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南津港大堤修建前后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岳阳南湖在古代叫氵邕湖,湖泊中有条深港,当地群众习惯称南津港。这里过去是停泊船只的港口,洞庭湖的各种捕鱼船,长江进入的各类商船、运输船都停泊在南津港,港口深处有十五六米,过去人们站在岳阳茅草街,只能看到船的桅杆尖,后来随着洞庭湖的淤泥泛沉,这里逐渐变成淤泥港。夏秋期间,洪水涌入,境内几万亩耕地深受洪水威胁,沿湖群众还受到血吸虫病的侵害。进入冬季,洪水退后,变成烂泥滩,既不利于养殖,又不好行船。沿湖广大群众期盼当地政府尽快治理南津港。
    20世纪60年代初,岳阳县委、县人委组织专门班子多次调查勘测,派人到武汉铁道部门查阅资料,设计过三套修建方案,上报有关部门,最后确定在铁路东侧修建一条大堤,起到防洪、减螺、养殖、交通的作用。大堤设计长1857米,高34米,1∶25的等比,需要90多万立方米土;另外在大堤南端修建一座涵闸,以利排灌。
    1964年,岳阳县委决定修建南津港大堤。修建任务分别由梅溪、麻塘两个受益地区负责,涵闸工程由县水利工程队负责。并成立修建指挥部,由县委郭宪堂负总责,梅溪区委副书记苏词林、麻塘区区长石文华参与领导。7月,我带领麻塘区1500多名精壮劳力、20多名国家干部,背着行李、工具来到六龟山脚下搭棚扎营,同梅溪区2000多名劳力以及城厢镇部分居民劳力,共同战斗在南湖大堤上。
    当时,受益地区民工的生活、工具等费用靠自筹解决,加之工程艰巨、后方生产任务又重,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波动大。于是,工地各级党组织进行深入的思想发动,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白,虽然工程艰巨、复杂,但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大堤修好后,不仅能使当地群众摆脱洪水灾害和血吸虫病的威胁,也关系到岳阳的交通和城市的发展,是一项造福人民的宏伟事业。通过思想动员和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定了民工修堤的信心和决心。各级干部身先士卒,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郭宪堂同志是1949年南下干部,年过五十,戴着老花镜,拄着棍子,从这个土坑转到那个土坑,告诫干部群众:这是千秋大业啊!一定要注意工程质量。提醒大家土坑路滑,要注意安全。
    当时,取土筑堤、运土距离1000多米,开工一个月,堤身只筑起一米多高,民工纷纷要求在堤的两侧取湖土筑堤。经请示省水利厅专家同意,才改在离堤脚 150米以外取部分湖土,采取一层山土间一层湖土的办法,保证工程质量。修了三个月,堤高不过五六米。县委为了抢在春汛前完成大堤预定的任务,决定加强领导,增加劳力。县委副书记罗寅阶和3名县委成员上工地指挥,担负修堤任务的区委书记都进入工地参战。县委先后从非受益地区的筻口、新墙等地抽调劳力1.8 万人,受益地区的麻塘区增至5000人,梅溪区增至7000人,整个工程投入劳力3万多人、国家干部245人。由于任务分到区、区分到社,在一个不到 2000米的堤段上,摆上几万劳力,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广播喇叭响彻整个九龟山,充分调动了民工劳动积极性,加快了工程进度。当时筻口区投入劳力 1万多人,大部分住在离工地两里多远的黄沙湾,他们早上4点多钟起床,天没亮就到工地,不畏寒冷,你追我赶,突击十多天,有些堤段接近完成。筻口区民工干劲冲天,有段堤修筑34米高,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是,其堤是建在几米深的淤泥上,由于清基工作不到位,刚刚筑起的堤身不到两个月,堤身下降2米多,而且继续往下沉。这一情况给干部群众思想情绪带来较大的影响。工地指挥部及时召开会议,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工程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它既不同于一般堤垸工程,也不同于山丘水库工程。由于基础不同,不能用连续突击的方法筑土,只能用干土压淤、挤淤,用石头垒脚,逐步培土,逐步巩固,以较长的时间完成大堤的修建。在统一干群思想认识后,工地指挥部调整施工部署,抽回去部分劳力搞冬修水利,留下的劳力经过半个多月的施工,基本完成预定的土方任务,堤身达到30米高程。春节将至,非受益地区劳力全部撤回,剩下任务由受益地区组织专业队伍完成。
    1965年,汛期来临,大堤泡在水中,这时无法取湖土,一支1000余人的专业队,除了继续坚持远距离挑山土外,指挥部雇佣了七八十只帆船,用船从六龟山运土,然后再由劳力挑到堤上,创造了水运修堤的新方法。汛期过后,大堤经受了第一次洪水考验,堤身没有受到严重影响。自此后,工地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民工队伍平时采取水运和板车运土相结合的方法,高水位时,从受益地区抽部分劳力,加上城区部分居民劳力(包括抽调一些机关干部)一边防汛,一边培土,使大堤逐年加高巩固。
    随着南湖大堤和涵闸工程的建成,不仅围垦保护了3765.5公顷土地(其中耕地1298.67公顷)免遭洪水侵害,也使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还扩大养鱼水面1476公顷,建立了南湖养鱼场,年产鲜鱼40万~50万公斤。1998年百年不遇洪灾过后,市委加大堤垸整修力度,南津港大堤加高到36米,堤面加宽到50米,堤身用水泥和麻石护坡,堤面修成标准公路(岳荣公路)与京广线平行,成为岳阳市向南发展的一条交通动脉。
    随着这条大堤的建成,在岳阳市城区东南部,西傍洞庭湖、南靠龙山这片35平方公里区域内,随着改革开放,岳阳市经济建设的发展,1992年10月,省、市批准,建立南湖旅游度假区,为省第一个旅游度假区。1998年4月,湖滨食品工业开发区并入度假区,履行综合经济管理职能,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风景名胜之区、旅游度假之区”目标,扩大开放,改善民生,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77万元;实现财政收入8025万元,一般预算收入6699万元,这两项指标增幅居全市第一。2009年,呈现跨越式前进的好势头,生产总值达15亿元,财政收入9233万元。
    度假区建立后,先后承办了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首届全国水上运动大赛、全国摩托艇锦标赛、全国赛艇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创立并举办十届岳阳国际龙舟节,王震、钱其琛、毛致用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数十名国际知名人士出席龙舟节盛会,境外3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支队伍参赛,观众累计达2000 多万人次。同时,度假区还与欧美40多个龙舟协会保持联系,研究、交流龙舟技艺,在这方面积累较丰富的经验。
    2009年,该区坚持以文化节会活动为媒,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将民俗文化节赛转化为旅游文化产业。通过办烟花节、端午龙舟节、金秋美食节,拓展南湖特色旅游文化,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全市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场景最美的焰火晚会,吸引了十万市民到现场观看,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点燃了市民心中建设富民强市的豪迈激情。
    如今,宽大的南湖广场可容万余人活动,用花岗石铺设的南湖旅游走廊上,成群结队的旅客笑语喧天,晚间各色电光交映,照亮长空,照亮湖面,被人们赞为“城中之湖”、“东方日内瓦”。
    南津港的昨天,祸害人间;南津港大堤修筑,幸福人间。几十年的巨变使我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地凑合诗一首作为拙文结束。

旌旗招展六龟山,
万民奋战淤泥滩。
夯声歌语撼岳城,
南港筑堤保民安。
改革掀起五业兴,
开放迎来九洲客。
湘北旅游灿明珠,
科学风吹暖人间。

(作者系岳阳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