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公共食堂的兴起和消亡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公共食堂的兴起和消亡

1958年春,我作为一名城镇青年,被动员下农村,任务是参加劳动,宣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曾经一度跟着农民挖野菜、吃葛根,饱尝公共食堂的艰辛。

1958 年初秋,湘阴县开始大办公共食堂,上下到处宣传人民公社是通往共产主义的金桥,公共食堂是共产主义优越制度的具体体现,说公共食堂实行供给制,吃饭、读书、看病不要钱等等。县委、县政府召开干部大会提出“一刀斩断私有制,开辟历史新纪元”口号,要在短期内取消四私(私人灶具、厕所、菜土、生产工具),全部收归公共食堂。由此,全县便大刮“共产风”:其一是到处拆房屋锅灶建居民点和公共食堂,农村以生产队,城镇以居委会为单位建公共食堂,住宿吃饭大集中,短期内建公共食堂14800多个,全县实现公共食堂化,几千年来的家庭体制解体;其二是将合作化时分给农户的田土山水,房前屋后林木竹山、经济作物、蔬菜、私有耕牛农具、捕鱼工具等全部上收,私人户上的粮食、油盐、家禽、家畜、灶具餐具用具等都收归公共食堂,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后来湘阴搞整风整社时作了初步统计,大办公共食堂刮“共产风”中,平调收缴私有财物60大项120小项,主要有自留田2.1万多亩,劳动工具1250万余件,拆毁房屋23.6万多间,收缴农具近60万件,炊具27万余件,家具42万余件,被帐1160多套,食油近3000公斤,食盐2.4万公斤,粮食550万公斤,耕牛1700 头,生猪11万头,木材44万根,现金49万元,还有大量捕渔船只和工具、家禽蛋品等。其三是以公共食堂为社会主义阵地,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当时称为“三化”。因私人户上已无炊烟,男女老少集中到公共食堂就餐,都确定了基本口粮,男女劳动力基本口粮都与出勤日挂钩,考核出勤,天天考,月月评,到处贴有“前方战斗,后方关门”的宣传标语,没有出工的就扣饭,成为公共食堂的普遍现象。因此,有的人病了也被迫出工,男劳动力一年出勤达到 350天,女劳动力出工有250多天,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没有假日,有时还动员出晚工。冬修水利工地上,男女老少编队组成“三八”穆桂英,青年赛罗成,七十老黄忠等战斗队互相挑战竞赛,树红旗,插白旗,背乌龟,开工地批判会,比比皆是。县委负责同志分别在洞庭围公社、湘江公社(现城西垸)办点做样板,推广吃饭进公共食堂,睡觉进居民点,到1959年时,全县共建有居民点20690处,有几十人一处,也有几百人一处,大居民点多达800人,有的地方还实行夫妻分居。为体现共产主义优越制度,全县还建有幼儿园1400多处,入园儿童5.68万多人,建托儿所5600多个,入所幼儿6.72万余人,建敬老院 282个,入院老人8450人。这些福利设施绝大部分是利用民房改造,因陋就简,条件很差,加之食物紧缺,大部分办得不好,生病者多,就医困难。

1958 年,湘阴粮食比上年增了产,公共食堂口粮还算充足,大锅饭也算有得吃,只是有米少柴,蔬菜油盐更是紧张。到了1959年春,青黄不接时,不少公共食堂开始闹粮荒。这年夏,东部丘岗地区连续130多天烈日大旱,74万多亩水田干枯,2000多个公共食堂20多万人连吃水都十分困难,粮食也大减产。这时县里却布置大搞反瞒产风,不少社队被迫虚报产量和社员口粮,公共食堂的粮油盐菜柴更为紧张,人民群众已经饥饿难耐。到1960年初,不少公共食堂每人每月只有 20斤稻谷了,岭北、长仑、桃林、白塘、范家园等地每人每月只有15斤稻谷,群众日食难求,劳动强度又大,公共食堂已难以维持下去。1960年全县粮食比上年又减产,有的公共食堂面临解散。有群众编顺口溜:“公共食堂是天堂,饭少冒菜一碗汤,油盐都冒得,生产禾里搞。”并写在食堂墙壁上,许多地方群众要求解散公共食堂自谋生路。面对公共食堂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花了很多精力,采取三条措施保住公共食堂不散伙。一是加强领导。县成立公共食堂福利办,县委、县政府联合下文,指出公共食堂是社会主义阵地,不能解散,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办好。强调各公社党委都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要确定一名副书记专抓公共食堂,并规定所有社队干部和县里下乡的干部都要到公共食堂就餐,不准另开小灶,不准超吃口粮,拒不执行的要进行纪律处分。县委28名委员、近500名公社党委成员、850多名大队干部和部分县直机关干部都深入到困难大的公共食堂抓管理,当时名曰“干部下食堂,亲自抓厨房。”二是大搞代食品。公共食堂口粮严重短少,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生存。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保命保畜(主要指耕牛)保劳动力”的口号,要求各级党委从两个方面维持食堂生活,一是千方百计提高出米率和出饭率。所谓出米率,就是把稻谷用水浸湿蒸,熄火后又加水再蒸,名曰“稻谷双蒸法”,双蒸后的谷易脱壳,每100斤谷可出米85斤左右;所谓出饭率即推广“双蒸饭”,先干米蒸,后加水再蒸,每斤米加4~5斤水,可出饭10斤左右。为此,县委、县政府还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但是这些“双蒸谷” 出米后再成“双蒸饭”,虽然体积和重量增加,饭已不成饭味,而且含水分太多,吃下不久又肚子饿。二是大搞代食品,发动群众向荒山野地和湖洲水域寻找食物,用稻草、金刚刺蔸、红薯根、朱树、梨树、蓖麻叶等,提取所谓“淀粉”“乙蛋白”,加上各种野菜混和“双蒸饭”充饥,县委、县政府还总结了不少典型材料进行推广。“双蒸谷”加“双蒸饭”,各种代食品的制作都需要大量柴火,各个公共食堂派出的砍柴队伍连年刨山砍树,全县120多万亩山林都因乱砍滥伐,有林面积只剩30多万亩,到处是光山秃岭,而且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三是权力适度下放。1960年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都先后下达了关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十大政策,湘阴县委、县政府把“办好公共食堂,建立小家务”作为一条重要措施,统一向公共食堂调配劳动力,划给适量土地,增加肥料,安排专人种菜、养猪、养鱼、砍柴、搞副业抓现金收入,要求每个食堂种菜一分地以上,养猪10头以上,公社、大队还向缺猪源的公共食堂下放2000头猪,作为“一平二调”的补偿。此时,全县11300个公共食堂已养猪9.3万多头,平均每个食堂养猪8头以上。同时允许搞大集体大自由,给农民重新划给适量自留地,动员私人种菜度荒,发动户上养猪养家禽。这些措施虽然对维持公共食堂有一定的好处,但短期内难以见效。县委、县政府为继续办好公共食堂,还于1960年冬大搞检查,总结评比,有7800个公共食堂被评为五好(计划节约用粮好、种菜养猪好、清洁卫生好、炊具改革好、民主管理好)食堂。然而群众几年来饱受公共食堂饥饿之苦,强烈要求解散。1961年初,中央提出纠正“五风”错误,整风整社全面开展。湘阴县委、县政府对于大办公共食堂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后果没有足够认识,继续提出巩固办好公共食堂。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又称《60条》)下达后,提出公共食堂要坚持“自愿参加,自由组合”的原则,于是,湘阴全县又组织开展办与不办的大讨论,而实际状况是不少地方的公共食堂已经解散了,恢复到户上开火做饭。人民群众已经饱受三年公共食堂捆绑挨饿之苦,没人想继续吃公共食堂了。到1961年秋,全县的公共食堂便全部解散。

大办公共食堂是中国历史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大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对人畜的损失都有目共睹。人们日食难求,谈何营养,大跃进中的劳动强度又大,男女老少体质普遍下降,抵抗力免疫力脆弱,疾病流行,尤其水肿病、妇科病、幼儿疾病十分严重,且得不到医治,还出现了麻疹、百日咳、脑膜炎、肝炎等传染病,死亡人数增加。整风整社中曾初步统计,死亡率上升,而出生率大大下降,全县人口第一次出现负增长,1960年全县总人口比1957年减少3万人,猪、牛比1957年减少60多万头。

 

(作者系湘阴县原外经办主任)