骨的工地上,他带头跳下河谷坝基,和民工一起将基坑石缝里的“黑煤”和泥沙钩出来、抹干净,一丝不苟,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他的身体力行,教育和感动了在场的干部和民工。在工程紧锣密鼓进行中,一心扑在工地上。在他听到大荆塘隧道出现塌方的报告后,就坐着拖拉机星夜赶到工地,换上长统套鞋,戴上安全帽,带领技术人员,钻进有一尺多深污泥的洞里观察险情。经过30多个小时奋战,终于查明原因。他就是这样倾注自己的心血干事业,贡献自己的宝贵年华,而人间天伦之乐他享受太少,也很少顾及妻子儿女和自己。常年的风餐露宿,工作的劳累,使他积劳成疾,病情越来越严重,终成“不治之症”,他仍顾不上病魔缠身,坚持奋战在大坝上。一天,终于晕倒在工地上,大家赶紧送到县医院治疗,躺在急救室里的他,病情好转又回到工地。谁知这次一别就再也没有回来,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给了造福人民的铁山灌区。“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着清甜铁山水的人们,无不谈起李怀芝的为民精神,他永远活在岳阳人民的心中。
    南下干部在岳阳60年的历史征程中,把岳阳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几十年如一日,与岳阳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艰辛奋进,忘我工作,甘作奉献,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是岳阳建设的拓荒人、奠基者,他们的奋斗,使岳阳古城“旧貌变新颜”,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他们不愧“南下功勋”,为岳阳的历史增添了光辉,岳阳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追今抚昔,弹指一挥间;继往开来,更有宏图不等闲。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南下干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聚精会神搞建设,像他们那样,坚定信念,明确目标,不忘使命,忠诚履职,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促进和谐崛起,富民强市,让南下前辈孜孜追求的崇高理想,在岳阳这块美丽的土地上逐步实现。

(作者系原岳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