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他们永远铭记在岳阳人民心中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他们永远铭记在岳阳人民心中

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九十华诞前夕,回顾九年前胡总书记被当选为总书记不久,就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教育全党同志牢记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其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极其深远。今天重温胡总书记的指示倍感亲切。

振动的心系让我回想到四五十年前的几桩往事。即是“左”的路线风行之时,我们共产党人中的好多共产党员虽然处在风口浪尖上,党的立场仍旧那么坚定,与人民群众仍旧联系那么紧密,他们用行动体现着坚强的党性,他们勇敢地继承和保卫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们的良好品德和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岳阳人民的
心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造反派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党政领导成了运动的斗争对象。时任岳阳地委副书记、岳阳县委书记的毛致用同志遭受游行和批斗。面对这种“造反”浪潮,毛书记始终大义凛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把全县的工作放在心上。

这年夏天双抢刚结束,巴陵大地一连几天的暴雨使不少地方出现洪灾,步仙公社白罗水库出现严重滑坡,这个蓄水3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一旦溃堤,下游3000多人的生命财产将遭受灭顶之灾。几千亩刚插下的晚稻就会全部冲毁。毛书记一听到这个消息,连夜赶往离县城60多公里的抢险现场,凭着他多年抢险抗洪的丰富经验,一到大堤在听取当地领导汇报后,就和大家议订了最佳抢险方案。紧接着毛书记便头戴斗笠,身穿簑衣,握着一把锄头融入了上千名抢险大军中投入战斗。只见他全身透湿,大汗淋漓,挥舞锄头一直干到第二天上午。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头,与天搏斗的劲头倍增,经过30多个小时的决战,白罗水库终于转危为安。40 多年过去了,白罗水库仍旧固若金汤。至今人们一提起白罗水库,上了年纪的人就说:“要不是当年毛书记带领我们保住了大堤,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全和丰收。” 大家都由衷地感谢毛书记。1967年、1968年“文化大革命”愈闹愈烈,造反派经常召开批斗党政领导的大会。每次呼喊“打倒毛致用”的口号,老党员彭信义既不跟着喊,也不举手。造反派批评他是保皇派,他不以为然,义正严辞地回答:“毛书记为我们岳阳人民作了多大贡献,他爱护群众,作风深入,有德有才我为什么要喊打倒他的口号?”搞得那些造反派哑口无言。

毛致用同志后来当了多年湖南、江西省委书记,当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仍旧时刻关心岳阳人民。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他退休后不住京城,不住省城,不住县城,住到他的老家岳阳县筻口镇西冲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退而不休继续关注着农业,关心着农村和农民。在他的关怀下,西冲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现在,岳阳人都称毛老为致爹,这种称呼多么朴实。它表达岳阳人对致爹的亲切、尊重和敬仰。

革命老前辈谭余保,五六十年代是中央监察委员,中南局第三书记、湖南省委书记(当时省委设第一书记),我有幸两次见过他老人家。第一次见到他是1958年京广复线铁路建设工地上。约古历九月初十,谭老率领省慰问团来慰劳民工。晚上在贮木场召开有几万人参加的大会,谭老在大会上讲话。只见他老人家戴一顶鸭舌帽,雪白的头发露在外面,戴着副黑边眼镜,身着黑色大衣,虽是一位老人,但十分精神,讲话的声音宏亮。简洁的语言扣动着每一位听众的心弦。讲完话后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他还带来了省里剧团,演出了精彩的古装戏。大家都说:“只有共产党才能这样关心老百姓。”

第二次见到谭老是在南津港围堤建闸灭螺工地上(现南湖大堤)。这是1966年的三四月份,指挥部召开专门会议,通知谭老要来工地视察,各兵团(区)营(公社)都按指挥部的安排做了充分的迎谭老的准备。老年人组织黄忠战斗队、年青人组织青年突击队、妇女组织穆桂英队,各项工作准备得十分充分。一连等了好多天,大家都认为谭老工作忙,可能不来了。一个星期四下午三点多钟,阳光普照,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十分朴素,陪同他的还有三四位同志突然出现在大堤上。他看到工地上人山人海,个个劲头十足,现出满脸笑容,他向随行人员询问着工程进展情况,二十万人的吃、住问题,还亲切地问一位上了年纪的民工吃不吃得消,叮嘱他一定注重身体。等到指挥部的领导闻讯赶来,谭老已经走在返回的路上。这么大一位官,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革命老前辈亲临大堤视察就是一辆小车,三四个人陪同。在我们看来,谭老的到来是一件大事,可谭老把这次前来看作是工作。他有意避开县领导和指挥部的领导,因为他要了解南津港工地的真实情况。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这样,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一份子,生怕劳民伤财,兴师动众。

“文化大革命”中,凡有所谓政治历史问题的人,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右派分子都必须“清除”出党政机关,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监督和劳动改造。原岳阳行署农委主任杨金玺同志和地区各部门的十几个同志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被遣送到岳阳县原关王公社接受改造。

1968 年秋,当时的步仙区顶住“左”倾压力,决定将“文化大革命”前决定修建的岳坊水库迅速动工修建。要修建一个当时全县规模最大、蓄水能力5000多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利工程困难重重,缺技术、缺资金、缺建筑物资,区革命领导小组看上了地区工作队这支队伍,他们虽然头上都戴着二十一种人中的一顶帽子,但文武双全,工地所需的几项主要技术人才都有。这支被赶出机关的改造人员一下成了水库工地建设的大忙人。工程设计、地质勘测、物资采购、财务管理都是这些同志挂主帅,扛大梁,几支笔杆子担当了办公室工作。这些同志都作为先遣部队,9月26日,随工程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一道安营扎寨到了工地,他们这些同志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人人都是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前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有着光辉的业绩。多数是党培养出来的单位优秀领导者,他们出于对党的忠诚、对人民事业的关切,梦寐以求的是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他们把这次参加岳坊水库建设看作是步仙人民对他们的信任和肯定,把这次机会当作第二次生命那样珍惜。设计图纸他们在煤油灯下制出来了,工程预算凭着一把算盘算出来了,建筑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了工地,他们要以实际行动把党的光辉普照在大堤上,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奉献在工地上,这个大型水利工程不到两年时间就建成了。未用一根钢筋,用石头筑起的100多米长,30多米高,单孔跨径26米的莲荷渡糟,当时创造了同类建筑的亚洲第一。

杨金玺同志是这一宏伟工程的幕后指挥者,是保证大堤质量的守护神,当时他假共产党员的帽子没被摘掉,指挥部的领导名单中没有他的份,这位在抗日前线入党的南下干部图的不是地位,是工作。水库大堤建在原饮泗桥下,拆掉桥面后桥头有一间房子被留了下来,它离指挥部食堂有一里多路,为了工作,杨老住进了这间地处半山腰的房子里。他要日夜守住大堤的清基工程和底涵建设,因为这是大堤的命根。为了把握质量,白天他在工地,全身晒得黑里带红,晚上他拿着手电穿梭在工地,和民工一道披星戴月。他很少下山,经常吃从食堂带上来快凉了的饭菜,洗的是冷水脸,喝的是凉水。可是北方人那种乐观态度永远保留在他的脸上。

四十多年来当岳坊水库的清沏渠水灌溉下游数万亩良田获得丰收时,当三万多农民家庭晚上灯火通明时,当两万多人免受昔日水患带来的灾害时,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当年修建岳坊水库的人,决不会忘记当年从地区下来的那些功臣。他们在那特殊的年代,背着莫大的黑锅,个人的名利得失不去计较,对党那么忠诚,对人民那么负责,对工作那么倾尽全力。他们大多数虽已离开人世,健在的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但他们留给了后人一笔宝贵财富,那就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坚持党的信仰,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们这代人生活在国家不断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奔小康的太平盛世,是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的结果。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和谐大家庭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坚定履行“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加突飞猛进,让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作者系岳阳县职业学校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