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桥的遐想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57年,我在老家宁乡参加地区初中毕业升高中的统考分配到岳阳一中就读。1962年参军,1978年转业回到岳阳。岳阳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五十年的亲眼所见,岳阳发展变化很大,其中,“桥”就使我深有感慨!

盼 桥

    1957年,岳阳城区不大,人口只有2万人,没有公共汽车。街没几条,铺的石板路。往北是只能过板车、马车的泥巴路,桥就更少了。但叫“桥”的地名不少,如吊桥、梅西桥、土桥、花板桥等,查古至今,无法考证。我想可能就是“小桥流水”的桥了。但唯有三眼桥,据史书记载是清代一姓方的尚书所修。据说三眼桥的三孔像三支宝剑直指洞庭湖,是当时为镇河妖、防止水患而建。目前也被南湖大桥所代替,三眼桥已成为历史文物了。
    岳阳西临洞庭湖。因为没有桥,去君山、华容、南县、湖北公安县全靠坐船,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1960年的某天夜里,我的同班同学彭炎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岳阳县医院(现市二医院旧院址)病逝,学校派7名同学护送回河西。那天夜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在岳阳楼下湖边租了一条小木船,船上点盏煤油灯,小船在湖中上下颠簸漂流,全凭船老大驾船的本领过硬。船在风浪中行进,不知是湖水还是被风浪吓出来的汗水,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快到天亮时到达河西楼西湾。上岸后坐上牛车到中午时才护送到家。那时我们多么盼望有一座跨湖大桥啊!
    2000年,岳华公路建成通车,北门过河有了汽渡。但随着车流、人流的不断增加,轮渡也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经常人、车排长队。碰上涨水、刮大风的天气,过一次渡少则半小时,多则几小时。人们再度盼望有座跨河大桥。
    岳阳东临京广铁路。原来的老城区主要在铁路以西,出入城极不方便。1980年前,火车少,速度也不快,过铁路只能靠火车通过的间隙设道口通过。过一次少则半小时,还经常出事故,人们又多么盼望有座跨铁路的桥啊!

建 桥

    岳阳人盼桥不知盼了多少年,“建桥”一直是大家谈论的话题。直到1980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群众的呼声越来越高,地、市党委、政府领导将建桥之事摆上了议事日程,岳阳人对桥的期盼终于得以实现。
    1980年,巴陵大桥建成通车,从而打开了岳阳东移的通道。大桥下建成上百个铺店门面,繁荣了岳阳的市场。
    1994年,新火车站立交桥通车,使南湖大道、巴陵中路连为一体。
    1995年,琵琶王立交桥通车,成为市区与107国道、京珠高速、岳荣、岳华公路连接的枢纽。
    2001年,洞庭湖大桥建成通车,桥长10174米,高50米,是全省第一桥。三塔斜拉索双向四车道钢混结构桥,耗资9亿元,历时6年。大桥采用先进的钻孔浇修而成,克服了湖区污泥深、水深等复杂的地质结构困难。建桥工人战高温、斗酷暑,迎风雪、抗大水,克服种种恶劣条件,终于使大桥建成通车。洞庭湖大桥是岳阳桥梁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历届领导为建桥可以说是呕心沥血。随着城市东移,经济发展所迫,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跑立项,筹资金,一系列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社会各界人士的倾情援助下,建桥中的难题一一化解。每座桥建成通车,没有盛大的通车庆典,民本岳阳落到实处。

颂 桥

    岳阳城区众多桥梁的建成通车,不仅便捷了岳阳城区与外界的交通,而且成为城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东茅岭巴陵大桥和岳纺跨线桥的修建通车,大大地加快了城市东移的速度,打开了出城的通道。
    洞庭湖大桥的建成,不仅长度、跨度和建桥的难度当时在全省、全国都堪称第一。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洞庭湖上,三座巨塔像巨人的手臂一样拉住宽长的桥面。桥上车流如织,桥下百舸争流,万吨巨轮畅通无阻。大桥横跨东西,使岳阳与华容、南县、湖北、湘西连为一体,大大加速了岳阳经济的发展。
    琵琶王立交桥,她是岳阳的形象,也是岳阳人的骄傲。大桥上下三层连接六路,东连京珠高速,南连107国道,北连洞庭湖大桥,西连市区。她默默地承载着昼夜不息的人流、物流,成为连接国道、省道、市道、高速公路、码头、车站的枢纽,将老城、新城融为一体。不管是四面八方的车还是东西南北的人,一上桥各走各的道,各自互不干扰,遁规蹈矩,无需交警,也没有红绿灯,而且从来没有发生过堵车和交通事故,这就是经济效益。
    桥中有桥、路中有路,左右逢源,上下通达。每天车流量上万计算,大车、小车、客车、货车接踵而来,川流不息,各种车共同奏出了岳阳改革开放的圆舞曲。一到夜幕降临,远远望去,整个桥流光溢彩,一片辉煌。
    有人就有路,有路就有桥。随着岳阳城市的发展,又增加了王家河大桥、青年路立交桥、湖滨跨铁路桥。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还会看到期盼已久的岳阳与湖北相通的长江大桥。
    这样的桥,那样的桥,都为岳阳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默默地奉献,让我们为岳阳的桥而歌颂吧!

(作者系岳阳楼区档案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