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情深谊笃 源远流长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情 深 谊 笃   源 远 流 长

——我与学友周爱群的不解之缘

周爱群同志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大校正师级干部。我与他是同乡,同学,挚友。他既是军人,驻外武官;又是文人,是专家、作家、翻译家和诗人。他有极高的思想境界,广博的学识涵养,超人的意志毅力和感人的人格魅力。在近六十年历久弥新的交往中,我深感自己有这么一位良师益友,真是三生有幸,受益匪浅。

 

其人其事看爱群

周爱群,1941年5月出生于今湖南省汨罗市。1956年,在湘阴一中初中毕业时由于表现突出而被保送到岳阳一中。1959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如果这种平静的生活延续下去,他将会是一位出色的外语教授,然而军人的志向总是激荡他书生平和的心潮。1965年9月他被征调入伍,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军人。军队的生活是对一个人最好的历练,周爱群迅速成长为一名有着坚强的毅力、过硬的军事技能和较高政治觉悟的军人。正因为如此,他被相继派往越南、坦桑尼亚、南斯拉夫等国执行作战任务和从事外交工作。1991年8月,他出任驻波兰共和国并兼任驻立陶宛共和国陆、海、空军武官,后又任驻希腊共和国陆、海、空军武官。他是湖南师范大学众多毕业生中第一位担任驻外武官的校友,也是岳阳地区担任驻外武官的第一人。1997年他任满回国后,受聘为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并先后任会刊《国际战略研究》英文版主编和中文版编辑。

作为一名大校正师职军官,周爱群有自己独特的儒雅风范。他一生从戍,长期在机关,但也下连当过兵;多年从事军事外交和军事调研工作,又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国防大学的前身)深造过,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并对国际形势有非常明晰的分析。他撰写的30多篇有关国际形势的论文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世界知识》等报刊杂志发表。其中,《苏联军事战略的调整》一文于1990年获军事科学院“金炉杯”外国军事学术有奖征文一等奖、《建国 55周年优秀论文》特等奖,并收入《建国55周年优秀论文获奖文库》。他曾于1988年、1997年、1998年和2008年赴意大利、土库曼斯坦、芬兰和蒙古参加有关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论文已由组织单位集书出版;先后访问了罗马尼亚、匈牙利、蒙古、芬兰、以色列、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俄罗斯、韩国、捷克等国,与被访国朋友进行学术交流。

如果仅仅说周爱群是一名儒雅武将,这还不足以体现他人生的全部内涵。他身上那种脱不掉的文人气质,更为他的倥偬生涯增添了文士风雅。他从小爱好文学,7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和翻译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旅游》等报刊发表游记几十篇;在《译林》《外国文艺》等文艺刊物发表翻译诗歌和小说几十篇,与人合译出版了《抓间谍者》《外国名将轶事》等十部书。其中,《抓间谍者》一书获1988年全军最优秀的军版图书奖。他近年来从事诗词创作,是北京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汨罗市骚坛诗联学会和湘阴诗联学会顾问,还曾担任过解放军《红叶》诗刊编委。他的诗作气势非凡,意境开阔,有股铿锵之气,呈现一种大胸怀、大气度。这些都毫不逊于他的军事功绩。他迄今已有1500余首作品载入《毛泽东颂诗词联大典》《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作品精选》《当代律诗艺术家代表作精选集》《新千家诗》等200余部大型诗集及几十种诗词刊物,并赢得多种奖项和头衔,小传收入《当代中国人》《大地之子》《军旅雄风壮中华》《建国55周年优秀成就博览·人物业绩卷》等几十种名录。现已出版诗文集《天涯芳草》和诗词集《夕阳吟草》,另有第三本诗词集待梓。他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有对个人经历的真实记录,有对亲情、友情的衷心赞颂,有对国家大事、焦点人物的热情讴歌,还有对国际、国内人文历史、风景名胜的生动描述。他的诗词博得各界的一致好评,并为他赢得了“儒雅武将、铿锵文人”的美誉。

有一种刚柔相济的睿智,刚则生性,柔则生情;有一种文武双全的潇洒,文则修身,武则卫国。周爱群,于豪放与婉约中大写人生。

 

源远流长话初交

我与周爱群是学友、乡友和朋友,近年来又新添一层关系:诗友。我们相识五十多年,且年龄越大,来往越多,关系越密切,保持一种纯朴、深厚的友谊。

他是湖南省汨罗市范家园镇永青村郭公塘人。父母均系农民;兄弟姐妹9人,现健在的尚有5人:上有一个老兄,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老兄和姐姐均已年过八十或年近九旬。

他从小聪颖好学,虽家境贫寒,但发奋读书。高小毕业时一批同学都没有考上学校,他却高中县一中。初中在湘阴一中29班,高中在岳阳一中27班。那时整个湘阴县(后来划分为一县、一市、一农场)只有两个初级中学,尚无高级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高中学的是俄语,大学却学英语。大学毕业后因品学兼优而留校任助教。这在当时是令人羡慕不已、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他读书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真可谓“寒窗苦读”。他的老家距湘阴一中有60多里路,那时没有公路,更没有公共汽车,十二三岁的孩子,穿山越岭,全靠两条腿步行。在学校里,他使用的就是一床旧被褥:一边盖,一边垫,白天叠起来就露出铺板。读高中时还只有一条裤子穿,屁股上磨破一个洞,回家时怕人家看见笑话,在晴和日暖之时只好撑开雨伞将其遮住。读大学时想穿件毛线衣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这种情况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了,然而,对我们这代人却是一种磨炼和激励。

初中时我们同校,教室虽只一墙之隔,但他比我高一个年级。大学时我们同校同系,但不同年级;他学英语,我学俄语。他于1963年毕业留校工作后,我们有了更多的交往。我有空常去他的宿舍,当时他与另一位 单身男 老师合住一间房。联系多了,彼此也就熟悉起来。1964年下学期的某天晚上,他去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看望刚入学的新生、他的远房表妹廖琼华(现在的 夫人),邀请我同行。1965年7月放暑假时,我和周爱群结伴去湘阴县城南涝溪桥杨正和家玩。杨正和也是湘阴一中的校友,当时也在湖南师院外语系学俄语。由于我的牵线,他们后来也成了好朋友。

1965 年8月,我大学毕业离校时,他正在湘南的“社教”一线。我们都忙于工作,彼此失去了联系。他于当年9月奉调入伍,10月到广州军区报到,11月就去了援越抗美前线。他于1967年入党;1969年受国防部派遣去坦桑尼亚,直至1971年8月回国;1972年初调总参谋部,同年6月赶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从事外交工作。1971年9月结婚时,他已年届而立,而他们也已保持联系达7年之久。结婚10年后的1981年爱人才调到北京,实现全家团聚。为此,他经常幽默地把这段经历戏称为“七年抗战,十载分离”。1984年我调来岳阳。1985年才知道他的近况,这使我喜出望外。此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与日俱增学友情

1986年下半年他来岳阳,我们久别重逢,格外高兴。我陪他去了当时的岳阳大学、岳阳师专(今合为湖南理工学院),见了他高中时的一些老同学;我随同他第一次到了他的老家,见到了他的父亲。也就是这次回家几天后,他父亲以八十高龄仙逝,他为父亲送终尽孝。

1991年元月他来岳阳,到我家时正赶上我们下班回来,在门口相遇;而且我在湘阴的二哥也正好到我家来。他们不期而遇,我同时接待了他们。

这年暑假,我和妻子去北京、秦皇岛旅游。这是我妻子第一次去北京,也是我们第一次到他家。他当时住在黄寺大街的营区。我们先住了好几晚便去了秦皇岛,游完秦皇岛返京后又住在他家,前后均受到他全家的热情接待。我从秦皇岛给他带了一株海石花,迄今他仍摆在陈列窗里的显著位置,几次搬家都没有扔掉,足见他对朋友的重视和对友谊的珍惜。

那之后不久,他受命出国,先后在我国驻波兰、立陶宛和希腊大使馆任陆、海、空军武官,直到1997年才离任回国。在这些年中,我们一直密切往来,保持着一种难以割舍的学友真情。

 

(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党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