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岳阳《1986~2000年规划》的制定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86 年1月,岳阳撤地并市,实行市领导县(市)、区行政体制。1986年7月,岳阳市政府正式决定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聘请专家参与,研究制定《岳阳市 1986~2000年经济科技社会综合发展规划》(简称《1986~2000年规划》),以指导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岳阳市制定《1986~2000年规划》的抉择,得到省科委的赞同和支持,并被列为湖南省科委1987年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由岳阳市规划委员会与省科技咨询中心共同承担。
    为确保《1986~2000年规划》成功编制,成立以常务副市长殷正高为主任,市政府秘书长彭勋南、副秘书长邓协清、计委主任张亚初为副主任的规划委员会,市直37个相关部门、单位为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规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张亚初兼任办公室主任,市计委副主任陈普初、曹志央、冯广泰,市统计局副局长高继书,市科委顾问宋邵南任副主任,从市直37个成员单位抽调95名工作人员参与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同时,建立高规格、多学科的专家咨询指导系统;组建以国防科大政委、教授为组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胡梅魁,省科技咨询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涂儒卿为副组长的47人咨询专家组;组建以长沙铁道学院副院长、教授侯振挺为组长,湖南财经学院教授涂西畴、省电力局高级工程师李津身、省科协高级工程师卢英佐为副组长的17人咨询顾问组;还聘请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国务院体改委顾问、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中科院岳阳籍研究员张守一等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特约顾问。这些专家学者在规划编制期间,都先后亲临岳阳,对规划的全过程进行具体咨询指导。
    1986年12月,在各项前期工作落实到位后,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系统程序全面启动。规划研究的全过程,分为系统调查、系统开发、系统设计等三个既互有重点又互相衔接的主要阶段。系统调查阶段,主要通过对规划系统历史与现状的诊断,摸准岳阳市情。这一阶段,规划总体及分、子系统共编写历史现状诊断报告 37篇,系统研究了岳阳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了经验与教训,找出了优势、潜力和问题,为下一步战略研究提供依据;系统开发阶段,主要从岳阳市情出发,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深入研究岳阳未来15年经济发展战略,找准发展路子。规划总体及分、子系统共编写发展战略报告32篇、专题报告15 篇,系统地提出了全市及各部门、各行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及战略对策,为系统规划奠定基础;系统设计阶段,主要依据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运用数学模型等多法预测手段,在综合平衡、系统论证基础上,设计、编制发展规划,展现岳阳市奔向2000年的宏伟图景,共编写总体及分、子系统规划报告44篇。
    随着各阶段任务的完成,《1986~2000年规划》编制工作于1987年11月底全面告竣,经过全体工作人员及咨询专家一年的努力,最后形成规划的《现状诊断报告集》、《战略研究报告集》、《发展规划报告集》、《模型技术报告集》、《历史数据报告集》和《重点项目库》等12项研究成果,共约200万字,174万组数据,43张图表,建立数学模型250多个。这些成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等多学科相互配合、各部门相互协作的产物,又是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咨询部门共同智慧的结晶,确保了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些成果在规划的编制过程论证、优化后,就被有关部门采用,收到了预期效果,在规划的制定期就为规划的执行打下了基础。
    《1986~2000年规划》,时间跨度15年,涵盖“七五”、“八五”和“九五”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岳阳市在20世纪最后15年的跨越式发展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图景:
    确定了岳阳市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即“科技兴业,四通先行,合纵联横,扬长前进”的十六字战略。其基本观点是:把科技教育放在发展的首位,用四通(即信息灵通、运输畅通、资金融通、商贸流通)作纽带,集三个圈层(即洞庭湖区、湘鄂赣三省边区、东部沿海地区)之益、取四方城市(即长江岸线城市群、京广铁路沿线城市带)之长,借助天下力,服务天下人,共谋岳阳快速发展。
    拟定了岳阳市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把岳阳市建设成为全国先进的综合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现代石油化工、纺织造纸工业基地,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湖南省对外贸易口岸和长江中游地区第二经济贸易中心(概括为三地一口一中心),跨入全国省辖市先进行列。在发展步骤上实现“七五”拓展、“八五”突破、“九五”腾飞的历史跨越。
    明确了岳阳市未来15年择优发展的产业重点。基本思路是“强化基础,壮大支柱,突出先导,带动其他”。其中农业:强化基础地位,优化内部结构,主攻优质高产,开发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岳阳优势、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化发展。工业:扩大发展支柱产业,建立以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纺织、造纸、食品、机械、建材工业为支柱,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基础建设:重点构建三大网,即以国道(含高速)、省道为主骨架的公路网,以框纽港(城陵矶)开发为重点、振兴水运为特色的航运物流网;以供排水、城市公交、城市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功能网。
    勾画了岳阳市未来15年产业发展的结构格局。经过今后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将三大产业的结构格局由“六五”末的二产业大于一产业大于三产业逐步调整优化为二产业大于三产业大于一产业。
    构建了岳阳市未来15年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特点,以市域各地不同自然、经济条件为依据,未来生产力部署,在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以岳阳市区为中心,以京广沿线和长江岸线为主轴,平湖、山丘区为两翼的主“T”型宏观产业布局。其中158.5公里长江岸线将成为岳阳市继建设京广沿线产业带之后,又一个产业较为集中、更具远期开发的产业地带。
建立了岳阳市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库》,在规划研制期间,围绕“三地一口一中心”的开发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优化,共开发各类重点工程项目1100多个,为岳阳市今后快速发展提供项目支撑,投资保障。
    《1986~2000年规划》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分阶段实施,执行的结果是好的,规划对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世纪末的各项主要目标基本达到。
    “十六字”发展战略,在规划实施中的指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纵合京广沿线城市群,横联长江岸线城市群,岳阳已借科技之威,四通之利,开放之机,天下之力,迅速崛起,快步跨入了新的世纪。
    全市国民经济基本上按照“七五”拓展、“八五”突破、“九五”腾飞的设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七五”末,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到70.25亿元,比“六五”末翻了一番,实现大幅度拓展;“八五”末,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99亿元,提前四年实现在1980年基数上翻两番,取得重大突破;“九五”末,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登上364亿元大台阶,年均增长10.9%,每年以净增33亿元的规模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在2000年跃居湖南省第二位。
    建设“三地一口一中心”的远期设想,已经成为岳阳市各期规划的既定目标、历界政府的共识,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结构优化、改善。在2000年全市完成的地方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90亿元,占24.7%;第二产业148亿元,占40.7%;第三产业126亿元,占34.6%。二产业大于三产业大于一产业结构格局基本形成。
    规划安排的主要量化目标,大都达到或接近预期值,扣除价格因素,正负差不超过10%。
    列入《项目库》的重点工程项目,通过规划期三个五年计划的滚动实施,投建率在70%以上,如华能岳阳火电厂、长炼500万吨能力配套、岳阳火车新站、鹰山己内酰胺工程、城陵矶外贸码头、洞庭湖大桥、洞氮复合肥扩建、岳阳市二水厂、岳阳市污水处理厂、九州大厦、九龙大厦、长江大堤护岸、洞庭湖二期治理以及临湘推山咀、湘阴永兴、华容大荆湖、岳阳中洲、屈原推山咀、君山广兴洲等6处大中型电排工程,都是规划编制过程中开发并投入建设的。
    《1986~2000年规划》作为系统工程研究成果,在经过两年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后,于1989年被授予岳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者系岳阳市政府原计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