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我为“三农”忙了四十年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我从1956年参加工作至1998年退休,一直在岳阳县工作。40多年来,从事过棉花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堤垸建设,办联系点,防汛抗旱,堪定省、市、县界等工作,可以说,我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长期与农民打交道。为了把农业搞上去,让农民富起来,我付出过心血,也走过许多弯路,曾经经历的人和事,至今历历在目……

蹲点创样板 带面促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党的作风建设,要求我们“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做事像长工,办事像包工,吃饭像斋公”。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蹲点办队、创造典型、以点带面的作法蔚然成风。1974年,我派往筻口公社任副书记、副主任,后任筻口区区长、区委书记,历时八年多。在筻口蹲点的县委书记文启龙每次到筻口,吃住在农民家里,同群众一道参加劳动,在公社吃饭也是自己掏餐票,和公社干部一样在食堂窗口端饭,不接受任何招待。当时党委分工我管农业,并安排我带几位同志去公社最贫困的东游大队办点。在东游我住在一户最贫困的农民家里,除参加一些公社搞的活动外,多数时间蹲在点上,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与群众的密切结合中,我熟悉了东游的情况。这个大队是一个十足的低产典型,由于低产,不仅拉了公社粮食高产的后腿,连吃饭都非常困难,不少人外出讨饭流浪。群众一再向办点同志要求,把班子建设好,改造好自然条件。根据群众的心愿和这个大队的实际情况,入秋后我们提前着手调整大队领导班子,通过整顿思想、统一认识后,组织开展冬季农田基本建设。经过一冬的奋战,在其他大队的帮助下,炸开十多处石嘴,开通一条1.5公里撇洪渠,把洪水、泥沙引入游港河;修通1万多米的排灌渠道,解决了全大队良田的浇灌困难;采用沙田掺土,低田提高的办法,建设高产稳产农田40多公顷;新修建3条机耕道,解决了运输上的难题。在这一冬战斗中,我们和群众一样起早摸黑地在工地上劳动、吃饭,办点的同志眼睛熬红了,手脚冻痛了都没有下火线。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东游大队粮食亩均增产200多公斤,拉近了与其他高产队的距离。我所蹲点的井塘队粮食总产量达到3万多公斤,被称为“一冬抓低改,一季超全年,全年翻一番”的县、区先进典型。
    1976年,为推广“稻+麦”创粮食高产的外地经验,公社党委安排我到莲塘大队办点。但我去莲塘后,干部群众对“稻+麦”路子争议很大,不愿再尝苦头,农技部门也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沙游两河沿岸地下水位高,加之春夏两季多雨,暴发赤枯病机率高,麦子难高产,甚至失收。加上麦子生产周期长,早晚两季难赶上季节,而这几年寒露风频繁,晚稻经常受到威胁。同时,多年种植麦子,土壤中有机肥下降,生产成本加重,对粮食高产不利。我便把这件事提到党委会上讨论,大家都有同感,但对来自上级领导的指示难以决策。我便带着这个问题请教省、市农业专家,他们建议我们先试行“稻+油”的路子,并帮助提供一些相适应的油菜品种。1976年冬,全社在莲塘等点上试种33.33公顷“稻+油”,次年点上油菜取得亩产90公斤的高产,早晚两季粮食也超过高产年。同时,油菜的丰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农民食用油的困难,增大了水稻有机肥料的使用量。在莲塘点的带动下,1977年,全公社“稻+油”面积达到1066.67公顷,粮食也同样增产。1987年,筻口公社油菜亩产突破80公斤,被评为全省油菜高产先进单位,我也被评为全省油菜生产先进个人。

勤于调查研究  结合实际决策

    1985年,我调县农委任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后任县农委主任、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刚上任,市政府召开多种生产会议,议题是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并下达我县当年发展2000公顷的任务。我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会议精神后,领导非常重视,要求农委将任务分解下去,迅速组织实施。我和农委的同志商量后,决定由农委多种生产办牵头,组成28人的班子,对全县果园状况和发展安排作详细的调查,我也对全县10个集体果场一一作了考察研究。当时,全县有4.73公顷水果,生产状况非常不好,如果强制发展不会有好的结果。于是,我和搞调研的同志综合写出《岳阳县水果生产四低的状况和今后抓水果生产的想法》报送市、县领导。四低的内容是:保存率低:六七十年代全县发展集体果园1300多公顷,现保存266.67公顷;挂果率低:按不同水果品种挂果的日期,挂果面积不到 30%;丰产率低:预期达到丰产的水果面积仅20%;水果品质低: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挂了果的质量也很差。我们建议以低改为主,发展为辅,用低改促发展。很快引起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省、市农业部门的支持。从这年的秋季开始,县农委多种生产办给全县条件好的乡镇下达发展面积任务,多种办的同志全部下到各乡,10个集体果场各派一二名技术员承包低改任务,同时,培训村级技术员。几年时间,先后培训水果、蔬菜种植技术员500多人。1986年冬,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全县丘陵区发展水果生产形势喜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1995年,全县发展水果、蔬菜、水产基地1万余公顷,为岳阳县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干部贴心为民  群众热心办事

    1984年6月,中洲垸山上移民渡水下垸耕种,发生因沉船造成30多人淹死的惨痛事故后,市委决定将原铁山水库迁往中洲垸山上的5个村、2500多移民重迁垸内。县委要我负责这件事,并从县直和区、社抽出7人,组成中洲垸山上移民转迁指挥部。当时,由于沉船事件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干部群众对转迁意见很大,一是要求重新清理第一次迁移的经费;二是对本次重迁每人250元(含学校转迁)的标准过低有意见;三是拆下来的砖瓦,不仅数量缺少,而且运输工具无法解决。我们和乡党委当即表示,一方面要把心贴在转迁移民的心上,尽心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去县城召开动员大会,由县政府向县直各单位下达调派运输车辆的任务,并派专人去汨罗、城关、鹿角等地寻找砖源。县移民指挥部派出所专人清理前段迁移经费,应兑现的全部兑现。我们还从指挥部仅有1万元活动费中,拿出 3000元拖砂石修补几段转迁的机耕路。这年冬天,风雪较多,群众刚下湖还住在临时搭的棚子内,几天的风雪,许多棚子就被风刮垮。指挥部与乡里的同志们,全部到现场帮助群众抢搭临时棚和转迁移民,冒着风雪在工地食宿。干部的实际行动鼓舞了群众转迁的积极性,仅两个多月时间,10多万平方米的房子从山上转迁下来,又在垸内建了起来,没有发生一起工伤事故。市政府副市长邓协清、铁山总部王益雄同志去工地检查转迁工作时说:“中洲垸山上移民转迁,原估计两年搞完,你们一年完成了,市政府、铁山总部感谢你们。”
    80年代,岳阳县干旱频繁,为解决每年出现的旱情,群众十分关注铁山水的调度。我作为农委的负责人,铁山水的调度每年分工由我负责。由于群众尝到了铁山水的甜头,每年秋冬不少村、组纷纷要求加固铁山工程。几年时间,村组自己投资、投劳修整、加固了近百公里的支渠和30多公里的铁山南总干渠。按照规定,这些工作应由铁山局负责,但因资金困难,无法实施。在群众的要求下,1988年冬,县里决定加固总干渠,县政府分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耀忠和我负责加固工程。这年冬天,全县上劳力8000多人,自带工具、自筹食宿,如期赶赴工地。施工期间沿线菜林地被毁,部分住房因开炮炸石被打坏,群众毫无怨言,不少村民还送菜送水慰劳民工,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工程任务。

(作者系岳阳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