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岳阳发展的“十六字战略”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追忆岳阳发展的“十六字战略”
从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和芝加哥的华丽转身来看,一个城市的发展,无论是创立之初还是繁荣之际,都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依照自身条件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并不断修正,在此基础上奋勇开拓,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发展永葆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来观看岳阳市30年来的发展轨迹,我们不得不钦佩我市第一任书记李朗秋同志提出的岳阳发展的“十六字战略”!
1983 年,岳阳升格为地级市,岳阳既非经济特区,也非沿海开放城市,财力“先天不足”,经济基础薄弱,老县城破旧不堪,道路坑坑洼洼,房屋破旧低矮,市区主要集中在巴陵大桥以西,城市中心在南正街至岳阳楼一线。那个时候,沿海地区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国家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外资也大量涌入,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而地处中南内陆的岳阳,没有优惠政策和资金来源,缺少区位优势,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就成了岳阳人焦虑的问题,更是时任岳阳领导层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当时担任市委书记的李朗秋同志,有着农民的朴实和学者的睿智,具有超凡的决断指挥能力与惊人的记忆力。他有一副大嗓门,办事雷厉风行,细致认真,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当有同志向他问及岳阳未来的发展战略时,他早已胸有成竹,思索片刻后说道:“石油化工,轻纺食品,贸易港口,风景旅游。”这十六字战略,把脉准确,为岳阳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何等精辟啊!有人可能以为他提出这些战略很不经意,其实那只是表象。这些思想,是他老人家在岳从政多年,谙熟岳阳市情,充分吸收市委、市政府领导集体智慧,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精辟结论,是非常慎重的,只不过他老人家最终拍板定格,脱口而出罢了。
30 年来,有十几位党的优秀儿女先后担任过岳阳市委书记和市长,这些领导人始终遵循并不断完善这一战略,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奉献在岳阳这片热土上,使岳阳的各行各业获得了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快步上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为湖南省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市。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岳阳石油化工行业有长岭炼油厂和巴陵石油化工厂两个中央特大型企业,成为工业的领头羊。轻纺食品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迅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并借助依江依湖的区域优势,使岳阳的商品贸易迅速发展,吸引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进驻岳阳,而城陵矶也发展为全国内陆第七大港。风景旅游方面,以岳阳楼、君山、洞庭湖风光带为主的旅游业迅猛发展,成为岳阳的一大支柱产业。同时,岳阳市抢抓机遇,实现产业的转移和升级,重点发展了电力、造纸、饲料行业,华能电厂、泰格林纸、正虹饲料等大型企业成为岳阳经济新的生力军。
通过30年的发展,李朗秋同志提出的“东移北靠”的发展方向也得以实现。现在,岳阳楼区成为城市中心区域、生活区、商业区,君山区成为旅游区、农产品工业区,云溪区成为物流区、石化重工业区,城市面积扩大很快。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199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与此同时,岳阳城市的道路、桥梁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以南湖大道为起点,兴建了岳阳大道、洞庭大道、青年路、巴陵路,建起了琵琶王立交桥、洞庭湖大桥等大型路桥,京广高速铁路、京珠高速公路从岳阳穿过,使岳阳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运输城市。
“石油化工,轻纺食品,贸易港口,风景旅游”十六字战略,为岳阳的起步和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岳阳从升格为省辖市以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避免了走弯路或回头路。回眸岳阳快速发展的30年,每一位岳阳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相信,有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在岳阳市委、市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岳阳的明天会更好,更辉煌。
(作者系岳阳县三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